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蔡尚偉

鎖定
蔡尚偉,四川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後導師。中國“2009文化產業年度人物”。中國新聞獎評委,長江韜奮獎評委。現任四川大學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四川大學廣播電視研究所所長,四川大學“美麗中國”研究所所長,中國美麗鄉村研究中心(四川大學)主任,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文化產業導師,中國傳媒大學兼職教授,國家社科基金通訊評委,中央電視台節目評估專家,文化產業(中國)協作體專家委員會委員等。 [1] 
中文名
蔡尚偉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70年
畢業院校
四川大學
學位/學歷
博士
職    業
大學教師
專業方向
文化與傳媒方向
職    務
四川大學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
職    稱
教授

蔡尚偉人物經歷

蔡尚偉 蔡尚偉
蔡尚偉34歲開始指導博士生,被稱為“中國最年輕的傳媒博導”,後因在文化產業領域的突出表現,被媒體冠以“藍海水手”“麻辣教授”等一系列標識性頭銜。2010年,創作歌詞38首並在成都市文化產權交易所掛牌銷售,引起媒體廣泛關注,人民網、新華網、鳳凰網、新浪網等主流媒體紛紛報道與轉載。2012-2014年,帶領團隊在人民網權威發佈美麗中國研究報告:《“美麗中國”省區建設水平研究報告》(2012、2013、2014),被新華網、鳳凰網等多家權威媒體轉載,引起各地政府及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1988年,考入四川大學新聞系。
1992年畢業,獲學士學位。
1992年,分配到四川省廣播電視廳工作,製作了百餘部(集)電視專題片,創作了大量的廣告作品、報刊文學以及電視新聞作品,並參加了重大科研項目《新聞傳播百科全書》等的編撰工作。
1997年,考入四川大學攻讀碩士學位。
2000年畢業,獲碩士學位。
2000年9月,考入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攻讀文化與傳媒方向博士。
2000年12月,調入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2001年7月,破格晉升為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副教授。
2002年,任碩士生導師。
2003年,任四川大學廣播電視研究所所長。
2004年,獲博士學位,並獲准特批為教授,指導博士生,成為“中國最年輕的傳媒博導”;同年任四川大學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赴美考察美國政治傳播制度。
2007年,入選第三屆“全國十佳百優廣播電視理論工作者”。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率先開展金融危機背景下文化產業發展問題與對策的系統研究,先後發表有關金融危機與文化產業的論文多達30篇,向中央部委、有關政府部門陸續遞交多份研究報告,並提出“文化十條”、“文化產業進入國家後續產業調整與振興規劃”等多條政策建議,在全國引起廣泛反響。最終,在全國政、學、業界相關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文化產業振興規劃》獲國務院正式通過。
2009年,被授予中國“2009文化產業年度人物”的榮譽稱號,成為當年唯一獲此殊榮的理論界人士。
2010年5月,所創作的十九首歌詞在成都市文化產權交易所掛牌銷售,引起媒體廣泛關注,人民網、新華網、鳳凰網、新浪網等主流媒體紛紛報道與轉載,並稱其為“麻辣教授”;2010年6月下旬,再創歌詞十九首,引發媒體的持續關注和網民的熱烈評論。
2012年,率先帶領團隊研究美麗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等國家戰略問題;2012年12月,在人民網權威發佈中國第一份《“美麗中國”省區建設水平研究報告》(2012)和《“美麗中國”省會及副省級城市建設水平研究報告》(2012),被新華網、鳳凰網等多家權威媒體轉載,引起各地政府及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2012年底,推動成立全國唯一的“美麗中國”學術機構——四川大學“美麗中國”研究所。
2014年2月,蔡尚偉帶領團隊參加中組部、農業部、國土資源部、環保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水利部、文化部、國家林業局等國家八部委組織的《建設美麗中國》全國幹部學習培訓教材的編寫工作。
2014年,帶領團隊深入研究美麗鄉村建設,推動成立了中國美麗鄉村研究中心(四川大學),並深入開展與農業部的合作共建。 [1] 

