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藍點馬鮫魚

鎖定
藍點馬鮫魚是一種體長而側扁,呈紡錘形的魚。尾柄細,每側有三條隆起嵴,以中央嵴長而高,兩側短而低牙堅而大,側扁而尖鋭,排列稀疏。舌上無牙。體被細小圓鱗,頭部除眼前有埋於皮下的鱗和鰓蓋後上角鱗外,其餘部分皆裸露。一般體長為25釐米~50釐米,體重300克~1000克,最大個體長可達1米、重4.5公斤以上。
別    名
扁鮫
鮁魚
中文學名
藍點馬鮫魚
動物界
分佈區域
太平洋西部和我國東海、渤海、黃海
體    重
300克~1000克
體    長
25釐米~50釐米

藍點馬鮫魚簡介

藍點馬鮫魚身上佈滿藍色斑點,腹部呈銀灰色,帶藍點的鮁魚為北方海域獨有,南方的藍點馬鮫魚少有藍點。藍點馬鮫魚現在是黃海、渤海產量最高的經濟魚類。藍點馬鮫魚產量高,是因為它成長快,上市的一般是兩年魚。藍點馬鮫魚產卵季節結羣向近海洄游。主要漁場有舟山、連雲港外海及山東南部沿海。每年的4~6月份為春汛,7~10月份為秋汛,5~6月份為旺季。
藍點馬鮫魚肉多刺少,味道鮮美,營養豐富,而且肉質堅實緊密,呈錐子狀,大概與它游泳較快有關。除鮮食外,也可加工製作罐頭和鹹幹品。青島人喜歡做燻魚,藍點馬鮫魚是最佳選擇,風味獨特的燻鮁魚,是佐酒下飯的美味佳餚。

藍點馬鮫魚生物學特性

藍點馬鮫魚體延長而側扁。尾柄細,每側有三條隆起嵴,以中央嵴長而高,兩側短而低牙堅而大,側扁而尖鋭,排列稀疏。舌上無牙。體被細小圓鱗,頭部除眼前有埋於皮下的鱗和鰓蓋後上角鱗外,其餘部分皆裸露。側線呈不規則的波狀紋。背鰭ⅪX一X,15~16,兩背鰭間的距離甚小。背鰭和臀鰭之後各有小鰭8~9個。胸鰭、腹鰭短小。尾鰭大,分叉深體背部呈黑藍色,腹部呈銀灰色。沿體側中央有數列黑色圓形斑點。背鰭、尾鰭呈淺黑色,腹鰭、臀鰭、胸鰭皆為淺黃色。藍點馬鮫魚為暖水大洋性魚類,游泳敏捷,通常集羣進行遠程洄游,棲息於中上層。性情兇猛,常成羣追食小魚,如青鱗魚、玉筋魚、鯤魚和鯽魚。此外,也吃些小蝦及對蝦。一般生活於鹽度為30‰~40‰,水温為10~24℃的環境中。每年5月間。藍點馬鮫魚開始結羣向黃海北部游來,入渤海灣產卵,當魚羣逐步進入產卵場後,經過7~10天,卵即成熟排出。產卵一般都在早、晚。卵分次成熟排出,卵浮性、球形、較大,卵徑1.43~1.73mm。根據李明雲等在1986年的調査資料,浙江三門灣藍點馬鮫魚的絕對生殖力R變動範圍為(127.8~3183.6)千粒(平均891.30千粒);個體相對生殖力R/L變動範圍為(2.61~35.53)千粒/cm。個體生殖力R和R/L隨純體重、叉長和年齡的增大而提高,尤以純體重的影響最為直接,叉長和年齡的次之。個體相對生殖力R/W變動範圍為162.6~713.3粒/g。它的增加與減少和純體重、叉長和年齡這三者間的關係並不顯著。藍點馬鮫魚每年3-5月結羣開始向淺海沿岸進行產卵洄游,一般北部羣體產卵要比南部羣體遲一些,渤海灣、浙江舟山羣島漁場就是藍點馬鮫魚的產卵場。產卵時間較長,先後約3個月,產卵後到秋季則遊向沿岸島嶼及岩礁的附近海區進行索餌,此後魚羣逐漸開始分散,遊向深海。它的棲息水層因季節和水温而變化,在夏季通常棲息於中上層,冬季則下降到中下層 [1] 

藍點馬鮫魚習性及分佈

藍點馬鮫魚
藍點馬鮫魚(5張)
藍點馬鮫魚屬暖水性兇猛魚類,它喜歡結成小羣,作遠距離洄游。在水體中、上層追食小魚時,游泳的速度極快。在它的食譜中,鯤魚佔的比重最大,幾乎全年都以鯤魚為主要餌食。所以,人們將鯤魚稱為“鮁魚食” [2]  。由於它游泳迅速,夏、秋季結羣向近海洄游,是船拖釣主要對象魚之一。分佈北太平洋西部,我國產於東海、黃海和渤海,深水海域、岩礁海岸、島嶼附近。

藍點馬鮫魚體形

一般體長26~80cm,大者可達1米以上。

藍點馬鮫魚保護措施

2023年3月1日,2023年寧波象山港藍點馬鮫國家級種質資源保護區特別保護期禁捕聯合執法行動在象山港黃避岙海監維權基地正式啓動,來自市縣兩級漁業主管部門和海事部門的15艘執法船艇兵分兩路,赴象山港藍點馬鮫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開展海上巡查。 [3] 
參考資料
  • 1.    石瓊,範明君,張勇主編;牟峯,楊爽,王洪琦,楊曉楠,彭智宇,王立志,孫穎,遊欣欣副主編,中國經濟魚類志=Economically important fish in China,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5.01,第328頁
  • 2.    張幹主編,中國實用釣魚技術 (下冊),人民體育出版社,1994年09月第1版,第358頁
  • 3.    3月1日起寧波象山港海域禁捕藍點馬鮫魚  .極目新聞.2023-03-02[引用日期2023-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