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薛家島村

鎖定
薛家島村,隸屬於山東青島黃島區。解放時期,薛家島不歸屬青島管轄,而是由諸城、膠縣兩縣部分鄉鎮成立的膠南縣管轄。1979年1月1日,重新劃歸青島市,現屬黃島區下轄。
中文名
薛家島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中國 山東
地理位置
山東青島黃島區

薛家島村歷史沿革

薛家島村古屬膠州。清代《膠州志》載:“薛家島在治東南百里,山形佳勝。明陽武侯薛祿故里。東為封山,西連青泥島。封山在薛家島東,三面臨海,登巔一望,浩瀚無際,遊者稱為小蓬萊。
明朝初年沿海設衞、所。膠州灣東有鰲山衞、浮山所;西有靈山衞,下設屯,有軍户屯邊衞戍。陝西韓城人薛遇林於洪武3年(1370年)遷來膠州沾化鄉辛林社,在林家疃村旁築房。薛遇林與一起來這兒定居的鄉親們同為“軍户”,戰時為軍,平時為農。以後這兒逐漸形成村落,後叫薛家島村。
薛遇林祖父名叫薛安,父親名薛大。薛遇林有6個兒子,最小的兒子開始本沒有名字,因為排行六,所以稱“薛六”,又因為這一帶人念“六”為“陸”,所以後來取名薛祿。蒲松齡的《聊齋志異》裏曾寫了他,話説有兩名軍官到薛家島,適逢天降大雨,這兩名軍官在一户人家門檐下避雨。他們看到這户人家很貧寒,屋頂已塌陷一洞,但是有一羣喜鵲伏在屋頂,遮蔽了漏洞。這時聽到屋內降生了一個嬰兒, 這個嬰兒便是薛祿。不過《聊齋志異》講的是“故事”,其內容只能當演義來讀。薛祿青年(18歲)時代隨兄從軍,當騎兵,駐守在蒙古。薛祿屬燕王朱棣的部下,曾成功襲擊蒙古將領乃兒不花的部隊,收編了蒙古軍隊。薛祿作戰時非常英勇,此後,他“從徵金山,哈喇哈,迤都山”,幾次出兵西北,行軍萬里,屢獲戰功,被升為軍官。
明太祖朱元璋有24個兒子,分封在各地為藩王,北方的燕王朱棣等在與蒙古軍隊作戰中地位日漸高了起來,權勢也逐漸大了起來。洪武31年(1398年)朱元璋死, 立長孫朱允 火文(建文帝)為皇帝。正因為朱元璋不立子而立孫為帝,這給建文帝留下了後患。作為朱元璋第4子的燕王朱棣“智勇有大略”,他持重兵以“誅奸賊”的名義進軍南京,經過4年史稱“靖難之役”的戰爭,打敗了建文帝,自登基號明成祖,遷都北京。在朱棣搶奪皇位的“靖難之役”中,薛祿屢立戰功,單家橋一役大破平安軍,轉戰彰德,又生擒都督指揮花英。薛祿先後任驃騎將軍、都督同知。明成祖永樂18年(1420年)薛祿被封為榮祿大夫、桂國陽武侯,食祿一千五百石。薛祿的曾祖、祖父、父親都受到了誥封。以後,薛祿又征戰蒙古,討伐浙江湖州,征討大同,多立戰功。朱棣死後,皇太子朱高熾即位,加封薛祿為左軍都督府、太子太保。明宣宗時,薛祿被封為鎮朔大將軍。宣德5年(1429年)薛祿病逝,贈鄞國公,諡忠武。《明史》有傳記薛祿其人其事。薛祿歸葬故里。薛祿墓十分高大,墓道有石翁仲、石相生(石獸)、石柱, 有楊士奇題刻的《陽武侯追封鄞國公諡忠武薛祿神道碑銘》。許多年裏,多有人來這裏憑弔。薛祿是青島市轄7市區內古代惟一封“侯”的高官。清代周在庚寫有 《陽武侯故里》詩:島嶼蜿蜓傍海隈,滄茫萬頃水天開。潮聲如吼搖山丘,疑是將軍擁眾來。從上一世紀40年代後期,薛祿墓逐漸遭破壞,至60年代已無跡蹤。1997年,在原址立“薛祿故居遺址碑”,碑上題:明特進榮祿大夫桂國陽武侯鄞國公薛祿故居遺址。
