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蔣原倫

鎖定
蔣原倫,男,1950年12月23日生,上海市人,博士,北京師範大學媒體策劃與文化創意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聘任教授。 [1] 
中文名
蔣原倫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上海
出生日期
1950年12月23日
畢業院校
北京師範大學
學位/學歷
博士
職    業
教師
專業方向
文藝學、新聞傳播學(媒介文化)
任職院校
北京師範大學、同濟大學
職    稱
教授

蔣原倫人物經歷

1982年,黑龍江大學中文系畢業獲學士學位;
1982年9月-1985年9月,在黑龍江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文學研究所現當代文學研究室工作;
1985年,考入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攻讀碩士學位,師從童慶炳教授;
1988年,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獲碩士學位;
1987年10月-1995年4月,任中國作家協會機關報《文藝報》編輯、記者,並從事文學評論工作;
1995年5月-1996年4月,任《中國土地報》總編助理;
1996年5月,調入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任教,先後在文學、寫作教研室和新聞傳播學研究所任教,講授過文學寫作、當代文學研究、傳播理論、大眾文化批評、傳播學史、媒介文化等多門課程;
2000年,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獲博士學位,導師童慶炳教授;
2016年—2021年,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特聘教授。
曾任中國高校影視學會媒介文化專業委員會副會長、顧問,曾任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理事、教育部新聞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北京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研究所所長、北京師範大學媒體策劃與文化創意研究中心主任等職。 [1] 

蔣原倫研究方向

文藝學、當代文學、傳播學、文化與傳播研究、媒介批評 [1] 

蔣原倫研究成果

著作、編著:
《文學批評學》(與潘凱雄、賀紹俊合著),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系文藝新學科建設叢書之一種,該叢書列入中國社科“七五”規劃。)
《歷史描述與邏輯演繹——文學批評文體學》,雲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
《傳統的界限——符號、話語與民族文化》,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
《九十年代批評——兼論當代文化走向》,天津社科出版社,2000年2月。(系九五國家教委規劃項目。獲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的學術著作獎。)
《媒體文化與消費時代》,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年1月。
《我聊故我在》,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9月。
《觀念的藝術與技術的藝術》,新星出版社,2014年7月。[5]
《20世紀中國文學史研究觀念的演變》,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年。
《媒介與修辭》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0年3月。
《後海文化》,北京燕山出版社 , 2022年8月。
主編叢書:
主編《媒體文化叢書》(6種:《慾望花窗》《文學網景》《脱口成風》《花園聲音》《霓裳神話》《媒體文化與消費時代》),中央編輯出版社出版,2004年。
主編《新媒體叢書》(4種:《閃客江湖》《遊戲東西》《我為信狂》《我聊故我在》),廣西師大出版社,2006年。