蔡尚偉主要成就

蔡尚偉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研究方向
新聞與傳播學、文化產業、美麗中國、美麗鄉村。 [1] 
學術路徑
在文化創作中研究文化,在傳播實踐中研究傳播,在產業試驗中研究產業。 [1] 
  • 部分科研項目
項目來源
課題名稱
批准號/年份
備註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我國文化產業政策研究》
09AZD032
負責人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
《電視創新與西部文化的現代化》
03CXW004
負責人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
《我國中心城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與軟實力競爭》分課題《成都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與軟實力競爭》
06&ZD011
負責人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
《提升輿論引導力研究—以汶川大地震等西部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為切入點》子課題《西部重大突發公共事件輿論引導環境的典型性研究》
08&ZD060
負責人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中國文化軟實力發展戰略研究》子課題《文化產業與文化軟實力》
07AXW003
負責人
教育部省屬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研究基地四川師範大學巴蜀文化研究中心重大項目
《對成都、重慶城市文化與傳媒關係的百年考察》
2003年度
負責人
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廣播學院廣播電視研究中心課題
《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的廣播電視發展戰略研究》,主要承擔《四川廣播電視發展戰略研究》與《成都廣播電視發展戰略研究》的調研與撰寫工作
2000ZDXM860001
-
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
《“5.12”地震後四川的形象修復與文化產業發展》
SC08A04
負責人
四川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項目
《文化產業比較案例研究》
-
負責人
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普及讀物項目
《文化產業通俗讀本》
2012年度
負責人
四川省“十三五”規劃前期重大研究課題
《四川省“十三五“建設美麗四川,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總體思路研究》
-
負責人
全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立項
《“中國夢”的實現與“美麗中國”建設瓶頸的突破》
2013年8月
-
參考資料: [1] 
  • 重要報紙與學術期刊文章
1.《突破美麗中國建設的瓶頸》,《人民日報》理論版,2014年01月16日 07 版
2.《美麗中國,夢想還有多遠?——關於美麗中國建設情況的調研報告》,《光明日報》整版刊發,2013年04月02日
3.《文化產業:破冰揚帆正逢春——當前我國文化產業的機遇、挑戰與政策建議》,《光明日報》整版刊發,2010年1月7日
4.《金融危機下的中國文化產業》,《光明日報》整版刊發,2009年1月15日
5.《城市文化建設與創意產業的發展》, 《光明日報》,2006年8月12日
6.《開啓中國文化產業國際化時代》,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0年5月
7.《城市特質與(文化)創意產業路線選擇》, 《中國文化產業評論》第六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8.《論新中國文化經濟及文化產業政策的演變》,《思想戰線》,2010年第1期
9.《論金融危機背景下的中國文化產業發展》, 《思想戰線》,2009年第2期
10.《1929-2009:金融危機與傳媒業發展》,《現代傳播》,2009年第1期
11.《新聞學與傳播學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統計分析》, 《現代傳播》,2008年第2期
12.《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的中國廣播電視業發展》,《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9年第3期
13.《金融危機對國際出版的影響和中國出版業的潛在機遇》, 《中國出版》,2009年第2期
14.《哲學解釋學與新聞傳播》,《新聞大學》2000年秋季號
15.《比較新聞學的幾個基本理論問題初探》,《當代傳播》2001年第2期
16.《自上而下:當前推進廣播電視集團化改革的必要路徑》,《西南民族學院學報》2001第2期
17.《積極發揮引導作用,搞好西部大開發宣傳輿論工作》,《西南民族學院學報》2001第3期
18.《論主流報紙的缺席與發展策略》,《西南民族學院學報》2001第4期
19.《比較大眾傳播學的幾個基本問題》,《西南民族學院學報》2001第5期
20.《非線性編輯的離散性與蒙太奇理論的侷限性》,《電視研究》2001第8期
21.《國家文化安全與廣播電視集團化》,《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1第8期
22.《中國電視文化的現代性與後現代性》,《西南民族學院學報》2001第9期
23.《略論網絡對傳播學研究態勢的影響》,西南民族學院學報2001第10期
24.《理論探索:電視事業發展的風向標》,《新聞界》2001第5期
25.《從國家文化安全的視角看廣播電視集團化》,《新聞知識》2001第11期
26.《論建設西部頻道的重大意義》,《新聞知識》2002第1期
27.《論西部頻道的建設與發展》,《電視研究》2002第1期
28.《探索西部廣播電視的明天》,《當代電視》2002第1期
29.《中國電視文化的現代性與後現代性》,《現代傳播》1/2002第1期
30.《< 山裏的日子>的詩意》,《中國電視》2002第3期
31.《西部電視研究應上升到區域傳播學的高度》,《電視研究》2002第5期
32.《關於西部省級衞星頻道定位的思考》,《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2第7期
33.《新電視時代,從DV革命開始》,《新聞界》2002第4期
34.《旅遊頻道花落海南,西部電視該咋辦》,《電視研究》2002第8期
35.《組建西部電視集團的基礎》,《當代傳播》2002年第5期
36.《名主持人反串節目緣何受青睞》,《電視研究》2003年第8期
37.《借力發力:中國現實題材電視劇走向世界的現實策略》,《中國電視》2003第11期
38.《哲學解釋學與新聞傳播》,《新聞與傳播研究》2/2000
39.《媒體合作:媒體競爭的明智策略》,《新聞與傳播研究》4/1999
40.《深度報道的革命》,《新聞與傳播研究》1/1999 [1] 
  • 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1.《人大複印資料》(2009年第2期)全文轉載《金融危機下的中國文化產業》(調研報告),原載《光明日報》,2009年1月15日整版刊發,並得到多位中央領導同志的肯定,部分政策建議被國家有關部門採納
2.《人大複印資料》(2009年第3期)全文轉載《臨“危”不懼求“機”遇——金融危機背景下的中國電影產業發展》,原載《中國電影報》,2009年2月6日
3.《人大複印資料》(2010年第1期)全文轉載《全球金融危機下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原載《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3期
4.《新聞與傳播》2001年第3期轉載《自上而下:當前推進廣播電視集團化改革的必要路徑》,原載《西南民族學院學報》2/2001 [1] 

