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藍巖鬣蜥

鎖定
藍巖鬣蜥,也叫開曼島地面鬣蜥,大開曼島藍鬣蜥,大開曼鬣蜥。是開曼島上最大的陸生動物,是大開曼特有的一種極危蜥蜴爬行類脊索動物,體長30-150公分,棲息於20-33攝氏度乾燥多巖灌木林區。藍巖鬣蜥壽命可達69年。2004年因遺傳的不同而被重新分類為獨立的物種。
別    名
開曼島地面鬣蜥,大開曼島藍鬣蜥,大開曼鬣蜥
中文學名
藍巖鬣蜥
拉丁學名
Cyclura lewisi
二名法
Cyclura lewisi
脊索動物門
爬行綱
有鱗目
美洲鬣蜥科
巖鬣蜥屬
藍巖鬣蜥
分佈區域
大開曼島

藍巖鬣蜥形態特徵

藍巖鬣蜥 藍巖鬣蜥 [1]
藍巖鬣蜥全長達2米及重14公斤。 體長51-76釐米,尾巴與體長相若。趾是互相緊扣,有利於挖穴及攀樹。雄蜥較雌蜥大三分之一。 成年雄蜥的皮膚呈深灰色至藍綠色,雌蜥則呈橄欖綠至淡藍色。幼蜥呈深褐色或綠色,有一些較深的斑紋。 初出生幼蜥的背上,由頸部臀部的冠上有八道深色的山形斑紋。斑紋隨幼蜥1歲大後逐漸消退,變成灰色及奶白色,最終退成藍色。 成年藍巖鬣蜥一般呈深灰色,配合周邊喀斯特地形的岩石顏色。 當它們保護地盤發出警示時就會轉變為藍色。 雄蜥的藍色較為明顯。 它們的腳呈黑色,與身體顏色形成對比。 雄蜥大腿上有結節可以釋放費洛蒙。 雌蜥沒有結節,背冠不明顯。 [2] 
藍巖鬣蜥的眼睛有金色的瞳孔及紅色的鞏膜。 有好的視覺,可以偵測遠程的形狀及運動。 由於藍巖鬣蜥只有少量的視杆細胞,在昏暗環境下的視覺很差。有雙重的錐狀細胞,對顏色非常敏感,甚至可以看見紫外線。 這種能力對於它們曬太陽以吸收紫外線來生產維他命D非常重要。
藍巖鬣蜥的頭頂上有一個光敏的器官,稱為顱頂眼。 顱頂眼只有基本的視網膜晶體,不能生成影像。只會對光暗敏感,並用來偵測運動。 [2] 

藍巖鬣蜥生活習性

藍巖鬣蜥 藍巖鬣蜥 [3]
在食性上都以植物性食料為主,幼體階段可以偶爾餵食昆蟲等動物性食餌,隨成長而逐漸轉變為全素食蜥蜴。但有時也會攀樹達5米或以上。
藍巖鬣蜥棲息地接近赤道,陽光一年四季都很強烈,對紫外線的需求很高,每天日照的時間也十分長。藍巖鬣蜥的温度適應力很高,可以忍受高達攝氏49度低達10度的氣温,性情比較温和,雌性每窩可以產下12-20顆卵不等,雌性會長期看守產卵的窩。 [2] 

藍巖鬣蜥分佈範圍

分佈在加勒比海上的西印度羣島各國如古巴,多米尼加,海地,巴哈馬,牙買加和英屬土克凱可羣島(Turks & Caicos)等島嶼。 [4] 

藍巖鬣蜥繁殖方式

除了在交配季節,藍巖鬣蜥平時獨立生活。交配一般是一夫多妻制,但也可能是濫交或一夫一妻制。 在繁殖季節,一個雄性占主導地位的活動範圍常常有一個或一個以上的雌性。在整個繁殖季節,藍巖鬣蜥皮膚呈藍色。 在春季,雄性藍巖鬣蜥激素激增且體重減輕, 雌性通常避免雄性。直到他們開始交配5月。 [2] 
藍巖鬣蜥
藍巖鬣蜥(3張)
藍巖鬣蜥交配之前有一個交配儀式。 一位雄突然移動它的頭,雄性騰的尾巴,和雌性定位為爬跨。 交配時間30至90秒,一對藍巖鬣蜥罕見交配一次以上或每天兩次。交配結束後,雌藍巖鬣蜥將雄性趕出自己的領地。 [2]  (右圖冊 [5] 
藍巖鬣蜥的繁殖季節持續在五月下旬和六月中旬至2〜3周。 發生產卵受精後約40天,通常在6月和7月。 雌性每年產1至22枚卵。 產卵數與雌性的年齡和大小各不相同。 年紀大的雌性能夠產生更多的卵子。 潛伏期為65至100天。藍巖鬣蜥把卵產在被挖出對土壤表面下方的巢穴中,卵孵化的時間取決於温度。每天孵化的過程可能需要超過12小時。 幼體用下巴尖的“卵齒”切割卵殼出殼。孵化後的幼體是獨立生活,幼體往往隱藏在喬木,花木或樹下,以避免地面天敵。 巢內温度保持相對恆定在30至33攝氏度。雌性藍巖鬣蜥通常2至9歲之間達到性成熟。 [2]  藍巖鬣蜥成長緩慢,幼體成長到成體需要5至9年的時間,壽命相對很長,可達到40-50年之久,甚至更久。 [2] 

