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蘄縣鎮

鎖定
蘄縣鎮,隸屬於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地處宿州市埇橋區南部,東南與蚌埠市固鎮縣湖溝鎮接壤,南與永鎮鎮、大營鎮毗鄰,西連淮北市濉溪縣雙堆集鎮、南坪鎮,北接桃園鎮,東北同大澤鄉鎮相連,北距城區22千米。 [1]  區域總面積101平方千米。 [3]  截至2019年末,蘄縣鎮轄區户籍人口為80209人。 [3] 
西周,屬蘄國。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2月,設立蘄縣鄉。1992年2月,改為蘄縣鎮。 [1]  截至2020年6月,蘄縣鎮轄15個行政村。 [2]  鎮人民政府駐蘄縣村。 [1] 
截至2019年末,蘄縣鎮有工業企業238個,其中規模以上有11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以上的商店或超市70個。 [3] 
中文名
蘄縣鎮
外文名
Qixian town
別    名
蘄陽、蘄城郡 [5]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
地理位置
宿州市埇橋區南部
面    積
101 km²
下轄地區
1個社區、14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蘄縣村
電話區號
0557
郵政編碼
234115
氣候條件
暖温帶季風氣候
車牌代碼
皖L
人    口
80209人(截至2019年末户籍人口)

蘄縣鎮歷史沿革

西周,屬蘄國。
春秋後期,屬宋國。
戰國,屬楚。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設縣,名蘄縣,屬泗水都。
魏晉南北朝時期,設蘄城郡 [4] 
唐元和四年(809年),設宿州,蘄縣隸之。
元至元二年(1265年),蘄縣被廢為集。
明、清,設蘄縣鄉,屬宿州。
民國時期,屬宿縣六區。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2月,設立蘄縣鄉。
1958年9月,設立蘄縣公社。
1992年2月,改為蘄縣鎮。 [1] 

蘄縣鎮行政區劃

2011年末,蘄縣鎮轄蘄南1個居民委員會,許寨、白庵、忠陳、徐橋、燈塔、袁小寨、大江、劉圩、白陳、周王、戴庵、邱元、蘄縣13個村民委員會。 [1] 
截至2020年,蘄縣鎮轄1個社區、14個行政村:蘄南礦社區、蘄縣村、邱元村、燈塔村、徐橋村、白安村、許寨村、忠陳村、團結村、周王村、大江村、袁小寨村、白陳村、劉圩村、代安村。 [2]  鎮人民政府駐蘄縣村。 [1] 

蘄縣鎮地理環境

蘄縣鎮位置境域

蘄縣鎮地處宿州市埇橋區南部,東南與蚌埠市固鎮縣湖溝鎮接壤,南與永鎮鎮、大營鎮毗鄰,西連淮北市濉溪縣雙堆集鎮、南坪鎮,北接桃園鎮,東北同大澤鄉鎮相連,北距城區22千米。 [1]  區域總面積101平方千米。 [3] 

蘄縣鎮地形地貌

蘄縣鎮地處黃淮平原,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面海拔20.8~23.2米。 [1] 

蘄縣鎮氣候

蘄縣鎮屬暖温帶季風氣候,其特點是春季降水偏少,夏季降水集中,秋季温和氣爽,冬季乾冷少雪。氣温和降水年際變化較大。多年平均氣温14.4°C,極端最高氣温40℃(1978年),極端最低氣温-20℃(1954年),無霜期年平均210天。年平均降水量800毫米,極端年最大雨量1500毫米(1954年),極端年最少雨量600毫米(1978年)。 [1] 

蘄縣鎮水文

蘄縣鎮境內澮河屬天然河道,多彎曲,從準北市濉溪縣在許寨村入境,自西北流向東南,在團結村小沈莊流入蚌埠市固鎮縣,境內總長25千米。 [1] 

蘄縣鎮自然災害

蘄縣鎮主要自然災害有洪澇、乾旱、風災、蟲災、霜凍、冰雹等。最嚴重的一次洪澇發生在1954年7月26日,河水氾濫,兩岸房屋倒塌1500間,淹沒農田3萬畝。 [1] 

