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蘇奇燈籠畫

鎖定
蘇奇燈籠畫是安陽市蘇奇村的傳統民俗工藝品,屬於彩畫燈籠。當地民間藝人就地取材,用高粱稈兒扎製成約六七寸高,四寸寬,四面或六面形體的骨架,然後再裱糊上事先印好的彩畫,燈的四周以綵線裝飾,中間插上蠟燭,燃着之後,小巧玲瓏。燭光映出了花、烏、蟲、魚或各種戲曲故事,當地羣眾説:“這種燈籠有説頭,有看頭。”燈籠上的彩畫和戲曲故事,成了大人對兒童進行啓蒙教育的教材。老年人興致勃勃地講解戲曲故事的內容,孩子們聚精會神地聽,忠與奸,善與惡,美與醜,是非清楚,愛憎分明。安陽木版燈籠畫成為年節中少年兒童聚會玩耍不可缺少的有益玩具。
中文名
蘇奇燈籠畫
分    類
工藝品
地    區
安陽市
寓    意
吉祥
燈節時間
正月十五、十六

蘇奇燈籠畫基本簡介

安陽市地處河南省的北部,位於晉、冀、魯、豫的接壤處,具有3000多年的歷史和文化。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使這一地區至今仍保留着許多古老的風俗和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寄託着安陽人民的審美情趣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在許多民俗節日中,“正月十五鬧花燈一的風俗是格外隆重的。羣眾把燈節看作是春節的高峯。只有過罷燈節(正月十五、十六),年節才算過完。人們拜年也通常拜到燈節才算完事。當地流傳一句老話,叫“燈市下,年拜罷;下了燈,年貨清”,生動地説出了這十意思。 在燈節的夜晚,你可以看到一羣羣、一隊隊身着新衣,天真爛漫的兒童,手持着一種小巧玲瓏一尺見方的紙燈籠,邊走邊唱:“燈籠會,燈籠會,燈籠滅了回家唾。”這個情景,在安陽地區到處可見。從臘月三十晚上,一直延續到正月十六。這種印有小型彩畫的燈籠,在安陽市郊和所屬幾個縣極為普遍。其中以安陽縣蘇奇村製作的“蘇奇燈籠”最有名氣,在豫北一帶享有盛譽。據説每年臘月,只要安陽“蘇奇燈籠”一上市,就被羣眾爭購一空。

蘇奇燈籠畫題材內容

安陽蘇奇村的木版燈籠畫,內容以表現戲曲人物、民間傳説為主,如今還可以見到的題材有30多個,如“古城會”、“桃園三結義”、“三打白骨精”、“華容道”等等。
70年代以後,燈籠畫中陸續出現了反映現代題材的戲曲故事。如“沙家浜”、“白毛女”、“智取威虎山”、“紅燈記”、“朝陽溝”、“遊鄉”等等。於是除了關公、張飛、孫悟空、豬八戒、諸葛亮等歷史和神話人物之外,白毛女、大春、楊子榮、少劍波、李玉和、鐵梅……等現代英雄人物,又成為婦孺皆知的英雄形象,學習榜樣。
安陽木版燈籠畫,除了戲曲人物造型外,還有許多當地羣眾喜聞樂見的花卉、飛禽瑞獸等。民間藝人經過巧妙構思,運用想象,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祈福內涵,大量使用“諧音”(字不同,語音相同)和“借比”手法來表達豐富多彩的內容和吉祥、喜慶的含意,以滿足人們不斷追求幸福,美滿、豐收、富裕的心理需求。

蘇奇燈籠畫表現手法

燈籠畫藝人在表現單獨花樣內容時,大致有三種手法:1.“象徵”手法。常見的有“松鶴延年”、“鳳戲牡丹”、“鯉魚跳龍門”等;2.“諧音”的手法有“五福捧壽”(借蝙蝠的蝠、福音同)、“吉慶有餘”(餘與魚音同)等;3.“借比”的手法則有“八仙過海”、“麒麟送子”、“和合二仙”、“劉海戲金蟾”等等。這些以民間故事、傳説為內涵的巧妙比喻手法,是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傳統。

蘇奇燈籠畫製作方法

安陽的彩畫燈籠,製作方法基本上有兩種。一種方法類似木刻水印,藝人選梨木做版,根據故事刻出主要人物主線版,然後用黑色拓印,稱為“線版”;然後再填色,色彩受朱仙鎮木版年畫的影響,多用原色——紅、黃、綠、紫,這些顏色的對比都很強烈。在着色過程中,許多藝人仍採用祖傳的方法,在顏料中加添白糖和蛋清勾兑,藉以增加畫面的光亮程度和色彩的附着力,持久不易褪色;另一種方法是除刻出主線版外,採用多版套色的方法,這種作法和傳統本版年畫的印刷方法完全相同,最大的優點是可以大量印刷,有利於滿足市場需要。

蘇奇燈籠畫傳承人物

安陽彩畫燈籠,在豫北各縣均普遍流傳,但以安陽縣永和鄉蘇奇村,民間藝人蘇守安老人制作的“蘇奇燈籠”最有名氣。老藝人蘇守安生下來就是殘疾人,少小聰慧,靠自學有點文化,因身殘不能下田,貧苦的生活,逼迫他學會了土布印染、扎社火,而最拿手的絕活是扎燈籠,畫燈籠畫。他製做的燈籠,小巧堅固;他描繪的戲曲人物、飛禽走獸生動傳神,經他着色的畫面,色彩鮮亮透明。在長選數十年的藝術實踐中,他從觀察生活、選取題材、扎制燈籠骨架、色彩調配,以及選用紙張、刻版技術,都總結出一整套成熟、完整的經驗。如今,他把整套手藝都傳給了他的兒子蘇家順。“蘇奇燈籠”有了新的傳人。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