藍巖鬣蜥亞種分化

藍巖鬣蜥 藍巖鬣蜥 [6]
巖鬣蜥屬Cyclura共有8種,又可細分為16個亞種,都是中大體型的鬣蜥,數量都極為稀少。
古巴鬣蜥 C. n. nubila
開曼鬣蜥 C. n. caymanensis
1977年,將藍巖鬣蜥分類為古巴鬣蜥的亞種。於2004年確認了藍巖鬣蜥獨特性而成為獨立的物種。 [2] 

藍巖鬣蜥保護措施

藍巖鬣蜥從1996年至2004年間均被均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極危物種,但成功的圈養繁殖令它們的種羣的數目得以趨向穩定,免除滅絕的危機。 [7] 

藍巖鬣蜥瀕危狀況

藍巖鬣蜥 藍巖鬣蜥
藍巖鬣蜥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極危。羣落只限制在大開曼的東部,於1998年就衰落至極為危險的情況,只餘下3只。它們的分佈地於過往25年就縮減得很厲害,很多位點都已經沒有它們的蹤跡。於2003年就發現它們的數量只有5-15只。2005年前就認為它們的野生羣落已經滅絕。它們是地球上最瀕危的物種之一。於2008年,有6只藍巖鬣蜥被殺,令它們的情況更為衰落。
藍巖鬣蜥的草食性可以幫助在大開曼內傳播種子。研究發現經過藍巖鬣蜥消化道的種子發芽較快。它們亦可以將種子帶到新的地區,可以幫助平衡惡劣環境的氣候及植物生長。
自2005年從伊麗莎白二世植物園(Queen Elizabeth II Botanic Park)及薩利納保護區(Salina Reserve)釋放了到野外後,藍巖鬣蜥發展了一個約有125只的羣落。伊麗莎白二世植物園的羣落是自2001年起就已經開始培育,而薩利納保護區的則是自2006年從3只蛋孵化後開始培育。2007年亦有一次大規模的放生行動,令野外的藍巖鬣蜥數目增加至299只。 [7] 

藍巖鬣蜥衰落原因

棲息地的破壞是藍巖鬣蜥面臨滅絕的主因。它們的棲息地被清除作為農地、公路及地產項目發展。另外,傳統的農地變更成畜牧的草場也影響藍巖鬣蜥的次級棲息地。大家鼠、野貓及流浪犬會掠食及傷害藍巖鬣蜥,令野生羣落的生存倍感壓力。路殺亦是另一增加死亡率的原因。雖然當地有法律保護,但仍舊會有獵殺藍巖鬣蜥的情況。 [4] 
美洲鬣蜥成功由洪都拉斯引入到大開曼,成為了入侵物種,數量遠遠超過藍巖鬣蜥。雖然這並沒有對藍巖鬣蜥帶來直接的影響,但美洲鬣蜥的出現卻減低了公眾對藍巖鬣蜥的關注。公眾會被大量的美洲鬣蜥誤導,以為藍巖鬣蜥並非如報告般瀕危。藍巖鬣蜥經常會被售賣給旅客作為寵物。1999年,世界自然基金會就指英國政府超過20年忽視海外領地的自然保育。很多物種因而滅絕。英屬加勒比羣島在生物多樣性方面非常豐富,有很多特有的瀕危物種,但當地卻沒有實施及執行《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 [4] 

藍巖鬣蜥保育計劃

藍巖鬣蜥 藍巖鬣蜥
美國動物園暨水族館協會(American Zoo and Aquarium Association)自1990年起就已經將藍巖鬣蜥列為最高級的保育對象。他們首個計劃就是希望培育藍巖鬣蜥。計劃初期就已經要面對捕獲回來的藍巖鬣蜥並非純種的問題。.經過5年的研究,終於成功發展了兩個培育的羣落,讓羣落互相繁殖來改善遺傳多樣性。另外,在美國本土的25個動物園也有培育藍巖鬣蜥的計劃。例如印第安納波利斯動物園(Indianapolis Zoo)自2000年起就兩次成功培育藍巖鬣蜥。
2006年首次有幼蜥被放生到野外。每一隻放生的藍巖鬣蜥頸上都帶有識別帶,並植入了晶片,其獨有的頭部鱗片亦有紀錄。
私人的培育亦有進行。由於只有非常少量的純種,私人培育的多為與開曼鬣蜥及古巴鬣蜥的混種,這可以減低寵物市場對藍巖鬣蜥的需求。 [7] 

藍巖鬣蜥保護計劃

藍巖鬣蜥保護計劃(The Blue Iguana Recovery Programme)是源自開曼羣島1990年的計劃。保護計劃連合了開曼羣島的環境部門、國民信託、伊麗莎白二世植物園、澤西野生動物信託基金(Durrell Wildlife Conservation Trust)、國際爬蟲類保育基金及歐盟委員會。這個計劃得到豁免於現行開曼羣島禁止捕獵或飼養藍巖鬣蜥的法律。其保育政策包括培養幼蜥至2歲大,在保護區建立亞羣落。 工作包括研究、保護巢區及監察放生的動物。 [4] 
在伊麗莎白二世植物園及薩利納保護區已成功復生了兩個亞羣落。保護藍巖鬣蜥的棲息地仍然很重要,而薩利納保護區就只有36萬平方米的叢林,並不足以供1000只藍巖鬣蜥居住。其他地區也會引入新的亞羣落。長遠來説整體的飼養羣落仍未能造到遺傳多樣性。 個別的藍巖鬣蜥會被帶到不同的羣落,以確保整體羣落的基因流。當野生亞羣落到達飽和狀態,計劃就會停止放生,讓它們自行繁殖。透過研究、監察及控制掠食來保護幼蜥的生存率及亞羣落的發展。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