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薦福寺

(諸暨市薦福寺)

鎖定
薦福寺,始建於北宋開寶(公元971)年,原名報恩院,幾易寺名,至宋大中祥符(公元1013)年改為薦福寺,極盛時有僧人三百,儼然浙東名剎。
薦福寺,經歷了戰火天災,朝代更替,幾經興廢,逐漸衰敗,到清朝末年,寺僧迫於生計將地產賣給了教堂,不久為陳遹聲所得。
中文名
薦福寺
外文名
jianfus
地理位置
浙江省諸暨市趙家鎮上京村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開放時間
全天
景點級別
諸暨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門票價格
免費
建造年代
公元971

薦福寺寺廟由來

薦福寺,位於今趙家鎮上京村。明隆慶《諸暨縣誌》載:“縣東七十里駐日嶺側。後宋開寶四年(971)建。初名報恩院,宋改今額。”清光緒《諸暨縣誌·山水》載:“駐日嶺,在縣東六十里,屬長阜村,水自會稽發源,西南流經駐日嶺村(安徽壽春鎮總兵陳安邦、內閣中書陳瀚居里),繞薦福寺(宋開寶四年建,初名報恩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山麓,又西流經上京村(孝子胡會法故里,村山陳基弄有明嘉靖壬辰進士、刑部主事駱馬驥墓),入黃檀溪。”

薦福寺宗教活動

2005年被批准為宗教活動場所。2008年重修,建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等。 [1] 
薦福寺一窺
薦福寺一窺(16張)
薦福寺,始建於北宋開寶(公元971)年,原名報恩院,幾易寺名,至宋大中祥符(公元1013)年改為薦福寺,極盛時有僧人三百,儼然浙東名剎。奈何戰火天災,朝代更替,幾經興廢,逐漸衰敗,到清朝末年,寺僧迫於生計將地產賣給了教堂,不久為陳遹聲所得。此乃風水絕佳處。我等風水雖不非懂,但風景秀美是一眼就能感覺到的。陳遹聲遂在原大殿的地基上為自己建了墳,栽了六棵龍爪槐,墳前造了祠堂,立了牌坊。其時徐世昌題祠堂為歸全堂,並有聯:同卧不侵文叔座,退閒不作子公書。當然扁聯早已蕩無。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模樣。顯然所謂的薦福古寺實際上是陳家的墓祠。只是歸全堂扁早已不知去向,和尚在門上掛了一塊薦福古寺的扁而已。至此,政府嵌説明石刻於牆的謎團豁然解開:此地此祠實為陳家不動產,和尚是佔他祠為己寺。虧政府高人想出這麼個絕妙注意,買個破綻提醒遊客。然而令陳遹聲萬不能意料到的是,四十多年後,在轟轟烈烈的文革烈火中,他的屍首從墳中被拉出焚燒揚灰。

薦福寺民間傳説

陳遹聲 陳遹聲
據説現在的陳墳實為一座空墳。如果拋開墳中屍首不論,總的來看陳遹聲的墓區保存還是很完好的。於是又一個問題出來了:在那個瘋狂的歲月裏,為什麼石牌坊沒有被扒倒?為什麼龍爪樹沒有被砍掉?為什麼墓祠保留完好?難不成是鄉里智者用轟轟烈烈的焚屍來搪塞了這次荒山上荒唐的破四舊革命行動!陳遹聲,1846年生人,字蓉曙,號駿公,別號悔門、畸園老人,諸暨楓橋陳家人,清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中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
曾任松江知府、川東兵備道。1920年卒,葬於趙家上京村獅子巖頭。陳遹聲着實是個不簡單的人。他有詩萬首,入得四川,最崇陸游,以“劍南同郡人”為榮;進士出身,卻任川東兵備道。文武雙全,在同治朝並不多見;為官幾方,處處成績斐然,得太后朝見;和民國大總統徐世昌為摯友,卻不肯出山,隱居鄉里。
以一朝儒士氣節,為前朝守得終身。據説北宋名臣范仲淹在“慶曆新政”失敗後貶知饒州,有個書生自稱天下最窮,請他幫助。范仲淹告訴窮書生,薦福寺有塊唐代名書法家歐陽詢寫的碑,我送你些錢買紙墨,你去拓些碑帖賣。書生滿懷希望告辭,誰知當晚一陣雷雨把碑轟壞,人們都説這書生時運不好。

薦福寺流傳事蹟

由於范仲淹是傑出的政治家和文學家,因此這故事流傳很廣,“時來風送滕王閣,運去雷轟薦福碑”也一不留神就成了千古名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