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薩朗波

([法]福樓拜原著小説)

鎖定
《薩朗波》是法國作家居斯塔夫·福樓拜的作品。作者試圖通過現代小説的寫法將源於古代的一個幻想永存。 [1] 
《薩朗波》的史詩特徵十分明顯。福樓拜選取了一場特殊的戰爭去再現古代邇太基社會矛盾達到白熱化的一段歷史。僱傭軍起義發生在迦太基的霸權受到重大打擊,國內社會矛盾空前激烈,處於內外交困的嚴峻時刻。福樓拜選取這一歷史時刻來表現迦太基各種社會勢力的鬥爭。 [2] 
歷史小説是19世紀初產生的一種文學樣式,《薩朗波》堪稱歷史小説發展新階段的一部重要代表作。 [2] 
作品名稱
薩朗波
作    者
福樓拜
文學體裁
歷史小説
首次出版
1862年
作品字數
280千字
作品定稿
1862年4月24日

薩朗波內容簡介

故事發生在公元前三世紀。該小説反映了迦太基處於盛極而衰的社會狀況,在外政方面,它不斷擴張,那個強大的迦太基,海上的霸王,像太陽一樣輝煌,像神抵一樣令人生畏。但它剛受到羅馬的強有力打擊,擴展勢頭受到阻遏。由於它對周圍部落大肆蒐括,使得那些部落民不聊生。它一味橫徵暴斂,誰稍有延誤或口出怨言,則懲以鐵鐐、十字架等酷刑。老百姓必須種植共和國所需的莊稼,提供共和國所要的物資,任何人都無權擁有武器,如果有些村莊敢反抗,就把該村民賣為奴隸。這種掠奪、壓榨政策的結果,使迦太基失去了周圍部落的支持。
在內政方面,貧富懸殊日益加劇。富人錦衣美食,享有特權,兩個執政官哈農和阿蜜爾卡的生活更是窮奢極欲,他們的住宅美輪美奐,家中奴僕成羣。阿蜜爾卡的家裏藏滿麥子;密室中,金幣、銀幣、銅幣沿着四面的牆壁一直堆到擱天花板的橫樑;一堆堆輔幣像一座座小山,還有無數古幣,龐大的金盾和碩大無朋的銀瓶相互輝映,各種寶石像飛濺的牛奶、像藍色的冰渣、像燦爛的銀粉,發出成片的、輻射狀的或星星點點的光芒;小地下室也藏滿珍珠及無價之寶;各種建築材料、造船器材、食品、布匹存放在倉庫裏,他還有各種工場。他的財富是取之不竭、無窮無盡的。
在迦太基,隨處可見衣衫檻褸的貧民。債户們幾乎一絲不掛,被迫為債主耕地;農民被捐税弄得傾家蕩產;作為賤民的僕役、水夫,被熱病折磨得面黃肌瘦,長着一身售子,他們喜歡蠻族人,成為迦太基潛在的反對力量。
為阿蜜爾卡幹活的奴隸,身上磨出帶膿的痴蓋,腳下鐵索鋃鐺,套着嘴套(無法偷吃麪粉);有各種刑具對付奴隸,鞭梢帶着青銅尖爪。貧富的極端懸殊必然引起動盪不安,一旦條件成熟,便會爆發嚴重的社會危機。 [2] 
迦太基戰敗後拖欠僱傭軍的軍餉無法支付。僱傭軍在利比亞人馬託的帶領下舉行譁變,包圍了迦太基城。馬託愛上了迦太基統帥阿蜜爾卡的女兒薩朗波,在希臘奴隸斯龐迪斯的幫助下潛入迦太基城,盜走了保佑迦太基城的神衣。阿蜜爾卡回師解救迦太基城,初戰失利,虧得薩朗波隻身走進馬託的營盤,取回神衣,才扭轉了戰爭局勢。阿蜜爾卡用計包圍了起義軍,又用分化瓦解、收買叛徒的辦法對起義軍逐個擊破,徹底消滅。馬託被俘且被殘忍地處死,薩朗波的眼光同馬託的眼光相遇後,如受雷擊一般,也倒地而死。 [3] 
小説結尾處在馬託的場面更是慘絕人寰:人們一把把拔下俘虜的頭髮,一點點摳掉他的肉,有人用綁着海綿的棍子沾上穢物往俘虜的臉上拍打,用燒紅的鐵條按在俘虜的傷口上。俘虜昏倒在地後,每次總被一種新的酷刑逼迫着他們重新站起來。有人把沸油滴到俘虜的身上,還有人把碎玻璃撒在他們的腳下,最後,一刀剖開俘虜的胸脯,挖出心來。司祭把俘虜的心高舉起,獻給太陽。 [2] 