主編《媒介批評》5輯,廣西師大出版社。
主編《今日先鋒》17輯,分別由三聯書店、天津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主編《媒介與文化傳播研究叢書》(3種:《全媒體時代的手機媒介研究》《闡釋·流動·想象——風險社會下的信息流動與傳播管理》《媒介的暗面:數字時代的媒介文化批評》),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主編參編教材:
參與童慶炳主編的《現代心理美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撰寫有關章節。(該書系國家社科“七五”重點項目,榮獲全國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中國文學二等獎)。
參與童慶炳、程正民主編的《文藝心理學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
主編《文學批評與文體》(蔣原倫、 潘凱雄主編),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1月。
主編《媒介文化十二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7月。
主編《媒介文化十五講》(蔣原倫、 王穎吉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9月。
譯著:
《創造的世界——藝術心理學》(與他人合譯),黃河文藝出版社,1988年。
研究課題:
1996年承擔國家教委個人規劃項目《當代文學批評走向》。
2001年參與張同道教授獲的北京市社科重點項目《電視受眾收視研究》。
2011年承擔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中國文學史研究觀念的演變和20世紀批評的轉型》。
發表文章
《〈由闖關東的漢子〉談起》,《北方文學》,1982年第8期。
《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巡禮》,《文藝評論報》,1983年3月1日。
《〈人約黃昏後〉得失談》 ,《文藝評論報》,1983年9月1日。
《艱難的挖掘——讀〈小巷深處〉》,《小説林》,1984年第1期。
《創作與偏激》,《黑龍江日報》,1984年2月9日。
《創作流行病瑣議》,《黑龍江日報》,1984年3月4日。
《纖細 寧靜 哀婉》,《北大荒文學》,1984年第4期。
《廠長的故事——簡評程樹榛的幾篇近作》,《文藝評論》,1984年第1期。
《錢穀融教授訪問記》,《文藝評論》,1985年第1期。
《失落了優美之後——談王安憶創作中的直觀把握》,《文藝評論》,1986年第1期。
《文學的情感特徵與社會批評》,《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86年第4期。
《新時期的風俗小説潮流》,《求是學刊》,1986年第5期。
《粗鄙——當代小説創作中的一種文化現象》,《讀書》,1986年第10期。
《讀〈荒原的旋律〉隨想》,《文藝評論》,1987年第1期。
《話説“老爺子”——談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改造》,《讀書》,1987年第3期。
《王國維的以物觀物説與康德的美學思想》,《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87年第1期。
《北國的蒼茫 北國的力》,《青年文學》1987年第8期。
《宏觀批評的困境與出路》,《當代文壇》,1987年第10期。
《遙遠的白房子》,《文藝報》,1987年11月14日。
《〈極地之側〉是模仿之作》,《文學自由談》,1988年第1期。
《〈故人〉的敍述藝術》,《文學自由談》,1988年第1期。
《北大荒精神與肖復興的報告文學》,《文藝評論》,1988年第4期。
《批評的自省與創造——批評心理研究札記》,《文學評論》,1988年第5期。
《批評意識論》,《文學自由談》,1989年第1期。
《批評——殺死作品》,《文學角》,1989年第1期
《文壇新潮與個人主義》,《百花洲》,1989年第1期
《批評家與攻擊性》,《文藝研究》,1989年第2期。
《一個書香門第的衰落》,《文學自由談》,1989年第2期。
《名流的詠歎》,《讀書》,1989年第3期。
《知識分子的心態與生態》,《東方紀事》,1989年第3期。
《男女各佔其半——話説崗上的世紀》,《文藝學習》,1989年第4期。
