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蔡大愚

鎖定
蔡大愚(1874年-約1945年)(概述圖來源:[1]) [1]  ,字冰吾。四川成都人。回族。早年習經,曾留學日本政法大學。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回國,主張創辦新學,普及教育,改良宗教。曾任嘉定中學教務長,上海中國公學教員、並創辦北京清真第五小學。1912年9月,隨甘肅提學使馬鄰翼到蘭州,致力於蘭州回民的教育普及事業。1913年5月倡設“蘭州回教勸學所”,下設4所初等小學1所高等小學,並任甘肅公立政治學堂校長(蘭州大學前身),1915年改專門學校,任教員兼教務主任。因常在公開場合講演法蘭西革命、資產階級民主體制、自由與科學,抨擊封建保守政局,引起地方舊勢力仇視,甘肅臨時議會曾擬將其驅逐出境,因省督求情,作罷。1917年11月聯甘肅軍政學界,反對袁世凱復闢帝制,反對袁在甘肅之親信省督張廣建,並準備發動“河狄道兵變”事泄失敗,回四川。不久被孫中山委任為川陝勞軍使。後遭趙爾豐排擠出川,活動於上海、北京等地。 [2] 
蔡大愚大約於1945年前後去世,墓地在成都南門外土橋鄉。另有説法,蔡大愚1932年因病在上海去世。 [1] 
中文名
蔡大愚
別    名
字冰吾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回族
出生日期
1874年
逝世日期
約 1945年
職    業
革命家、教育家
主要成就
參加護法戰爭
出生地
四川成都

蔡大愚人物生平

蔡大愚嚴謹治學

蔡大愚,字冰吾,回族,四川成都人。青年時代的蔡大愚,滿懷愛國激情和求職慾望,負笈東渡。在日本法政大學留學期間,蔡大愚參加了孫中山先生領導的中國同盟會,與黃興、蔡鍔多有交往。1905年,日本政府頒佈《取締清國留日學生規則》,引起中國留日學生的憤慨,他們紛紛返回祖國以示對日本政府的抗議。回國後,蔡大愚以教育救國為己任,選擇了投身教育事業,經人引薦,在嘉定府中學堂任教,並擔任教務長。
1906年4月,中國公學在上海創辦,兩江總督端方每月播銀支持,四品京都鄭孝胥為學校監督。革命黨人于右任,馬君武,陳伯平等任教員,在當時國內教育界已有一定知名度的蔡大愚也應邀赴該校任教。後來,蔡大愚從上海輾轉到北京,任北京花市清真第五學堂教員,倍受學生稱頌。1912年10月,馬鄰翼先生赴任甘肅教育司長,蔡大愚隨赴任甘肅官立法政學堂(蘭州大學前身)校長兼教務主任。1913年3月原法政學堂改組為甘肅公立法政專門學校,仍由蔡大愚具體籌辦學校改組事宜。面對師資缺乏,設備簡陋,經費不足的艱難環境,蔡大愚全力以赴,從教學和管理兩方面抓起。經蔡大愚多方奔走呼籲,甘肅公立政法政專門學校從原址城內西大街遷入萃英門舊貢院已停辦的原農場,巡警兩學堂舊址,比原校址擴大了好多倍。並於當年9月新生入校,開學上課。1913年12月,蔡大愚被教育部任命為甘肅公立法政專門學校校長。他“嚴功課,除積弊”,還親自擔任一些重要課程的講授,以你自己豐富的知識和活躍的思想,贏得了師生們的歡迎和敬重。 [3] 

蔡大愚革命生涯

蔡大愚不僅不僅是一位教育界重量級人物,還是一位民主革命家。1912年,清帝遜位,共和告成,中國同盟會聯合統一共和黨等黨派團體組織國民黨,設總部於北京,孫中山先生為理事長,代理事務長為宋教仁。此時,作為同盟會會員的蔡大愚赴蘭州,身份是國民黨總部駐甘肅省特派員。宋教仁的推薦函寫道:“……茲本黨特派蔡君大愚為甘肅特派員,籌畫支部事宜……”蔡大愚到蘭州後,在致力於整頓、改組法政學堂的同時,還積極創辦了國民黨甘肅支部,並在甘肅三十餘縣相繼成立分部,國名黨在甘肅的影響迅速擴大。
1913年宋教仁被袁世凱派刺客暗殺身亡,二次革命被殘酷鎮壓,革命進入低潮。1916年黃興、蔡鍔相繼逝世後,全國各地舉行追悼大會,蘭州各界在左公祠集會,蔡大愚以甘肅回民勸學所的名義送了輓聯。輓聯寫道:“星落半球暗,天荒兩柱摧”,表示對先烈的悼念。1917年蔡大愚派學生秘密赴廣州與孫中山聯繫,在孫中山的支持下發動了旨在推翻甘肅專制統治的護法運動。因事前機密泄露,起義失敗。為躲避追緝,蔡大愚離開蘭州,經甘南、川西北松潘藏區輾轉回到成都,在熊克武將軍處任職。自此,他離開了教育界,成為了職業革命家。
1919年5月,蔡大愚曾致信孫中山,告知甘肅護法運動失敗的經過,想赴上海與孫中山面晤,並請孫中山撫卹犧牲者家屬。孫中山回信道:“頃接五月卅一日手書,備悉”。……至前兄來滬一行,文以近既不聞外事,兄來亦徒勞跋涉,並非相拒也。其撫卹隴上諸同志事,俟大局稍有解決,自當盡力設法,尚冀諒之。”1921年10月,時為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的孫中山先生,決定大舉北伐,武力統一全國。蔡大愚聞訊後立即來到廣州,追隨孫中山,投身北伐革命運動。孫中山發佈了《任命蔡大愚職務令》,全文雲:“陸海軍大元帥令:任命蔡大愚為大本營諮議。此令。中華民國十年十二月十九日。”
北伐勝利後,蔡大愚在南京擔任一般官員。抗戰開始前後,蔡大愚離開了南京國民政府,返回成都。當時家道已經敗落,而他是性格倔強的人,不願意接受在國民政府中任職的同事、同學和學生的接濟,後來竟至窮困潦倒。抗戰後期,蔡大愚常在成都皇城壩一帶居住,後因病逝世。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