薩朗波作品目錄

第一章
盛大宴會
第二章
在西卡
第三章
薩朗波
第四章
在迦太基的城牆下
第五章
月神
第六章
阿農
第七章
阿密爾卡·閃電
第八章
馬卡爾之戰
第九章
在鄉間
第十章
第十一章
在營帳內
第十二章
引水渠
第十三章
莫洛克神
第十四章
斧子隘
第十五章
馬託 [3] 

薩朗波創作背景

薩朗波人文背景

該歷史小説,時代背景是公元前三世紀羅馬和迦太基之間的戰爭。迦太基是古代腓尼基人建立的奴隸制國家。中間穿插了一個浪漫的愛情故事。身為哈密加統帥的女公子、月神女祭師的薩朗波,為了取回迦太基命運所繫的聖衣,親赴叛亂的僱傭軍首領馬多的營帳,不惜委身於他。最終以僱傭軍流血失敗,和薩朗波婚禮猝死為結局。
《薩朗波》取材於波利亞的《通史》,但福樓拜按照自己的理解,重構歷史。波利亞在寫迦太基與起義的僱傭兵鬥爭時,站在迦太基奴隸主一邊,認為僱傭兵起事是因為這些野蠻人的生性鬧事,無端引起戰爭。作者卻做了完全相反的解釋。他寫出僱傭兵起義完全是迦太基統治者逼出來的,他們蓄意不給發欠餉,殘忍地屠殺大批僱傭兵,僱傭兵才不得不揭竿而起。作者選擇公元前三世紀迦太基發生的僱傭兵和民眾起義事件做小説題材。 [1] 
19世紀60年代的法國,工商業獲得了長足的發展,但是貧富的兩極分化日益嚴重,社會矛盾異常激烈,正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隱伏着人民起義的火種。這種局面跟公元前三世紀中葉迦太基統治者逼出僱傭兵起義事件很相似。 [2] 

薩朗波創作過程

從1858年4月16日至6月6日,作者遊覽了君士坦丁、突尼斯,並在迦太基廢墟待了4天。他讀過4世紀拜占庭歷史家普羅柯普的《秘史》,其中記敍了努米第亞人的戰爭。他有一本400頁的筆記,寫滿了東方學家菲利克斯·拉加爾對金字塔形柏樹的崇拜及各種宗教的情況。他蒐集《考古雜誌》有關腓尼基人的神祗埃斯姆恩的材料。他研究布匿詩人西留斯·伊塔利庫斯的17首歌。
他參考哈農的《航海記》。他閲讀古代學者阿皮安、迪奧多爾、柯內留斯·奈波斯、普利納、普魯塔克、利維烏斯、聖奧古斯丁、色諾芬的著作。他從柯里普斯的《約哈尼德》瞭解當時北非的傢俱、服裝、首飾和遊牧部落的風俗。他看過53部軍事著作。關於飢渴間題,他閲讀了薩維尼醫生的著述;關於麻風病,他參考了《醫學辭典》;關於僱傭軍的毀滅,他參閲了科雷亞爾的《三桅戰艦的沉沒》,等等。
1857年8月他在給友人費陀的信中説,為了寫出一部建立在真實之上的作品,必須埋在他的題材之中,材料沒到他的耳朵之上。 [2] 
為了歷史的翔實,作者不滿足於波利亞《通史》上簡單、枯燥的記載,於1858年4月,又去迦太基遺址考察,還閲讀了有關書目1500卷左右,於1862年寫成長篇歷史小説《薩朗波》。 [1] 
1861年5月,該小説已基本完稿,福樓拜向其他人朗讀小説,以期進一步完善作品。直至1862年4月24日,《薩朗波》才算最後定稿,前後花費近5年的寫作時間。 [2] 

