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鴇科

鎖定
鴇科(學名:Otididae):是鴇形目、鴇科的中型至大型的陸棲鳥類,最大者站立高度超過1米,體重達10千克。身體粗壯,向後漸細。頭平扁,頸長,頸椎16-18節。雄鳥的頸有特殊的皮下膨脹組織。嘴粗壯,端部側扁,基部寬,嘴峯有脊並略下彎,嘴長常短於頭長;鼻孔裸露。站立或行走時,嘴和身體均呈水平狀,而頸垂直向上。翅長而寬,飛行有力而持久,僅在降落時滑翔。初級飛羽10枚,次級飛羽16-24枚。尾寬,短至中等長,尾端呈方形或稍圓,尾羽18-20枚。無尾脂腺。腿長而粗壯,脛的裸出部分和跗蹠被網狀鱗,足僅有前3趾,後趾消失,趾基聯合處寬,形成圓厚的足墊,爪鈍而平扁。
棲息於熱帶開闊草地或有灌木覆蓋的平原上,通常海拔低於2000米。喜歡温暖乾燥開闊草原和草地、農田、灌木叢等,能適應無水環境。沙漠物種通常是獨居的,但其他物種則可能遷徙相對羣居。其他鳥類一樣,冬季的鳥羣更大。適應了乾燥的環境,如果缺水,植物食材會給它們補充一些水份。雜食性。主要以植物的葉、嫩芽和種子等為食,捕食各種節肢動物和小型脊椎動物,如蜥蜴、蛙、雛鳥、鼠類等,也吃昆蟲。分佈於非洲、南歐、亞洲、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的部分地區。
(概述圖參考來源: [8] 
中文名
鴇科
拉丁學名
Otididae
外文名
bustard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鴇形目
鴇科
12屬 [1] 
26種 [1]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
今鳥亞綱
亞    種
29 [1] 
命名者及年代
Rafinesque, 1815
保護級別
極危(CR)3種;瀕危(EN)1種;易危(VU)4種;近危(NT)7種;無危(LC)12種 IUCN標準;《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一級:大鴇、波斑鴇和小鴇 [3]  [13] 
同義學名1
Lissotinae Verheyen, R., 1957
同義學名2
Neotinae Verheyen, R., 1957
同義學名3
Otidae Bonaparte, C.L., 1854
同義學名4
Otidia Rafinesque, C.S., 1815
同義學名5
Otidinae Gray, G.R., 1841
同義學名6
Otinae Gray, G.R., 1840

鴇科動物學史

鴇科 (Otididae Rafinesque, 1815)這個舊大陸的鳥類家族,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歸類在鶴形目(Gruiformes) 的鳥類家族科中,2008年按照其特性順序分離到自己單獨的“鴇形目”(Otidiformes Hackett 等,2008)。 [11] 
“鴇”這個名字來自“Otis tarda”,意思是“緩慢移動的鳥”。最初是指家族中最北端的,也許不太典型的代表,即大鴇。 實際上,這個詞適用於整個家族,因為所有的鴇都有特定的重要的生性和習俗。這些物種適用於廣闊的非洲和歐亞草原平原,就像鶴類分佈於全世界的沼澤。這些長壽的不是非常多產的鳥類,具有古老的血統,非常接近與飛行能力兼容的噸位和重量限制,在禽類世界中,這是適應穩定棲息地的象徵。 [10] 
非洲是鴇的搖籃,以至於只有四種鴇在別處築巢——澳大利亞鴇、姬鴇、南亞鴇和黑冠鷺鴇。 [14]  北非只剩下大鴇和小鴇,它們以不規則的方式分佈在歐洲中部和南部。鴇的範圍從北非的半沙漠到小亞細亞,再到俄羅斯中部和蒙古。這些北方物種在其棲息地較冷的地區遷徙。阿拉伯鴇仍然在阿拉伯半島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生存,但所有其他鴇都是非洲裔,基本上定居在熱帶區。 [10] 
在非洲,有兩個不同的地區被認為是不同物種進化的地方:從西南的贊比西河到開普敦和從尼羅河到非洲之角,分別有七種和四種。灰頸鷺鴇和白腹鴇經常出現於這兩個地區,儘管後者在撒哈拉大草原地帶有一些分散的族羣。阿拉伯鴇、棕頂鴇和薩氏冠鴇佔據撒哈拉地區,一直延伸到紅海沿岸。只有兩個物種,黑冠鴇和褐黑腹鴇,在整個非洲廣泛分佈,儘管由於人類活動,前者已經在許多地區受到限制。 [10] 
鴇科是高度陸生的鳥類,經常看到鴇在平原和草原的植被中緩慢行走甚至一動不動。它們不經常飛行,當它們起飛時,它們能夠保持強勁的飛行力。鴇可以很大,但也有一些較小的物種。這些鳥類的雄性以其精心製作的求偶形式,其奇特的外觀、跳躍、腳印和戲劇性的表演都極其壯觀和富於變化,以此吸引雌性而聞名。 [2] 

