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藏倉鼠

鎖定
藏倉鼠(學名:Cricetulus kamensis),別稱西藏倉鼠、短尾藏倉鼠、拉達克倉鼠,為倉鼠科、倉鼠屬的動物,是中國的特有物種。藏倉鼠體型中等大小,吻短鈍,眼小,耳較大,圓形,尾較長,軀體背面呈暗灰棕色,背毛毛基淡灰黑色,自前向後色漸濃。
藏倉鼠築洞穴居,晝夜活動,不冬眠,見人不懼,主要以穀物及草籽為食,棲息於海拔3400~3900米的高山高原、河谷灌叢和沼澤草甸,僅分佈在中國。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名
藏倉鼠
拉丁學名
Cricetulus kamensis
別    名
西藏倉鼠
短尾藏倉鼠
拉達克倉鼠
外文名
Tibetan hamster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哺乳綱
齧齒目
倉鼠科
倉鼠屬
藏倉鼠
亞    科
倉鼠亞科
亞    種
4個
分佈區域
中國
命名者及年代
Satunin,1903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 [2] 

藏倉鼠形態特徵

藏倉鼠體型中等大小,與長尾倉鼠較為相似,但較之粗壯。體長80~115毫米。吻短鈍,眼小,耳較大,圓形。尾較長,可達體長之半,尾基部不明顯地膨大。被毛長而密軟。 [3] 
藏倉鼠
藏倉鼠(3張)
藏倉鼠軀體背面呈暗灰棕色,由頭至前背灰色略顯。背毛毛基淡灰黑色,自前向後色漸濃。毛尖在頭頂部為棕褐色,向後漸轉灰褐色,有些毛尖轉為黑色。被毛中雜有少量純黑色長毛,在後背部中央雜有較多的黑色長毛,略似黑斑。體背毛前方稍短,向後漸密而長。吻側、四肢內側與腹面均灰白色。毛基灰黑,毛尖純白色。吻端和下頦毛基亦為白色,尤以下頦為純白色。肛周雪白色毛尖形成白色塊斑。背腹面毛色在體側的交界線,由於背部灰色自四肢外側向下延伸和腹部灰白色自中部向上突入,而呈現波浪狀。耳背前側基部有一簇棕黑色毛形成毛斑。尾兩色,上面毛色與體背相同,尾下及尾末梢毛全為白色。尾基及臀兩側與腹部毛色相同。前臀與腹部毛色相似,、掌、指背面被毛白,腹面裸露。後足的、蹠、趾部背方亦被白毛,足掌腹面裸露。指趾白色被毛常超出爪長。爪白色。 [3] 
藏倉鼠頭骨較狹長、低扁,腦顱部略隆起呈扁圓形。鼻骨呈長楔形,前端明顯地寬,後端則狹窄,鑲入額骨前端,在前頜骨間呈凹陷狀。額骨略隆起,前端與鼻骨交界處呈“V”型。頭骨光滑無眶上嵴。頂骨前外角短而鈍,不形成尖角伸向前方。頂間骨寬,前中央處不向頂骨突入,呈橫向長圓形。枕骨略向後突出。兩側弓不特別外展,也不下斜,而近水平後伸。顴弓後部鱗骨顴突處最寬,顴骨本身較細。門齒孔較長,相當齒隙的2/3,但後緣不達第1臼齒的前緣水平連線。翼間窩深,前端達第3臼齒後緣的水平連線。聽泡小而低扁。 [3] 
藏倉鼠上頜門齒較短,不突出於鼻骨前端。左右門齒基部間隙較大。上頜臼齒3枚,自前向後型漸變小。第1枚臼齒具3對齒突,第2枚具2對齒突。第3枚臼齒前寬後窄,第1排的兩個齒突明顯,第2排雖具兩個齒突,但外側者弱而不顯。下頜齒與上頜相似,臼齒三枚,互相對應。第1枚的前一對齒突相互靠近,第3枚臼齒後排內側齒突小。 [3] 

藏倉鼠近種區別

藏倉鼠
加卡利亞倉鼠
大倉鼠
體型中等大小,體長80~115毫米。
體長75—100毫米,極少達110毫米。
體形較大的一種,體長140~200毫米。
頭骨較狹長、低扁,腦顱部略隆起呈扁圓形。
頭骨較狹長,腦顱較圓,背腹稍扁。
頭骨粗大,稜角相當明顯。頂骨前外角略向前伸。
軀體背面呈暗灰棕色,由頭至前背灰色略顯。背毛毛基淡灰黑色,自前向後色漸濃。
沿背中線有一條棕黑色條紋,成年個體條紋的棕色較重。背毛基深灰色,約佔毛長的2/3。端部棕色,毛尖部棕黑色。
背部毛色多呈深灰色,體側較淡,背面中央無黑色條紋。腹面與前後肢的內側均為白色。
藏倉鼠 藏倉鼠
加卡利亞倉鼠 加卡利亞倉鼠
大倉鼠 大倉鼠

藏倉鼠棲息環境

藏倉鼠棲息於海拔3400~3900米的高山高原、河谷灌叢和沼澤草甸,選擇蓼科豆科莎草科植物為主的環境作為棲息位點。 [3] 

藏倉鼠生活習性

有關該種生物學資料所知甚少,藏倉鼠為青藏高原特有,築洞穴居,洞道結構簡單,單洞道,很少有分支。洞口一個,敝開,不堵塞,直徑約4.5~5cm。洞深一般在50cm左右,洞內有巢室和倉庫之分。有時也利用其他鼠類和旱獺的廢棄洞或在土隙石縫中營窩。對高原的惡劣條件相當適應。晝夜活動。見人不懼。 [3] 
藏倉鼠以穀物及草籽為主要食物,也捕食昆蟲等小型動物。不冬眠,冬季主要以貯糧過冬。天敵主要有蝮蛇、艾虎、黃鼬香鼬、鷹、等。 [3] 

藏倉鼠分佈範圍

藏倉鼠是中國特有種,僅分佈於中國(甘肅、青海、西藏、新疆)。 [2] 
藏倉鼠分佈圖 藏倉鼠分佈圖

藏倉鼠繁殖方式

藏倉鼠繁殖期在5~8月間,以6~7月為其繁殖高峯,每胎5~10仔,以7~8個為多見。 [4] 

藏倉鼠亞種分化

藏倉鼠的分類一直比較混亂,中國國外的學者依據不同地區的個別標本先後在青藏高原命名了多種倉鼠。經一番爭論研究後,藏倉鼠被定為4個亞種。 [3] 
序號
中文名
學名
命名人及年代
1
Cricetulus kamensis kamensis
Satunin,1903
2
Cricetulus kamensis kozlovi
Satunin,1902
3
Cricetulus kamensis lama
Bonhote,1905
4
Cricetulus kamensis alticola
Thomas,1917

藏倉鼠保護現狀

藏倉鼠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2] 

藏倉鼠種羣現狀

種羣分佈不零散。沒有該種的數量信息,種羣數量趨勢也未知,其也沒有主要面臨的威脅。 [2] 
參考資料
  • 1.    Cricetulus kamensis  .planet-mammiferes[引用日期2016-01-15]
  • 2.    Cricetulus kamensis  .The IUCN Red List[引用日期2016-01-15]
  • 3.    羅澤珣、陳衞、高武等編著.中國動物志 獸綱 第六卷 齧齒目 (下冊) 倉鼠科:科學出版社,2000年01月第1版:第54-58頁
  • 4.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編著.青海經濟動物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第67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