薩朗波人物介紹

薩朗波
女主人公薩朗波是個單純的、思想固定的人物。她像個聖女,也是一個象徵:她是迦太基的守護神,是迦太基亡魂的化身。她如同月神一樣潔白無暇,光彩照人,美麗無比。她被聖潔的靈光罩住,同周圍惡濁的環境格格不入。她一旦委身於馬託,思想中就無法擺脱開他,看到他忍受酷刑而受到極大的刺激,以致倒地而死。在福樓拜筆下,這是一個神秘的東方女人。但她説不上是一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典型。 [2] 
阿蜜爾卡
阿蜜爾卡一方面極其貪婪:他家中儲藏了無數金銀財寶,他甚至要把迦太基的麥子全部據為己有;而且他殘酷至極,硬要戰敗的蠻族人相互格鬥致死;為了不讓自己的兒子被祭獻,他不惜以奴隸的孩子去代替,表現出心狠手辣。
另一方面,他又是一個精明幹練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早就設想靠女兒薩朗波締結一門在政治上於他有利的婚姻;為了對抗蠻族人,他在必要時能動員全迦太基的力量,不惜用強暴的手段使全體迦太基人服從他的調遣;但在全城陷於飢懂時,他又能開倉賑濟,把麥子分給老百姓,或者施捨衣服、鞋子和酒,以籠絡百姓,穩定人心;在外交上,他懂得四出尋求支持;在軍事上他也足智多謀,屢次擊退蠻族人的進攻,最後誘使蠻族人進入斧頭隘,重創蠻族人,為最後勝利打下基礎。他是強大的迦太基的象徵。 [2] 
史本迪於斯
史本迪於斯是希臘雄辯術大師和一個妓女的兒子,早年靠販賣神女發財,後因沉船而破產,在同羅馬人打仗中當了俘虜,先在採石場做苦工,後在浴室伺候人,最後從戰艦跳進海里,被俘獲後帶到迦太基。他雖是蠻族人首領馬託的奴隸,但由於他詭計多端,實際上成為馬託的軍師。他協助馬託潛入迦太基城內,竊得紗帔。他獻計破壞引水渡槽,使迦太基人一時陷入恐慌之中。他在軍事上其實沒有多大能耐,他導致軍隊被困在斧頭隘而全軍覆沒。
在斧頭隘中,他讓人放風説他已死去,免得矛盾集中在他身上;在乾渴時他發現了一種植物充滿汁液,卻宣佈這種植物有毒,把別人騙開去,獨自享用。他是一個卑鄙奸滑之徒。他是古代戰亂生活產生的一種能隨機應變、處處逢源的人物。 [2] 
哈農
執政官哈農,是一個貪婪好色之徒,他象徵着迦太基的醜惡的一面。他在軍事上極為無能,因患麻風病肉體醜陋不堪,一舉一動顯得滑稽可笑。 [2] 