鴇科形態特徵

鷺鴇屬的物種,雄性體型很大很重,身高約一米,體重達到10-24千克,平均約15-18千克。大鴇的體重可達18-24千克,與疣鼻天鵝一樣,該物種是世界上最重的飛鳥。在鴇科的所有屬中,雌性都比雄性小得多。最小的物種是姬鴇、薩氏冠鴇和小鴇。小鴇的腿和脖子較短,在高高的草叢和花叢中一動不動的時候很難發現它。 [2] 
鴇科動物有粗壯和逐漸變細的身體,這取決於姿勢。腿又長又結實,但腳缺少其他物種用來抓棲木的後腳趾。鴇從不棲於樹枝上,在地面上度過一生(除非在飛行中)。鴇有相當長的腿,適合奔跑。 它們只有三個腳趾,沒有後腳趾(拇趾)。身體緊湊,呈相當水平的姿勢,頸部直立,在腿的前方,就像其他高大的奔跑鳥類一樣。 [2]  [5] 
鴇科動物許多物種的頸部呈灰色或藍灰色,後頸部和胸部呈紅褐色。頭部常呈黑白相間,多數種類有冠羽。體色為隱蔽色,通常上體多為沙色、茶色和皮黃色,帶有深褐色或黑色條紋、蟲狀紋或箭狀紋;在開闊區域生活的種類下體常為白色,然而,生活在高植被中的鴇通常有黑色的脖子和腹部,頭常為黑色或白色,與身體的其他部分形成鮮明對比。雄鳥頸部有黑色羽的鴇如小鴇,或下腹部有黑色羽的鴇如無冠鴇屬(Lissotis )和非洲鴇屬(Afrotis),羽色的兩性異型現象最明顯,否則僅為雄鳥的羽色較為鮮豔一些。大鴇屬(Otis)、鷺鴇屬(Ardeotis)、新鴇屬(Neotis)、波斑鴇屬(Chlamydotis)、無冠鴇屬(Lissotis)和孟加拉鴇屬(Houbaropsis) 的雄鳥,在繁殖季節長出纖細的蓬鬆狀態的長胸羽,用以炫耀,其中波斑鴇雄鳥飾羽從頸部兩側垂到胸部,大鴇雄鳥從頦和喉側長出成束的灰色須狀羽,波斑鴇平時隱蔽的冠羽在繁殖期顯露。 [2]  [4]  [5] 
腿和腳呈暗黃色,喙呈角色,眼睛從深棕色或棕色到黃色不等。一些物種,例如非洲鴇屬的成員,有更亮的裸露部分。 [2] 
鴇科動物每年換羽1次,飛羽從內向外依次更換,有些種類的飾羽在非繁殖季節有第2次換羽。雛鳥為早成鳥,絨羽為淡皮黃至白色,有複雜的褐色條紋或斑點。 [4] 
鴇科圖片
黑鴇 黑鴇
白翅黑鴇 白翅黑鴇
阿拉伯鴇 阿拉伯鴇
澳大利亞鴇 澳大利亞鴇
灰頸鷺鴇 灰頸鷺鴇
黑冠鷺鴇 黑冠鷺鴇
波斑鴇 波斑鴇
翎頜鴇 翎頜鴇
藍鴇 藍鴇
白腹鴇 白腹鴇
小褐鴇 小褐鴇
汝氏鴇 汝氏鴇
黑喉鴇 黑喉鴇
南亞鴇 南亞鴇
灰黑腹鴇 灰黑腹鴇
褐黑腹鴇 褐黑腹鴇
軟冠鴇 軟冠鴇
紅冠鴇 紅冠鴇
薩氏冠鴇 薩氏冠鴇
黑冠鴇 黑冠鴇
黑臉鴇 黑臉鴇
黑頭鴇 黑頭鴇
棕頂鴇 棕頂鴇
大鴇 大鴇
姬鴇 姬鴇
小鴇 小鴇
飛翔 飛翔
求偶 求偶
鴇卵 鴇卵
雛鳥 雛鳥

