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虛擬社交依賴症

鎖定
‘虛擬社交依賴症’按照字義來理解屬於神經症的範疇,換句話講,如果要診斷為‘虛擬社交依賴症’,必須具備以下三個條件,缺一不可:第一,患者表現出由於沉迷於網絡社交和網絡遊戲而導致出現焦慮抑鬱恐懼、強迫、疑病、軀體化或神經衰弱等症狀;第二,表現出來的症狀已經導致社會功能受損或具有無法擺脱的精神痛苦;第三,前面兩點的表現和行為至少要有一個月。
常見症狀
神經症
傳染性
無傳染性
西醫學名
虛擬社交依賴症
所屬科室
內科 - 神經內科
是否納入醫保

虛擬社交依賴症產生原因

我們常説“事出有因”,一種現象的產生有着一定的原因。雖然有些媒體報道描寫誇張,但並非沒有根據。“虛擬社交依賴症”產生的原因比較複雜,簡單概括為以下三方面:
1、精神心理因素
“虛擬社交依賴症”的患者多數有心理問題,比如自卑、缺乏安全感、缺乏被尊重和被認可、自我接納度低、缺乏成就感等,為了保護自己不受心靈方面的傷害,就會選擇呆在自己認為安全的環境裏,不敢多邁出一步,侷限於當前的生活狀態和虛擬的網絡世界。
2、家庭因素
家庭的教育和環境很重要,如果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出現障礙,比如父母與子女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子女感受不到父母的愛,認為自己得不到父母的支持和認可,就會從其他方面來滿足自己內心的需求。
3、社會因素
我國處於一個轉型期,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度低,比如中國的父母會經常告誡小孩“不要和陌生人説話”,無形中設置了與他人溝通的心理屏障。人們對於物質的追求加大的同時,工作壓力也在加大,但是卻缺乏一個健康有效的壓力宣泄渠道,下班後不由自主地“宅”在家裏玩網絡遊戲。
與此同時,也會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看到同事、朋友在玩。自己也會一起玩。另外,也有着追求時尚的因素在裏面,新奇的產品出來後,往往會很快吸引一大批網民追捧。

虛擬社交依賴症怎麼預防

多數人不會得“虛擬社交依賴症”
隨着社會的發展,網絡已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種信息工具,利用網絡關注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比如説看房價、瀏覽新聞、玩遊戲,這些都是正常的行為。心理科專家何日輝副主任説:“從‘虛擬社交依賴症’這個詞彙的本義來看,‘虛擬社交依賴症’是一種心理障礙,原因是它已經屬於精神心理疾病中的神經症範疇。”
究竟哪些人羣容易得“虛擬社交依賴症”?其實,大多數沉迷於網絡社交尤其是社交網站(SNS)的人羣仍然還是以公司或企業的白領為主,但是他們中的大部分不夠“虛擬社交依賴症”的標準,因為沉迷於社交網站而導致社會功能喪失如丟掉工作的畢竟是極少數,大部分人只能説是沉迷於社交網站,或者説對虛擬社交有所依賴,還達不到神經症的地步,所以沒有必要過分擔心自己會得虛擬社交依賴症。
另外,從現實來看,前社交網站引發的虛擬社交已經慢慢歸於平靜期,許多人沉迷於這種虛擬社交只是一種好奇心驅使或者壓力的宣泄而已,這種沉迷也往往只是持續一段時間,一般會通過自我覺醒和調節而再次融入現實社會的交往。
“虛擬社交依賴症”要防患於未然  最新的統計數字顯示中國有4.2億網民,有誰敢保證自己不會得“虛擬社交依賴症”?事物的發展都是具有兩面性,有利必有弊,我們在利用網絡的同時,也要小心避免網絡帶來的危害。
如何避免自己得“虛擬社交依賴症”或有此傾向呢,心理科專家何日輝副主任給出幾點建議:
首先要自我檢測,看自己是否屬於“虛擬社交依賴症”。
不能盲目地相信媒體報道,不要隨便的給自己扣上心理疾病的帽子,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方式,而且也會引發不必要的壓力和恐慌。
如果覺得自己只是沉迷於社交網站,就要提高警惕,多外出與現實生活中的朋友交往,避免進一步的沉迷,如果發現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建議儘快找專業的心理醫生諮詢。在這裏要特別提醒一下,精神科醫生和心理科醫生是有區別的,有了心理問題不要害怕,不要誤以為自己得了精神方面的疾病。
其次,參照上述所講得“虛擬社交依賴症”的三個條件,如果自己符合,建議去專業的機構,最好是到心理科進行治療。再者,保持良好的心態。
迷戀社交網站,有如染上賭癮,用術語來説,就是“虛擬社交依賴症”。在這種“痴迷”與“瘋魔”的背後,是赤裸裸的現實需求,如交友、集體遊戲、釋放壓力等。參與者對彼此的一舉一動都瞭如指掌,無疑會大大彌補現實生活中朋友越來越少、聚會越來越難的缺憾。
社交網站所培植的自戀、自尊、樂趣是虛幻的,它容易挫敗人們處理現實的能力,進而形成新的心理封閉。這種虛擬的網絡社交表面看似乎減少了人的孤獨感,聯絡了社交感情。實際上,越是沉迷於虛擬社交的人,越是在現實中感到壓抑的人。避免“虛擬社交依賴症”的最好方法是用積極樂觀平和的心態,建立現實社會中屬於自己的朋友圈子,包括父母親戚在內。
通過現實社會中的交往,可以滿足安全感、成就感、被尊重、被認可等心理需要,提高自我接納度,可以有效地避免“虛擬社交依賴症”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