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藍紋吸蜜鸚鵡

鎖定
藍紋吸蜜鸚鵡(學名:Eos reticulata)是鳥綱、鸚鵡科鳥類。藍紋鸚鵡身長30-31釐米,體重145-155克。有一身漂亮的羽毛,主要是紅色。成鳥有一道藍紫色寬帶紋通過眼睛和耳朵一直覆蓋到兩側的頸部。下頸部和翕也覆蓋着長長的藍紫色條紋。背部和尾巴是紅色,或多或少有藍色條紋。翅膀上的羽毛有大塊黑斑紋。初級飛羽幾乎全黑。尾巴呈深褐色和暗紅色。大腿完全紅色。嘴紅珊瑚色,虹膜紅橘色。爪灰色。 幼鳥,在下身的羽兩側藍黑色。翕上覆蓋着藍色斑點,而不是條紋。喙是橙棕色。虹膜褐色。
藍紋吸蜜鸚鵡在其分佈地很普遍,特別是在沿海地區,藍紋吸蜜鸚鵡活動於各種森林地區,包括原生林和次生林。單獨成對生活或成小羣生活,每個小羣最多可容納10只或更多。這是一種害羞而謹慎的鳥,它們可以直接飛行,速度較慢,由翅膀的許多節拍組成。它們經常在椰子花和西谷椰子中尋找食物。叫聲十分多樣,還可以聽到它們發出的顫抖和嘶嘶聲,有時會發出嘶啞的嘶嘶聲。完全素食。食用未成熟的水果、種子、芽和種子。它們的舌頭末端是刷子狀,專門用來收集花蜜和花粉。僅生活在新幾內亞與小巽他羣島之間的塔寧巴爾羣島的延德納島和拉拉特島(larat Island)。它們還在印度尼西亞的巴巴爾島上發現。 這些鳥被引入了卡伊羣島和達馬爾島,但在這些島嶼上的確切情況尚不清楚。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名
藍紋吸蜜鸚鵡
拉丁學名
Eos reticulata
別    名
閃電鸚鵡
藍紋鸚鵡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鳥綱
亞    綱
今鳥亞綱
鸚形目
鸚鵡科
亞    科
吸蜜鸚鵡亞科
Eos
藍紋吸蜜鸚鵡
亞    種
無亞種 [2]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 [3] 
命名者與年代
S. Muller, 1841 [2] 
外文名
Blue-streaked Lory

藍紋吸蜜鸚鵡形態特徵

藍紋吸蜜鸚鵡
藍紋吸蜜鸚鵡(6張)
藍紋吸蜜鸚鵡體長30-31釐米,體重145-155克。像Eos屬的所有物種一樣,有一身漂亮的羽毛,主要是紅色。成鳥有一道藍紫色寬帶紋通過眼睛和耳朵一直覆蓋到兩側的頸部。下頸部和翕也覆蓋着長長的藍紫色條紋。背部和尾巴是紅色,或多或少有藍色條紋。翅膀上的羽毛有大塊黑斑紋。初級飛羽幾乎全黑。尾巴呈深褐色和暗紅色。大腿完全紅色。嘴紅珊瑚色,虹膜紅橘色。腿爪灰色。 [4] 
幼鳥下體的羽毛以藍黑色為邊界。整體羽毛覆蓋藍色斑點而不是條紋。鳥喙橙棕色。虹膜褐色。 [1]  [4] 

藍紋吸蜜鸚鵡棲息環境

藍紋吸蜜鸚鵡在其分佈地很普遍,特別是在沿海地區,藍紋吸蜜鸚鵡活動於各種森林地區,包括原生林和次生林。也出現於椰子種植園和紅樹林、棕櫚林和耕地區及相對開放和低地地區的季風森林。 [4] 

藍紋吸蜜鸚鵡生活習性

藍紋吸蜜鸚鵡單獨成對生活或成小羣生活,每個小羣最多可容納10只或更多。這是一種害羞而謹慎的鳥,它們可以直接飛行,速度較慢,由翅膀的許多節拍組成。它們經常在椰子花和西谷椰子中尋找食物。在受到干擾時會給家庭成員發出尖鋭的口哨以示警告。偶爾尖叫,並不斷延伸。在飛行途中還會發出一系列刺耳的尖叫聲並夾雜着一“kshk”乾咳聲,也能聽到吹口哨。叫聲十分多樣,還可以聽到它們發出的顫抖和嘶嘶聲,有時會發出嘶啞的嘶嘶聲。完全素食。食用未成熟的水果、種子、芽和種子。它們的舌頭末端是刷子狀,專門用來收集花蜜和花粉。 [4] 

藍紋吸蜜鸚鵡分佈範圍

藍紋吸蜜鸚鵡僅生活在新幾內亞與小巽他羣島之間的塔寧巴爾羣島延德納島和拉拉特島(larat Island)。它們還在印度尼西亞的巴巴爾島上發現。 這些鳥被引入了卡伊羣島達馬爾島,但在這些島嶼上的確切情況尚不清楚。 [4] 
藍紋吸蜜鸚鵡 藍紋吸蜜鸚鵡

藍紋吸蜜鸚鵡繁殖方式

自然環境提供的信息很少。藍紋吸蜜鸚鵡通常產下2-3枚卵,孵化期24-26天。雛鳥在7-8周後離巢。然而,即使離巢後,仍會定期回到巢裏休息一會兒。幼鳥在整個暑期都留在家族羣中,然後它們會加入共同的巢區繼續學習。 [4] 

藍紋吸蜜鸚鵡保護現狀

藍紋吸蜜鸚鵡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9年 ver 3.1)——近危(NT)。 [3] 
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Ⅱ。 [3] 

藍紋吸蜜鸚鵡種羣現狀

1993年在佔該物種全球範圍約55%的延德納島進行的野外調查顯示,估計有220,000±52,000個個體(Jepsen等,2001)。這大致相當於112,000-181,333個成熟個體,在這裏四捨五入為112,000-182,000個成熟個體。 [3] 
趨勢判斷:由於棲息地的喪失和退化以及籠養動物的誘捕,暫時懷疑該種羣正在減少,但是尚未直接估計這一趨勢。2016年測量了該物種在2000年至2012年之間的森林損失是58平方公里。這大致等於該物種在三代(21年)內森林損失率的4.5%。藍紋吸蜜鸚鵡似乎更喜歡次生林和人工林,而不是原始林(Collar和Boesman 2019),因此僅森林流失可能不會導致物種數量顯著下降。該物種被捕撈用於籠鳥貿易,儘管數量很少(Shepherd等人,2004; Shepherd等人,2006; Chng等人,2016)。尚無關於貿易捕撈推動該物種數量下降程度的強有力量化。總體而言,儘管暫時認為該物種正在減少,但尚無法估計種羣趨勢。 [3] 
藍紋吸蜜鸚鵡面臨兩個主要威脅:棲息地變少,這減少了它們築巢的可能性,其是網箱和鳥類貿易的捕獲。在1983-1989年之間,每年有超過3,000只鳥類從自然環境中被捕出並出售用於商業目的。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