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蘇壽松

鎖定
蘇壽松。(1873年-1939年),廣西象州人。字竹君,號翰濤,又一號憨濤居士,廣西近代教育家,象州最早的留學生。
中文名
蘇壽松
別    名
憨濤居士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873年
逝世日期
1939年
性    別

蘇壽松人物簡介

蘇壽松幼年家境貧寒,僅靠母親做針線活維持家庭生活。艱苦的家庭環境,造就他好學奮進的性格。17歲時,應童子試,“以案元進庠”,象州州官謝慧初很欣賞他的才華,遂於光緒十八年(1892年)選送蘇壽松到廣州廣雅書院“習經史詩章”,在廣雅書院學習期間,蘇壽松學業日進,成績優異,後來被選派赴日本公費留學,就讀於東京高等師範,成為象州最早的出國留學生。
蘇壽松在日本留學期間,接受了進步思想的薰陶,對滿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深惡痛絕,並於1906年參加了在日本東京組建的反清組織“同盟會”,經常抨擊朝政。為此,招來清政府的惱怒,取消了他的公派留學資格,經濟來源也斷絕了。蘇壽松並未屈服,他替人翻譯文章,積蓄了一些錢,私費考入日本早稻田大學,攻讀法律與經濟。

蘇壽松平生事蹟

宣統元年(1909年),蘇壽松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回國,先任廣西學務所議紳兼廣西模範小學校長,後任梧州蠶業學校校長。當時,中國舊學堂如勸學所等剛廢除,新的學校剛剛興起,教學章程很不完善,蘇壽松將國外先進的教育方法介紹進來,提出很多行之有效的辦學方法,得到廣西當局的採納,各地學校紛紛來廣西參觀,爭相效仿。清政府為攏絡教界學子人心,以解決留學生的使用問題即留學生無做官的問題為由,決定對留學生重新考核,分別按成績賞給進士、舉人出身。宣統二年(1910年),蘇壽松考中文科舉人,被授於內閣中書的官銜,考畢,他卻辭官回廣西。
民國5年(1916年),蘇壽松任廣西省長公署教育科長,針對廣西各地學校沒有統一教學規章的狀況,制定各縣分區設學辦法,嚴令照辦;組織制訂《勸學所規程》、《廣西各縣實行分區設學辦法》、《廣西省辦理學務人員褒獎條例》等教育法規,籌劃建立省立師範學校、甲種工業學校、甲種蠶業學校,同時制訂省辦理學務人員褒獎條例,在全省實施。面對當時廣西全省僅有12所府立中學,13所縣立中學的落後教育局面,他積極制訂有利於發展教育的規章制度,鼓勵辦學,做了許多影響巨大的實事:將府立中學改為省立中學,撥款扶助興辦縣立中學,使學校與學生成10倍增加;創立師範學校3所,甲種工業與甲種蠶業學校各1所,並充實教學設備。針對廣西是個多民族地區,蘇壽松深感以全國語言統一教學,既有利於普及教育,又有利於民族團結的重要性,故又於南寧創立國語講習所,分期集訓師資,教授注音字母與國語,使全省學校教學語言統一。為推動教學,他還主辦《教育公報》,並著有《地理學》出版發行,針對利用人情渠道充任師資的不良社會風氣,為不致誤人子弟,規定凡任用教師他必親自嚴格審查,不能勝任者,即使權貴求情,也不予錄用。蘇壽松任職6年,成績斐然,為發展廣西教育事業作出卓越貢獻。
1921年,國民黨政府日趨腐敗,先生又一次憤而辭官回象州,後應本地學生請求,於私塾教授國語。當時象州教育十分落後,全縣競無一所中等學校,蘇先生極力向當局爭取,於象州創建“國民中學”,這是象州縣辦中學之始。當時的廣西當局數次聘請蘇壽松為省參議,但他堅辭不就。後來,象縣縣長葛維廷聘請他為總纂,編修縣誌,他認為這是一件造福後世子孫的有意義的工作,遂慨然應諾。因長年艱苦勞動,廣集博採,考證是非,甚至廢寢忘食,勞累過度,而咯血病倒。卧病期間,仍抱病堅持編纂完成《象縣誌》稿,遺感的是,《象縣誌》未及出版,這位一生奮鬥不息的現代教育家便告別人世,時值1939年6月,享年67歲。8年後,《象縣誌》終於出版,為象州人民留下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
蘇壽松平生致力於教育,精於詩文,所遺佳作頗豐,其中之一為象州西門望江亭所作之楹聯:“朝迎爽氣,暮送斜薰,風景千年留客賞;白水繞城,青山橫閣,畫圖一幅任人描。”聯與亭相得益彰,為膾炙人口的傳世佳聯。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