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蘇-39攻擊機

鎖定
蘇-39攻擊機(英文:SU-39 Attack Aircraft [8]  ),是蘇聯/俄羅斯蘇霍伊設計局研製的一種亞音速空中支援攻擊機。
蘇-39攻擊機機長15.33米、翼展14.36米、空重9.5噸、最大起飛重量20.5噸,裝備2台R-195渦噴發動機,最大飛行速度950千米/小時,升限10000米,航程2500千米。蘇-39攻擊機換裝了新型航電系統,作戰能力增強,可在複雜天氣和夜間攻擊地面裝甲目標,還可打擊水上艦艇以及飛機和直升機等 [9] 
蘇-39攻擊機原型機蘇-25T於1984年進行了首飛;在原型機蘇-25T的基礎上通過增強武器系統和航空電子系統改名為蘇-25TM(後正式命名為蘇-39);蘇-39攻擊機的發展工作到1997年完成,並按照俄空軍的試驗計劃進行飛行試驗 [5] 
中文名
蘇-39攻擊機
外文名
Su-39 Attack Aircraft [8] 
類    型
攻擊機
研製公司
蘇霍伊設計局
航    程
最大達2500千米
研製國家
蘇聯/俄羅斯
機    長
15.33米 [9] 
翼    展
14.36米 [9] 
機    高
5.20米 [9] 
動力裝置
2台圖曼斯基R-195渦噴發動機 [9] 

蘇-39攻擊機發展沿革

蘇-39攻擊機研製背景

蘇-25攻擊機 蘇-25攻擊機
蘇霍伊設計局擅長對於主戰機型的改進改型,例如蘇-7戰鬥機是在20世紀50年代末研製出來的,70年代將其發展成為蘇-17變成後掠翼戰鬥轟炸機,最後發展成為蘇-17M-4/22M-4。蘇-24戰鬥機也有好幾種改型,比如戰鬥轟炸機、偵察機和電子對抗機。
20世紀80年代,甚至在蘇-25攻擊機開始批生產之前。蘇聯軍方就已經意識到,一種僅能在白天進行近距空中支援任務。並只有有限使用制導空對地武器能力的空中支援飛機很難滿足現代化戰場的需求,同時提出,蘇軍需要一種能夠在戰區前沿450千米以遠區域30至4500米高度晝夜執行任務的空中支援飛機。它們能攻擊敵人的機動和固定目標、空防系統、直升機、運輸機和水面的小型艦。這種軍事需求被視為是蘇聯對西方的能晝夜連續作戰、攻擊敵區縱深同標和精確打擊敵軍第二梯隊部隊空中支援飛機方案的響應 [5] 

蘇-39攻擊機研製歷程

俄製蘇-39攻擊機靜態展示
俄製蘇-39攻擊機靜態展示(3張)
蘇-39攻擊機就是根據上述要求,在軍方80年代初期提出的T-8M(蘇-25T)計劃的基礎上發展起來。
蘇-39攻擊機綽號“白臉熊”,其設計集中在改進電子設備和武器裝備上,對原蘇-25攻擊機的機身只做了少許修改。蘇-39攻擊機的的產生是T-8M方案的最終結果(T-8是原蘇-25計劃的代號) [2]  [10] 
首架T-8M原型機(計劃代號為蘇-25TM)於1984年8月首次飛行。從外觀上看,它很像蘇-25UB“蛙足B”雙座教練機。後來,T-8M計劃因研製“風雪”光電瞄準與制導系統以及新型“龍捲風”導彈的拖延而推遲。
1988年4月,俄羅斯武裝力量從烏蘭烏德廠訂購2架蘇-25TM多用途戰鬥機,擬裝備新組建的快速反應部隊。俄羅斯設有6個軍區,每個軍區都建有一個快速反應大隊,每個大隊裝備4架蘇-25TM和12架標準型蘇-25攻擊機,此外,還有攻擊直升機救援直升機
1990~1991年間,在第比利斯廠生產了20架蘇-25T,由於蘇聯解體,工廠只向俄羅斯交付了8架蘇-25T攻擊機,另外12架仍存放在該廠的機場。烏蘭烏德廠曾計劃將20架蘇-25T全部改進成蘇-25TM,以增強俄羅斯空軍的快速部署能力 [6]  。隨後,在蘇-25T攻擊機的基礎上,研製方加強了武器和電子設備,進一步改型成蘇-25TM,蘇霍伊設計局將蘇-25TM正式稱為蘇-39攻擊機。
蘇-39攻擊機 蘇-39攻擊機
1997年,蘇-39攻擊機完成研製,隨後在阿克杜賽斯克試驗中心試飛。
2002年年底,首架改進型蘇-39攻擊機開始進行國家試驗。之前已經完成飛行結構試驗,共進行了41次試驗飛行,而隨後階段為聯合國家試驗,共進行數百次試驗飛行。
2003年,研製方製造出4架蘇-39攻擊機,其中一架由蘇-25UB型機改進成蘇-25UBM。在改進型飛機上,機載設備和武器控制系統均已完成更換 [3]  [5] 

