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薩迦派

鎖定
薩迦派是藏傳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 薩迦寺位於西藏日喀則地區薩迦縣境內,寺院分南北二寺,重曲河橫貫其間,南寺位於南岸的平壩上,北寺坐落在北岸的本波山“灰白土”山岩下。“薩迦”是藏語地名,意為灰土,因建寺地點的地理特徵呈灰白色而取地名。由於薩迦教派在歷史上曾掌握了西藏地方政權,故由教派名又稱地方政權名稱。該派寺院圍牆上塗有象徵文殊、觀音和金剛手“三怙主”菩薩的紅、白、藍三色條。又俗稱“花教”。該宗派的創立者是昆·貢卻傑布(1034—1102),自稱是吐蕃貴族昆氏家族的後裔,即赤松德贊時期的大臣昆·巴沃加及其第三子七覺士之一的昆·魯益旺布家族。
中文名
薩迦派
隸    屬
藏傳佛教
創立者
昆·貢卻傑布

薩迦派基本概況

薩迦派(花教),創始於1073年,在形成教派體系、擴大宗教影響、伸展封建勢力過程中,出現過歷史上著名的“薩迦五祖”,即初祖貢噶寧波(1102-1158)、二祖索南孜摩(1142-1182)、三祖札巴堅贊(1147-1216)、四祖薩迦班智達貢噶堅贊(1182-1251)、五祖八思巴洛追堅贊(1235-1280)。其中,薩迦四祖薩班貢噶堅贊(1182-1251),1246年被元朝統治者召於涼州,赴涼州會談,為元朝統一西藏作出了重要貢獻。 之後,薩班聯絡西藏各個封建勢力歸順蒙古,實現了中央政府對西藏地方的全面施政和有效治理。薩班去世後,薩迦五祖八思巴又成為元朝中央的高級官員,並奉命創制了“八思巴文”。他被元世祖忽必烈封為國師、帝師,領總制院事,管理西藏地方政教事務。1267年西藏建立薩迦派政教合一地方政權,在元中央王朝的支持下,薩迦派勢力大增,其寺院及勢力波及到康區和安多地區,對元朝皇室亦有重大影響。與此同時,薩迦派內部的矛盾亦逐漸發展,1324薩迦寺分成細脱、仁欽崗、拉康、都卻4個拉章,各領屬民、土地。1351年,薩迦派在西藏的掌權地位被帕竹噶舉派的大司徒絳曲堅贊取代,薩迦勢力日漸衰落。薩迦派有血統、法統兩支傳承。元代以後,薩迦派內又出現俄爾、貢噶、察爾3個支派。此外,薩迦派的重要寺院還有四川德格的貢欽寺,青海玉樹的結古寺、稱多縣的示藏寺,西藏林周的那爛陀寺,今錫金境內的結蔡寺等。
明成祖時,封薩迦首領為大乘法王,薩迦派僅保有薩迦附近一小片領地,其首領稱薩迦法王。明朝中期,其他3個拉章傳承斷絕,都卻拉章則再分為彭措頗章和卓瑪頗章兩房,延續至今。現今的薩迦法王在國外居住。薩迦派在顯教方面注重經論的翻譯及辯經。顯宗方面有兩個傳承,一個倡導唯識見,傳授法相學;一個主張諸法性空,傳教中觀應成學説。薩迦派僧人戴紅色、蓮花狀僧冠,穿着紅色袈裟。在佛教哲學上,薩迦派特別推重“道果”教授,在教義中最重要的是“道果法”。薩迦派的貢嘎堅贊、八思巴等諸多叱吒風雲的人物對西藏的穩定和祖國統一,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薩迦寺在我國曆史及藏傳佛教史上具有重要的位置。寺內的藏經庫所藏一萬餘種佛經、佛典,是八思巴時期集中了衞、藏、康三地區的繕寫家用金汁、銀汁、硃砂、寶石和墨汁精心抄寫的,堪稱佛教中之珍寶。薩迦寺另有一部“方經”,長、寬各一公尺,上下均用夾板保護着,全部用金汁寫成。更被視為寶中之寶。整個薩迦寺共藏佛教經藏四萬多卷,其中包括一定數量“貝葉經”,學術界稱薩迦寺為“第二敦煌”。

