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藥物設計

(藥物化學學科)

鎖定
藥物設計是隨着藥物化學學科的誕生相應出現的。早在20世紀20年代以前,就開始進行天然有效成分的結構改造。直到1932年,歐蘭梅耶發表了將有機化學的電子等排原理和環狀結構等價概念用於藥物設計,首次出現具有理論性的藥物分子結構的修飾工作。
中文名
藥物設計
學    科
藥物化學
主題詞
 生命科學 藥物
分    析
1964年
名稱: 藥物設計
主題詞或關鍵詞: 生命科學 藥物
內容
藥物作用的受體理論、生化機制、藥物在體內轉運等藥物設計的理論不斷出現。在60年代初出現了構效關係的定量研究,1964年漢希和藤田稔夫提出定量構效關係的漢希分析。藥物設計開始由定性進入定量研究階段,為定量藥物設計奠定理論和實踐基礎。藥物設計逐漸形成一門獨立的分支學科。70年代以後藥物設計開始綜合運用藥物化學、分子生物學、量子化學、統計數學基礎理論和當代科學技術以及電子計算機等手段,開闢了藥物設計新局面。隨着分子生物學的進展,對酶與受體的理解更趨深入,對有些酶的性質、酶反應歷程、藥物與酶複合物的精細結構得到闡明,模擬與受體相結合的藥物活性構象的計算機分子圖像技術在新藥研究中已取得可喜的成果。運用這些新技術,從生化和受體兩方面進行藥物設計是新藥設計的趨向。
中藥新藥設計不同於以上的西藥藥物設計,中藥新藥設計以“組效關係”為核心,圍繞飲片層次上的中藥新藥處方發現,主要有效成分辨識,提取物層面上的組方優化三個環節。當然,在成分辨識環節上,也重視構效關係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