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藥山

(雲南省旅遊景區)

鎖定
藥山位於巧家縣境內。金沙江和牛欄江環山而過。藥山山體面積220平方公里,主峯轎頂山海拔4041米,雄踞於昭通羣峯之上。
由於受北—東向構成控制發育成型,藥山走向近於北—東。西坡地勢陡峭,懸崖絕壁從兩江匯流的谷地中凌宵而起,柱地擎天,高不可攀。南坡地勢較為平緩,藥山自然保護區的主要林區,詭異瑰麗的高山岩溶景觀都集中在這一片。
藥山被以烏蒙冷杉為主的針葉林和以高山櫟為主的常綠闊葉林構成的原始森林覆蓋。天然林的葱鬱,為野生藥材、珍稀植物生長和野生動物生息繁衍創造了良好的條件。藥山本因出廠各種藥材而得名,著名的野生藥材有柴胡、黨蔘、貝母、天麻、蟲草、黃芪、草烏、防風、龍膽草、仙茅參、刺蔘、黃連等藥,在中藥市場素享盛名;野生動物如虎、豹、熊、豺、牛羚、野豬、金貓等,出沒林莽雜叢間;而大面積的珙桐羣落,更是國內外罕見的奇觀。
中文名
藥山
地理位置
雲南昭通市巧家縣
開放時間
全天開放
門票價格
免費
佔地面積
220 km²

藥山簡介

雲南昭通市巧家縣藥山 雲南昭通市巧家縣藥山
2005年8月9日,經國務院批准成立藥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藥山主峯

巧家藥山 巧家藥山
巧家藥山是古堂狼山(洛尼山)即的主峯。
洛尼山是彝語,彝語又稱為羅業白,也稱洛尼白、羅尼白、羅尼山、妥魯山、土魯山、土爾山、螳螂白子等,是因彝族再生始祖篤慕在堂狼山中伐木道通形成聚落“羅邑”而得名,洛尼山即巧家東部的堂狼山。據康熙《大定府志》,篤慕在堂狼山中伐木道通,形成聚落,聚落名“羅邑”,彝族即稱“羅邑”所在的堂狼山為堂狼山。陳本明、傅永祥先生在《彝族史探》中明確指出:“洛尼山(洛宜山、羅業白、洛宜白)即漢代的堂狼山。”“足見堂狼山,也即是洛宜山(洛尼山、洛尼白、羅業白)在昭通地區巧家縣境內。”範文鍾先生在《昭通曆史文化論述》中説,彝族六祖分支的事件“就發生在堂狼山(今巧家縣境域仍存此稱謂)”。

