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蓬溪寶梵寺

鎖定
寶梵寺為蓬溪敕建古剎,位於蓬溪縣城西15公里的寶梵鎮境內,始建於北宋。
中文名
蓬溪敕建古剎
地理位置
蓬溪縣城西
佔地面積
1852 m²

蓬溪寶梵寺蓬溪寶梵寺

蓬溪寶梵寺總體介紹

寶梵寺,治豐元中(公元1064年)宋英宗趙暑敕賜為“寶梵寺”,意即佛中之聖,梵中之寶。   明景泰元年重建。建築面積為1852平方米,大雄殿氣宇軒昂,蔚為壯觀,建國後古建築學者贊其"設計精細,結構嚴謹,形式美觀,基礎牢固",譽為明代中期建築的佳作。大雄寶殿內87幅、181.5平方米壁畫中外馳名,宗教界尊此畫為禪宗秀跡,繪畫界讚美有畫聖吳道子筆意,文博界譽為蜀中明代壁畫代表作,羣眾敬之為仙畫。《中國繪畫史》、 《中國名勝詞曲》 、 《中國建築工藝辭典》 、《藝苑掇英》、 《世界美術集粹》 (日本編著)等十餘種辭書對此壁畫均有文字記載。  明代鹹化二年,再染塑粉繪,遂成譽滿海內外的寶梵寺壁畫。有殿閣五重。現大雄殿存明代佛教故事《西方鏡》彩繪壁畫十幅,為明代壁畫代表作,壁畫筆力遒勁深厚,色彩鮮豔明麗,頗似唐著名畫家吳道子筆意,具有很高的藝術造詣。因其藝術價值極高而蜚聲海內外。

蓬溪寶梵寺寺廟建築

寶梵寺建築呈三進復四合院佈局。在現存建築中,除兩側廊廡改建於清代外, 中軸線上的天王殿、大雄殿、觀音殿均是典型的明代建築,尤其是重建於明景泰元年(1450)的大雄殿,斗拱飛檐,玲瓏剔透,建築體貌莊嚴靜穆,堪稱“明代建築佳構”。  此殿為木構單檐歇山頂,三間四架椽抬梁式結構。殿成正方形,長、闊均為15.3米,通高8.5米。檐下施斗拱18朵,製作均為7鋪單抄雙下昂,出昂作篦齒狀,昂角靈翹,昂尾直抵平椽。屋面施青瓦,磚雕龍脊,塑劍鰲、朱雀、玄武、青龍、白虎等物象。四角均為飛甍系鐵馬。此殿建築歷來備受各地古建專家學者讚賞,國家文物局古建專家來此考察後,認為:“寶梵寺大雄殿屬‘另類’明代建築,國內少見,十分珍貴”。  蜚聲海內外的寶梵寺壁畫就繪製於大雄殿內。據史料記載,明成化二年(1466),僧人清澄、淨元等延請畫工於大雄殿泥壁圖畫12鋪,其上拱眼繪有佛像24尊,名曰《西方鏡》,共計104平方米。取材於唐玄奘譯著《大阿羅漢難提蜜多羅所説法住記》等梵典,描述的是諸羅漢及眾仙佛共赴佛會的故事,因而《西方境》又稱《羅漢圖》。壁畫現僅存10鋪,空缺兩鋪,一鋪為卷首,為後人毀損,一鋪是卷尾,傳説中為“仙人”所廢。  距今已有530多年的寶梵壁畫,均採用工筆重彩,瀝金擠粉等技法。雖為佛門題材,卻立足人間現實——所繪法像   103人,或聆經説法,或穿針引線,或竊竊私語……各具情態,栩栩如生。天上人間,融為一體,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超凡的藝術魅力。著名敦煌學專家、原敦煌研究院院長段文傑教授稱之為是“不可多得的祖國繪畫藝術珍品”,著名書畫家、原重慶畫院院長譚學楷贊其是“四川壁畫之精華”。寶梵寺壁畫在現存的10鋪壁畫中,尤以《地藏説法圖》 (又名《羅漢補衲》)最為精妙。畫面高3.60米,寬3.18米,曾被收入《中國美術全集》。此鋪共造像11位,圖中地藏菩薩手拈舍利寶珠,正在講經説法,其情其狀出神入化,超乎象外。而左右兩尊羅漢似在暗自發笑,心想明天就是如來的壽辰,諸仙諸佛都要會聚在大寶雷音寺中聆聽佛祖法音,難道地藏連這個都忘了?而伏虎羅漢顯得無聊,在一旁逗玩侍虎。居下的那位羅漢卻右手拈針,左手護衲,似乎剛好補完一個補丁,正側目收針,咬斷線頭。從惟妙惟肖的情態,纖毫畢見的針線中,足見其畫藝的精絕!另外九鋪:《議赴法會》 、 《雷音供奉 》 、 《達摩朝貢》 、 《準提接引》 、《南天仙子》、 《長眉問難》 、 《羅漢聆經》 (一、二)、《功德圓滿》等,亦是匠心獨運,情景交融,妙趣橫生,堪稱精品。  除大雄殿壁畫外,寶梵寺還有從附近定靜寺遷移的明代壁畫《諸天朝貢》共四鋪,計25平方米,陳列於觀音殿內。此畫作於明景泰二年(1451),晚於大雄殿壁畫15年,雖其品相略次於大雄殿壁畫,但亦屬珍貴文物。