鴇科棲息環境

鴇科鳥類僅生活在舊大陸開闊或有灌木覆蓋的平原上。主要出現在熱帶草地開闊平原,在季節性乾旱地區通常海拔低於2000米。其他類型的棲息地也有,例如近沙漠和鹽草原,還有茂密的叢林和多荊棘的地區。在温暖地區的種類為留鳥,但常追隨降雨而局部遷移或季節性遊蕩。俄羅斯和歐洲繁殖的種羣,嚴冬時有規律的進行遷徙,遷徙和越冬時都集羣。喜歡温暖乾燥開闊草原和草地、農田、灌木叢等,能適應無水環境,但降雨常決定其繁殖的時間和場所。 [2] 

鴇科生活習性

鴇科遷徙

鴇通常是留鳥或分散的,但有些物種具有很強的遷徙性,例如生活在歐亞大陸通過中亞到俄羅斯東部和中國的大鴇、小鴇和波斑鴇。這三個物種必須在漫長而寒冷的冬天向南遷移,從草原到温暖的地區。 [2] 
鴇科的其他物種,主要是留鳥而不遷徙。它們在繁殖季節後進行一些運動,然後從一個地區消失到同一區域的另一個地區。在非洲,鴇經常因降雨而四處遊蕩,但它們是很堅定的居民,只做短距離的移動。在印度,姬鴇會隨着季節的變化而長途跋涉。最大的物種從地面的低處成羣結隊的遷徙,而較小的物種則成羣飛得更高。這些運動通常發生在夜間 [2] 

鴇科領地

羣體領地行為發生在一些非洲鴇中,例如:汝氏鴇、灰頸鷺鴇和藍鴇,但也可能發生在小褐鴇和白腹鴇中。年復一年,雄性之間的等級制度建立起來,最強大的統治着競偶場地區。這些物種有一個非領地的競偶場(non-territorial lek system)。占主導地位的雄性慢慢地走進競偶場並在不同的地方進行各種展示。雌性集中在競偶場的邊緣,慢慢地穿過它,觀看雄性的表演。然後,雌性非常謹慎地接近展示中的雄性,並且經常發生交配。 [2] 
在鷺鴇屬的其他大型鴇中,每個雄性似乎都建立了一個其他雄性被排除在外的領地。黑冠鷺鴇有非常大的區域。 澳大利亞鴇的領地很小,通常是成羣結隊的,鳥類之間可以看到和聽到對方的聲音。領地通常靠近食物來源。 [2] 
南非的黑冠鴇在分散的競偶場中建立領地,雄性至少相距700米。肯尼亞的同屬物種黑臉鴇進行邊界展示,並沿着其區域的邊緣彼此平行行走。幾個物種有傳統的展示領地,每個雄性之間的距離或多或少。這些地區年復一年地被使用,並且由雄性而不是雌性來保衞。 [2] 

鴇科集羣

鴇科中波斑鴇和棕頂鴇這樣的沙漠物種通常是獨居的,但其他物種則可能遷徙並以散羣為食,大型物種相對羣居。大鴇經常出現在小羣或鬆散的羣中,有時更多。它們和其他鳥類一樣,冬季的鳥羣更大。在體型大的物種中,除了豐富的食物來源外,雄性和雌性通常是分開的。但最愛羣居的是體型最小的,那就是小鴇。從秋天到早春,這些鳥可能會形成成千上萬的大羣,這就可以更好地抵禦大型猛禽的攻擊。 [2] 