薩朗波藝術賞析

薩朗波主題思想

《薩朗波》主題思想:死亡的意義就在於它是對現實社會的一種否定。
在死亡意識下的愛情死亡、事業失敗以及信仰破滅,就是對時代的否定、對社會的否定。福樓拜的死亡意識與虛無主義其實都是對於死亡昇華了的理解與闡釋,死亡意識的最終就是一場虛無、一場空無。 [4] 
死亡意識的藝術表現
在福樓拜的眼裏,死亡已經超越了普通的肉體死亡,而上升為一種精神的空虛、精神的死亡。在他的長篇小説中,他通過描寫主人公情感世界的失落而得出愛情死亡,也就是愛情最後是虛無一場的結論;通過描寫主人公理想世界的瓦解而得出事業的失敗,也就是所有的追求終究都是一場空無與虛無的遊戲;通過描寫主人公的彷徨無依的精神狀態進而得出信仰破滅的結論,這也就意味着人精神世界的崩潰,沒有了精神的人等同於死亡。
作為一部歷史小説,福樓拜在《薩朗波》中儘可能的還原歷史真實,於是他塑造了一個古代式的英雄,具有非凡的體力。馬託的理想很簡單,那就是希望死在自己的家鄉,他為了政府欠他的4匹馬、23買定(計量單位)的小麥、一冬的糧餉而戰。馬託不是一個天生具有反抗精神的人,他內心淳樸,為人簡單。他是一個身體偉岸、孔武有力的巨人,懷着一顆簡單而淳樸的心。他一出場,就是“嘴大張着,他微笑起來。”
然而,薩朗波的款款出現“一條五彩條紋的裙子緊緊裹住她的臀部,直垂到腳跟,腳踝上套着互相碰得叮噹作響的錫環。臉略有點平,黃黃的,和她的上衣一樣顏色。許多極長的銀針插在腦後,呈放射狀,好像太陽一樣。”使這個年輕人失去了理智,混淆了視聽。馬託雖有超常的體力,但是他無法克服他內心中的愛慕之情。他更無法消滅迦太基的軍隊。於是,他帶領眾人去搏殺,一心一意要克服自己的厄運,他需要勝利。然而,他的頭腦太簡單,簡單到所做的一切都只有一個目的:佔有薩朗波。也正是這樣一個並不偉大的理想支撐着他,他發揮出他所有的力量,視死如歸,而且都化險為夷。當薩朗波離去,馬託的全部仁慈就都變成了憎恨,對薩朗波的全部感情則變成了他必勝的意志。他用心操練軍隊,驅趕軍營中的婦女,因為“我,我就沒有女人!”
他憎恨薩朗波,因為她不屬於他。他恨迦太基,因為迦太基不失敗,薩朗波就不會成為他的女人。薩朗波的母親早逝,父親東征西討,把她交給了月神的大祭司。她在潔淨的環境中虔誠長大,宗教的禁慾主義扼殺了她所有的慾望,她單純的靈魂充滿了祈禱。她不知道男女的情慾,不懂得愛。她的生活是純淨無暇的。然而,在那一天,見過了馬託之後,她覺得自己擁有了一種朦朧的幻想,她無法確定這是什麼感覺,於是她問道:“有時從我的丹田,好像湧出一股熱氣,比火山的氤氲還要沉重。好些聲音叫着我,一個火球在我的胸裏往上旋轉着;這窒住我的呼吸,好像我就要死;然後一種柔柔的東西,從我的前額一直流下我的腳面,從我的肉裏穿過,一種温情圍攏住我,我覺得自己被什麼壓抑住,好像有神躺在我的身上。”她分不清自己的感覺,更無法抑制心中的好奇。這種感覺就是愛情,她見過馬託之後就註定她與這個男子之間會發生一段傳奇的故事。馬託盜走聖衣,薩朗波委身馬託取回聖衣。在馬託的狂吻之下,薩朗波發現了另外一種人生,另一個真實的人生,她一直迴避的、不敢接觸的世界。她被“一種迷濛的恐怖制住,她怕日神,她怕馬託。”
薩朗波希望馬託死,這樣她就不會痛苦,她以為馬託死了,她的思想就自由了。然而,婚禮完畢,大家在神廟的石階上,看着馬託被押解來,薩朗波不由的站起來,走向台口。她的眼中只有他,此時的馬託既不是英雄、也不是迦太基的敵人,他只是那個曾經熱烈的擁有過薩朗波的普通男子。所有的無法面對、所有的無知都在馬託被處死的剎那煙消雲散。薩朗波倚着欄杆,彷彿重新回到了那天,在馬託的帳篷裏,他跪在地上,乞求着她的愛,圍住她的身子,呢喃這柔情密語,最後在這強烈的愛中,薩朗波面容灰白、身子漸漸僵硬、嘴唇張開,她散開的頭髮一直垂到地面——她死了。
薩朗波與馬託的死不僅是肉體上的消亡,同時也是愛情的死亡。伴隨着二人的死去,他們的愛情也就不存在了。這場為了愛情的作戰,不管是多麼的壯烈,多麼的悲慘,結局卻是一場虛無。
福樓拜筆下的這些人物將愛情視為生命,他們的生存也都是在追逐愛情中度過,可是最後他們的愛情都沒有任何的意義,這種瀕於死亡絕境的愛情對他們來説只是一場毫無實際意義的悲劇。
