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蘇澳港

鎖定
蘇澳港 [2]  ,位於台灣省宜蘭平原南側山地邊緣的蘇澳灣內,三面環山,灣口向東南方敞開,左右各有一弧形小半島將港灣合抱,北為北方澳,南為南方澳,有如螃蟹的兩隻大螯,遙相對山地。丁字形的港灣內漁船輻輳,桅檣林立。每當夜幕降臨,漁舟唱晚,星火點點,令人陶醉,早為蘭陽八景之一(蘇澳蜃市)。
中文名
蘇澳港
特    點
漁舟唱晚,星火點點,令人陶醉
位    置
台灣省宜蘭平原

蘇澳港簡介

蘇澳港 蘇澳港
蘇澳港港區土地面積約90萬平方米,水域面積28.4萬平方米;港區航道水深24米,可容8萬噸船舶出入;港區各主航道水深10-15米;港區船舶停泊能量合計船舶16艘;錨地56萬平方米,可容船舶3艘;碼頭13座,長度為2610米,可容船舶13艘;起重機6台,堆高機8台,拖船計6艘。該港主要運輸貨物相對集中,進口以煤炭為主,出口以水泥為主。2002年,蘇澳港進港船舶687艘,出港船舶687艘,合計1354艘;進港船舶總噸位576萬噸,出港船舶總噸位574萬噸,合計1150萬噸;貨物吞吐量531萬噸,貨物裝卸量556萬噸。
蘇澳港 蘇澳港

蘇澳港地理環境

蘇澳港昔稱東港,三面環山,形勢險要,港口東向太平洋,是由北方澳、蘇澳和南方澳形成的自然港澳。因為天然的優良地形,自古以來常是海盜等外力垂涎窺犯的據點。由於港面原本寬闊,中有礁石羅列,當春夏間,海面風平浪靜, 船舶市廛倒影入海,反映空中,幻為樓閣, 宛如神仙境界,因而被選定「蘭陽八景」之一,標其名稱「蘇澳蜃市」。
蘇澳有着罕見的天然優良港灣,形勢十分險要。整個港區的開發是漸進的。清代只有南方澳和北方澳兩處小漁村;二次大戰末期,日本政府曾着手闢建蘇澳國際港,後因日本戰敗而告中斷。光復後,政府為將宜蘭縣的木材加工品外銷,於是在1965年興建小型商港,1974年蘇澳港擴建工程被列為十大建設之一,歷時九年,從此蘇澳港躋身國際商港之林。而北方澳則被收為軍港,南方澳仍繼續扮演台灣第三大漁港的重要角色。
蘇澳港面積廣闊,中有礁石棋佈,當春夏之際,海面風平浪靜,船舶市廛倒影入海,反映天空,幻為閣樓,彷佛仙境,因此有「蘇澳蜃市」的稱譽。但是本港為國際商港,一般人無法入港參觀,不過站在炮台山頂或沿蘇南(南方澳)公路,都可俯瞰港澳的壯麗美景。遊憩景點大多位居於沿東部海岸地帶,濱臨遼闊的太平洋,蘇澳岸海的地形以巖岸居多,山濱水湄,海岸風光景緻奇美,如詩如畫。若要俯瞰港澳美景,只能站在炮台山或沿蘇南公路觀賞。事實上,七星嶺上的風空仔,也是鳥瞰蘇澳港的絕佳據點,立足港口,向南可俯視港澳的壯麗,向北則可遠眺海中龜,近窺蘭陽平原的秀色,進而深深體認到蘇澳港在蘭陽沿海在線的特殊地位。

蘇澳港歷史沿革

蘇澳港舊稱為“東港”,原為一小型港口,其地形三面環山,是由北方澳、蘇澳及南方澳形成的天然優良港灣,形勢相當險要。日據時期,日本當局將南方澳開闢南方澳漁港與內埤漁港,二次大戰末期原有意闢建國際港,後因戰敗而中斷。
1965年,台灣當局為因應地方發展,在南方澳北邊興建小型商港,於1972年6月完工。1969年,行政院決議將蘇澳港擴建為基隆港的輔助港,並在1971年12月1日成立基隆港務局蘇澳港分局。1974年,蘇澳港列入“十大建設”之一;1975年7月,建港工程正式動工。除了建造碼頭、防波堤等設施,以及疏浚航道之外,並同時進行闢建蘭陽隧道等連外道路工程。1978年底,第一期工程完工;1983年6月,第二期工程全部完工。

蘇澳港港埠規模

蘇澳港水域面積290萬平方米,陸地面積86萬平方米。擁有13座碼頭,共長2,610米。包括港勤船碼頭1座和營運碼頭12座。除了位於南方澳與蘇澳的商港區域之外,北方澳則單獨建設為軍港區。

蘇澳港兩岸直航

兩岸兩會協議台灣開放十一個直航港口,但宜蘭縣蘇澳港卻名落孫山,引發地方強烈不滿;陸委會八日表示,經兩岸兩會換文後,已確認增列蘇澳港納入直航港口。
對於兩岸開放直航港口,原本台灣交通部及「國防部」以防務安全疑慮為由,將蘇澳港排除在外,引起宜蘭地方的不滿,認為東部的花蓮港都已納進去,蘇澳港實在沒理由不被納入。況且蘇澳港早已停靠對大陸的進出口貨船,去年度進口大陸礦產品達二十七萬噸,出口大陸化學品四十一萬噸,船舶共一百零七艘次;但因為需要彎靠第三地,航商、貨主每年增加運輸成本達新台幣五千萬元,嚴重影響宜蘭地區產業經營的競爭力,所以兩岸直航毫無理由排除蘇澳港。
當地立委林建榮向台灣「行政院長」劉兆玄反映地方需求,劉兆玄交由陸委會辦理;今天陸委會明確答覆,已確認開放蘇澳港為兩岸直航港口。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