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藍冠吸蜜鸚鵡

鎖定
藍冠吸蜜鸚鵡(學名:Vini australis)是鸚鵡科、Vini屬鳥類。臉頰綠色,頂冠藍色,喉頦處和腹部有大塊紅色標號,鳥喙深黃色,眼睛黃色,藍色或者紫色大腿。
羽色鮮豔,主要以花粉、花蜜與果實為食物,鳥喙比一般鸚鵡的長、更特別的是細長的舌頭上有刷狀的毛,稱為刷狀舌,方便該鸚鵡深入花朵中取得食物。突出的特點是有較長的喙、細長的刷狀舌頭和處理硬質食物能力較差的砂囊 [1]  ,以花蜜、花粉和果實為食,與一般鸚鵡以穀物為食不同。身體內部的構造也很特別,它們的體內有一種特別的消化酵素存在,以便分解食物。但由於該吸蜜鸚鵡沒有消化穀物飼料的必要,它們的沙囊處理硬食物的能力較其他鸚鵡弱了許多。
中文名
藍冠吸蜜鸚鵡
拉丁學名
Vini australis
別    名
藍冠鸚鵡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鸚形目
鸚鵡科
亞    科
吸蜜鸚鵡亞科
吸蜜鸚鵡族
Vini
藍冠吸蜜鸚鵡
分佈區域
斐濟,紐埃,薩摩亞,湯加,瓦利斯羣島和富圖納羣島
命名者及年代
Gmelin, 1788
保護級別
IUCN紅色名錄:無危
外文名
Blue-crowned lory

藍冠吸蜜鸚鵡形態特徵

藍冠吸蜜鸚鵡體長19釐米,體重47-52克。是一種小型綠鸚鵡,臉頰綠色,頂冠藍色,喉頦處和腹部有大塊紅色標號,鳥喙深黃色,眼睛黃色,藍色或者紫色大腿。 [2] 

藍冠吸蜜鸚鵡生活習性

藍冠吸蜜鸚鵡在原生地算是普遍的鳥類,但因為鼠類的掠食而數量下滑;主要棲息在林地、棕櫚椰林、海岸區、山區、農耕區等有花樹的地區,有遷徙的習性,經常會飛行往返各小島間,有羣居性,通常3至6只或一小羣約12只左右聚集活動,但繁殖期時多成對在一起,動作迅速敏捷且活躍,聲音尖鋭,主要以花蜜、花粉與像芒果這種軟性水果為食。 [3] 

藍冠吸蜜鸚鵡分佈範圍

分佈於美屬薩摩亞、斐濟、紐埃、薩摩亞、湯加、瓦利斯羣島和富圖納羣島。 [6] 

藍冠吸蜜鸚鵡繁殖方式

約於每年的6-8月開始繁殖期,主要以中空的腐朽枝幹以及棕櫚樹洞為巢,一次約產1-2枚卵;人工飼養的數量很少,籠養鳥不太會吵,喜愛沖澡,最好不要在冬季引進飼養,對於環境衞生要求高,飼主應多加註意衞生以免發生疾病感染,剛飼養時較為敏感,對於温度、環境、食物需適應一段時間才會較穩定。
藍冠吸蜜鸚鵡的籠養數量在國際間很不普遍,體型小,雌雄無明顯外觀上差異,亦無相近的亞種,只生存於一些小海島上,野外數量有逐年下降的隱憂。人工繁殖的資料相當有限,可以羣養繁殖,但成對繁殖的效果較好,繁殖期間可補充一些動物性蛋白質,繁殖期間的過度人為干擾可能會導致幼鳥遭親鳥殺死情形,不要時常開翻巢箱,欲繁殖成功最好能必免所有非必要的打擾,一次約產2顆蛋,約於23天左右時孵化,幼鳥羽毛長成約7-8周。 [3] 
吸蜜鸚鵡一般2~3歲性成熟,在人工飼養條件下繁殖的季節性不明顯,只要條件適宜,除換羽期外一年四季均可繁殖。雌鸚鵡在交配季節來臨時,骨質鈣儲備會增加20%,為產蛋作準備,蛋殼是由母體中的鈣質沉積而成 [4]  ,在繁殖前如果不補充鈣質,雌鸚鵡會患軟骨症,產粗殼蛋或薄殼蛋。同時,鸚鵡在繁殖期能量消耗大,要特別注意各種飼料的質量,供給足夠食物,增加維生素和飼料添加劑,可加入少量蜂蜜 [5] 

藍冠吸蜜鸚鵡保護現狀

  •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6] 
參考資料
  • 1.    Joseph M Fondam.Parrob of the World [M].Iondon:T.F.H.Publieafiom,Inc.Lid. 1977:26.
  • 2.    Blue-crowned Lory   .World Parrot Trust[引用日期2010-01-07]
  • 3.    Blue-crowned Lories   .Avian Web[引用日期2013-01-13]
  • 4.    斌,李擁軍,葉滿紅.鸚鵡[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 社。2000:68-82.
  • 5.    劉容珍,孔令君,陳仕焯,田允波.吸蜜鸚鵡的人工飼養繁殖技術[J].經濟動物學報,2008,(第2期).
  • 6.    Vini australi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引用日期2022-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