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蓮花褒歌

鎖定
蓮花褒歌是一種流傳於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蓮花鎮山區小坪道地村的傳統民歌形式,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蓮花褒歌從明代嘉靖年後在廈門同安蓮花山區小坪及毗鄰的安溪農村流傳下來, [2]  是山民以閩南方言中的俗語、俚語,在從事生產勞動中即興創作而成的短歌,其以男女對唱為主要演唱形式。 [3]  演唱中自然地把語言聲腔和歌腔,閩南方言音節重音和歌中的旋律節奏巧妙的融為一體,演唱時有如歌如訴的感覺。曲調簡單,歌詞通俗,朗朗上口,是山民們勞動,情感交流,傳授知識的助手與工具。 [10] 
2007年,“蓮花褒歌”被列入廈門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8]  2007年8月28日,“蓮花褒歌”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Ⅱ-6。 [1] 
中文名
蓮花褒歌
非遺級別
省級
批准時間
2007年8月28日
非遺類別
傳統音樂
申報地區
福建省廈門市
保護單位
廈門市同安區文化館
項目編號
Ⅱ-6

蓮花褒歌歷史淵源

蓮花褒歌於明代嘉靖年後,起源於同安蓮花山區小坪及毗鄰的安溪農村,已以集體形式傳承數百年之久。明清時期傳承者因年代久遠已無從考證。 [3] 
蓮花褒歌產生地蓮花小坪道地村圖集
蓮花褒歌產生地蓮花小坪道地村圖集(2張)
據洪氏族譜記載,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蓮花鎮小坪道地村洪姓村民原駐同安縣城一帶,明代因倭寇作亂,避難往蓮花小坪道地村擇河谷溪水而居,學習墾植種茶製茶。同安種茶歷史悠久,據宋蔡襄茶錄》記載:宋時,泉州七縣皆有種茶(同安時屬泉州地),茶園主要在與安溪大坪接壤的小坪一帶。同安人不但種茶,而且製茶工藝水平高。光緒七年(1881年),同安茶商源隆號店主吳福元曾到台灣始制“色種茶”。在植茶、製茶,農事耕作之中,人們也承傳了唱山歌,對歌,褒歌的習俗。
1938年,小坪道地村的洪柯欽把當地杜川保保長洪樹樣帶領保丁往水洋村追逼田賦壯丁税被鄉民打死之事寫成長篇敍事山歌詩,當時廣為傳唱(手抄本已遺失)。現代,上了年紀的道地村民還記得歌的第一段:“我今唱出一歌詩,民國反亂的時期,夭壽日本不好死,侵犯中原無延遲……”。到了20世紀80年代,小坪道地村民洪參議用了整整十幾年時間將小坪山歌傳統歌詞整理成冊,近800餘首。村民洪國還針對社會不良現象編寫了《父母養兒歌》《戒賭歌》等十幾篇山歌詞。 [7] 

蓮花褒歌基本特徵

蓮花褒歌(山歌)比賽現場圖集
蓮花褒歌(山歌)比賽現場圖集(8張)
山歌主要是獨唱和對唱,互相問答的對唱稱“褒歌”。褒歌表演時採取二人對答的演唱形式,也叫“相褒歌”。蓮花褒歌用閩南方言演唱,俗語、俚語和諺語並用,講究押韻。蓮花褒歌是山民在從事生產勞動過程中即興創作而唱的短歌,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大多以男女愛慕思念,互相表達感情,以褒揚對方的情歌為內容。
蓮花褒歌歌詞一般四句押韻,多以男女對唱的方式進行,一方起歌,另一方答歌,蓮花褒歌曲調優美,內容通俗易懂,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美。種類有愛情類、採茶類、農作類、道德類等。
蓮花褒歌的調子比較簡單,計有七八種,多6/8拍子,偶而也有自由拍子。有的調子旋律相同,但歌手根據閩南方言音節強調特點,形成切分節奏,突出了閩南方言語言的聲腔和歌腔的自然和諧。長篇敍事山歌在演唱時為了情節的表達和聽眾情緒的需要,也引用閩南的一些民間小調,形成了類似“歌仔”的表演形式。 [2] 

蓮花褒歌代表作品

主要作品
作品
作者/演唱者
《水洋抗丁歌詩》
洪柯欽 (1938年編)
《思娘歌》
陳大引唱
《勸善歌》
陳大引唱
《過路歌》
陳大引唱
《十送郎君過番平》
高玉花唱
《水錦開花白猜猜》
高美鳳、高秀鍛唱
《阿哥唱歌東北嶺》
楊明欽與高玉花對唱
《正月裏來是新春》
高玉花唱
《獨盆牡丹佔花頭》
高秀治唱
《日頭出來紅荷荷》
高玉花唱
《身背茶卡採茶葉》
葉美油唱
《蓮花褒歌》
李西河唱
《松柏砍倒頭原在》
陳惠英唱
《阮是種茶專業户》
陳惠英唱
《山裏茶農愛風騷》
高良成唱
《手提茶卡三角尖》
楊秀裏唱
洪參議收集整理的作品(每節為四句,男女對唱)
作品
長度
《四季山歌》
48節
《情歌》(五)
48節
《茶鄉迎客歌》
48節
《風流若剩半條命》
48節
《元宵山歌》
48節
《中秋情歌》
48節
洪國新編作品
作品
長度
《採茶山歌》
48節
《父母養囝歌》
——
《情歌》(一)
48節
《情歌》(二)
48節
《情歌》(三)
48節
《情歌》(四)
48節
《戒賭歌》
——
以上參考來源: [6] 