鴇科活動

鴇在清晨和傍晚活動,中午安靜地休息。鴇在夜間棲息並移動到一個可以看到周圍環境的地方。黑冠鷺鴇棲息在開闊、裸露的區域,以應對狼等陸地捕食者的存在。羽毛保養是一項重要的活動,包括洗塵,然後用喙打扮自己。羽毛很鬆,説明其生活環境氣候炎熱。通過產生粉狀絨毛以補償尾脂腺喪失的功能,即在理羽時將粉塗到羽毛上使之不沾水。休息時腹部着地,從不在水中洗澡,但常撥土沙浴。 [2] 
為了覓食,大鴇慢慢地走着,嘴朝下,尋找獵物。然後,它們會在物品、植物或動物上短啄。較大的昆蟲,如蚱蜢,在被吞食之前會經過短暫的喙處理。它們有時會奔跑,追逐並捕捉移動的獵物,或跳躍以捕捉昆蟲或從植被中獲取漿果。這些鳥很好地適應了乾燥的環境,如果缺水,植物食材會給它們補充一些水份。 [2] 

鴇科聲音

鴇不會鳴叫,但它們會發出一些接觸音符,主要是雌性和幼鴇之間的聯繫,以及一些自我的發聲,如轟隆聲、咕嚕聲和刺耳的噪音。通常,鴇主要是沉默的,除了年輕的雄性大鴇,它們在成羣結隊的其他鴇之間移動時有時會發出粗魯的鼻音。 [2] 
所有的雄性大鴇在求偶表演過程中都會發出一種遠帶喉音的聲音,從澳大利亞鴇的咆哮聲,黑冠鷺鴇的低沉鳴叫聲,灰頸鷺鴇的一系列鼓聲,到阿拉伯鴇的水聲雙音符。其他物種也會發出顯示叫聲,但通常很難聽到(距離太遠或風太大),但這些大型鳥類通常都是沉默的。 [2] 

鴇科食物

鴇是雜食性鳥類,知道如何利用食物來源。 短、直、粗壯的喙是適用於所有類型進食行為的有力工具。主要以植物的葉、嫩芽和種子等為食,它們可以在大草原上采綠芽、花頭和新鮮的葉子,還會挖根和球莖,季節性地以水果和漿果為食。也吃昆蟲,包括蝗蟲、蟋蟀和甲蟲等,捕食各種節肢動物和小型脊椎動物,如蜥蜴、蛙、雛鳥、鼠類等。 [2]  [5] 

鴇科分佈範圍

分佈於非洲、南歐、亞洲、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的部分地區。 [5] 
中國在新疆、內蒙古及東北繁殖,在中國東部地區越冬。分佈於新疆喀什、天山、北塔山、克拉瑪依、青河、奇台、葉魯番等地,內蒙古大部草原和荒漠地區,黑龍江的齊齊哈爾、大興安嶺,吉林白城地區,遼寧的本溪、錦州、河北。 [4]  [9] 

鴇科繁殖方式

鴇科鳥類在地面築巢時,很容易被大型鷹和獵鷹捕食,也容易被蛇或哺乳動物捕食。孵化中的雌性由於其擬態的羽毛而偽裝得很好,但除此之外,它們採取了一種典型的姿勢,像蛇一樣緊貼地面,並保持靜止。雛鳥們也這樣做,對母親不同的叫聲做出反應,包括那些要求安靜的叫聲。 [2] 
築巢地點通常在同一地區,但更多地隱藏在植被中。大鴇在高谷作物中築巢,孟加拉鴇在高大茂密的草原上繁殖,灰頸鷺鴇使用半開放的樹林。如果以傳統方式耕種,許多鴇會接受農田。 大鴇和小鴇生活在人類清理和工作的地區。在南非,黑冠鴇、新鴇屬和藍鴇幾乎全年都生活在耕地。 [2] 
交配後,雌鳥完全負責幼鳥的巢址選擇、孵化和飼養。巢選在裸露的地面上,或者可能被刮掉植被,有時略微成型,有時邊緣有被拉下的草屑。巢通常靠近灌木叢、高草叢或其他薄弱的覆蓋物,以避免暴露在完全空曠的地方,即使在空曠的地方也發現了一些巢穴。每窩通常產2-3枚卵,最大的物種大鴇會產下4枚,最小的物種姬鴇和小鴇會下3-5枚卵。小鴇的孵化持續約3周,澳大利亞和大鴇的孵化期為24-25天,其他物種的孵化時間介於這兩個極端之間。 [2] 
在地面捕食者面前,鴇會使用一些肢體展示:它們面朝捕食者,身體向前,尾巴抬起並扇動,翅膀部分張開和下垂。這種姿勢使自己看起來更大,並且可能會嚇退和阻止捕食者靠近。雌性也可能會在強烈的警報中使用“假裝受到傷害”的肢體展示,以引導捕食者遠離有卵或雛鳥的巢穴。 [2] 
幼鳥早熟,但它們需要幾個小時,一天或更長時間才能走路。此時,雌鳥將它們從任何安全地點的巢中引出,並輕輕地啄它們,以引起幼鳥對食物的注意,或者將食物放在幼鳥面前。幼鳥們很快就學會了如何養活自己。和父母聯繫時,父母和孩子會發出完全安靜的呼嚕聲和顫音。 [2] 
大約4-5周後,幼鳥長出羽翼,但它們要再過幾周後才會飛行。它們在羽化幾個月後就長成成鳥的體形,並且可能會一直陪伴着雌鳥直到秋天,有時時間會更長一些。根據性別和不同的物種,性成熟發生在1-6 歲之間。 [2] 

