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蔡勁松

(北航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公共管理學院)院長)

鎖定
蔡勁松,侗族,1969年11月生於貴州。先後獲西安交通大學工學學士、北京大學法學碩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管理學博士學位。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院長,北航藝術館創始館長。入選國家級人才計劃領軍人才、北京市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等。 [1] 
兼任全國公共管理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藝術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全國高校博物館育人聯盟副秘書長,北京高校新聞與文化傳播研究會副理事長,北京市政治學行政學學會常務理事,兩岸文化創意產業高校研究聯盟理事等。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城市雕塑家協會會員。 [1] 
主要從事文化傳播與管理、風險決策與治理、科技創新管理、高教管理及公共藝術等領域的研究。主持完成國家級/省部級科研及文化建設項目20餘項,發表論文100餘篇,出版學術專著5部、文學藝術著作8部。曾獲全國高校文化建設優秀成果一等獎,全國高校博物館優秀育人成果特等獎,全國高校“禮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示範項目,工業和信息化優秀研究成果二等獎,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等教學科研獎勵20餘項。 [1] 
中文名
蔡勁松
國    籍
中國
民    族
侗族
出生地
貴州
出生日期
1969年11月
畢業院校
西安交通大學
北京大學
畢業院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學位/學歷
博士
職    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公共管理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
外文名
Cai Jinsong
職    稱
教授
院    系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公共管理學院)
研究方向
文化傳播與管理、風險決策與治理、高教管理

蔡勁松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文化傳播與管理、風險決策與治理、科技創新管理、高教管理及公共藝術等領域的研究。主持完成國家級/省部級科研及文化建設項目20餘項,發表論文百餘篇,出版學術專著5部、文學藝術著作8部。

蔡勁松藝術創作

藝術創作涉及繪畫、雕塑、攝影等。作品數十次參加國內外重要展覽或公開發表,被國內外大學、文化機構收藏。
自由的知覺——蔡勁松藝術作品展
自由的知覺——蔡勁松藝術作品展
自由的知覺——蔡勁松藝術作品展(11張)
2009年,在北京798藝術區新文化藝術中心舉辦“自由的知覺——蔡勁松藝術作品展”。 [2] 
素履之往——蔡勁松馬良書山水畫展
素履之往——蔡勁松馬良書山水畫展
素履之往——蔡勁松馬良書山水畫展(8張)
2014年12月28日下午,“素履之往——蔡勁松馬良書山水畫展”在北京琉璃廠一得閣藝術城五層藝融美術館正式開展。畫展策展人陳蘭,由藝融美術館主辦,展覽共展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文化與藝術傳播研究院蔡勁松、馬良書兩位學者型藝術家近年來創作的山水畫佳作60餘幅,較充分地反映了他們在山水畫傳承創新路徑上的探索、耕耘與豐碩收穫。 [3] 
本次展覽展了蔡勁松的山水畫作品包括《空山細雨系列》、《山水夢繫列》、《山水寓言》、《林深夢逍遙》、《壁影秋聲》、《意在天壤間》、《花桃漫碧嶺》、《青山音淼》、《素履之往》等35幅,這些作品呈現出古拙而樸質、灑脱而厚藴、詩意而靈動等特徵。 [3] 
詩意棲居——蔡勁松馬良書山水畫展
詩意棲居——蔡勁松馬良書山水畫展 詩意棲居——蔡勁松馬良書山水畫展
2015年4月23日下午,“詩意棲居——蔡勁松馬良書山水畫展”在台灣成功大學藝術中心成大藝坊拉開帷幕。本次展覽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蔡勁松、馬良書兩位學者型藝術家為促進海峽兩岸藝術交往與人文互動,增進兩岸高校文化藝術交流而專門創作的水墨山水畫聯展。展覽由成功大學藝術中心、成功大學博物館、北航文化與藝術傳播研究院聯合主辦。 [4] 

