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蘇四十三反清起義

鎖定
蘇四十三反清起義,清代甘肅回族撒拉族聯合起義,反抗清廷的武裝鬥爭。
清朝中後期,撒拉族人民進行過多次反抗宗教壓迫與封建壓迫的武裝鬥爭。如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就發生了由撒拉族蘇四十三和韓二個領導的反清起義,直接原因是撒拉族內部新教與老教的鬥爭。但其深刻的社會背景,則是清朝封建統治者和撒拉族土司、掌教等的殘酷壓榨所引起的民族矛盾、階級矛盾的普遍激化。 [3] 
蘇四十三、韓二個領導新教羣眾舉行反清起義失敗後,人口鋭減,“十二工”被併為“八工”。 [3] 
中文名
蘇四十三反清起義
發生時間
1781年
發生地點
甘肅安定
主要人物
馬明心

目錄

蘇四十三反清起義背景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甘肅安定(今定西縣)回民馬明心適應回民反對門宦制度的要求,創立新教,反對老教的多收佈施、斂錢惑眾,遭狄道(今臨洮)河州一帶門宦勢力強烈反對。馬明心到循化撒拉族中傳播新教,被撒拉族所信奉,為此新老教徒間多次發生械鬥。清朝偏袒老教,盡洗新教的政策,使新老教派鬥爭轉為反清起義。

蘇四十三反清起義過程

乾隆四十六年(1781)正月,新教領袖蘇四十三等率教徒千餘人,殺老教總頭人韓三十八, 自稱“回王”,立旗號,領導撒拉族人武裝抗清。陝甘總督勒爾謹聞訊後,派蘭州知府楊士璣、河州協副將新柱前往鎮壓,被反清義軍全殲。蘇四十三乘勝攻破河州,直趨蘭州欲救被擒馬明心。清守軍將馬明心擁上城頭,迫勸義軍撤圍, 馬明心堅不從敵。清廷急調固原、西寧、涼州等地清軍2萬餘來蘭州救援,而義軍僅2000餘人,遂主動撤圍至蘭州附近華林山一帶抗清。五月中,和珅率京兵抵蘭,進犯華林山,義軍與戰,殲清兵近千人。清又命阿桂為欽差大臣,並調京師火器營兵和善戰的四川藏兵與蒙古兵,採用斷水的方法圍困義軍。八月初,清軍攻破義軍寨堡,起義領袖蘇四十三戰死,餘部退入華林寺固守。清軍火焚華林寺,義軍全部犧牲,無一人乞降。 [1] 

蘇四十三反清起義後續

起義失敗後,清統治者對起義軍家屬和新教羣眾採取了“斬絕根株”的政策,將安定、河州、官川、唐汪川、洪濟橋等地許多人殺害,許多人被充軍伊犁或雲南。此外,清政府還頒佈禁令,限制宗教活動,不準人民互相往來,不許留外來的回民學經、教經及居住;當地的回民也不得聚集寺內唸經,回民不得複稱掌教、阿訇等。為了加強控制,防止反抗事件再起,把陝、甘地區的軍事重新作了部署,即在循化廳改駐參將一員,加強武力震懾;把提督府由西安遷到固原,把總兵由固原遷到河州。 [2] 
參考資料
  • 1.    陳顯泗主編.《中外戰爭戰役大辭典》:湖南出版社,1992年12月:第241頁
  • 2.    王鈺航,《試析蘇菲派傳人中國本土化的體現——以哲合忍耶教派為例》。
  • 3.    歷史沿革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引用日期2022-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