蘄縣鎮自然資源

蘄縣鎮境內已探明地下礦產主要有煤炭、煤矸石、高嶺土,其中煤炭地質儲量6.9億噸。地表水一般年份保持750萬立方米,地下水資源可利用量為1540萬立方米。 [1] 

蘄縣鎮人口

2011年末,蘄縣鎮轄區總人口69878人。總人口中,男性36016人,佔51.5%;女性33862人,佔48.5%;14歲以下14011人,佔20.1%;15~64歲49809人,佔71.3%;65歲以上6058人,佔8.6%。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81416人,佔98.9%。2011年,人口出生率13.4‰,人口死亡率3.3‰,人口自然增長率10.19‰。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679人。 [1] 
截至2019年末,蘄縣鎮轄區户籍人口為80209人。 [3] 

蘄縣鎮經濟

蘄縣鎮綜述

2011年,蘄縣鎮財政總收入1651.3萬元,比上年增長21.4%。從各主要税種看,完成增值税500萬元,企業所得税7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731元。 [1] 
截至2019年末,蘄縣鎮有工業企業238個,其中規模以上有11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以上的商店或超市70個。 [3] 

蘄縣鎮農業

蘄縣鎮有農業耕地面積7.3萬畝。2011年,農業總產值3億元,農業增加值佔全鎮地區生產總值的16.7%。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8.8萬噸,其中小麥4.1萬噸,玉米4.7萬噸。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羊、家禽為主。2011年,生豬飼養量7.9萬頭,年末存欄5.7萬頭;羊飼養量3.2萬隻,年末存欄2萬隻;家禽飼養量30.7萬羽。 [1] 

蘄縣鎮工業

蘄縣鎮以煤炭、新型建材生產、服裝生產、造船為主的工業體系。2011年,工業總產值達到21.2億元,比上年增長86.8%。2011年,工業企業120家,職工4.35萬人,實現工業增加值13.5億元,比上年增長40%。 [1] 

蘄縣鎮商貿

2011年末,蘄縣鎮有商業網點887個,職工6000人。2011年,社會商品銷售總額1.5億元,比上年增長5.8%;城鄉集貿市場3個,年成交額600萬元。 [1] 

蘄縣鎮郵電業

2011年,蘄縣鎮郵政業務收入78萬元,其中純收入18萬元;全年電信業務收入660萬元。 [1] 

蘄縣鎮社會事業

蘄縣鎮教育事業

2011年末,蘄縣鎮有幼兒園11所,在園幼兒1694人,專任教師81人;小學(含教學點)13所,在校生3768人,專任教師232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為100%;初中1所,在校生2136人,專任教師175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2011年,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2450萬元,比上年增長32.3%。預算內教育經費(包括城市教育費附加)佔財政總支出的比例為96.8%,比上年提高了5.2個百分點。 [1] 

蘄縣鎮科學技術

2011年末,蘄縣鎮有各類科技人才217人。 [1] 

蘄縣鎮文體事業

2011年,蘄縣鎮有文化廣播站1個,村文化活動中心14個;文化專業户12個,各類圖書室29個,藏書30萬冊;書法、攝影、美術創作隊伍,170人。學校有體育場地22處。1個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佔常住人口的25%。 [1] 

蘄縣鎮醫療衞生

2011年末,,蘄縣鎮有門診部(所)1個;病牀120張,每千人擁有醫療牀位1.5張,固定資產總值167萬元。專業衞生人員120人,其中執業醫師16人,執業助理醫師34人,註冊護士14人。2011年,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3.3萬人次。2011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33052人,參合率86%。 [1] 

蘄縣鎮社會保障

2011年,蘄縣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户數34户,人數60人,支出125160元,比上年增長84%,月人均173元,比上年增長40%;城市醫療救助128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2980人次,共支出149000元,比上年增長59.6%。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數1187户,人數2376人,支出295.2946元,比上年增長62.1%,月人均103.6元,比上年增長32%。國家撫卹、補助各類優撫對象215人,撫卹事業費支出92317元,比上年增長30%。敬老院2家,牀位100張,收養農村五保人員74人。五項社會保險(不含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本收入合計3126701元,比上年增長31%;基金支出合計4891920元,比上年增長45.6%。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38926人,參保率97.6% [1] 

