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蘿崗香雪

鎖定
蘿崗香雪,流傳於廣東省廣州市蘿崗區的民間故事傳説,是廣東省級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3] 
蘿崗香雪位於廣州蘿崗區,相傳是宋代蘿崗鍾姓始祖鍾玉巖將梅花移栽此地而來。蘿崗鍾氏族人對梅喜愛有加,代代植梅於蘿崗。因蘿崗特殊的地理環境,常梅開二度,每年臨近農曆歲末,繁花似雪,落英繽紛,加之梅香沁人心脾,“香雪”因此得名。 [3]  蘿崗香雪是1962年廣州市民評出的“羊城八景”之一。
中文名
蘿崗香雪
地理位置
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蘿崗鎮蘿峯路蘿峯寺對面
開放時間
全年 全天開放 [1] 
非遺類別
民間文學 [3] 
非遺批次
第三批 [3] 
非遺級別
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3] 
申報地區
廣東省廣州市蘿崗區 [3] 

蘿崗香雪蘿崗香雪的興盛

所謂蘿崗香雪,就是當時蘿崗地區“十里梅林”開花時節的美麗景觀。
據史料記載,蘿崗地區種植青梅源於宋代,因其獨特的自然環境,常梅開二度。及至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梅園綿亙數十里,俗稱“十里梅林”。每年冬至前後,遍地梅花怒放,潔白晶瑩,芬芳盈溢,風拽花舞,不是飛雪勝似飛雪。郭沫若題詩:“嶺南無雪何稱雪,雪本無香也説香。十里梅花渾似雪,蘿崗香雪映朝陽。”
自上世紀60年代初至80年代末,蘿崗香雪進入鼎盛時期,蜚聲海內外。《蘿崗鎮志》載:當時的尼泊爾國王比蘭德拉,扎伊爾總統蒙博託和夫人,安哥拉總統多斯桑托斯等,均參觀過蘿崗香雪;1983年1月7日,著名文化人士秦牧、關山月、盧荻等40餘人,專程到蘿崗踏梅賞雪,吟詠蘿崗香雪。1985年1月17日,到蘿崗賞梅的市民達16萬多人。
蘿崗香雪 蘿崗香雪

蘿崗香雪蘿崗香雪的衰落

自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我國普遍實行了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農村雙層經營政策,蘿崗“十里梅林”分到了各家各户。加上80年代中後期,全球氣候變暖,連續幾年導致梅林發生嚴重蟲害,造成青梅產量、品質、效益急劇下降。恰在此時,蘿崗地區的另一種水果———也就是馳名粵港澳的蘿崗橙價格飆升,批發價曾達到每市斤1.8元人民幣。
於是,蘿崗農民紛紛伐梅種橙。蘿崗香雪這一景觀幾年功夫便消失殆盡。

蘿崗香雪蘿崗香雪的重生

蘿崗香雪公園 蘿崗香雪公園
1999年,原蘿崗鎮黨委、政府抓住廣州實施“三變”工程的契機,依託蘿崗香雪這一文化品牌,在玉巖書院(蘿峯寺)一帶動工新建蘿崗香雪公園,但因種種原因陷於夭折。
2003年5月,蘿崗地區被廣州開發區接管,重建蘿崗香雪公園工作被列入了重要議事日程。在2005年下半年,重新規劃設計的蘿崗香雪公園終於破土動工,首期工程佔地13公頃,於2006年“五一”節期間竣工開園。園內湖水泛波、棧道連山、梅香撲鼻、羣芳競豔、碧草盈眼、古樹參天、山體俊秀、文物瑰麗,各處景緻令人駐足流連。 [2] 

蘿崗香雪蘿崗香雪的故事

蘿崗香雪的故事傳説是伴隨蘿崗香雪的盛名而流傳開的。早在明代中後期,蘿崗香雪便已聲名鵲起,可以推測蘿崗香雪的故事傳説已流傳了數百年。蘿峯山上玉巖書院有不少與蘿崗香雪有關的文物古蹟,如:玉巖殿的一副清代對聯:“泉石清幽,地僻千年,一洞煙霞堪入畫;峯嵐擁護,天圍四壁,滿山梅荔自成莊。”等,也可以推測蘿崗香雪的故事傳説至少在清代便已廣為流傳。
蘿崗香雪的故事傳説主要流傳於蘿崗區範圍,由於蘿崗香雪的盛名,在廣州地區也有着廣泛影響。自古以來,蘿崗的梅是當地的主要經濟作物之一,也是當地著名的自然和人文景觀,曾吸引了眾多的達官顯貴和文人墨客來此踏雪尋梅。蘿崗香雪的故事傳説不僅反映了蘿崗香雪自然景觀的勝景,也反映了蘿崗人的人文精神,同時也反映了蘿崗鍾氏家族的發展歷程、宗法意識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蘿崗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歷史研究價值和社會價值。

蘿崗香雪傳承現狀

上世紀八十年以來,由於氣候變暖,梅林病蟲害頻發。果農棄梅種橙。短短几年,蘿崗香雪不在。由於香雪的消失和現代教育、生活方式等的影響,蘿崗香雪的故事傳説漸漸被人們遺忘,知曉的老一輩人的不斷去世,年輕一代不夠重視傳承,使得這個古老故事傳説面臨傳承斷代的情況。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