理想世界的瓦解——事業的失敗:福樓拜筆下的人物,在追求理想的路上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他們最後都是事業失敗。《薩朗波》中的馬託可以説是一個具有雙重追求的人物。他既追求他的愛情,同時也要得到戰爭的勝利。馬託為了愛情而戰,沒有戰爭的勝利也就不會有愛情的甜蜜。於是他奮勇殺敵,欲與隊伍共存亡。可是最後,馬託沒能獲得戰爭的勝利,這就意味着他在事業上的追求失敗,也意味着他事業的無價值,這就等同於事業的死亡。 [4] 
死亡意識的現實考量
1、死亡意識的現代性:死亡意識在福樓拜的小説中體現出的就是生命的無價值,也就是虛無。在對於死亡意識的書寫中,不論是愛情的死亡、事業的失敗還是信仰的破滅,福樓拜都客觀的去描寫這其中的人物與事件。他避免對他筆下的人物做出個人的任何反映與評價。現代性最大的特點就是客觀的描寫,所以死亡意識體現出了福樓拜小説的現代性。
在《薩朗波》中,這樣客觀性的語言屢見不鮮。當描寫處置俘虜的時候,“大家慢條斯理地瞄準他們,故意延長他們的痛苦,一會兒放下弓來,一會又重新張弓搭箭,然後人們讓這些受盡折磨的屍首直立着,好像豎在墳墓上的紅通通的雕像。”
在描寫戰爭的時候,利比亞人以迦太基人的軀體作為屏蔽投擲標槍。“那些人滿臉都是蛆蟲和污垢,幾乎難以辨認。他們頭上有些地方的頭髮已經被人拔掉,露出頭上的潰瘍”。
戰爭中的殘酷,是連牲口也被賦予了殘忍的行為,“一些黃色毛皮的狗,它們先是舔舐殘臂斷腿上的血塊,隨即就從肚子開始大啃大嚼起屍首來。”
在情節的安排上,福樓拜描寫的客觀性表現在對於人物的命運安排上。如果作者對主人公有一絲的同情與憐憫,就不會讓他們愛情、事業遭遇失敗,最後就連精神的支柱信仰都破滅了。福樓拜筆下的馬託與薩朗波最後拼死去完成的自我實現到頭來卻是一場虛無。
在文學作品的創作中,死亡意識的展現是通過愛情的死亡、事業的失敗與信仰的破滅來實現的。而在這三方面中,福樓拜都是客觀的敍述、冷靜的描寫,所以説死亡意識具有現代性。
2、死亡意識的社會性:福樓拜創作的現代性通過死亡意識與虛無表現在作品之中,無論是愛情,事業還是信仰這都是個體在自身所處的社會環境之下所進行的。那麼死亡意識下愛情的死亡、事業的失敗以及信仰的破滅這都是對於時代的否定、對於社會的否定。
福樓拜經歷了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之後社會的動盪,在這期間,革命勢力與反革命勢力之間的較量持續不斷,政治事件層出不窮,法國的政局動盪不安。這些就是福樓拜那個時代的社會現實,所以在他的作品中死亡的意義就在於它是對現實社會的一種否定。福樓拜對於現實社會的憎惡就決定了在他的筆下的人物對於所處時代的厭棄。死亡意識對於福樓拜,更是對於他筆下的人物在經歷了生存意義的迷失與存在價值的毀滅之後的一種狀態。 [4] 
死亡書寫的美學意義
死亡,不僅是哲學研究的最高命題,同時也是藝術與美學研究的最高命題。傳統觀念中的死亡就是自然現象中的生老病死,而福樓拜長篇小説中的死亡意識不同於其他作家小説中的死亡,不再是自然現象這麼簡單。他長篇小説中的死亡意識是愛情的死亡、事業的失敗、信仰的破滅,這些都是是福樓拜虛無觀念的外化並且藴含了深刻的美學意義。
對傳統死亡觀念的否定:在傳統的思想觀念裏,小説中人物的死亡大多是因國家大義而殺身以成仁的英雄人物。人的本質就是具有必然性的死亡,死亡是人主體最高的限定對象和最終的存在方式,人的最本質的存在就是死,而死構成人最有決定意義的本質和存在。現代藝術對於死亡的表現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存在主義哲學思潮的影響。把死亡和人的存在與人的本質聯繫起來,將死亡與審美態度、價值尊嚴、情感取捨以及宗教信仰相關聯,它是整個生存狀態的重要顯示。同時它也是崇高不可侵犯的。這也就將死亡提升到了生存意義的層面,不侷限於悲劇的單一領域了。 [4] 