《一個新主題的出現——評劉震雲的〈單位〉》,《文藝報》,1989年4月22日。
《先鋒:形式乎,情感乎?》,《人民日報》,1989年5月16日。
《談一個流行的句式》,《文學自由談》,1989年第6期。
《詩學與神話》,《北京文學》,1989年第5期。
《論近期中短篇小説的表現技法》,《文藝理論家》,1989年第5期。
《論批評家的心理素質》,《中州文壇》,1989年第5—6期。
《林紓·茶花女及其它》,《文學自由談》,1990年第3期。
《漫畫釋經 金針度人》,《讀書》,1990年第3期。
《老派小説讀意義 新派小説讀句式》,《鐘山》,1990年第3期。
《華麗憂傷又一曲》,《文學自由談》,1990年第4期。
《論批評的幾種心理效應》,《上海文論》,1990年第4期。
《小鎮 女人 聊天》,《作家》,1990年第6期。
《由劉毅然小説談起》,《文學自由談》,1991年第1期。
《文學與生態——讀書雜感之一》,《文學自由談》,1991年第3期。
《評中篇小説擂台賽》,《小説家》 ,1991年第2期。
《史鐵生小説的幾種簡單的讀法》,《當代作家評論》,1991年第3期。
《小説·歷史·意識形態——周梅森、格非小説中的歷史》,《上海文學》,1991年第4期。
《新時期文學主流》,《上海文學》,1991年第10期。
《符號體驗與生活體驗》,《上海文論》,1992年第2期。
《沈喬生小説中的敍事和語言》,《上海文論》,1992年第4期。
《在同一地平線上》,《當代文壇》,1992年第3期。
《批評與對話》,《文學評論家》,1992年第3期。
《一種新的批評話語——讀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文藝評論》,1992年第5期。
《敍事學研究在中國》,《上海文論》,1992年第6期。
《梨園剪影》,《文藝學習》,1993年復刊號。
《後現代筆談》,《鐘山》,1993年第1期。
《廣告的魅力》,《文藝世界》,1993年第4期。
《六朝如夢鳥空啼》,《文匯讀書週報》,1993年5月。
《快樂的文本》,《讀書》,1993年第6期。
《保守的文學》,《武漢晚報》,1993年7月13日。
《巫術與藝術》,《文學自由談》,1994年第1期。
《漫説白雲觀》,《作家》,1994年第3期。
《詩化理論——對“新狀態”的一種質詢》,《文藝爭鳴》,1994年第5期。
《符號的民族性與話語的個人性》,《文學世界》,1994年第5期。
《關於〈家道〉》,《北京文學》,1994年第11期。
《暗示·體驗·創作》,《作家》,1994年第12期。
《幸運時代的鏡子》,《中華讀書報》,1994年12月14日。
《心靈的鬆弛》,《光明日報》,1994年8月31日。
《符號氾濫:當代審美文化剖析》,《天津社會科學》,1995年第1期。
《好作品永遠暢銷》,《出版廣角》,1995年第6期。
《美與腐敗》,《信息經濟與技術》,1995年第11期。
《經典·謊言·裂縫》,《人民文學》,1995年第12期。
《莫把小説當歷史》,《文學自由談》,1996年第3期。
《世事人情》,《北京文學》,1996年第9期。
《過都歷塊好手筆》,《博覽羣書》,1996年第11期。
《遭遇搖滾》,《為您服務報》,1996年4月18日。
《論吳亮話語》,《為您服務報》,1997年1月10日。
《今日寫作》,《莽原》,1997年第3期。
《論長恨歌》,《今天》,1997年第3期。
《懸念的拖累》,《當代電影》,1997年第2期。
《傷痛感與病孩形象》,《南方文壇》,1997年第3期。
《文化理想》,《今日先鋒》(總第五期),1997年。
《短篇小説的寓言化傾向》,《北京文學》,1997年第10期。
《今日先鋒之命運》,《世紀評論》,1998年第2期。
《先鋒的意義》,《中華讀書報》,1998年2月11日。
《獨到的題材意義》,《中國青年報》,1998年1月25日。
《在宏偉敍事的背後》,《當代電影》,1998年第3期。
《關於批評的有話直説》,《北方文學》,1998年3期。
《批評出了問題》,《文藝報》,1998年6月23日。
《堅硬而清晰》,《讀書》,1999年第1期。
《大眾傳媒時代的文學寫作》,《東海》,1999年第7期。
《主義批評的式微——關於90年代批評的一種描述》,《天津社會科學》,1999年第5期。
《書評——當代人的一種文化選擇》,《北京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1期。
《短暫的狂歡與對話文體》,《天津社會科學》,2000年第3期。
《“斷裂”喧響中的先鋒與傳統》,《文藝研究》,2000年第6期。
《觀念有多自由 藝術的空間就有多大》,《文藝報》,2000年1月7日。
《拒絕的姿態》,《山花》,2001年第2期。
