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藍鴇

鎖定
藍鴇(學名:Eupodotis caerulescens):是鴇科、藍鴇屬的一種體型中型的,體長55釐米,體重1100-1600克。是一種擁有完全灰藍色脖子和下體羽色的鴇。下體和頸部呈藍灰色,背部呈暗褐色。雄性有一張黑白相間的臉,而雌性和幼體下面較暗,耳朵呈棕黃色。虹膜是棕色的。喙是灰色的。腿呈暗黃色。
喜歡選擇温暖乾燥開闊草原和草地作為棲息地。農田、灌木叢等,能適應無水環境,但降雨常決定其繁殖的時間和場所。通常生活在1,500米以上。以昆蟲、蠍子、小蜥蜴和植物為食。分佈於南非和萊索托西部。
(概述圖參考來源: [4] 
中文名
藍鴇
拉丁學名
Eupodotis caerulescen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鳥綱
亞    綱
今鳥亞綱
鴇形目
鴇科
藍鴇屬
藍鴇
亞    種
無亞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Vieillot, 1820)
保護級別
近危(NT)IUCN標準 [1] 
外文名
英文 Blue Bustard, Blue Korhaan
法文 Outarde plombée
西班牙文 Sisón Azul, Sisón Azulado

藍鴇形態特徵

藍鴇體長55釐米,體重1100-1600克。是一種擁有完全灰藍色脖子和下體羽色的鴇。自頂部頸部至整個腹部均是藍紫色羽毛。棕色披羽有深褐色花紋,眉間和麪部白色,眼睛下方和頜下有黑色羽毛,形成半圓形斑塊。喉部有黑色的直立羽毛,與頭部兩側的淺色形成鮮明對比。上體,背部到尾巴,包括覆羽均是肉桂棕色。虹膜是棕色的。喙是灰色的。腿呈暗黃色。幾乎沒有性別差異。 [3]  [5] 
頭平扁,頸長,頸椎16節。雄鳥的頸部有特殊的皮下膨脹組織。嘴粗壯,端部側扁,基部寬,嘴峯有脊並略下彎,嘴長常短於頭長;鼻孔裸露。站立或行走時,嘴和身體均呈水平狀,而頸垂直向上。身體粗壯,向後漸細。翅長而寬,飛行有力而持久,僅在降落時滑翔。初級飛羽10枚。尾寬,短至中等長,尾端呈方形或稍圓,尾羽18-20枚。無尾脂腺。黃腿,腿長而粗壯,脛的裸出部分和跗蹠被網狀鱗,足僅有前3趾,後趾消失,趾基聯合處寬,形成圓厚的足墊,爪鈍而平扁。 [3]  [5] 

藍鴇棲息環境

藍鴇主要出沒於開闊地帶,即草相對較短或被燒燬過火後的草原,以及離水源1公里內的草原。也出現於灌木叢矮小且稀疏的有白蟻丘的大草原。該物種對西部乾旱的大片地區表現出一定的偏好,會放棄位於東部的潮濕的高山草甸和酸性土壤。它們還生活在休耕地、種植園覆蓋的耕地和牧場中。是最常見於海拔1500米以上的高原鳥類。 [1]  [3] 

藍鴇生活習性

藍鴇集羣

藍鴇生活在2-6只的小羣體中,領地意識強烈,會積極地保衞自己的領地免受同屬鳥類的侵害。該物種常年呆在同一個地方,不做任何遷徙活動。87%的羣體是保持1-4只,最常見的聚羣(約34%)由雄鳥和雌鳥組成;還有的聚羣方式是3只組,2雄1雌(17.2%);由2只雄鳥和2只雌鳥組成的4只組是最不常見的羣體(13.8%)。超過4只的小羣是那些接受1或2只額外未成熟或亞成體幫助的團體。單獨的總是雄鳥。無論棲息地類型如何,羣體幾乎總是相似的。 [3] 

藍鴇活動

冬季很少運動。然而,在冬季,東北部的種羣似乎比繁殖期間更多。這種印象具有誤導性:藍鴇在每年的這個時候似乎更顯眼,因為草更短、被燒燬或過度放牧。在冬天,鳥類也更加活躍,使它們更容易被發現。 [3] 

藍鴇聲音

藍鴇是一種非常吵鬧的鳥類,它們會發出響亮的叫聲。有英國朋友將藍鴇的鳴叫聲的10個音節轉錄如下:“knock-me-down,knock-me-down,medown,medown”。 [3] 

藍鴇食物

藍鴇是雜食性鳥類,主要以植物的葉、嫩芽和種子等為食,也吃昆蟲、蜥蜴、蛙、雛鳥、鼠類等小型脊椎動物。這些食物大部分是在陸地上收集的。顯然,這些鳥類受益於小規模的農業耕地,它們經常出現於耕地中。藍鴇還捕食蝴蝶、蜜蜂、黃蜂、蝗蟲和螞蟻等飛行昆蟲。這些通常是在空中短暫追逐後捕獲的。 [3] 

藍鴇分佈範圍

藍鴇是南非的特有種,僅略微延伸到萊索托西部。其分佈區域主要覆蓋東部開普省、奧蘭治自由州、德蘭士瓦南部和納塔爾西北部。它們也可以在萊索托觀察到。該物種在其領地南部的密度更大,但在東北部也很普遍,在將斯威士蘭與萊索托分開的走廊上。它們的分佈範圍與西南部的黑冠鴇和東北部的白腹鴇重疊。但是這些不同物種之間並沒有真正的棲息地競爭,黑冠鴇更喜歡灌木叢,而白腹鴇比藍鴇更經常在高草中定居。 [3] 
藍鴇分佈圖 藍鴇分佈圖 [1]

藍鴇繁殖方式

繁殖時配對關係通常為單配,但僅在繁殖季節發生。求偶時雄鳥進行地面或空中炫耀併發出沙啞的叫聲。在地面由雌鳥挖坑營巢,每窩產1-2枚或2-6枚卵,每年產1窩,孵卵期20-28天,僅由雌鳥孵卵和照顧幼鳥。1-6歲開始繁殖。 [3] 
築巢季節非常分散,通常發生在9月至翌年6月,高峯期在11月至3月之間。在德蘭士瓦,產卵最多的時間是10-11月。藍鴇在地上築巢,將無花果葉、稻草和樹葉鋪墊在小窪地中。巢位於灌木叢下,將幼鳥隱藏起來,不被掠食者發現。雌鴇產下1-3枚橄欖色的卵,卵帶有淺棕色紋,孵化期24-28天。幼鳥與父母待很長時間,有時長達2年。儘管有一個相當複雜的社會組織(迴歸“行為”)和合作的繁殖方式,但藍鴇是一夫一妻制的,並且在其存在期間保留相同的伴侶。 [3] 

藍鴇保護現狀

藍鴇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7年ver3.1——近危(NT)。 [1] 

藍鴇種羣現狀

據估計,藍鴇在南非的總數量在1500-5000只之間。這個數字無疑被大大低估了,因為僅德蘭士瓦的數量就可能超過10,000只,其中包括福爾克斯勒斯特(Volksrust)和瓦克斯特魯姆(Wakkerstroom)周圍唯一的保護區的近3,000只。儘管有這些相當雄辯的數字,但由於草原退化及其轉變為農田,該物種被認為正在衰退。考慮到該地區(404,000平方公里)的總數量規模相對較小,IUCN將該物種列為“近危”。 [1]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