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藍海星

鎖定
藍海星(學名:Linckia laevigata),是瓣棘海星目,蛇海星科,指海星屬動物。又名藍指海星。體長30到40釐米,體重11到16克。體表多為藍色,幼體多為暗綠色。腕五條,呈指狀。
棲息於珊瑚礁及其附近,夜間活動。以動物屍體、碎屑等為食。野外壽命長達10年。分佈於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熱帶海域,國內見於西沙羣島和海南島南部。
常被製成裝飾品,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名
藍海星
拉丁學名
Linckia laevigata
別    名
藍指海星
外文名
Blue sea star (英文)
動物界
棘皮動物門
海星綱
瓣棘海星目
蛇海星科
指海星屬
藍海星
亞    種
[5] 
分佈區域
印度洋、太平洋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 1758)

藍海星形態特徵

體長30到40釐米,體重11到16克。腕五條,呈指狀。常長短不等,外半段常略膨大。反口面骨板很多,為大小不等的圓或橢圓形,排列無規則。腕緣的骨板較大,排列成2-3個規則的縱行;口面的骨板較小成方形,排列成規則的縱行和橫行。骨板上都密生圓形小顆粒。篩板通常只1個。體表多為亮藍色或淺藍色,亦有黃色、綠色和粉紅色等,體色的不同是名為linckiacyanin的藍色色素和附屬的黃色的類胡蘿蔔素以不同比例組合而成的產物,管足為黃色。幼小個體多隱藏在珊瑚礁或岩石下,身體為暗灰或暗綠褐色。 [2-3] 
皮鰓只生在反口麪皮鰓區內,皮鰓區為橢圓形,多分佈在腕的側面,不見於輻中線;皮鰓區內的顆粒特別小,故較低而平滑;各皮鰓區的外圍皮鰓孔常比中央者參而且大。側步帶棘5個,末端鈍圓呈顆粒狀,被口面延伸過來的顆粒所分隔。 [3] 

藍海星棲息環境

棲息於陽光充足的珊瑚礁和珊瑚礁邊緣的上層區域,水温22到26℃,水深0.6到1米。藍指海星對温度、氧含量pH值的變化頗為敏感。 [2] 

藍海星生活習性

體表的藍色是藍指海星面對捕食者時的警告色。它們也會通過自斷腕足的方式逃生,斷掉的部分仍會再生。已知的天敵包括:河豚法螺屬、膜角蝦屬和宅泥魚(又稱圓雀鯛)屬等。藍指海星還是以其體內血淋巴為食的水晶瓷笠螺(Thyca crystallina)的專性寄主。此外,與藍指海星共生的還有姊妹巖蝦(Periclimenes soror)。
常固定於礁岩之上,夜間活動。
食性:同其他海星一樣,是機會主義的捕食者和食腐者。捕食時翻出賁門胃,從外部進食。食物包括動物屍體、小型無脊椎動物和碎屑。 [2] 

藍海星分佈範圍

分佈於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熱帶海域,從西印度洋到波利尼西亞東南部。 [2] 
國內見於西沙羣島和海南島南部。 [3] 
藍海星分佈圖 藍海星分佈圖 [4]

藍海星繁殖方式

藍指海星從外觀上辨認性別較為困難,可以通過觀察性腺和交配行為找出差異。通常於夏季交配,交配時大量聚集以提升受精可能性。圈養條件下多為無性繁殖。幼體生長兩年後性成熟,妊娠期28到30天。野外環境下壽命可達10年,圈養死亡率較高。 [2] 

藍海星主要價值

藍指海星主要被利用與裝飾個人水族箱和製成乾燥的裝飾品。以其鮮豔的色彩為民眾和水生生物產業所知。另外,該物種也被視為潛在的製成抗腫瘤和抗菌劑的廉價原料。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