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薯莨

(薯蕷科薯蕷屬植物)

鎖定
薯莨(Dioscorea cirrhosa Lour.),是薯蕷科薯蕷屬纏繞粗壯藤本植物,塊莖為圓錐形、長圓形或卵圓形,棕黑色,斷面紅色,幹後鐵鏽色,莖右旋,有分枝,基部有刺;葉片為革質或近革質,長橢圓狀卵形;花序為穗狀花序;果實為三稜狀扁圓形。花期4到6月,果期7月至翌年1月。 [5]  “莨”就是狼尾草,因為到秋冬季節,薯莨的頂部會抽出紫黑色有剛毛的穗狀圓錐花序,形似狼尾,故而得名。 [6] 
薯莨分佈於廣西、四川、雲南、湖北、廣東、福建、江西等地。生於山谷向陽處、疏林下或灌木從中; [7]  其性喜温暖、喜有機肥,耐蔭莖,不耐水,宜栽於灌水和排水良好、肥沃、有適度水濕的土地,塊莖積累養分需強光, [8]  薯莨的繁殖方式為塊莖繁殖。 [9] 
薯莨在藥用價值方面具有活血止血,理氣止痛,清熱解毒之功效; [10]  薯莨塊莖富含單寧,可提製栲膠,或用作染絲綢、棉布、魚網;也可作釀酒的原料; [11]  薯莨經熬煮提取的薯莨汁為紅色膠汁,見水則黑,所以染成的布為黑色,經薯莨汁染過的麻衣具有耐穿、易幹、不滲水的特點,可以抵禦太陽光的輻射。 [12] 
中文名
薯莨
拉丁學名
Dioscorea cirrhosa Lour. [4] 
別    名
赭魁
薯良
雞血蓮
血母
硃砂七 展開
別名
赭魁
薯良
雞血蓮
血母
硃砂七
紅藥子
金花果
紅孩兒 收起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4] 
薯蕷目 [4] 
薯蕷科
薯蕷屬
薯莨
命名者及年代
Lour.,1790

薯莨形態特徵

藤本植物,粗壯,長可達20米左右。塊莖一般生長在表土層,為卵形、球形、長圓形或葫蘆狀,外皮黑褐色,凹凸不平,斷面新鮮時紅色,幹後紫黑色,直徑大的甚至可達20多釐米。莖綠色,無毛,右旋,有分枝,下部有刺。
單葉,在莖下部的互生,中部以上的對生;葉片革質或近革質,長橢圓狀卵形至卵圓形,或為卵狀披針形至狹披針形,長5-20釐米,寬(1-)2-14釐米,頂端漸尖或驟尖,基部圓形,有時呈三角狀缺刻,全緣,兩面無毛,表面深綠色,背面粉綠色,基出脈3-5,網脈明顯;葉柄長2-6釐米。
雌雄異株。雄花序為穗狀花序,長2-10釐米,通常排列呈圓錐花序,圓錐花序長2-14釐米或更長,有時穗狀花序腋生;雄花的外輪花被片為寬卵形或卵圓形,長約2毫米,內輪倒卵形,小;雄蕊6,稍短於花被片。雌花序為穗狀花序,單生於葉腋,長達12釐米;雌花的外輪花被片為卵形,厚,較內輪大。
蒴果不反折,近三稜狀扁圓形,長1.8-3.5釐米,寬2.5-5.5釐米;種子着生於每室中軸中部,四周有膜質翅。花期4-6月,果期7月至翌年1月仍不脱落。 [13] 

薯莨近種區別

薯莨
木薯
豆薯
馬鈴薯
塊莖一般生長在表土層,為卵形、球形、長圓形或葫蘆狀,外皮黑褐色,凹凸不平,斷面新鮮時紅色,幹後紫黑色,直徑大的甚至可達20多釐米。
塊根為圓柱狀。
根塊狀,紡錘形或扁球形,一般直徑在20-30釐米左右,肉質。
莖塊扁圓形或高15~80釐米,球形,無毛或被疏柔毛;長圓形,直徑約3~10釐米,外皮白色、淡紅色或紫色。
薯莨 薯莨
木薯塊根 木薯塊根
豆薯 豆薯
馬鈴薯 馬鈴薯

薯莨繁殖方法

頂芽繁殖屬無性繁殖的一種,每一塊莖上端有一段較細而粗硬的部分,其頂端有一頂芽,通過它的萌發可進行繁殖。在年底挖採薯莨時,將有頂芽的上部切下,待傷口癒合後貯藏,清明前後下地栽植即可。它萌發快,產量高,是繁殖的最好方法。 [2] 

薯莨栽培技術

薯莨整地施肥

宜選擇富含腐殖質、土壤肥沃、疏鬆、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砂壤土。整地前,每畝施入腐熟的廄肥2500千克,過磷酸鈣20千克。於冬季翻入土內,深耕30釐米,將土翻出,使土壤風化,消滅地下害蟲,開春後再翻耕一次,耕平細作成高畦,再開排水溝,以利排水灌水。單一種植時按1米距挖溝,溝寬25釐米,深0.5-1米,間套種時則按2-3米距開溝。

