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蘇伊士運河事件

鎖定
蘇伊士運河事件是指,1956年7月,埃及總統納賽爾宣佈把英國法國實際控制的蘇伊士運河公司收回。英、法國為了重新佔領蘇伊士運河,和以色列於同年十月底對埃及進行的軍事行動。 [2] 
蘇伊士運河位於埃及境內蘇伊士地峽,是歐、亞、非三洲重要航道。運河自1869年鑿通以來,即由英法壟斷資本控制的蘇伊士運河公司經營管理,成為他們侵略埃及和中東的工具。1882年,英軍佔領埃及,在運河區建立了英國海外最大的軍事基地。
中文名
蘇伊士運河事件
外文名
Suez canal incident
發生時間
1956年10月28日 至 1956年11月6日 [2] 
發生地點
蘇伊士運河
主要人物
賈邁勒·阿卜杜勒·納賽爾
羅伯特·安東尼·艾登
居伊·摩勒
艾森豪威爾
赫魯曉夫

蘇伊士運河事件事件背景

蘇伊士運河事件埃及局勢的改變

1952年7月23日,以默罕默德·納吉布掛名,真實領袖為納賽爾的一個軍官秘密組織(自由軍官組織)發起政變推翻並了舊親英法的法魯克王朝,並控制了埃及政權。其推翻1923年《憲法》所推行的體制,建立起新的政治體制並推行一系列改革,諸如規定個人所擁有土地不能超過200英畝(81公頃),超額者將土地賣給政府,由政府將這些土地連同王室地產一起重新分配予無地農民。同時,積極開辦學校和工廠。
1954年初,鑑於納吉布的聲望日益增長,納賽爾剝奪了其傀儡領袖的權力,並將其軟禁。此舉挫傷了一些外國人和埃及人對革命的激情 [2] 
納賽爾訴諸阿拉伯民族主義,明確反對猶太復國主義,立志將英法逐出中東地區,並決心一勞永逸地解決埃及問題。 [1] 

蘇伊士運河事件蘇聯的介入

20世紀50年代,隨着美國在西歐勢力範圍的一片興盛,美國亦展示出它願意以武力保衞其勢力範圍。蘇聯開始將其注意力轉向中東,試圖以此跨越美國在蘇聯周遭建構的防禦封鎖線。爭取埃及成為了其目標之一。
1955年,蘇聯與埃及達成一筆軍火交易,以武器向埃及交換當時已經供給過剩的棉花。 [1] 

蘇伊士運河事件美國介入

鑑於蘇聯的行動與埃及局勢的改變,美國希望使埃及加入中東的類似於北約的反共產主義同盟,英國迫於美國的壓力而與埃及進行談判。1954年,英國同意從蘇伊士運河的軍事基地撤軍。
艾森豪威爾政府設計出所謂的“北邊國家”(Northern Tier)的觀念——這是一個包括土耳其、伊拉克、敍利亞和巴基斯坦在內,並且希望以後再把伊朗納入的中東版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其目的在沿着蘇聯南方國境加以遏制。 [1] 

蘇伊士運河事件事件經過

蘇伊士運河事件興建計劃的角力

阿斯旺大壩是尼羅河的水利工程之一,其有助於調節尼羅河水域的水利灌溉,控制尼羅河水域的水災。
英、美領導人為了緩和雙方的關係,將注意力轉移到援助埃及建設阿斯旺大壩上來,試圖以此緩和、拉攏與控制埃及。並遏制蘇聯對中東進一步經濟影響力。但實際上,水壩建設方案一開始就考慮的十分薄弱,其更像是政治操弄,而非經濟援助。
面對英、美的温和外交,納賽爾變得更加激進,仍拒絕美國的參與與協商。納賽爾在1956年5月16日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6月,蘇聯外長謝比諾夫訪問埃及並提議蘇聯可以提供對大壩的財務、工程援助。面對納賽爾的進一步親蘇行為,美國決定撤銷對阿斯旺大壩的援助。
為報復西方國家的政治操弄,1956年7月26日,納賽爾在亞歷山大一邊進行演講,一邊指揮埃及軍隊佔領運河,並將運河收歸國有。 [1] 

蘇伊士運河事件英法美蘇的反應

面對納賽爾的行為,艾登在英國國內與對艾森豪威爾的表態中,都表現出強烈的態度。法國亦如此。
1956年7月29日,法國駐倫敦大使照會英國外相,法國預備把法軍交給英國指揮節制,並準備把部隊由阿爾及利亞抽調出來供聯合攻擊埃及之需。
但艾森豪威爾和杜勒斯則認為,儘管納賽爾是本地區的民族主義領袖,但如果能夠將其納入北約組織式的中東安全體系內,亦有助於遏制蘇聯的擴張。但如果對納賽爾進行軍事行動,那勢必會引起阿拉伯民族主義的怒火,西方由此將失去在中東的影響力,這種情況比失去蘇伊士運河更糟糕。因此,美國並不希望英法對埃及動武。
英法與美國就蘇伊士運河的通航自由,納賽爾政權的合法性等進行不斷的外交鬥爭,英法試圖以前二者為理由對埃及動武,美國考慮到長遠利益則極力避免之。美國試圖平衡雙方利益,提出召開航運會議的方案,但均被納賽爾拒絕。
面對西方國家意見的不統一,蘇聯表示願意進一步提高對阿斯旺大壩的援助,以取代西方的援助;增加對中東的軍火支持;赫魯曉夫也表示道,如果埃及爆發戰爭,蘇聯不會坐視不管。
在多方會議磋商,聯合國會議磋商,乃至埃、英、法三方都一致同意的“六點原則”協議,最終都被美、蘇以其利益而否決後。在1956年10月2日,當美國在記者會上再次表態不會武力解決後,英法在面對外交努力都失敗的情況下,在失望之餘決定自行解決,英法的軍事幹預已箭在弦上,只剩下少數戰術行動履行完程序。 [1] 