蘇-39攻擊機技術特點

蘇-39攻擊機總體設計

機體結構
蘇-39攻擊機三視線圖 蘇-39攻擊機三視線圖 [8]
蘇-39攻擊機的氣動外形是基於蘇-25UB雙座教練型基礎上發展的,其總體佈局和基本結構沒有變化,但取消了後座艙,更新了設備,對機體也進行了部分改進設計。為了安裝光電瞄準系統和制導系統、機頭被加寬加長。飛機座艙採用了鈦合金焊接結構,加裝了防彈玻璃風擋,自我防護和生存能力進一步加強。據説能抵禦直徑 30毫米的炮彈和導彈碎片的撞擊。與蘇-25UB相比較,蘇-39攻擊機的前機身更寬而長,取消後座艙,騰出空間容納了增加的油箱和電子設備。在前機身右下部的雙管炮的安裝位置做了調整,同時把前起落架向左移動。中間機身段與蘇-25UB一樣。蘇-39後機身裝有新增的第4個機身油箱和新設備。蘇-39的紅外干擾機和箔條投放器整流罩改在了垂直尾翼的根部 [2] 
座艙座椅
蘇-39攻擊機的座椅和座艙增壓系統:單座的蘇-39飛行員坐在與所有蘇-25相同的K-36L彈射座椅上,增加了有座艙增壓系統,這在所有的蘇-25基本型是沒有的。此係統可以使飛機飛到10000米的高度,還能使飛機的航程相應增大。對比之下,由於沒有座艙增壓系統,蘇-25的最大飛行高度只有7000米 [2] 

蘇-39攻擊機動力系統

蘇-39攻擊機座艙 蘇-39攻擊機座艙 [6]
蘇-39攻擊機裝備兩台圖曼斯基(Tumansky)R-195渦輪噴氣發動機,是蘇-25的R-195發動機的改進型,主要改進增大了推力(42.8千牛),減弱了紅外信號特徵。
發動機排出的熱氣是通過從排氣噴嘴內的錐形中心體向熱氣注入冷空氣的方法來冷卻。冷卻發動機艙的氣體是從噴嘴的外表面和發動機短艙之間的環行槽排出。電源由2台直流發電機和一對30千伏安(115伏/400赫茲)交流發電機提供,由液壓恆速驅動 [8-9] 

蘇-39攻擊機飛控系統

蘇-39攻擊機的飛行控制系統中,除了副翼的液壓傳動系統外(這是蘇-25UB的特點),升降舵也是液壓傳動的。一個重要的革新是採用了SAU-8型自動飛行控制系統,該系統能與武器投放、導航系統聯合操作。
SUV-39系統是蘇-39的武器投放和導航計算的任務計算機,可提供綜合的導航、顯示和瞄準功能。SUV-39也聯結到SAU-8自動飛行控制系統,可執行低空自動或引導飛行、進場高度50米的自動或引導着陸、自動拉出俯衝、迴避強陣風、限制駕駛杆動作等操作。
導航系統包括慣性導航系統多普勒導航系統、近距與遠距無線電導航系統、A-735衞星導航接收機和無線電高度表。
座艙顯示裝置包括有光柵能力的平視顯示器和位於座艙右邊的蘇-17M-4陰極射線管顯示器。後者作為雷達和光電系統顯示器。
目標感受電子設備有“風雪”光電瞄準與激光制導系統,裝在機頭內。
蘇-39攻擊機掛載彈藥特寫 蘇-39攻擊機掛載彈藥特寫
“風雪”系統結合“繫纜”測距儀/指示器和白晝電視系統它可以提供27度×36度寬視場電視圖像,或23倍放大率的窄視場電視圖像。在窄視場方式下,可作自動目標跟蹤和某種形式的目標自動識別。系統的所有光學設備都裝在穩定平台上,有方位正負35度、俯仰向上15度和向下80度的方向接頭。“風雪”系統機頭窗口裝有酒精除冰系統。“風雪”系統的目標識別距離對坦克為8至10千米,對直升機為6千米,對摩托艇為12千米,對橋樑為24千米。來自此係統的信息顯示在儀表板右側的陰極射線管顯示器上。
夜視光學/電視系統吊艙在夜間和惡劣氣象條件下執行任務時使用。它能識別6至8千米遠的橋樑和小船,識別8至12千米遠的駁船。
夜視光學/電視系統吊艙:在夜間和惡劣氣象條件下執行任務時使用。它能識別6至8公里遠的橋樑和小船,識別8至12公里遠的駁船。
寬視場圖像投射在平視顯示器上,窄視場圖像顯示在儀表板右邊的陰極射線管顯示器上。有人説“梅爾庫裏姆”吊艙配置的是一種微光電視,也有人説它是熱成像系統 [4] 

