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藝術理解

鎖定
藝術理解,指藝術活動中對藝術客體的內容、形式、意義、相互聯繫及其規律的認識和把握。 [1] 
中文名
藝術理解
適用領域
文學藝術
所屬學科
文學理論
出    處
中國大百科全書.
應用
藝術理解分為表層與深層、局部與全局、直接與間接、漸悟與頓悟。
把握藝術客體之間的外部聯繫,認識審美對象形式因素的審美特性及其相互關係,是揭示藝術客體外部特徵的表層的理解。
把握主體與客體的審美關係,認識藝術客體的現象與本質、局部與整體、偶然與必然、可能與現實的關係,從而系統地、完整地把握藝術內容與形式的實質與規律,是揭示藝術客體內在聯繫和審美特性的深刻理解。
直接理解是無須任何中介和複雜的思維過程,憑以往經驗在瞬間即可實現的感知理解。間接理解是對複雜的或陌生的審美對象經過一系列分解、歸納、判斷,並藉助於概念而實現的由淺入深、由模糊到清晰的理解。
漸悟理解是由局部到整體、由形式到內容、由現象到本質的逐步深入的理解。頓悟是由其他相關事物的啓迪而獲得靈感,從而頓開茅塞、豁然開朗的理解。
藝術理解是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協同作用的過程。思維中既將藝術客體的眾多審美特性、藝術意義加以集中、概括、抽象,又保留着具體的形象並使之豐富化,從而使藝術理解既有概括性、完整性、系統性,又有具體性、形象性。
在藝術理解中情感與想象起着很大作用。脱離日常思維軌道,把握住整體形象以及整體中部分與部分的關係,繼而用情感和想象力去統攝這個形象,是達到藝術理解的關鍵。如果用日常之理去套用藝術之理,以清晰的科學標準代替情感的總體把握,便不能領悟藝術的真諦。
要獲得藝術理解力,首先要克服日常理性思維的制約,着眼於藝術客體的整體形象,使情感和想象活躍起來,達到情與景、內在情感與外在形式、精神與物質的融合。只有這樣,藝術客體的美感才能得以體驗,審美意義才能得以理解。
在對藝術作品的理解中,對特定典故、技法、程式、象徵意義等的把握很重要。
在讀“斑竹一枝千滴淚”的詩句時,要懂得娥皇、女英哭舜帝的典故。在欣賞以“鍾馗嫁妹”、“羅漢伏虎”等故事為題材的繪畫時,要知道這些故事的來歷、細節。在欣賞京戲時,懂得它的技巧、程式,便可從幾個人的打鬥場面中,理解到千軍萬馬的沙場;僅僅看到演員揮動馬鞭繞場幾周,能理解到他騎馬奔馳了千里之遙。在西方以宗教為題材的藝術中,象徵性形象比較多,如象徵童貞的百合花、象徵聖徒的羊羔等,不懂得這些象徵意義就不能完成藝術理解。
藝術理解是審美感受深化的表現和必要環節,它制約和推動着審美聯想、想象、情感的展開,成為這些心理形式的理性基礎,並可以轉化為人的意志行為,推動人理智而又情感地按照自己的目的、需要和藝術規律去創造美、發展美。藝術理解對藝術創作、藝術欣賞、藝術批評具有重要的意義,是使之理性化的必要的心理基礎。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