蘄縣鎮郵政電信

2011年末,蘄縣鎮有郵政網點1個徵訂報紙、期刊2000份(冊)。電信企業1家,服務網點6個,電話交換機總容量12000門,固定電話用户7600餘户;移動電話用户11000餘户,寬帶接入用户3960户。 [1] 

蘄縣鎮交通運輸

2011年,蘄縣鎮境內有京台高速公路過境,境內長3.4千米,206國道11千米,縣道18.4千米,青蘆鐵路14千米,澮河水路航道境內通航10千米。 [1] 

蘄縣鎮歷史文化

地名由來
蘄縣鎮因鎮政府駐地位於蘄縣古城之內而得名。 [1] 

蘄縣鎮風景名勝

蘄縣鎮西上航

西上航,位於蘄縣老街南頭,沿澮河北岸向西約100米至200米處,是一處新石器時期遺址,遺址面積約有1000平米,上面疊加着各個時期的生活遺物。自新石器之後還發現有西周,春秋戰國,秦漢時期的生活遺蹟。據考證得知,古代先民多傍水而居,西商行遺址就位於澮河北岸,即澮水之陽,澮河是一條天然河流,水面寬闊。過去的陸路交通不便,交通都以水運為主,河流相當於古代運輸的大動脈。這裏曾經是蘄縣城南一古代延續數百年的碼頭,因而形成了有一定規模的貨物集散地,像集市一樣可以進行貿易往來,影響很大,形成一定的行市。因而稱作“行”,即隨行就市。至於稱為另外一“航”,據説貨物都是船舶從這裏運出運入,出航歸航而來,所以西上行也叫西上航。

蘄縣鎮觀星台

觀星台,位於蘄縣大街北頭,內城東南角。觀星台,是古代先民用來觀測天象,預測天氣的一古老的氣象建築設施。下面用土夯成高台,台上有閣樓一座,閣內設有觀測天象的古老儀器。閣樓上有一木製圓台,人可以站長在圓台上,觀星斗,望日月。據説建於西周末年諸侯國時期,是諸侯王國的天文設施。傳説為備垓下之戰,劉邦駐軍蘄縣時,經常與軍師一同登臨觀星台,觀測星象,預測天氣。有一天劉邦觀星迴來,下令軍民備足一月的柴草,眾人不解其意。蕭何問曰:大王,這是為何?劉邦説:天機不可泄露!依令照辦即是。果然沒兩天,秋雨連綿,一直下了一個多月。這個故事,後代也有古詩佐證。詩曰:澮水滔滔西北來,漢王基業步雲開,蓋世英雄今已負,空留昔日觀星台。觀星台歷時兩千餘年,閣樓設施都不復再,而今遺址尚存,遺址上建有蘄縣變電所。

蘄縣鎮隱王廟與紅果樹

隱王廟,位於蘄縣集澮水南岸的戴庵村,與蘄縣古城隔河相望。廟建於何時,已無從查考。隱王廟雖不復存在,但遺址尚存。
遺址上有棵紅果樹,據説已經一千多年,還很茂盛生長着,被當地人尊奉為神樹,也是蘄縣著名的景點之一。1958年,蘇聯史學家來蘄縣考察古城,專程到隱王廟觀賞紅果樹。20世紀80年代初,著名評書藝術家劉蘭芳也慕名專程到隱王廟觀賞紅果樹。

蘄縣鎮象窩

象窩,位於蘄縣古城西徐橋南靠近澮河的地方。傳説是範王坐蘄縣時,交趾國(越南境內)供來一頭大象。大象是熱帶動物,喜水源充足的地方,所以範王就遣人把大象散養於縣城西門澮水岸邊。大象擅掏洞戲水,河灣一帶被大象掏了許多窟窿,人們便把這一帶稱為象窩。象窩周邊水草豐茂,岸柳成行,河灘上白鷺與仙鶴成羣。有古詩云:往事如煙歲月寒,賞今懷古意纏綿,千秋勝蹟知多少,象去窩空不復還。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