《中國:神話敍事進入歷史》,《當代作家評論》,2001年第3期。
《大眾文化的興起與純文學神話的破滅》,《文藝研究》,2001年第5期。
《中國風格——關於〈檀香刑〉》,《南方文壇》,2001年第6期。
《“期刊熱”,“網絡”之後的又一個神話》,《文匯報》,2001年11月10日。
《媒體文化芻議》,《天津社會科學》,2002年第1期。
《當代藝術中的中國經驗》,《藝術當代》,2002年第5期。
《媒體文化——傳播過程中的開放體系》,《北京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6期。
《媒體價值觀》,《花城》,2002年第6期。
《媒體文化的同質化》,《文匯報》,2002年06月22日。
《知青生活的快樂文本》,《中國圖書商報》,2002年11月08日。
《現代神話》,《新亞論叢》,2003年第1期。
《媒體文化引導消費》,《烏魯木齊職業大學學報》,2003年第3期。
《親情的困境》,《中華讀書報》,2004年02月11日。
《“國粹油畫”與當代藝術評價體系》,《文藝研究》,2004年第2期。
《西方神話與敍事藝術》,《外國文學評論》,2004年第2期。
《“梳理”媒體文化》,《人民政協報》,2004年3月22日。
《建築與公共藝術》,《藝術當代》,2004年第4期。
《好歹編圓了故事》,《讀書》,2005年第3期。
《拒絕時間》,《文藝研究》,2005年第3期。
《大眾文化研究的系譜》,《上海文化》,2005年第3期。
《聊天的媒介學分析》,《媒介批評》(輯刊),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7月。
《文學的激情與理想》,《上海文學》,2005年第12期。
《潛入鄉村的“陌生人”》,《江淮時報》,2006年01月06日。
《網絡聊天的語用和文化》,《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2期。
《認識傳媒政治——評孟繁華的〈傳媒與文化領導權〉》,《南方文壇》,2006年第2期。
《傳媒娛樂化平面化令人擔憂》,《中國藝術報》,2006年6月16日。
《囿於自律和他律的中國先鋒文學——評洪治綱〈守望先鋒——兼論中國當代先鋒文學的發展〉》,《文藝研究》,2006年第12期。
《夜涼如水是一種境界》,《長篇小説選刊》,2007年第1期。
《媒介環境與當代文化》,《上海文學》,2007年第2期。
《胡戈的意義》,《讀書》,2007年第9期。
《娛樂大於評判?——説“電視評委”》,《讀書》,2008年第2期。
《媒介批評與當代文化》,《文藝研究》,2008年第2期。
《去勢的儒學與信仰》,《讀書》,2008年第11期。
《電子時代的民俗》,《文藝爭鳴》,2009年第3期。
《文學體制與網絡寫作》,《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6期。
《圖像/圖符修辭》,《文藝研究》,2009年第10期。
《網絡在創造一種嶄新的多元文化》(多位作者),《社會科學報》,2010年02月11日。
《作為新現實的互聯網》,《文藝爭鳴》,2010年第5期。
《新媒介環境改變輿論的形成》,《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08月10日。
《網絡輿論生態之解析》,《北京日報》,2010年8月23日。
《大眾文化的多重性——基於媒介因、經濟因和社會因的視角》,《探索與爭鳴》,2010年第10期。
《從“起鬨”看網絡輿論生態》,《理論學習》,2010年第10期。
《當代藝術與闡釋性批評——多媒介語境下藝術評價機制之探析》,《文藝研究》,2010年第12期。
《把握網絡輿論的新特徵》,《寧波日報》,2010年12月16日。
《中國文學史譜系學論要》,《上海文化》,2011年第3期。
《大都市 小空間·序》,知識產權出版社,2011年6月。
《媒介文化:拼貼的娛樂盛宴》,《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06月21日。
《説華西一景》,《讀書》,2011年第7期。
《互聯網與文化的拉鋸戰》,《中國圖書評論》,2011年第8期。
《胡適〈白話文學史〉及其本質主義文學觀》,《文藝研究》,2011年第12期。
《讓生活新聞化》,《讀書》,2012年第2期。
《媒介文化批評:文化研究的一種方式》,《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09月05日。
《一切新文化都是青年亞文化》,《讀書》,2012年第10期。
《都市空間與都市文化》,《中國圖書評論》,2012年第11期。
