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薛濤井

鎖定
薛濤井,原名玉女津。在四川省成都市東,錦江西岸望江樓公園 [1]  。以唐代女詩人薛濤命名,建於明代,是明蜀王府仿薛濤法造紙箋的專用井。舊傳薛濤曾汲此井之水創制薛濤箋。明代蜀王建亭其上,仿製 “薛濤箋” 進御,後稱此井為“薛濤井”。 [2] 
中文名
薛濤井
地理位置
成都市望江公園內
門票價格
20
舊    名
玉女津
始建年代
明代
紀念人物
薛濤

薛濤井史料記載

薛濤井之説,始於明代,宋、元以前不見記載。據明代何宇度《益部談資》及曹學佺《四川名勝志》:薛濤井舊名玉女津,水極清澈,石欄環繞,為明代蜀藩制箋處,每年三月三日,汲此井水造箋24幅,入貢16幅,餘者留藩邸中,市間絕無售者。明代王士性《入蜀記》描述此箋“比高麗特厚而瑩,名薛濤箋。”文中“高麗”即朝鮮名紙。公園內的薛濤井,即明代遺蹟。曹學佺在《蜀中廣記》中記曰:“予庚戊秋過此,詢諸紙房吏雲:‘每歲三月三日汲此井水,造箋二十四幅,入貢十六幅,餘者留存’。”由此可知已有兩百年曆史的薛濤井還為仿製薛濤箋提供井水,紙房吏還在位,並定期仿製薛濤箋。天啓《成都府志》記載:“薛濤井,舊名玉女津,在錦江南岸,水極清澈,石欄周環,為蜀王制箋處,有堂室數楹,令卒守之。”清康熙《成都府志》記載仍如前志。
清嘉慶《華陽縣誌》:“喜慶十九年,布政使方積等於(薛濤)井豪修建亭台。”民國《華陽縣誌》載:“井旁修竹曲徑,疏籬小亭及石刻萬里橋邊女校書一詩。井水芳冽,惟節署(總督署)得用之,每日汲取十餘斛。”

薛濤井名稱由來

據記載:薛濤用浣長溪水造紙箋,其地在杜甫草堂附近,遠在今望江樓西。至明代因百花潭漸淤積,水源不暢,不能漚浸造箋原料,另擇玉女津渡口津一帶造紙製箋,就是今望江樓錦江處。明末清初、在薛濤墳不遠處玉女津塘水退縮如井口般大小,當地居民在這裏打井取水,因水質甘甜清沏,又因薛濤相關始稱薛濤井。

薛濤井薛濤簡介

薛濤(約768~832年),字洪度,唐代樂伎、清客,蜀中女校書、詩人,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濤八九歲通詩律,居浣花溪,創薛濤箋。薛濤與卓文君花蕊夫人黃峨並稱蜀中四大才女,與魚玄機、李冶、劉採春並稱唐代四大女詩人,流傳詩作90餘首,收於《錦江集》,成都望江樓公園保有薛濤墓 [3] 
薛濤圖冊

薛濤井功能演變

薛濤井毗鄰錦江,井水源自錦江,又經過地下沙石過濾,清澈甘洌,水質非凡。到了清朝初年,成都興起以薛濤井水釀酒之風,名為“薛濤酒”,自康熙至道光年間,吟詠不絕。如張船山之《詠薛濤酒》:浣溪何處薛濤箋,汲井烹泉亦惘然。千古豔才難冷落,一杯名酒忽纏綿。色香且領閒中味,泡影重開夢裏緣。我醉更憐唐節度,枇杷花底問西川。 [4] 
老照片集

薛濤井外形建築

薛濤井井台為石質圓形蓮花石座,有石蓋,井口呈八角形,井口徑為0.75米,井後立有磚石牌坊紅牆碧瓦、斗拱彩繪、書刻俱佳。石碑上題“薛濤井”三字,款書“康熙甲辰(1664年)三月立”。
相關圖

薛濤井題字勒石

清康熙六年(1667年),成都知府冀應熊手書“薛濤井”三字,勒石立於井前。乾隆六十年(1795年),成都學使周厚轅書寫唐詩人王建《贈薛濤詩》,並撰寫薛濤井詩,勒石立於井旁。
相關圖

薛濤井後繼建築

嘉慶十九年(1814年),四川布政使方積、成都知府李堯棟培修薛濤井,並在其附近建吟詩樓、浣箋亭、濯錦樓。光緒年間又建崇麗閣、枇杷門巷、五雲仙館、泉香榭、流杯池、清婉室,並繪薛濤像,刻石立於室內。至此,紀念薛濤的井、樓、亭、館已初具規模,既有明代古蹟,以是遊覽勝地。建國後,培修薛濤井和樓台亭閣,新塑薛濤像。 [2]  [5] 
相關圖

薛濤井相關文物

井旁舊置有十餘塊雕鏤精麗造紙用大石碓,到上世紀五十至八十年代,還發掘出造紙衝漿用的大石碓。

薛濤井相關詩作

大明正德狀元楊慎《別周昌言黃孟至》雲:“重露桃花薛濤井,輕風楊柳文君壚。”這是詩歌第一次出現薛濤井。萬曆初,時任四川按察使的胡定有《薛濤井》詩二首,有“好事至今傳井渫,年年飛入九重天”。詩後注:“蜀殿下取此井水造為萬壽箋雲。”
相關石刻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