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薯藥

鎖定
薯藥即薯蕷 [1]  唐 馮贄 《雲仙雜記·畏薯藥》:“ 李輔國 大畏薯藥,或人因以示之,必眼中火出,毛髮皆瀝血,因致大病。”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菜二·薯蕷》﹝釋名﹞引 寇宗奭 曰:“薯蕷因 唐代宗 名 預 ( 豫 ),避諱改為薯藥;又因 宋英宗 諱 署 ( 曙 ),改為山藥。
中文名
薯藥
外文名
Common Yam Rhizome,Rhizome of Common Yam,Dioscoreae rhizoma
別    名
山藥
拼    音
shǔ yào
注    音
ㄕㄨˇ ㄧㄠˋ
解    釋
即薯蕷

薯藥營養成分

每100g薯藥含水分75g左右,碳水化合物14.4~19.9g、蛋白質1.5~2.2g、脂肪0.1~0.2g、薯蕷皂苷50ug及B族維生素、維生素C維生素E,碳水化合物以澱粉為主。山藥中的黏性物質由甘露聚糖與球蛋白結合而成的黏蛋白。

薯藥趣聞典故

薯藥傳説

傳説古時,有兩軍相戰,一強一弱。強者打敗了弱者。弱者潰不成軍,僅剩幾百殘兵敗將,逃到秦巴山區。
勝軍的領兵將帥下令,把守好各個山口,不得讓一卒逃掉,企圖把弱軍困死在山上。
弱軍被困,信斷糧絕,只有靠挖野菜度日。真是老天不滅,他們在挖野菜的過程中,發現一種開乳白色小花的草藤,其地下根莖粗壯肥厚如薯,味甜而粉,可以代糧。此後,馬吃葉莖人吃根莖,雖被長期圍困,末沾一粒糧食,人馬不僅沒有餓死,反而比以前更加兵強馬壯。
一日,風雨交加之夜,這支被困的隊伍,突破山口直向敵人大本營殺去。那強軍的將士,滿以為山上殘軍已快餓死,穩操勝券,從而喪失警惕,只顧成天尋歡作樂,根本沒有料想到山上被困的敗軍會來偷襲。一時慌了手腳,亂作一團,幾乎全軍覆滅。
強軍失敗後,到處探聽弱軍的士兵在山上吃的什麼?後來得知是一種草藥救了他們。這種草藥,山上被困的士兵取名“山遇”。意即正在糧絕命危之際,在山裏遇到了它。後人對“山遇”又進一步研究,發現它不但能當糧食充肌果腹,還有很好的藥效,能治多種疾病。由於人們用它入藥,遂將它的名稱由“山遇”改為“山藥”。

薯藥花蕊夫人

唐蜀後主孟昶遇着月旦,必用素食,且喜薯藥,花蕊夫人(費貴妃)便將薯藥切片,蓮粉拌勻,加用五味,清香撲鼻,味酥而脆,又潔白如銀,望之如月,宮中稱為“月一盤”。
參考資料
  • 1.    薯藥  .在線漢語字典[引用日期2019-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