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蘇聯對日宣戰

鎖定
1945年8月8日,蘇聯正式參加7月26日發表的《波茨坦公告》,蘇聯外交人民委員莫洛托夫召見日本駐蘇大使佐藤尚武,宣佈蘇聯從8月9日零時起同日本處於戰爭狀態。蘇聯的主要軍事目標是:擊潰關東軍,解放中國東北及朝鮮北部,使日本喪失在大陸的軍事經濟基礎,加快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8月9日零時,蘇軍對日本關東軍發起全線總攻擊。8月14日,日本政府宣佈接受《波茨坦公告》。蘇軍仍繼續向預定軍事目標推進,歷時3周,佔領中國東北、朝鮮北部、庫頁島和千島羣島,共斃傷俘日軍68萬餘人 [2]  ,勝利結束對日作戰。 [11]  隨着關東軍的滅亡,由它一手扶植保護的偽滿洲國也一起崩潰。
蘇聯的對日參戰,給垂死掙扎的日本帝國主義以沉重的最後一擊,加速了它的滅亡,對於促使日本早日投降起了決定性的作用。蘇軍對日宣戰前後,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國先後在日本廣島和長崎各投下一枚原子彈,兩地共死傷30多萬居民。美國的原子彈攻擊,震動了日本朝野,對日本顯示了一定的威懾作用,也加速了日本的投降。 [12] 
名    稱
蘇聯對日宣戰
發生時間
1945年8月8日 [10] 
地    點
中國東北、朝鮮北部、千島羣島和南薩哈林
參戰方
蘇軍、中國軍民、朝鮮人民革命軍、日本 [2] 
結    果
肅清中國東北、朝鮮三八線以北地區、庫頁島南部和千島羣島的日軍,共斃傷俘日軍68萬餘人 [2] 
參戰方兵力
蘇聯175萬 [3] 
日本75萬 [3] 
傷亡情況
共斃傷俘日軍68萬餘人 [2] 
主要指揮官
華西列夫斯基元帥
麥列茨科夫元帥
普爾卡耶夫大將
馬利諾夫斯基元帥
同    名
蘇軍對日作戰

蘇聯對日宣戰前期準備

《蘇聯對日宣戰聲明》 《蘇聯對日宣戰聲明》 [1]
在1945年2月4日至2月11日的雅爾塔會議上,蘇聯與美英兩盟國達成協議:在德國法西斯戰敗投降3個月後,蘇軍參加對日作戰。 [3]  其中,2月10日下午,蘇聯外長莫洛托夫向哈里曼正式遞交了關於參加對日作戰的政治條件草案,美國因有求於蘇聯,原則上同意這一草案,只做了三點修正:一是大連商港須國際化;二是中東和南滿鐵路應中蘇合營;三是蘇聯的條件尚須徵得蔣介石的同意。翌日,應斯大林要求,三國首腦秘密簽訂了雅爾塔協定。協定強調“蘇聯的這些要求須在日本被擊潰後,毫無問題地予以實現”。 [5] 
也就是説,1945年2月開始,蘇聯即已着手準備對日作戰,從歐洲戰場秘密抽調75萬人到遠東地區,使該地區的兵力增至158萬餘人,5500餘輛坦克和自行火炮,5300餘架飛機和670餘艘艦艇。駐守中國東北地區的日本關東軍原來號稱“百萬精鋭”,隨着日軍在各條戰線的失敗,其作戰部隊和軍需物資一再被調走,戰鬥力大為削弱。至1945年春,關東軍僅有97萬人,160輛坦克和1800架飛機。 [2] 
5月8日,德國宣佈無條件投降,歐洲反法西斯戰爭結束。28日,新任美國總統杜魯門的私人代表霍普金斯在莫斯科和斯大林會談時,希望蘇聯履行雅爾塔協定中的承諾,即在德國投降後三個月內參加對日作戰。斯大林表示,蘇聯遠東部隊到8月8日各就各位,但宣戰的確切日期將視雅爾塔協定的執行情況而定。如果蔣介石接受蘇聯的政治要求,蘇軍就於8月對日本採取行動。杜魯門得知蘇聯這一態度後很快電告斯大林,“已指示赫爾利大使在6月15日把蘇聯的條件通知蔣介石,並盡一切努力取得他的同意。”斯大林立即回電表示,“謝謝您採取的措施”。 [5] 月,蘇聯從西線抽調大批軍隊增強遠東部隊。 [3] 
隨着遠東戰局發生急劇變化。美軍加緊準備攻佔日本國土的“奧林匹克行動”。7月26日,中美英三國發表波茨坦公告,對日本發出無條件投降的最後通牒。在1945年7月17日到1945年8月2日的波茨坦會議上,蘇聯再次重申履行對日作戰的義務。 [3]  8月6日,美國突然對日本實施第一次核打擊。面對日本崩潰加速的形勢,蘇聯急忙於7日向遠東部隊下達了9日對日本關東軍作戰的命令,並於8日正式通知日本駐蘇聯大使佐藤,9日起日蘇進入戰爭狀態。這一天已經是履行協定規定出兵時間的最後一天。 [5] 
而到8月初,蘇聯在遠東的地面部隊達80個師,總兵力為175萬餘人,擁有飛機3400多架、坦克5500多輛。蘇聯遠東軍總司令華西列夫斯基元帥統轄3個方面軍,即麥列茨科夫元帥指揮的遠東第一方面軍、普爾卡耶夫大將指揮的遠東第二方面軍和馬利諾夫斯基元帥指揮的後貝加爾方面軍。這時,日本在我國東北的所謂“精鋭部隊”即關東軍,經過大批抽調之後,實力已遠非昔比。況且,當時關東軍的各類輕重武器嚴重短缺,其保有的彈藥僅可供13個半師團的一次戰鬥之用。在蘇聯出兵前夕,關東軍可用來對抗蘇軍的總兵力只有24個師團、11個獨立旅團,總共約75萬人。因此,蘇軍在各個方面都處於絕對優勢。 [3] 