蔡勁松教育項目

駐校藝術家計劃
北航駐校藝術家計劃
北航駐校藝術家計劃(2張)
宣傳部部長、文化與藝術傳播研究院執行院長蔡勁松在開課緒論中,介紹了藝文賞析教育項目、駐校藝術家計劃以及《中國山水畫賞析與創作》課程的實施背景、方案及目的,並以“想象”“跨界”“滋養”三個主題詞寄語同學,鼓勵大家把握源自內心的藝術衝動和激情,將想象力作為創造力的前提和源泉,在文學、藝術、科學領域交叉融合探索,注重豐富精神生活與培育人文藝術素養,努力成為具有藝術家氣質和藝術修養的高素質創新人才。 [5] 
駐校作家計劃
北航駐校作家計劃
北航駐校作家計劃(2張)
該計劃旨在通過駐校作家與學員、通過學員中大學生與教職工及社會詩詞愛好者之間不同層面的交流和碰撞,通過詩、詞、楹聯創作基本規則技法的傳授分享與實踐訓練,使大家領略中華詩詞之精髓,激發其文學創作潛能與思維,加深對中國傳統文化及其當代價值的認識,為促進大學人文素養教育、文化傳播和服務社會公眾做出有益的嘗試。 [6] 
山的記憶
漁鷹唱晚 漁鷹唱晚
30多年前,我坐在家門口的小木凳上眺望,烏江對岸的萬勝屯山嶺險峻,方圓數里絕壁陡峭,巍巍然橫亙於眼前。我暗自驚歎,這山之高偉,這山之雄遠,竟然把我的視線遮擋住了。那時候剛剛學會“屏障”一詞,我曾造句道:“萬勝屯山峯連綿不絕,如同烏江明珠思南的屏障。”那似乎是我認識山水的初始。然王昌齡有詩云:“石脈盡橫亙,潛潭何時流。”我當時並未意識到,眼前的萬勝屯山峯以及身後的五老峯,早已像潛潭暗流一樣淌進我體內的毛細血管——山的記憶與印象,首先以“屏障”的姿態,在我心中打下深刻的烙印。 [7] 
遊走靈魂
獨釣青山 獨釣青山
烏江兩岸的山峽,其實一直緊緊包裹着故鄉的血脈,當然也時常左右我思維的脈動,浸潤我遊子般的心靈。我畫山水畫,每每面壁相向、鋪陳宣紙,運筆走勢之間,恍然隔空,心隨山籟——在我的潛意識裏,山是有靈魂的。她常常叫醒我,喚我的小名,我的筆端,淋漓盡致地皴巖抖坡、遊走阡陌,我只身度外心卻在場。正如我常對學生們所説,山水畫創作最要緊的,是身心的自覺投射和精神的完全融入。 [7] 
迴歸自然
青山音淼圖 青山音淼圖
我的人生歷程告訴我,對故鄉山水的隨想及回憶的反覆沉溺,其實正是一種迴歸自然的創作方法,這或許帶有點隨意性、意象性,更多還屬於精神描摹的範疇。我以為,這一範疇的確立與擴散,註定與個體生命經驗及心靈軌跡相關聯。慶幸的是,我生長過程中接受的自然饋贈,雖艱辛卻飽滿、富足,讓我在我的人生哲學視域中,山如同穿越時空的意象存在,水則是時間深處的情感沉積。在我的自然生命歷程中,山是精神之根,是樸拙的基因、挺拔的大地,時而沾染着靈氣乃至霸氣;水為靈魂之詩,是本性的音符、滋養的氣韻,無時無刻透着深邃和驚歎…… [7] 
人文山水
山水日記之十 山水日記之十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中國傳統山水畫通常被認為隱含着某些神秘的文化氣息和審美特徵。董其昌從梳理畫史的面貌出發,將中國山水畫歸結為南北宗,認為“南宗畫”即文人畫,出於“頓悟”因此倍加推崇,而“北宗畫”多從“漸識”即勤習苦練中產生。看來,這實在是中國畫發展過程中超越困境、尋求突破的主觀構建與歷史誤會。近代以來,在諸多研究中,宋元明清山水畫家們的形象,都有着較深的文化學養。他們不諳世事,過着與世無爭或無以為爭的寂寞生活,山水畫只是他們抒發胸臆、寄託情懷、排解鬱結的一種途徑。於是,他們常常被冠以文人畫家的身份。概覽傳世宋元明清的文人山水畫,我以為中國畫的變遷其實是經歷了一個從畫人、畫跡、畫意到畫史、畫觀、畫魂的遞進,這種遞進又具有時代性、社會性乃至文化的通透性。在這個意義上,與其泛泛地將這些畫家的山水畫定義為文人繪畫,還不如歸類於人文繪畫為好。
空山細雨之一 空山細雨之一
人文其實是一種見解和主張,是一種歷史陳述和文化表徵。人文當然更是一種根植於內心的涵養,一種樸質的、本源的文化自覺,一種對自然的觀照、對生命的關切,以及對生生不息之生命景觀的情感延續。 [7] 
陳衡恪曾言:“蓋藝術之為物,以情感人,以精神相應者也。有此感想,有此精神,然後能感人而能自感也。”故而,人文山水畫的核心或要旨,取決於畫者創作過程中的自我情感開掘和反省,在回溯傳統的同時,是否懷揣對山水自然的赤誠和敬仰之心,是否不斷注入人文價值和時代氣度,是否在筆墨探索和藝術表現中寄寓精神理想與永恆的生命情感。 [7] 
筆墨生瀾
山深雲渡 山深雲渡
在我的山水畫理念中,圖景構成是自覺生髮、自然奔湧而出的;筆墨意趣是拋棄華麗、遠離浮華和炫技的;創作立場是具有心源性選擇、生長經驗與精神臆想指向的。山水畫,終究該浸潤着自然的率性、人文的層級和時間的深度——尤其是,在時間的深處,山水可跟隨筆墨的自由、暢達和貫通而進化,反之就會因筆墨的庸俗而黯然失色乃至消沉。技術層面的山水畫創作,不僅該知道從何處開始、又如何起筆,更為重要的是對怎樣收尾、於何時結束應成竹於胸、昭然若揭。
在時間深處,繪山外之山,尋本心的悟道。
空山細雨之二 空山細雨之二
在時間深處,臨水中之水,養血脈之生氣。
話説“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望隔岸江山,我心澎湃;開掘造化,筆墨生瀾。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