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藍鰓太陽魚

鎖定
藍鰓太陽魚是鱸形目棘臀魚科太陽魚屬的魚類動物。體色美麗,整體顏色偏藍綠,頭胸部至腹部呈淡橙紅色或淡橙黃色,背部淡青灰色,間有一些淡灰黑色的縱紋,但不太明顯,頭小背高。背鰭後部有一深色點,以及鰓蓋後部有一深色邊。雖然體小,但在上鈎時掙扎劇烈,被視為北美最受歡迎的垂釣魚。 [7] 
藍鰓太陽魚原產於北美,分佈於加拿大的安大略、魁北克省南部至美國大湖水系,南方多個州及墨西哥北部的淡水水域。適宜在湖泊、水庫、池塘繁殖和養殖,是一種比較理想的淡水養殖及觀賞魚養殖對象。喜集羣遊動,適應性很強,大小水體均能生長,4-6月是藍鰓太陽魚的繁殖旺季。 [7] 
1987年,藍鰓太陽魚首次從美國引種至中國,由於該魚肉質鮮美,營養成分較全面,是許多名優魚所不能相比的,因而受到消費者的青睞。隨着養殖面積不斷擴大,經濟效益明顯提高。 [7]  但是,該魚具有極強的侵入性,在中國兩廣及湖北、安徽等地區河流屢有發現,不僅會與其它魚類爭奪棲息地,還會會吞噬其他魚類的魚卵和幼魚,嚴重威脅其他魚類的生存繁殖。 [8] 
中文名
藍鰓太陽魚
拉丁學名
Lepomis macrochirus
別    名
藍鰓魚
藍綠鱗鰓太陽魚 [1] 
外文名
Bluegill sunfish、Bluegill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硬骨魚綱
鱸形目
太陽魚科
太陽魚屬
藍鰓太陽魚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
輻鰭亞綱
亞    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Rafinesque,1819
保護級別
(IUCN 2018年 ver 3.1)——無危(LC) [3] 
中文學名
藍鰓太陽魚

藍鰓太陽魚動物學史

1987年,中國水產學會引入北京和湖南省試養;同年,湖北省水產研究所從美國引進該魚魚苗。1998年,廣東省東莞、順德市也從美國引進該魚。它能在北京、湖南、湖北等省、市的自然條件下安全越冬,養殖面積不斷擴大,經濟效益明顯提高。 [1] 

藍鰓太陽魚形態特徵

藍鰓太陽魚
藍鰓太陽魚(7張)
藍鰓太陽魚一般個體多在50-100克,最大個體可達1千克左右。 [1]  藍鰓太陽魚口偏上位,上、下頜有細而尖的小齒(上頜二排齒,外面一排稀疏,裏面一排排列緊密;下頜齒第一排緊密,第二排不規則地排列在下頜前端)。體高而側扁,背部隆起,背緣呈弧形,體前部寬後部狹。眼位於頭的前部側上位較大,2對鼻孔,鰓蓋後側有深藍色小突起。體側有7-10條暗黃色彩條,背側為深灰褐色,腹側銀白色,體色隨着水色的深淺而變成深色或淺色。體長10釐米的藍鰓太陽魚,最長鰓耙2.2毫米。體腔膜銀白色,去掉該膜,可以見到有一透明薄膜,把腹腔分成上、下兩部分。上部除二條紅色腎臟外,無其他器官,下部分充滿內臟。 [4] 

藍鰓太陽魚生活習性

藍鰓太陽魚屬温水性中小型魚類。生長適温範圍廣,可在1-38℃水温狀態下生活。在北美大湖中水温8℃以下或38℃以上時才停止攝食和生長,水温2-3℃仍能在自然環境下安全越冬。所以只要棲息水域保持一定深度,就可以過冬。該魚喜集羣,一般以小羣棲息在湖泊和水庫的水草叢中。 [1] 
藍鰓太陽魚是一種攻擊性攝食魚類,以動物性餌料為主要食物。幼魚以枝角類、橈足類、搖蚊幼蟲等為食。成魚攝食植物莖葉、鞘藻、小雜魚、小蝦、軟體動物等。在人工養殖條件下,可攝食冰鮮魚等動物性餌料和人工配合飼料。飼料的蛋白質含量在32-36%即可。 [1] 