蘇聯對日宣戰事件過程

蘇聯對日宣戰幻想破滅

1945年8月8日下午5時,蘇聯外交人民委員莫洛托夫通知日本駐莫斯科大使佐藤尚武説,從8月9日起蘇聯與日本進入戰爭狀態。佐藤原先與莫洛托夫約好於當晚會談,想不惜“廢除朴茨茅斯(日俄)條約”,最後爭取蘇聯“好意的中立”,實現對英美“講和”。但如今,一切幻想都破滅了。 [3] 

蘇聯對日宣戰日方誤判

日本大本營和關東軍對蘇軍參加對日作戰的時間做了錯誤判斷。大本營判斷説:“蘇軍對日作戰的部署可於8月末大體就緒。從軍事上看,初秋時節發動對日戰爭的可能性最大。”關東軍頭目則認為,蘇聯參戰“最早很可能是1946年春”。直到8月6日,關東軍司令山田乙三還認為,“蘇軍的進攻還是遙遠的事”。所以當蘇聯正式對日宣戰時,關東軍措手不及,指揮紊亂。當時關東軍司令山田乙三不在長春,而到大連觀賞歌舞伎演出去了。他匆忙乘飛機趕回司令部,倉促應戰。在蘇軍幾路縱深打擊下,不及一週,關東軍就被擊潰。這時,中國東北抗日聯軍與飽受日軍鐵蹄蹂躪的東北人民紛紛襲擊日軍,有力地配合了蘇軍的作戰。 [3] 

蘇聯對日宣戰蘇軍發起進攻

翌日零時,蘇軍在4000多公里長的戰線上對關東軍發起全線總進攻。蘇蒙軍隊分4路進軍:後貝加爾方面軍從蒙古東部向瀋陽、長春方向實施主要突擊;遠東第二方面軍自北向南,由伯力,海蘭泡向哈爾濱和齊齊哈爾一帶推進;遠東第一方面軍自東向西,從興凱湖地區向哈爾濱、吉林和朝鮮北部推進;蘇蒙聯軍向承德、錦州和張家口進攻。8月9—14日,蘇軍和蒙軍在不同的方向上推進50~500公里,完成了對瀋陽、長春、吉林、哈爾濱和齊齊哈爾等地日軍的分割包圍。15日起,日軍除在個別築壘地域頑抗外,已基本失去抵抗力。15日日本天皇廣播投降詔書後,18日關東軍總司令下令部隊向當地蘇軍洽降。為了儘快趕到主要城市受降,蘇軍一方面加快推進速度,另一方面抽調部分兵力空降到瀋陽、長春、哈爾濱、吉林、旅順和大連等地。 [2] 

蘇聯對日宣戰結果

8月14日,日本宣佈接受《波茨坦公告》;15日,天皇廣播投降詔書。關東軍士氣一落千丈,全線抵抗頃刻瓦解。8月18日,關東軍司令山田乙三下令向蘇軍投降。19日,蘇軍進佔齊齊哈爾;20日,蘇軍開入長春、瀋陽、哈爾濱、佳木斯等城市;22日,蘇軍200多名官兵作為先頭部隊,分乘10架飛機抵旅順、大連;23日和24日,蘇坦克部隊乘火車進駐旅順、大連。 [3]  至8月底,蘇軍在中國軍民和朝鮮人民革命軍的配合下,肅清了中國東北、朝鮮三八線以北地區、庫頁島南部和千島羣島的日軍,共斃傷俘日軍68萬餘人,為打敗日本法西斯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2] 