薩迦派教派歷史

該派創立於11世紀,創始人昆·官卻傑波。其後,教主由昆氏家族世代相傳。官卻傑波曾從卓彌譯師學法,宋熙寧六年(1073)在今西藏薩迦奔波日山建薩迦寺傳教。其子貢噶寧波,20歲即任薩迦寺住持。他佛學淵深,博聞多才,因使該派體系確立,勢力發展,被稱為“薩欽”(意為薩迦派大師),並尊為“薩迦五祖”的第一祖。貢噶寧波有四子,次子索南孜摩繼主薩迦寺,是為薩迦二祖。三子札巴堅贊為薩迦三祖,以嚴守戒律知名。四子貝欽沃布未出家,生二子,長子薩班·貢噶堅贊廣學佛教經論,通曉五明,因而得“班智達”稱號。次子桑擦·索南堅贊之長子即八思巴,為薩迦五祖。1251年,八思巴與忽必烈會見於六盤山。1253年即隨侍忽必烈。1260年忽必烈即位後,被封為國師。1264年以國師身份領總制院(1288年改稱宣政院,為元朝管理全國佛教和藏族地區政務的機關)事。1265年返藏,1268年劃分衞藏13萬户,建立薩迦派政教合一地方政權。1270年以創制蒙古新字(即八思巴蒙文)有功,封帝師,升號大寶法王。1280年逝世後,由其異母弟仁欽堅贊嗣帝師位,以後歷代相傳,形成元代帝師世系。
14世紀中,該派在政治上失勢,其地位被噶舉派帕竹支系所取代。但自14世紀後半期起,該派又出現諸多知名學者,使教法得以維持並有所發展。在顯宗方面以雅處·桑吉貝和榮敦·瑪微僧格兩人最為著名。在密宗方面有俄爾巴·貢噶桑布和宗巴·貢噶南傑,被稱為俄、宗二師或“二貢噶”。也有人認為密宗的代表人物應是雅、仁二師。雅即雅處·桑吉貝。仁,為仁達瓦·雄努羅追,仁達瓦學識豐富,宗喀巴及其弟子賈曹傑、克珠傑,都曾拜他為師。中觀學説自他開始逐漸受到藏傳佛教各宗派的重視,中觀應成派,本來已漸衰微,經過他的努力,始得以重新發展,後為格魯派奉為中觀正見。
根據薩迦派史籍記載:“昆·官卻傑波是吐蕃時期的貴族昆氏家族的後裔。特別使薩迦派引以為自豪的是,吐蕃贊普赤松德贊時的大臣(內相)昆班魄切的兒子、吐蕃時期的七覺士之一,昆魯意旺布松,是昆氏家族中誕生的第一位出家僧人,也是藏傳佛教史上七覺士之一。”昆·官卻傑波的父親叫釋迦羅追,他還有一位名叫昆·若喜饒次成的出家為僧的兄長,他們都信奉寧瑪派,特別是兄長昆·若喜饒次成學識淵博、持戒嚴謹、精通密法,既是當時昆氏家族中的教主,又是昆氏家族自信奉寧瑪派教法以來最後一位大師。卓彌·釋迦益西(994-1078),是藏傳佛教後弘期中翻譯新密續的大翻譯家之一,他在藏傳佛教後弘期的初期階段,翻譯了不少重要新密續,為藏傳佛教新密續的建立,作出過巨大貢獻,故在藏傳佛教史書中一般稱其為卓彌譯師。尤其是卓彌譯師在薩迦派的歷史上,更具有無與倫比的崇高地位。因為薩迦派最注重的核心教法,即道果法源自卓彌譯師。在某種意義上講,薩迦派的歷史,其主線始終是道果法的歷史傳承。所以,敍述薩迦派的歷史,尤其是梳理薩迦派的教法傳承的歷史,就得從卓彌譯師開始講起,才能順理成章,脈絡清晰。官卻傑波遵循兄長的勸告,前往卓彌譯師處學法。在途中遇到一位名叫欽譯師的大德,便決定先在這位大德前學習新密法。官卻傑波向欽譯師請求授予喜金剛灌頂,並講授其密續。但未待密續授完,欽譯師便不幸逝世。官卻傑波不得不直接赴後藏拉堆地方的聶谷隆寺,求教於在那裏傳授佛法的卓彌譯師。最初官卻傑波在卓彌譯師前,繼續聽講在欽譯師前未完成的喜金剛密續。之後,官卻傑波將自家的部分田地出售,買來十七匹馬,連同一串作為飼草款的珍珠,一起獻給卓彌譯師作為傳法的報酬,求授完整的大寶經論。卓彌譯師給官卻傑波只講授了部分大寶經論,而着重傳授了密宗三續的經論部分。此外,特意傳授了道果法。因而官卻傑波成為卓彌譯師眾弟子中最優秀的教法繼承者。官卻傑波在他四十歲那年,即1073年,在今後藏仲曲河谷邊的波布日山腳的一塊灰白色的土地上,興建了座寺院。這就是著名的薩迦寺。官卻傑波以薩迦寺之中心,向以昆氏家族為主的信徒,開始傳授新密法,並逐步建立以道果法為密法傳承的新的教法系統,從而形成了藏傳佛教薩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