蘇-39攻擊機航電系統

蘇-39攻擊機及其掛載彈藥 蘇-39攻擊機及其掛載彈藥 [8]
蘇-39攻擊機在1995年莫斯科航空沙龍中,參展飛機上掛的是新型的RLPK-25吊艙。該吊艙內裝有“科皮奧”-25多功能脈衝多普勒雷達。該雷達對坦克羣的探測距離是25公里,對飛機的探測距離為57公里,對驅逐艦的探測距離為200公里。“科皮奧”具有現代戰鬥機雷達的許多功能,包括邊搜索邊跟蹤、多普勒波束鋭化和對地面活動目標指示/跟蹤等工作方式。
通信設備和敵我識別設備:沒有與SUV-39系統綜合在一起。它們包括甚高頻無線電、敵我識別設備和空中交通管制應答機。
導航設備:也沒有綜合到SUV-39系統中。它包括自動測向儀和信標接收機。自動保護系統主要是“伊爾杜西”綜合式自動保護系統。此係統包括雷達自動引導和報警接收機,用於威脅報警和雷達瞄準,還包括箔條投放器、裝在機尾根部的無線干擾機和紅外干擾機。此外,機翼下還可以掛電子對抗吊艙。
蘇-39攻擊機還有綜合的內部檢測和記錄設備 [7]  [11] 

蘇-39攻擊機機載武器

蘇-39機翼下共有11個掛點,可以根據執行不同任務掛多種彈藥,具體如下:
1、對地攻擊模式
可掛載X-29T電視制導導彈,X-25M、X-29激光制導導彈,KAB-500電視制導炸彈,KAB-500JI激光制導炸彈,AB-100、A-250、AB-500航空炸彈,KMIV集束炸彈,C-24、C-25、C-25JI火箭彈,C-8、C-13集束火箭,以及X-3I和X-587反雷達導彈等 [9] 
2、對海攻擊模式
可掛載X-31A和X-35主動雷達制導反艦導彈 [9] 
3、對空作戰模式
可掛載P-73E紅外近距格鬥導彈,P-27P、P-27OP半主動雷達制導及PBB-AE(即P-77)主動雷達制導的中距空對空導彈 [2]  [9] 
蘇-39攻擊機靜態展示 蘇-39攻擊機靜態展示

蘇-39攻擊機性能數據

蘇-39攻擊機參考數據
基本參數
機長
15.33米
翼展
14.36米
機高
5.20米
機翼面積
30.10平方米
垂尾面積
6.03平方米
正常起飛重量
16.5噸
最大起飛重量
20.5噸
最大載彈量
5噸 [2]  [9] 
性能參數
最大平飛速度
950千米/小時
最大馬赫數
0.82M
最大爬升率
60米/秒(海平面)
實用升限
10000米
低空作戰半徑
400千米(2噸戰鬥載荷)
高空作戰半徑
700千米
轉場航程
2250千米(帶2個1150或800升副油箱)
最大使用過載
6.5G [2]  [9] 
動力裝置
發動機
2台TDRD渦噴發動機
最大發動機推力
2x4200千牛
最大內油箱容量
3.84噸 [2]  [9] 
武器裝備
機載航炮
1門GSh-30型30毫米機關炮
機載彈藥
對地攻擊-掛載X-29T電視制導導彈,X-25M、X-29激光制導導彈,KAB-500電視制導炸彈,KAB-500JI激光制導炸彈,AB-100、A-250、AB-500航空炸彈,KMIV集束炸彈,C-24、C-25、C-25JI火箭彈,C-8、C-13集束火箭,以及X-3I和X-587反雷達導彈等 [9] 
對海攻擊-掛載X-31A和X-35主動雷達制導反艦導彈 [9] 
對空作戰-掛載P-73E紅外近距格鬥導彈,P-27P、P-27OP半主動雷達制導及PBB-AE(即P-77)主動雷達制導的中距空對空導彈。 [2]  [9] 

蘇-39攻擊機服役動態

俄羅斯空軍前線航空兵裝備的蘇-17、蘇-25和米格-27對地攻擊作戰飛機已陸續退出現役 [1] 
俄羅斯空軍決定在經費允許的條件下定購少量蘇-39攻擊機。俄羅斯烏蘭烏德飛機制造廠負責把蘇-25UB改裝成蘇-39攻擊機。此外,蘇-39攻擊機還具有很大出口潛力。一方面原蘇聯曾經向捷克斯洛伐克、伊拉克、朝鮮和保加利亞出售了100多架蘇-25攻擊機,由於經費緊張,上述國家更願意將在役的蘇-25進行改裝。另一方面正是由於原蘇聯曾向上述國家出售蘇-25,因此,亞洲和拉丁美洲國家對蘇-39攻擊機頗感興趣。按照國際武器市場慣例,購買國一般都願意採購已經列裝的武器,因為這些武器經過檢驗,具有較高可靠性 [1] 