蘇聯對日宣戰出兵原因

在二戰史的研究中,蘇聯對日宣戰問題一直是史學工作者關注的重要課題之一。長期以來,史學界看法不一,觀點各異。有的認為,蘇聯遲遲不肯宣戰,意在拖延,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做法,是對英美拖延開闢第二戰場的報復,意在削弱日本的同時削弱美國。有的認為,蘇聯1945年8月8日宣戰,時間上沒有違背雅爾塔決議精神,無可指責。還有的認為,蘇聯宣戰問題有個變化過程。德黑蘭會議前後,蘇聯承諾參加對日作戰是為爭取美英早日開闢第二戰場。隨着歐洲戰場形勢的變化,蘇聯實力地位的提高,對日宣戰成為其爭奪遠東利益的籌碼。原子彈的使用,才使蘇聯迫不及待地最終宣戰 [4]  [9] 目前來看,較多學者認為,蘇聯對日宣戰是為了蘇聯在遠東地區的利益。 [7-8] 

蘇聯對日宣戰評價

蘇聯對日作戰和殲滅關東軍的主力,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投降進程,也為中國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3]  蘇聯紅軍與關東軍之戰,作為抗日戰爭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一仗,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具有重大的意義。這一仗徹底埋葬了關東軍,給軍國主義分子沉重打擊,促使日本帝國主義迅速投降,為避免更多的生靈塗炭,早日結束戰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6]  為戰勝日本關東軍,蘇聯在戰前成立遠東司令部統一指揮遠東蘇軍,制定周密詳細的作戰計劃,三面突出,分割包圍日軍,並從西線東調大量蘇軍,裝備當時最先進的武器,以強大的機械化兵團展開大縱深進攻,並牢固控制制空權。機械化行軍對後勤要求較高,蘇軍在戰前準備時,通過鐵路、公路、水運等多種方法在遠東儲備大量戰備物資,基本保證了戰爭的需要。蘇軍在戰前的戰爭準備保證了對日戰爭的迅速勝利,也為早日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做出重大貢獻。 [6] 
這次戰爭是在中國的土地上進行的,41年前的日俄戰爭,也是在這塊土地上進行的,雖然這兩仗的性質有所不同,但對於我們來説,外國人在中國的土地上打仗,這本身就是一種悲哀和災難。日俄戰爭是兩個帝國主義為侵略和爭奪東北而爆發的戰爭,這次蘇聯出兵,具有反法西斯的一面,也有維護正當的國家利益和民族利己主義的一面,前者是次要的,後者是主要的。蘇軍自稱在這次戰爭中傷亡32000人,他們在中國東北作戰所獲得的利益,遠遠超過它所付出的代價。
中國接受蘇聯幫助,同時也做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喪失了大量主權及東北的財富。但是,我們要看到,蘇軍對東北的控制在很大程度上抵制了美蔣反動勢力的侵入,為我黨我軍深入東北開展工作提供了便利條件,對中國革命不無幫助,縮短了中國內戰的時間。蘇聯通過秘密的外交獲得的不正當權益,在新中國成立後,很快歸還了中國,這還是值得稱道的。不過,我們永遠不要忘記外國軍隊在自己的國土上作戰,只有不斷增強綜合國力,提高遏制和打贏戰爭的能力,才能真正維護國家的主權和利益。 [6] 
參考資料
  • 1.    馬志春主編;劉廣金,朱軍華編著. 鐵證 吹響全民抗戰號角的國統區報刊[M]. 杭州: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 2015:139.
  • 2.    孫力,鄭德平編著. 第二次世界大戰簡史[M]. 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2020:312
  • 3.    金永華編著. 第二次世界大戰[M]. 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 2017:264-267.
  • 4.    杭福珍.蘇聯對日宣戰問題評析[J].南京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1):6-10.
  • 5.    周軍.雅爾塔協定與蘇聯對日宣戰[J].國際共運史研究,1991(03):22-25.
  • 6.    白朋舉. 1945年蘇聯對日宣戰前的戰爭準備及評價[C]//上海市新四軍暨華中抗日根據地歷史研究會.紀念鄧小平誕辰一百週年論文集.[出版者不詳],2004:10.
  • 7.    範潯華.試評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對日宣戰[J].探索,1997(03):102-104.
  • 8.    孫國軍.論蘇德戰爭結束後蘇軍對日宣戰的動因及意義[J].赤峯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2(09):11-14.
  • 9.    黃革新.影響蘇聯確定對日宣戰日期之因素[J].黨史文匯,1996(06):31-33.
  • 10.    喬憲金.蘇聯對日宣戰與出兵東北是同一時間[J].近代史研究,1995(02):283-284.
  • 11.    陳有進等主編. 當代世界大事縱覽 1945-1990[M]. 北京:改革出版社, 1991:2
  • 12.    沙健孫主編. 中國共產黨通史 第4卷 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 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9:867.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