藍鰓太陽魚分佈範圍

藍鰓太陽魚水域範圍

藍鰓太陽魚原產於北美,主要分佈於聖勞倫斯至大湖區和密西西比河流域;從魁北克到墨西哥北部。 [5] 
藍鰓太陽魚分佈圖 藍鰓太陽魚分佈圖

藍鰓太陽魚國家地區

原產地:加拿大(安大略省、魁北克省)、墨西哥、美國。 [3]  [6] 
引種:剛果民主共和國、埃斯瓦蒂尼、肯尼亞、馬達加斯加、馬拉維、毛里求斯、摩洛哥、南非、贊比亞、津巴布韋、伊朗、日本、菲律賓、韓國、古巴、薩爾瓦多、巴拿馬、波多黎各、美屬維爾京羣島、美國(夏威夷羣島)、巴西、委內瑞拉。 [3]  [6] 
藍鰓太陽魚原產地分佈圖 藍鰓太陽魚原產地分佈圖

藍鰓太陽魚繁殖方式

藍鰓太陽魚自然繁殖

藍鰓太陽魚繁殖力很強,仔魚孵出後1年就達性成熟,屬1年多次產卵魚類,產卵期很長,幾乎從春天開始直至秋天,水温在20-29℃範圍內都能產卵。該魚具營巢習性,由雄魚用尾部在水底掘穴,穴的直徑通常為30-70釐米,深3-10釐米,呈圓形。每年3-10月份為該魚的繁殖季節,4-6月份為繁殖旺季。一般1尾15釐米體長的雌魚可產卵1.2-6.5萬粒。卵圓形,具粘性。受精卵在巢中孵化,水温18.5-28.5℃時,48-79小時孵出仔魚。卵的孵化和剛孵出的仔魚均由雄魚保護(約1周)。 [1] 

藍鰓太陽魚人工繁殖

首先要選擇健壯的成熟親魚,放養於約l333平方米(2畝)的魚池,水深1.5米左右,每667平方米放800尾左右。當水温達到20℃時,每週要衝水3次,每次2小時,以刺激親魚性腺發育。每天早上和傍晚投放優質冰鮮魚碎料,進行強化培育,魚池每月消毒防病1次。產卵池面積7-10平方米,水深0.3米,池上2米高度設遮光網,遮光率要求60-70%。每立方米池水放入硫酸銅0.5克、硫酸亞鐵0.2克、土黴素l克,浸泡捎毒24小時。將培育池親魚移入產卵池,每立方米放親魚2-3組,雌雄比例為1:1。在產卵池中為每對親魚設1個人工巢穴。由於該魚卵排出後呈平板狀沉底,為將卵收集到孵化池,須在人工巢穴內設置l塊30釐米×40釐米60目的魚用網片,用小石子壓放在巢底,魚卵就均勻產在網片上,待親魚產完卵後即可將帶卵網片移至孵化池,使網片處於半浮沉狀態,可大大提高孵化率。選擇適宜時機,進行催產。給雌魚注射絨毛促性腺激素1000IU/千克體重和鯉腦下垂體2毫克/千克體重,雄魚劑量減半。親魚催產後24-26小時,開始排卵受精,經6-10小時,產卵結束。水温22-30℃,經36-50小時受精卵孵化。初孵出的幼魚在水温25-30℃時,經48小時後開始攝食,越冬親魚便可以移入魚池培育夏花魚種。 [1] 

藍鰓太陽魚養殖技術

藍鰓太陽魚苗種培育

苗種培育與其他魚類相同,一般用水泥池培育。仔魚孵出後3-4天,投餵輪蟲和無節幼體;以後投餵枝角類、橈足類、滷蟲和水蚯蚓;1周後可投餵微型配合飼料;20-30天左右當魚長至3釐米時,便可移入成魚池塘飼養。 [1] 