因為薛祿的功勞,皇帝賜有 “鐵券世襲”,其後代獲封、承襲。薛祿的小兒子薛桓,在明英宗正統5年娶明宣宗的次女常德長公主為妻,被封秩駙馬都尉。薛祿的長子薛勳在薛祿死前已卒,所以由薛勳的獨生子薛詵繼承陽武侯。薛詵不僅世襲陽武侯,也是將軍,官至武一品的前軍都督。到明朝末年薛家先後7世11人封為陽武侯,也是因這一緣故,薛家島村村民幾乎全是薛姓族人,村裏也有着許多侯墓羣,目前均已不存在了。
清朝建立,薛家不再能享受世襲的待遇,要靠自己的努力了。但薛家島村也是還出了一些人才,如薛希 王宣、薛世道等都在科舉中舉。清光緒24年(1898年)中德簽訂《膠澳租借條約》,將膠州灣以西,原屬膠州的薛家島、黃島、紅石崖一帶均劃入膠澳租借地範圍。德國當局初期規劃,膠州灣東西兩側均建為城區,膠州灣東為商港,膠州灣西為軍港,於是在薛家島村旁建了兵營,在安子開始建碼頭。建城必需有足夠的水源,德國當局像在膠州灣以東一樣也在膠州灣以西鑽探水源,後來在南營打了一口水質很好的井,井壁用料石、青磚抹以水泥,因井口很大,分設4個井口,兩兩相對,直徑均為半米,百姓們稱為“四眼井”。這4個井眼可同時上水,水質清醇甘美,用之不竭。但因這樣的水井太少,缺乏大的水源地,德當局便放棄了在膠州灣以西建城的規劃。
民國18年(1929年)青島市建海西區,薛家島屬海西區。1932年在薛家島村旁設立了海西區鄉村建設辦事處,亦稱薛家島鄉村建設辦事處。辦事處下轄範圍很大,包括了25個村莊以及竹岔島、靈山島、陰島(今稱紅島)。建在薛家島村的海西辦事處設主任,下設8個局,還有保安分隊。這8個局分別是:財政局、工務局、社會局、林務局、農務局、教育局、港務局、公安局。薛家島村實際上在那時已有了市鎮的規模,不僅有陽武街、光漢街、書生街、民學街、大昌街、振遠街、振業街、明利街等縱橫的街道,並有通往辛島、魚鳴嘴等地的5條公路,有至諸城等外地的長途汽車以及至小港的客運班輪。
德佔時期有關當局已在這裏開辦小學堂,1931年起建了6處小學,校舍均為統一計。還有,陽武街上開辦了民眾教育館;光漢街上有農民銀行;青島市立第6醫院建起。村裏還有許多家商鋪和手工業作坊。可以説,那時的薛家島村是青島市李村之外的第二個大村,是膠州灣以西的政治、經濟中心。
解放戰爭時期,薛家島率先解放,但此刻的薛家島不歸屬青島管轄,而是由諸城、膠縣兩縣部分鄉鎮成立的膠南縣管轄。1979年1月1日,重新劃歸青島市,現屬黃島區。

薛家島村經濟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國務院將青島劃為“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青島將經濟開發區建在膠州灣以西,並與黃島區合併。現在薛家島已成為新城區的一部分,不久隨着立交橋、隧道、大橋等設施的建成,由開發區中心到薛家島,只有十幾分鐘的路程,當年德國殖民當局未能完成的規劃,將在中國人自己的手中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