蓮花褒歌傳承保護

蓮花褒歌傳承價值

蓮花褒歌是廈門同安蓮花山區以及毗鄰的安溪茶鄉山村農民文化生活中的一部分。作為閩南地區有特色的民間藝術有其歷史文化保護和傳承的價值。 [8] 

蓮花褒歌傳承狀況

隨着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遷,文化觀念的改變,蓮花褒歌逐漸銷聲匿跡,無人問津。2007年,隨着非物質文化保護工作的展開,廈門市文化局、同安區文體局在蓮花小坪茶園舉辦山歌團體比賽,共有8支代表隊參賽(其中3支來自鄰近的安溪縣),使沉寂了二十多年的蓮花褒歌重煥風彩。 [7] 

蓮花褒歌傳承人物

  • 洪參議
蓮花褒歌代表性傳承人洪參議及其活動
蓮花褒歌代表性傳承人洪參議及其活動(5張)
洪參議,漢族,廈門市同安區人,1963年10月生,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蓮花褒歌”第一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1980年開始從事蓮花褒歌的業餘創作,至1996年已創作詩歌百餘首(約2000餘行)。1996年以來,洪參議共完成了2000餘首蓮花褒歌的編輯工作。其編寫出了《道德倫理山歌集》《鄉情鄉戀山歌集》《採茶生產山歌集》《愛情山歌集》《海峽相思》等作品,並妥善收藏了新中國成立前後幾十本民間手抄本,為蓮花褒歌文本傳承提供依據。先後於蓮花山區及毗鄰的安溪縣茶鄉發掘上百名歌手,鼓勵培訓了高長木、高麗花幾十名後繼人才。先後參與了海峽兩岸民間藝術節、未來海岸“印象廈門”、同安區首屆民俗文化藝術節閉幕式、“温馨廈門·情繫百姓”等活動。在各級文化部門的支持下,洪參議還參與籌辦了多屆原生態蓮花褒歌(山歌)比賽。 [3] 
  • 高素珍
高素珍 高素珍
高素珍,漢族,廈門市同安區人,1966年5月生,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蓮花褒歌”第二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高素珍自幼受周邊文化環境的影響,一直對民間文化藝術具有濃厚興趣,尤為熱衷於蓮花褒歌。她以民間藝人及親朋鄰里為師,學習蓮花褒歌的吟唱技藝。高素珍自1983年開始便致力於蓮花褒歌的傳唱工作,還積極參加了多屆廈門市蓮花褒歌(山歌)比賽活動並多次獲獎,為蓮花褒歌的傳播與弘揚作出了一定貢獻。 [4] 
  • 洪國
洪國 洪國
洪國,漢族,廈門市同安區人,1949年12月生,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蓮花褒歌”第二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洪國出生於蓮花山區,自幼受區域山歌文化的影響,對山歌產生了濃厚興趣。20世紀60年代蓮花褒歌正處鼎盛時期,洪國從1964年開始接觸蓮花褒歌,並跟隨民間藝人學習吟唱技藝。洪國還靈活運用其實踐吟唱經驗,從事蓮花褒歌的編寫工作。由其創作編寫的山歌曲調簡單、歌詞通俗、朗朗上口,大多數作品皆在山區傳唱,已成為山民情感交流和傳授知識的重要工具。自2000年以來,洪國積極地投入到蓮花褒歌的蒐集和編寫工作,先後與洪參議共同整理編寫出了《阿哥阿孃孝順歌》《勸人燒酒莫喝多》《父母養囝歌》《戒賭歌》等200餘首蓮花褒歌,對蓮花褒歌的動態傳承起到一定作用。 [5] 

蓮花褒歌社會影響

主要活動
2007年起,廈門市區文化部門每年都在蓮花鎮的山上舉行蓮花褒歌(山歌)比賽,至2019年已經舉辦了13屆,成為蓮花鎮及周邊安溪、長泰等地山村農民的文化活動盛事。 [9] 
2019年7月22日,由文化和旅遊部、雲南省人民政府主辦,以“鄉音·鄉情·鄉愁”為主題的2019中國原生民歌節在雲南楚雄開幕。由廈門市和同安區兩級宣傳和文化旅遊部門打造的蓮花褒歌曲目《褒歌調》成功入圍,登上2019中國原生民歌節的舞台。 [9]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