薯莨田間管理

搭支架當苗高30釐米左右時,可搭支架,牽引莖蔓向上生長,增加葉片營養面積和通風透光,減少病蟲害發生。
澆水與排灌:薯莨不耐旱,又怕澇,因此澆水要適時,掌握不旱不澆的原則。出苗前一般不用澆水但遇嚴重乾旱應澆水,可灌溉澆水,不可澆“矇頭水”;7-8月梅雨季節,正是塊莖膨大時期,如土壤過於潮濕,對根系生長不利,將降低薯莨的質量和產量,故必須及時疏溝排水。
中耕、除草、培土:薯莨幼苗期生長緩慢,田間易生雜草,須及時進行中耕除草,一般在出苗後即進行中耕除草,以後每隔10-15天左右中耕除草一次,直到7月中旬,同時,塊莖生長在表土層,鬚根容易外落,故中耕須與培土結合。
追肥:除了整地時施基肥外,還須多次施肥。春季出苗後,立即追施一次稀薄的糞水,每畝2000公斤,以利於幼苗生長;莖蔓上架時,須儘早施肥,促進莖葉生長,擴大同化面積;夏季是生長的最旺盛季節,需水肥量最大,。’應每隔10-15天澆1次稀薄糞水或尿素或硫酸銨等於根旁。一般來説,生長前期宜供給速效氮肥,以利莖葉生長;生長中後期除適當供給氮肥以保持莖葉不衰老外,還需磷、鉀肥以利塊莖膨大。 [2] 

薯莨主要價值

薯莨藥用

【藥性】味苦;性涼;小毒。 [3] 
【功效】活血止血;理氣止痛;清熱解毒。 [3] 
【主治】咳血;咯血;嘔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月經不調;痛經;經閉;產後腹痛;脘腹脹痛;痧脹腹痛;熱毒血痢;水瀉;關節痛;跌打腫痛;瘡癤;帶狀皰疹;外傷出血。 [3]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g;絞汁或研末。外用:適量,研末敷或磨汁塗。 [3] 
【使用注意】孕婦禁服 [3] 

薯莨工業

塊莖富含單寧,可提製栲膠,或用作染絲綢、棉布、魚網;也可作釀酒的原料。
作染料用:過去薯榔除了用來染衣服及紗線外,也大量地用來染棉麻編制的魚網,這主要是因薯榔富含單寧酸及膠質,染色之後能加強纖維韌性,並防止海水腐蝕魚網纖維之故。另外,先民也以薯榔鞣製皮革,據説也曾有不小的產量。

薯莨病蟲防治

褐斑病,俗名枯葉病,多雨、地澇易發生,為害葉病。發病初期葉片生黃色或黃白色病斑,後期變淡褐色。預防可每隔7-l0天噴1次1:1:150波爾多液,連噴2-3次;發病初期,噴65%代森鋅500倍或50%退菌特800-1000倍液,7天1次,連噴2-3次。
炭疽病,為害莖葉病,夏季發生。初期葉片上生褐色小斑,後變黑色。預防可用1:1:150倍的波爾多液浸種10分鐘,出苗後每隔10-14天再噴一次,發病時噴65%的代森鋅500倍或50%退菌特80 -1000倍,7天一次,連噴2-3次。
蠐螬, 為害根蟲,可在整地時施毒土或毒餌誘殺。春季施氨水, 既追肥又可殺滅病蟲。 [2] 

薯莨主要變種

異塊莖薯莨(中國高等植物圖鑑)
異塊莖薯莨與薯莨的區別在於本變種的塊莖為長圓柱形,斷面棕色或白色帶淡棕色;葉片較狹,線形、長圓狀披針形至卵狀披針形,長5-14釐米,寬0.6-4釐米。
分佈於中國廣東海南。生於海拔500米以下的山坡、溝谷的稀疏灌叢中、林中或林緣。模式標本採自廣東海南吊羅山。 [1] 

薯莨產地生境

分佈於中國浙江南部(永嘉、龍灣、瑞安、平陽、蒼南、泰順)、江西南部、福建、台灣、湖南、廣東、廣西、貴州、四川南部和西部、雲南、西藏墨脱。越南也有分佈。生於海拔350-1500米的山坡、路旁、河谷邊的雜木林中、闊葉林中、灌叢中或林邊。模式標本採自越南南部(R.Knuth的意見模式標本採自香港)。 [1]  [14] 

薯莨生長習性

性喜温暖,莖葉喜高温和乾燥、畏霜凍,生長最適温度為26-30℃。塊莖一般生長在表層,不如薯蕷屬其它種類耐寒,但北緯29℃以南區域引種栽培可不挖採於地下越冬。塊莖10℃左右開始萌動,20-25℃生長最快,20℃以下生長緩慢。薯莨屬淺根系植物,故需要水分較深根系種類為迫切,但薯莨又不耐水,因而宜栽於灌水和排水良好、肥沃、有適度水濕的土地。薯莨喜有機吧,耐蔭,但塊莖積累養分需強光。 [2] 
參考資料
  • 1.    薯莨  .植物智[引用日期2019-12-19]
  • 2.    劉鵬;薯莨的栽培和綜合利用[J];中國野生植物資源;1993-10-01 ;37-39
  • 3.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8[M];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229
  • 4.    薯莨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3-03-16]
  • 5.    薯莨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3-04-04]
  • 6.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 漢字演變文化源流 下[M]. 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第1097頁
  • 7.    鐘鳴,黃瑞松,梁啓成主編,中國壯藥學,廣西民族出版社,2016.05,第554頁
  • 8.    劉鵬;薯莨的栽培和綜合利用[J];中國野生植物資源;1993-10-01 浙江師範大學生物系 金華 321004第37頁
  • 9.    李貴興主編. 新編中獸醫學[M]. 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01,第583頁
  • 10.    薯莨的用法  .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引用日期2023-04-04]
  • 11.    薯莨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3-04-04]
  • 12.    鮑小龍,手工印染藝術設計與工藝,東華大學出版社,2018.11,第36頁
  • 13.    薯莨|Dioscorea cirrhosa  .植物誌庫[引用日期2023-05-06]
  • 14.    丁炳揚、金川 主編.《温州植物誌第五卷》中國林業出版社,2017年02月:第328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