蔡尚偉人才培養

  • 學術總則
建設學派:基於傳統,勇於創新;基於批判,善於建設;提升人生,改良社會。 [1] 
  • 培養成果
截至2019年3月,蔡尚偉獲2002年文學與新聞學院優秀教學成果獎;主編教材《新聞採寫教程》(上、下)獲四川大學優秀教材二等獎。 [1] 

蔡尚偉獲獎記錄

獲獎項目
授予單位


《金融危機背景下的中國文化產業對策:“文化十條”》
河南省新聞工作者協會、《新聞愛好者》雜誌
特等獎
2009年1月
《媒體競爭論》
四川省社科院、省社科聯
四川省第十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新聞傳播類)
2003年3月
《媒體競爭論》
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
第四屆中國廣播電視學術專著評選一等獎
2003年10月
《紀錄片的“真實”之夢》
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和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
中國電視金鷹獎(論文)二等獎
2003年
《從國家文化安全的視角看廣播電視集團化》
中國廣播電視學會
中國廣播電視學會獎二等獎
2001年8月
《當前推進廣播電視集團化改革的現實路徑》《聲屏世界》
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
首屆全國新聞專業期刊優秀論文、優秀欄目大賽銀獎
2001年6月
《深度報道的革命》
中國廣播電視學會
第七屆中國廣播電視學術論文獎三等獎
2001年11月
《對東西部傳播不平衡現象的幾點思考》
四川省廣播電視局
四川省廣播電視學術論文獎二等獎
2001年9月
中國廣播電視學會
第七屆中國廣播電視學術論文獎二等獎
2001年11月
《對四川廣播電視集團化改革的幾點思考》
四川省廣播電視局
四川省廣播電視學術論文獎一等獎
2001年9月
《中國晚報文化研究-作為個案的< 北京晚報>文化》
四川省社科院、省社科聯
四川省第13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
2009年
四川大學
四川大學“985”“211”創新平台優秀成果獎
《報紙副刊“突圍”的適應力和競爭力》
浙江日報
2009年度浙江日報報業集團優秀論文獎
2009年
《輿擎中國:新形勢下輿論引導力提升方略研究》
教育部
第7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一等獎(集體)
2013年
四川省社科院、省社科聯
四川省第16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集體)
《新聞報道的親和力研究:理論、測評與對策》
四川省社科院、省社科聯
四川省第17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2017年
參考資料: [1] 
榮譽表彰
2002年、2003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10年
“青年骨幹教師獎勵計劃”獎勵
四川大學
2008年、2009年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青年教師獎勵計劃”獎勵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2001年、2002年
四川大學暑期實踐優秀指導教師稱號
四川大學
2003年
四川大學博士暑期“三下鄉”優秀個人稱號
四川大學
2004年
四川大學“黨員先鋒工程”先進個人稱號
四川大學
2002-2004年度
四川大學優秀教師稱號
四川大學
2006年
四川大學“十佳青年教師標兵”稱號
四川大學
2011年
四川大學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四川大學
2009-2011年度
四川省教職工委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四川省教育廳
參考資料: [1] 

蔡尚偉人物評價

他(蔡尚偉)依據四川大學的學校定位、文化背景以及學科發展的歷史經驗、現實狀況以及未來需要擬定的基本原則與大體方向,提出進行學術研究與產業實踐“大文化、大傳播、大產業”這一基本理念。他脱胎於四川大學“望江學派”“入乎其內、出乎其外、不即不離、若即若離、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的文化境界;他浸唐風宋韻,愛吟詩作文,借古典文化做學術創新,作創意歌詞透文化底藴;他主張“免疫教學”的理念,努力將知識傳授、職業指導與人生激勵結合起來,揭示傳媒行業乃至社會的複雜性與多樣性,指導學生如何適應中國國情,如何遵守法律、紀律的約束以及如何面對行業內的複雜情況,如同給嬰兒注射疫苗,使之產生“抗體”,增強“免疫力”,使學生對行業和社會的各種複雜情況做到心中有數,在實際工作中能夠從容不迫、正確應對;他還堅持以“傳播為手段,媒體為工具,通過傳播提升人生,改良社會”的教學理念,強調“生活中處處有實踐”,鼓勵學生順應“大傳播”趨勢大膽創新,在實踐中體會傳播的樂趣。 [2]  (今傳媒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