蘇-39攻擊機總體評價

蘇-39攻擊機三視線圖 蘇-39攻擊機三視線圖 [8]
蘇-39攻擊機儘管有相當高的技術含量,但該機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座艙按照現代飛機座艙的基本設計方案,座艙內除了廣角平視顯示器外,還應該有2個或3個多功能顯示器的儀表板、設計合理的操控台和帶有數據輸入鍵盤及平視顯示器的控制面板。而蘇-39的座艙內除了有平視顯示器陰極射線管顯示器外,與其前型蘇-25攻擊機的座艙完全相同。儘管蘇霍伊設計局稱其座艙設計得很好,但一名飛行員不可能充分利用飛機的所有功能,只不過其座艙的佈局可以為提高航空電子設備的綜合程度打下基礎。西方飛機的電子設備通過利用1553B數據總線使電子設備綜合程度大為提高。相比之下,蘇-39的電子設備的綜合程度和靈活性要低得多。
蘇-39攻擊機的“風雪”系統具有自動識別目標和接近目標的功能,但一名飛行員在高密度防空火力環境中,特別是在從座艙向外看的能見度較低的情況下,用激光制導導彈來攻擊坦克的方式不夠成熟。“風雪”系統與西方的激光目標指示系統如“夜間低空導航與紅外瞄準系統”相比視場有限。
蘇-39攻擊機把雷達設置在機身下方,使其應用受到較大的限制,特別是影響其對空中目標的探測,而且雷達天線接近機身腹部的金屬,也會對雷達的性能產生不良影響。蘇-39攻擊機的機載武器中,除了反坦克導彈的效能比較好以外,其它武器的戰術攻擊能力均比不上北約的現代飛機。為了保護飛行員的安全,蘇-39採用了很好的防護措施,但在高密度的防空火力之下,飛機的生存能力不能只依靠防彈鋼板的保護,往往還與許多其它的因素密切相關。
從總體看,蘇-39攻擊機還不能符合未來高技術戰場環境的需要,其作戰價值值得懷疑。對於人機接口程度有限,座艙能見度較差,以及其它固有條件受限制的單座亞音速飛機來説,要完成近距空中支援,超過戰區前沿縱深達到450千米作戰的使命,似乎有些鞭長莫及 [1]  。(《兵器知識》 評
蘇-39攻擊機的作戰能力和性能水平比它的前身蘇-25T型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仍難以與西方用於執行同種作戰任務的對地攻擊機的能力和性能相提並論。儘管有關該機的機載航空電子系統和武器已經大加渲染,但實際上,這些説起來屬於高水平的設備和武器,或者尚未達到生產階段,或者由於該機自身設計的固有限制、使它們的應有效能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因此就蘇-39攻擊機的作戰效能而言,其更加適合於在像第三世界局部戰爭那樣的低威脅戰場環境中使用 [5]  [9]  。(空軍之翼、《國際航空》 評
蘇-39攻擊機 蘇-39攻擊機
參考資料
  • 1.    姜永偉. 蘇-39改進三部曲[J]. 兵器知識, 1999(4):21-23.
  • 2.    吳宜春. 從“白嘴鴨”到“白臉熊”——介紹蘇-39全天候攻擊機[J]. 航空知識, 1999(3):10-13.
  • 3.    程啓東. 俄羅斯蘇—39攻擊機[J]. 世界航空航天博覽:a版, 2000(6):21-23.
  • 4.    廖健林, 李克楠. 蘇-39:“夕陽”超級攻擊機[J]. 海陸空天慣性世界, 2000(6):13-14.
  • 5.    蘇-25“蛙足”攻擊機(2/2)  .空軍之翼.2013-04-25[引用日期2022-03-31]
  • 6.    Attack Aircaft SU-39  .Enemyforces.net[引用日期2022-03-31]
  • 7.    袁剛輝. "新雷電" VS"新蛙足" ——美,俄空軍未來專用攻擊機之比較[J]. 現代兵器, 2005.(06):15-19.
  • 8.    Sukhoi Su-39  .Aviastar.org[引用日期2022-04-08]
  • 9.    唐華. 蘇-39——蘇-25T的新一代多任務改型[J]. 國際航空, 1998, (05):27-29.
  • 10.    Sukhoi Su-25 Grach (Frogfoot)  .Militaryfactory.com[引用日期2022-04-08]
  • 11.    荊繼洪. "人丁興旺"的蘇—25家族[J]. 航空世界, 2001(10):31-34.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