薩朗波藝術特色

史詩小説特徵
《薩朗波》對古代戰爭場面的描繪,有全景式的鳥瞰圖,也有局部戰鬥的特寫;寫到戰略戰術的具體運用,也寫到各種兵器的交鋒,特別寫到象羣這一特殊兵種的參戰。這些描寫生動多姿地再現了古代北非的戰爭場面。
福樓拜表示,他力圖將現代小説的方法用於古代,確定一個幻景。所謂現代小説的方法,就是以一個個歷史畫面來再現古代。體現在《薩朗波》中,首先就是一個個戰爭場面。福樓拜善於以雄渾而崇高的筆法與細密而精確的繪寫相結合,前者體現了古代史詩的風格,後者體現了現代小説的方法,兩者有機的結合便形成了史詩小説的特徵。
福樓拜對史詩描繪手法最引人注目的發展,就是對殘酷的戰爭手段的渲染。古代迦太基人在戰爭中手段殘酷是有史籍記載的,並不完全是福樓拜的杜撰。福樓拜不厭其煩地加以描寫,只是表現了他對古代人的一種看法。
在古代社會中,作者看到的是殘忍的虐殺手段:“在亞歷山大的後繼者們的血腥世界中,在兵戎相見的時代,僱傭軍的戰爭使一切希臘人和蠻族人都恐懼。” 福樓拜繼而深入研究古代人,他要從中發現一幅人類社會從古到今的圖景。福樓拜描寫殘忍的戰爭手段,同暴露古代社會的貧富懸殊一樣,目的還是為了抨擊第二帝國的社會現實。
不少批評家都認為福樓拜熱衷於殘忍場面的描繪是一種薩德的想象力或薩德主義(指虐待狂)的表現。實際上,福樓拜只是力求説明,在古代社會中,人與人之間居然缺乏人性和同情心,可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多麼險惡。 [2] 
人物描寫
福樓拜描繪人物的手法帶上了現代小説的特點,最主要的是運用不斷照射、逐漸顯露的方法。以薩朗波為例。她是在僱傭軍的注視下出現的,他們看到她的長髮、珍珠鑽石,被她豔如石榴紅的嘴巴、赤裸的手臂、聯結雙腳的金鍊所吸引。她在周圍散發出神秘的氣息。繼而她唱起了歌,迷住了馬託和納哈伐斯。
但在馬託的心目中,她始終是個夢幻。當馬託潛入她的內室時,他注意到她的白色長袍和大眼睛,她的神聖外表由馬託的眼睛反映出來。隨後,漢米加爾發現女兒成了馬託的情人。
薩朗波在馬託的營帳裏將這種預感變為事實。最後,她走出宮殿,顯露在全體迦太基人面前。她的倒地而死泄露了她心中的秘密。薩朗波的形象是通過小説中人物的所見所感而逐步繪寫出來的。這種逐層顯現的手法不僅是對史詩塑造人物的發展,同時也是對現代小説描繪人物的一種新創造。
作者不是從一個角度一次完成人物描寫的,而是從多角度,像油畫一樣逐層描繪,或像電影一樣多鏡頭拍攝而成。就羣眾性場面在小説中佔據極為重要的地位以及象徵性的人物形象而言,《薩朗波》是朝19世紀末和20世紀的小説邁進了一步。 [2] 

薩朗波作品評價

《薩朗波》復活一個已亡的世界、一出痛心的戲劇。 [1] 
——雨果(法國作家)
《薩朗波》是福樓拜照他的幻景幻想寫出來的作品。該作品具有一種史詩的格局,讀者可看到具有神思恍惚之感的荒蠻描寫與粗豪的打鬥。 [1] 
亨利·特羅亞(俄裔法國作家)
《薩朗波》結構緊密,具有無限的藝術性和驚人的準確性。 [2] 
——左拉(法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

薩朗波作者簡介

居斯塔夫·福樓拜 居斯塔夫·福樓拜
居斯達夫·福樓拜(Gustave Flaubert),19世紀法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1821年12月17日出生在盧昂一個著名的外科醫生家庭。其作品反映了1848—1871年間法國的時代風貌,揭露了醜惡鄙俗的資產階級社會。從小生活在醫院環境培養了福樓拜實驗主義傾向,使他注意對事物的縝密觀察,而與宗教格格不入。福樓拜的作品對19世紀末及至20世紀文學,尤其是現代主義文學的發展有着極其深遠的影響,他被譽為“自然主義文學的鼻祖”、“西方現代小説的奠基者”。主要作品有:《狂人回憶》、《情感教育》、《包法利夫人》、《薩朗波》、《聖安東尼的誘惑》、《布瓦爾和佩庫歇》、《三故事》等。 [5] 
參考資料
  • 1.    王軍華. 福樓拜的通俗面孔——兼評《聖安東的誘惑》及《薩朗波》的幻想成分[J]. 文教資料,2007-05-25.
  • 2.    鄭克魯.史詩小説《薩朗波》[J].天津師大學報,1992,(2).
  • 3.    (法)福樓拜 .薩朗波.重慶:重慶出版社,2008-3
  • 4.    李碩.論福樓拜長篇小説中的死亡意識[D].哈爾濱:哈爾濱師範大學,2012-06-01.
  • 5.    1880年5月8日,法國文學家福樓拜逝世  .新浪網.2011-04-28[引用日期2016-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