藥山堂狼山

雲南巧家藥山 雲南巧家藥山
彝族始祖希慕遮從“犛牛徼外”“選地方”入住古蜀地的邛之滷,即今巧家縣城所在地、巧家堂狼山區域金沙江沿岸的壩子。他們創造了燦爛的新石器石板墓文化,並開採巧家堂狼山區域的銀、鉛、銅等有色金屬礦產,鑄造了殷商、三星堆等青銅文明。彝族再生始祖篤慕及其六子所居地及“六祖分支”之地是堂狼山(洛尼山,也稱羅尼山)。
堂狼山即今巧家縣境內東部以藥山為主峯的山脈。《華陽國志.南中志》也載:“朱提縣西南二百里,有堂狼山,多毒草,盛夏之月飛鳥過之不能去。” 東晉永和三年(公元347年)常璩所著《華陽國志》記載:“堂螂縣,因山得名也,出銀、鉛、白銅、雜藥。有堂螂附子。”劉琳注:“‘堂螂縣’的‘螂’又寫作狼、螂、琅(漢洗作狼),蓋其地多堂螂,故以為名。”《續漢志》:“(朱提)縣西南二里有堂狼山,多毒草,盛夏之月,飛鳥過之不能得去。”酈道元《水經注·若水》載:“(朱提)縣有大淵池水,名千頃池。西南二里有堂狼山,多毒草,盛夏之月飛鳥過之不能去。”《水經注·若水》又説:“朱提郡西南二百里,得所綰堂琅縣。”《清史稿·地理志·東川府》:“東川府……巧家廳(今巧家縣)。要。(東川)府(府治在今會澤縣)北二百四十里,雍正四年,置會澤縣,始此。六年移縣附郭。嘉慶十六年,析會澤縣地置。(巧家廳)東:堂琅山。《水經注》所謂‘羊腸繩曲,八十餘里’,即此。……” 《新纂雲南通志》説:“堂琅山在巧家東米糧壩……延袤百餘里。”今巧家縣城金沙江沿岸一帶,自古即俗稱米糧壩。而“延袤百餘里”,且相對於金沙江沿岸縣城一帶的米糧壩的“巧家東米糧壩”,即今巧家老店鎮一帶,在老店鎮倮格至今仍有米糧壩的地名。《民國巧家縣誌稿·輿地·山脈》載:“堂狼山,屬五區二甲天生橋。”民國時期巧家五區二甲天生橋即今包穀堖、老店一帶。《雲南省歷史地名考索》認定古堂琅縣治所在今巧家老店子。《巧家縣地名志》在“老店子”條簡注為“漢堂狼縣地”。中國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先生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名大詞典》,對堂狼山的地理位置作了認定,“堂狼山在巧家縣東部”。譚其驤先生主編,由方國瑜、尤中、朱榮惠考證繪製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將歷代堂琅縣治所明確標示在今巧家縣老店鎮。《新纂雲南通志》地圖明確地將堂狼山的位置標為橫貫巧家境內始於牛欄江邊老店鎮迄於爐房鄉的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巧家堂琅文化研究課題組研究認定:堂狼山即今巧家縣境內東部以藥山為主峯、延袤百餘里的山脈;古代名聞天下盛產銀、鉛、銅、雜藥的堂狼山為橫貫巧家境內始於牛欄江邊老店鎮迄於爐房鄉的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古堂琅縣治所在今老店鎮一帶。

藥山相關人物

阿普篤慕,巧家堂狼山(洛尼山)人,是滇、川、黔、桂四省區彝族共同尊奉的祖先。“阿普”是老祖宗的意思,“篤慕”是他的真正名字。他是彝族始祖希慕遮的第三十一代孫。阿普篤慕後娶三妻,生下六子,是為彝族六祖。據古彝文典籍《洪水氾濫》的記載,阿普篤慕生活在遠古的洪荒時代。
康熙《大定府志》載:“有祝明(篤慕)者,居堂狼山中,以伐木為業,久之,木拔道通,漸成聚落,號其地為羅邑,又號其山為羅邑山;夷人謂邑為業,謂山為白,故稱為羅業白。” 《西南彝志》也載:洛尼山,又名堂琅山,是彝族“六祖分支”之地。貴州彝文《指路經》説:“祖母住靡莫,父往堂琅地,孫往夜郎國,撐天地建國家,多同管理諸小國。”四川涼山彝族《指路經》載:“去兮去兮,欲行路邊站。堂狼山之旁,除穢搖神扇,倘若不搖扇,難把穢來除;人逝名猶在,倘若名不在,難把路來指……”因四川彝族不清楚堂狼山之所在,在其註釋中説:“堂狼山:虛化的地名,傳説為古代彝族先民活動的中心。”據彝文史籍記載,老大慕阿切(武部)、老二慕阿枯(乍部)向滇中地區發展;老三慕阿熱(糯部)、老四慕阿額(恆部)向四川雷波以北方向發展;老五慕阿克(布部)、老六慕阿齊(默部)向金沙江兩岸發展。由於各派學者參考的典籍不同等原因,六個兒子的名字也有不同的説法,但武、乍、糯、恆、布、默六部的説法基本相同,即:武、乍居雲南,糯、恆遷四川,布、默徒貴州,從而形成今天分佈於滇、川、黔、桂等地的彝族。