鴇科下級分類

鴇科(12屬 26種)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非洲鴇屬
Afrotis
G. R. Gray, 1855
1
Afrotis afra
Linnaeus, 1758
2
Afrotis afraoides
(A. Smith, 1831)
Ardeotis
Maout, 1853
3
Ardeotis arabs
(Linnaeus, 1758)
4
Ardeotis australis
(J. E. Gray, 1829)
5
Ardeotis kori
(Burchell, 1822)
6
Ardeotis nigriceps
(Vigors, 1831)
Chlamydotis
Lesson, 1839
7
Chlamydotis macqueenii
Jacquin,1784
8
翎頜鴇(西波斑鴇)
Chlamydotis undulata
Jacquin, 1784
藍鴇屬
Eupodotis
Lesson, 1839
9
Eupodotis caerulescens
(Vieillot, 1820)
10
Eupodotis senegalensis
(Vieillot, 1820)
亨氏鴇屬
Heterotetrax
Sharpe, 1894
11
Heterotetrax humilis
(Blyth, 1856)
12
Heterotetrax rueppelii
(Wahlberg, 1856)
13
Heterotetrax vigorsii
(Smith, 1831)
Houbaropsis
Sharpe, 1893
14
Houbaropsis bengalensis
(Gmelin, 1789)
無冠鴇屬
Lissotis
Reichenbach, 1848
15
灰黑腹鴇 (哈氏鴇)
Lissotis hartlaubii
(Heuglin, 1863)
16
Lissotis melanogaster
(Rüppell, 1835)
冠鴇屬
Lophotis
Reichenbach, 1848
17
Lophotis gindiana
(Oustalet, 1881)
18
Lophotis ruficrista
(A. Smith, 1836)
19
Lophotis savilei
Lynes, 1920
新鴇屬
Neotis
Sharpe, 1893
20
Neotis denhami
(Children & Vigors, 1826)
21
Neotis heuglinii
(Hartlaub, 1859)
22
Neotis ludwigii
(Rüppell, 1837)
23
Neotis nuba
(Cretzschmar, 1826)
大鴇屬
Otis
Linnaeus, 1758
24
Otis tarda
Linnaeus, 1758
十一
姬鴇屬
Sypheotides
Lesson, 1839
25
Sypheotides indica
(J. F. Miller, 1782)
十二
Tetrax
Forster, 1817
26
Tetrax tetrax
(Linnaeus, 1758)
[3]  [6-7] 

鴇科保護現狀

鴇科保護級別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2021年 ver3.1:
極危(CR)3種;瀕危(EN)1種;易危(VU)4種;近危(NT)7種;無危(LC)11種。 [3] 
黑冠鷺鴇、波斑鴇、西波斑鴇和南亞鴇列入附錄Ⅰ;其餘均列入附錄Ⅱ。 [12]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2021年2月5日)一級:大鴇、波斑鴇和小鴇。 [13] 

鴇科種羣現狀

所有鴇都受到農業集約化、棲息地變化(例如更多的牛)、道路和建築開發的人為干擾以及該地區某些地區的狩獵的威脅。減少和衰退或多或少發生在所有物種中,但都有相同的原因。保護鴇,建議通過建立國家公園和保護區來保護它們的棲息地,在沒有人為干擾的情況下在大面積和土地上維持低強度農業。 [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