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藜照堂

鎖定
藜照堂,劉姓著名堂號,藜照來自劉向燃藜讀經的典故。
劉向,原名更生,字子政,為楚元王劉交的四世孫,彭城人,西漢著名文學家和經學家。西漢成帝時,更名劉向,任光祿大夫,奉命在當時皇家圖書館天祿閣校閲各種經典,後寫成我國最早的目錄學著作《別錄》,並著有《新序》、《説苑》、《列女傳》、《洪範五行傳論》等書。
中文名
藜照堂
相關人物
劉向
註    釋
劉姓著名堂號

藜照堂堂號典故

向公像 向公像
傳説有一天,劉向天祿閣校書至深夜,當燭盡燈滅之後,仍不肯就寢,就是暗室中背誦經書。忽有一位黃衣老人,手柱青藜杖叩門進來,接着將手中青藜杖頂端一吹,藜杖竟然燃燒起來,發出光芒,照亮了暗室。劉向見狀,對老人肅然起敬,因施禮相迎,並詢問老人尊姓大名。老人答道:"我乃太乙之精,聞知卯金氏之子好學,特來視察。現贈你《洪範五行》之文。"老人説完,果從懷中取出一卷簡牘,傳授給劉向。此後,劉向果然成為一代著名學者宗師,在中國文化史上建立起不朽偉業。
劉氏後人為了紀念這一燃藜夜讀的神奇傳説,鼓勵族人發奮讀書,就以劉向為一世祖的"藜照堂"作為堂號。並將“忠厚承宗祖,讀書迪後坤”錄入宗譜。 [2] 

藜照堂堂號延伸

向公墓 向公墓
緣出這一典故的劉姓堂號,除了"藜照堂"外,還有很多,諸如青藜堂、藜閣堂、燃藜堂、光藜堂、藜光堂、然藜堂、尚藜堂、寶藜堂、天祿堂、祿閣堂、校書堂、太乙堂、傳經堂、授經堂。藜照堂及與此相近的堂號,不只在劉向後裔彭城劉氏宗派中,在中國南北各地各宗派劉氏後裔中都被廣泛使用,該堂號已成為了劉姓的標誌之一。 [1] 
藜照堂先為彭城郡劉氏邦公系使用,因為劉氏族譜有七十八世勝公生七十九世向公的記錄,後考古證實向公不是勝公後代而是交公的後代,造成很多勝公後代使藜照堂號沿用下來。

藜照堂相關建築

劉家大院發現的“藜照堂”石碑 劉家大院發現的“藜照堂”石碑
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大橋鎮劉家大院修繕時,在東北牆根交匯處發現一塊高34釐米、寬13釐米的漢白玉碑刻,兩面分別刻有“東藜照堂”“北藜照堂”字樣。 [2] 
劉家大院建於清末民初,為大橋巨賈劉厚之宅第,前後七進,院落重重,巷道幽深,後有花園。前出大橋最繁華的明清條石街,後枕躍進巷,有“一屋跨兩街”之説,其建築規模在揚州東鄉首屈一指。民國初年,曾連續14年開辦“養田義學堂”。抗戰時期,新四軍挺進縱隊二、三支隊曾在此設立司令部。2015年以來,劉家大院先後被列為江蘇抗戰文物搶救保護項目、省級文保單位。  [3] 
劉家大院承載着紅色歷史、藜照古訓,劉家大院修繕完工後,將恢復“藜照堂”老堂名,設立“養田義學展館”,將後花園命名為“藜園”,將第六進讀書樓命名為“藜照樓”,以銘記歷史、褒揚先賢、激勵後學。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