藥山堂狼山裏手轄印

堂狼山裏手轄印是最古老的銅質彝文印章
堂狼山裏手轄印,是昭通出土的古彝文銅質印章,也稱“妥魯山裏手轄印”,漢意“統管堂狼印”,是古代居於堂狼山的彝族先民堂狼山部族管轄這片區域的信物,是堂狼山部族首領篤慕權力的像徵和信物,是彝族歷史上最古老最重要的一顆印章,譽為“中國彝族第一印”。
堂狼山又叫羅尼山,是彝族的發祥地,早在古蜀國時期,彝族先民堂狼山部族即居於堂狼山區域。到篤慕時期,古彝族堂狼山部族因洪水,在篤慕帶領下避入堂狼山中。
王永泉《昭通是彝族族源地略探》載:“昭通出土文物……其中兩枚是彝文印章,另兩枚是漢文印章。時間都是戰國至漢代,均為銅質。一枚彝文印章翻譯為《益那印》,另一枚翻譯為《統轄堂琅印》。《統轄堂琅印》為長方形,造型古樸自然,風格粗獷獨特,具有濃厚的彝族文化特色。印柄為蹲伏狀立體青蛙,印面是陰印陽文,有7個彝文,自上而下排列。印面和字裏行間有界格。貴州畢節彝文翻譯組的王子國、王繼超先生的直譯為‘妥魯(堂琅)山裏手轄印’。許多專家學者都認為《益那印》就是《夜郎印》,是彝文漢寫同音異寫的結果。貴州民族研究所的餘宏模教授認為,夜郎國就在雲南滇東北與貴州接壤的地區。昭通出土的《夜郎印》印章,由此更進一步證明了此觀點的正確性。西漢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在今巧家、會澤、東川一帶設堂琅縣,屬犍為郡管轄。所以,《統轄堂琅印》這枚印章就是彝族管轄這片區域的信物。”
篤慕在堂狼山中建立堂琅城,統治堂狼山部族。古彝文印章“堂狼山(妥魯山)裏手轄印”和“堂狼山裏木手印是”是堂狼山部族首領權力的像徵和信物。

藥山歷史時間

阿普篤慕在堂狼山(洛尼山)主持彝族六祖分支。
阿普篤慕成年後,天降大雨,造成洪災,迫於洪水,彝族先民們由部落長阿普篤慕率領,從世代居住的地方遷到洛尼山(今雲南昭通)一帶暫避洪水。洪水退後,由於洛尼山一帶地少人多,不宜長期居住。
大約在在周平王姬宜臼十一年(公元前760年),阿普篤慕在堂狼山(洛尼山)召集了一次部落酋長們的大會,將其民眾分成六個部落,跟隨其六個兒子向外去開拓疆域:老大慕雅枯和老二慕雅切率領武部落和乍部落向雲南的西部、南部和中部發展;老三慕雅熱和老四慕雅卧率領糯部落和恆部落沿着金沙江流域進發,逐漸變成大、小涼山和四川南部;老五慕剋剋率領布部落在雲南的東部、東北部,以及貴州的興義、畢節一帶發展;老六慕齊齊率領默部落則到廣西的隆林一帶發展。
六部在各地生根發芽,繁衍成今天居住在中國西南地區滇、川、黔、桂四省區的彝族。
這些重大的歷史事件,在彝文典籍《六祖分支》、《我祖魂光輝》中都記載了阿普篤慕將六個部落分向四面八方,去開拓疆域,發展農耕,繁殖六畜,在彝族歷史上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藥山藥山交通

距離藥山最近的火車站是 昭通站,地址是昭通市昭陽區慶門村
距離藥山最近的飛機場是 昭通機場,地址是雲南省昭通市昭陽區
距離藥山最近的汽車站是 碼口車站,地址是雲南省昭通市巧家縣碼口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