《20世紀中國文學史研究觀念的演變——從系譜論到本質論》,《勵耘學刊(文學卷)》,2013年第2期。
《文物與寶物》,《文匯報》,2013年03月25日。
《諾獎的權威性與合法性》,《中國作家》,2013年第4期。
《傳播學發展首在夯實學理基礎》,《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05月13日。
《從蹉跎歲月到青春無悔》,《民主》,2013年第5期。
蔣原倫、楊雪冬等,《在話題的中心,在問題的邊上》,《北京日報》,2013年06月17日。
《“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的兩分闡釋模式——中國文學史研究觀念演變案例分析》,《探索與爭鳴》,2013年第6期。
《吸引觀眾的不全是歌聲》,《社會科學報》,2013年08月22日。
《遊戲:身體的在場》,《中國圖書評論》,2013年第9期。
《“生命在於運動 意義成於互動”——關於新媒介文化及思想路徑的對話》,《文藝研究》,2013年第10期。
《“隔”與“不隔”》,《讀書》,2014年第4期。
《認識互聯網前史——讀〈數字烏托邦〉》,《中國圖書評論》,2014年第4期。
《智商、情商、官商》,《中國圖書評論》,2014年第8期。
《僻字的文化意義》,《讀書》,2014年第11期。
《後海:空間與文化》,《文化研究》(輯刊),2015年第1期。
《微信的內爆和時間感》,《中國圖書評論》,2015年第5期。
《反映論文學觀的形成和文學史寫作的框架(上)——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觀念演變研究》,《東吳學術》,2015年第5期。
《反映論文學觀的形成和文學史寫作的框架(下)——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觀念演變研究》,《東吳學術》,2015年第6期。
《巴特·劉勰·文本意識形態》,《讀書》,2015年第12期。
《奧爾巴赫與西方敍事傳統》,《讀書》,2016年第8期。
《純文學史觀與中國文學史寫作》(第一作者),《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16年第5期。
《從形象到多元意識鏡像——關於吳亮〈朝霞〉的讀解》,《揚子江評論》,2017年第1期。
《知識人的標配——作為自媒體的微信公眾號》,《探索與爭鳴》 ,2017年第7期。
《虛構的空間》,《讀書》,2017年第9期。
《在峽谷中穿行》(散文),《文匯報》,2017年9月5日。
《靈渠》(散文),《人民文學》,2017年第11期。
《形式即經驗》,《書城》,2017年第12期。
《從“有圖有真相”到“後真相”時代》,《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2期。
《筆墨·境界·修辭》,《書城》,2018年第5期。
《格物致知小議》,《文史知識》,2018年第10期。
《都市空間與兒童遊樂》 ,《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2期。
《推理小説的都市景觀》,《文藝研究》,2019年第8期。
《修辭與新媒介》,《讀書》,2019年第8期。
《新媒介語境下的科幻景觀與科幻文化》(多位作者),《探索與爭鳴》,2019年第8期。
《色彩·形態·空間——讀〈理論的位置〉》,《書城》,2020年第1期。
《化解當代都市問題的良方——詩學視野下的建築文化與空間觀》,《探索與爭鳴》,2020年第10期。
《滿眼都是馬頭牆》(散文),《人民文學》,2020年第10期。
《靈渠》,《民主》,2020年第11期。
《〈新序〉〈説苑〉及劉向的施政理念》,《文史知識》,2021年第3期。
《〈洛陽伽藍記〉的空間敍事意義》,《書城》,2021年第6期。
《算法:文化的演進與對慾望的控制》,《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4期。
《手機功能的演變:從主體到異己者》,《東南學術》,2021年第5期。
《無媒介 不科幻》,《民主》,2021年第12期。
《莊子心目中的孔子》,《文史知識》,2023年第2期。
《荀子與孟子》,《中國圖書評論》,2023年第4期。
《韓非説老》,《中國圖書評論》,2023年第5期。
《從文學批評到媒介批評》,《上海文化》,2023年第6期。
《墨子非儒》,《中國圖書評論》,2023年第9期。 [1] 
參考資料
  • 1.    蔣原倫  .北京師範大學.2014-12-08[引用日期2019-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