藍鰓太陽魚成魚養殖

  • 單養
池塘面積大小不限,一般為2000-3333平方米(3-5畝),水深1.5米左右,注、排水方便,每口塘配增氧機1台。單養可以進行密養和強化飼養,以縮短飼養週期。水温20℃以上時,每667平方米放3釐米夏花魚種4000-5000尾(也有投放1000-1200尾),飼養半年,每667平方米產量可達500千克。放夏花前,池塘要清塘消毒,採用帶水消毒(水深1米),每667平方米用生石灰75-100千克;或用漂白粉(含有效氯30%)16-20千克,溶化後全池潑灑,6-7天藥力消失後放魚。清塘消毒的當天或第二天,每667平方米投放磨碎的花生麩25-35千克,或麥麩、米糠25-40千克肥水,培育餌料生物。約l周浮游生物繁殖達到高峯期時放魚。夏花投放量以每667平方米產500千克為目標,放4000-5000尾。也可放養第一批魚後,過一段時間再放一批魚,然後分批捕撈,以進一步提高產量。夏花投放後1周,隨着魚的生長,池中培養的餌料生物已不能滿足其需要,這時要投餵小顆粒餌料。開始日投量為魚體重10%,長到100克左右,日投量佔魚體重5-7%。 [1] 
  • 混養
可與鰻魚等其他魚混養。混養可使該魚大量攝食池中各種餌料生物、小型魚蝦和無脊椎動物,以控制它們過度繁殖,可起到調節水質、增加主養品種的產量。一般每667平方米放該魚5釐米以上規格魚種500-2000尾。 [1] 
  • 病害防治
藍鰓太陽魚抗病性較強,很少得病,常見的病害及防治方法如下。
  1. 爛鰓病:該病是細菌性病,常因水質惡化而引起。可見病魚鰓絲髮白腐爛,鰓上有污泥,鰓蓋骨內表皮充血,嚴重時中間部分表皮常被腐蝕成一圓形或不規則透明“小窗”。病魚活動遲緩,頭部和體色發黑。防治方法:漂白粉全池潑灑,每立方米水體用)克。 [1] 
  2. 車輪蟲病:該病是由車輪蟲大量寄生皮膚或鰓部引起。鏡檢可見整個鰭部或鰓部佈滿蟲體。病魚體瘦弱,體黑色,食慾減退,呼吸困難,行動緩慢,離羣獨遊。防治方法:用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合劑(比例5:2),每立方米水體用0.7克,溶後全池潑灑;或用2-3%食鹽水浸泡魚體5-15分鐘。 [1] 
  3. 舌杯蟲病:該病是舌杯蟲寄生魚體皮膚引起。鏡檢魚體傷口有大量舌杯蟲。病魚鱗片鬆散,皮膚充血腐爛,魚體消瘦,離羣獨遊,不吃食。防治方法同車輪蟲病。 [1] 

藍鰓太陽魚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8年 ver 3.1)——無危(LC)。 [3] 

藍鰓太陽魚主要價值

營養:藍鰓太陽魚具有肉質鮮美、病害少適應性強和易養殖等特點,各國在移植、增養殖方面進行了較多的研究工作。營養成分較全面,鮮肌肉中的水分含量和脂肪含量均略低,而且蛋白量略高,幹物質中17種氨基酸的含量高達6.92%,而且寓含人體必要的氨基酸。 [4] 
經濟及觀賞:藍鰓太陽魚是一種可作為淡水養殖和觀賞魚養殖的對象。 [1]  藍鰓太陽魚是一種極好的遊釣對象和觀賞魚,凡具備旅遊點的地區,水池、池塘、水庫、湖泊等均可放養,以供垂釣;同時,可在賓館、飯店或公園用水族箱飼養,以其豔麗的體色,供人觀賞。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