蘇伊士運河事件英法以軍事行動

法國慫恿以色列進攻埃及,向蘇伊士運河出兵,然後英國和法國以維護航行自由為名義,要求埃及和以色列都退兵到運河十英里之外。料定埃及必然拒絕,這時英法就出兵佔領運河區。
1956年10月28日,以色列徵召其預備役入伍。
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軍隊包圍加沙並直插西奈半島。
1956年10月30日,英國和法國要求埃及、以色列雙方撤離運河。但實際上以軍根本還未推進到這裏。此通牒被埃及拒絕後,英國和法國轟炸了埃及的空軍基地,傘兵部隊在塞得港着陸並佔領了運河北段。同日,美國在聯合國安理會提出決議,要求埃以停止交戰。
1956年10月31日,英國和法國宣佈它們將在陸地上介入,不過,要等到四天之後,英法部隊才會在埃及登陸。美國和蘇聯明確反對英法的軍事幹預。
1956年11月2日,聯合國大會以64票對5票要求當事國中止交戰。
1956年11月3~4日,聯合國大會通宵開會,討論組建一隻聯合國維和部隊。
1956年11月5日,聯合國維和部隊組建完成。同一天,英法表示,當聯合國部隊到達駐地,英法軍隊將立刻退出。
1956年11月5日夜,蘇聯表示英法的入侵必須停止。聯合國必須制止英法的行為,蘇聯願意提供海空軍參加聯合國部隊,並提議美蘇聯合出兵。美國則拒絕蘇聯的聯合出兵意見,並警告蘇聯不要進行片面行動。 [1] 

蘇伊士運河事件事件結果

1956年11月6日,英鎊在國際市場上暴跌,美國一反過去的做法,按兵不動,拒絕介入去穩定市場。同時,艾登在國會下議院裏慘遭抨擊,在英聯邦中又找不到太多的支持,而且遭到美國的拋棄,只有黯然罷手。同一日,他同意在翌日開始停火,這時距離英法部隊登陸運河區還不到48小時。
而在法國,居伊·摩勒由於右派指責其入侵蘇伊士運河而使得國家預算嚴重虧空,並在此時仍然推行社會改革,從而導致他的政府倒台。
與此同時,納賽爾政府將數以萬計的英國臣民和法國公民驅逐出埃及,並沒收了他們的財產,從而消滅了西方在埃及殘存的大部分經濟勢力,完成了埃及的獨立鬥爭。但同時,其也導致了西方對其政權和國家的極端仇視。
在佔領西奈半島和加沙地帶4個月後,以色列在美國的壓力下最終撤軍。 [2] 

蘇伊士運河事件事件的國際影響

蘇伊士運河事件對美國的影響

經過此次事件,使得美國意識到,美國與歐洲保持距離,使得其必須進而承擔其國際影響力,從而助推了“艾森豪威爾主義”的形成。
此後兩年,1958年,艾森豪威爾諮請國會批准一項對中東的經濟援助、軍事援助和防止共產主義侵略的三合一政策 [1] 

蘇伊士運河事件對西歐的影響

此次事件,讓當時的歐洲各國意識到,一方面,由於能源通道不再受歐洲控制,歐洲各國合作發展原子能解決能源問題已經成為歐洲解決能源問題的必要途徑。另一方面,二戰後國力衰弱的歐洲各國,只有聯合才能使歐洲擁有足以對抗美蘇的威脅的能力。由此促進了《羅馬條約》的簽訂和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原子能共同體的成立。

蘇伊士運河事件對英國的影響

在英國的中東勢力中,有兩大支柱,一是伊朗,其通過英伊合資公司供應石油;另一是埃及,它的戰略基地價值無與倫比。
但20世紀50年代以後,隨着民族獨立運動的興起。伊朗將伊朗石油工業收歸國有,同時下令將英國的駐軍撤出。而蘇伊士運河事件以後,英國也失去了埃及與蘇伊士運河這一重要據點。英國自此失去了其在中東的所有重要勢力支柱,這也從側面反映出,英國與英國國際體系的衰落。 [1] 
參考資料
  • 1.    (美)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大外交.海口:海南出版社,2012.2:524
  • 2.    (美)戈爾德施密特,(美)戴維斯.中東史.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