蓬溪寶梵寺寺廟佈局

梵寺位於清徐縣城西南10公里的東於村北隅。是太原地區現存最完整的一座清代建築。該寺宋代名“寶林禪院”,遼、金時期稱“寶安寺”,明、清兩代為“寶梵寺”。寶梵寺即佛家寶剎之地。據寺院現存“寶林禪院新公塔銘”記載,該寺在宋宣和元年以前就已經香火鼎盛了。之後,明成化十一年重修,清光緒十八年重建。寺內壁畫、塑像、磚雕可謂獨樹一幟,堪稱三絕,是太原地區難得的一處清代藝術寶庫。  現存寶梵寺佔地1000餘平方米,坐北朝南,青磚砌牆,布瓦蓋頂。山門面闊三間,出檐為青磚透雕仿木垂花形,磚雕葡萄、鮮果、鮮花、動物,剔透玲瓏,栩栩如生。處處突出地方特   色,體現了古代匠人高超的技藝及較高的藝術品位。山門內泥塑哼哈二將手持兵劍,威風凜凜,分列兩旁。左右各設券門及鐘鼓二樓。彌勒殿似一頂花轎停在院中,內塑彌勒佛坐像笑看世間。爾後拾階而上,為該寺大殿。前廊施石柱石聯,上懸楷書金匾“華嚴真境”。內設神台,上塑三世坐佛,金面金身。殿內兩側壁畫繪釋迦牟尼出世成佛的神話故事,共40案。描述了釋迦牟 尼從天而降,降生在一個皇宮王族家中。經歷了人世間的生、老、病、死各種疾苦,之後,捨棄皇宮王族,離家出走,歷經艱險,遍訪名師,多年苦行,最終在佛陀菩提樹下脱凡成佛。壁畫色彩鮮豔,描繪栩栩如生,再現了古代藝人的繪畫藝術才華和絕妙的藝術構思。它以神話故事啓迪人們,表現人世間的真善美,反映了佛教文化的文明與精神。  大殿左右各設偏殿。東西配殿各七間,相互對稱。東配殿依次為藥王祠、觀音殿、城隍祠。西配殿依次為純陽祠、地藏殿、土地祠。整個寺院佈局對稱,錯落有致。大殿均採用蘇式彩繪,更使寺院古雅幽靜,和諧統一。寺院內外青磚透雕,活靈活現,俯拾皆是。院內松柏參天,生氣盎然。是一處遊覽觀光、瞻仰佛教文化的新景點。

蓬溪寶梵寺寺廟文化

蓬溪境內原有古壁畫近百處,現多已毀損,但精華尚存,其中尤以人稱“仙畫”的寶梵壁畫最負盛名,被專家公認為是“蜀中明代壁畫的代表作”。尋訪“仙蹤”到古寺寶梵寺位於蓬溪縣寶梵鎮寶梵村境內。沿成南高速公路至蓬溪入口,沿一條水泥鄉道七彎八拐再行五公里,經古鎮回龍場,過“二十四孝”之程孟宗故里,便可見一森森古寺,盤座於“峯巒結固,林木盤錯”之間,這便是“仙畫”所在地寶梵寺,這裏“景緻冠一方”,“勘其地理,狀若蓮花”,據明碑《寶梵寺修造記》稱:之所以在此擇地建寺,是因其地“幽勝”,可“藏焉修焉”。寶梵寺原名“羅漢院”,始建於北宋治平元年(1064),屬佛教“禪宗”、“淨土”派。現在的寺名為宋英宗趙曙敕封,取意為“佛中之聖,梵中之寶”,後毀於戰禍。至明正統丁巳年至成化丙戌年(1466)間,才有僧人海舟、清澄二人廣納功果,相繼帶領弟子在原“羅漢院”基礎上,續建廟宇,重振佛事。除經樓、金剛殿、佛像等遭受毀損外,其餘建築至今保存完好,近3000平方米,勘定保護範圍14000平方米。山門鎏金三字大匾“寶梵寺”為當代書法大師沙孟海先生所書,“畫苑仙蹤”匾額為當代書畫家譚建丞題寫。寺內其餘數十副匾額、楹聯,多是“書法之鄉”名家手跡。“仙畫”原在“佳構”中寶梵寺建築呈三進復四合院佈局。在現存建築中,除兩側廊廡改建於清代外,中軸線上的天王殿、大雄殿、觀音殿均是典型的明代建築,尤其是重建於明景泰元年(1450)的大雄殿,斗拱飛檐,玲瓏剔透,建築體貌 莊嚴靜穆,堪稱“明代建築佳構”。
此殿為木構單檐歇山頂,三間四架椽抬梁式結構。殿成正方形,長、闊均為1 5.3米,通高8.5米。檐下施斗拱18朵,製作均為7鋪單抄雙下昂,出昂作篦齒狀,昂角靈翹,昂尾直抵平椽。屋面施青瓦,磚雕龍脊,塑劍鰲、朱雀、玄武、青龍、白虎等物象。四角均為飛甍系鐵馬。此殿建築歷來備受各地古建專家學者讚賞,國家文物局古建專家來此考察後,認為:“寶梵寺大雄殿屬‘另類’明代建築,國內少見,十分珍貴”。
蜚聲海內外的寶梵寺壁畫就繪製於大雄殿內。據史料記載,明成化二年(1466),僧人清澄、淨元等延請畫工於大雄殿泥壁圖畫12鋪,其上拱眼繪有佛像24尊,名曰《西方境》,共計104平方米。取材於唐玄奘譯著《大阿羅漢難提密多羅所説法住記》等梵典,描述的是諸羅漢及眾仙佛共赴佛會的故事,因而《西方境》又稱《羅漢圖》。壁畫現僅存10鋪,空缺兩鋪,一鋪為卷首,為後人毀損,一鋪是卷尾,傳説中為“仙人”所廢。
距今已有530多年的寶梵壁畫,均採用工筆重彩,瀝金擠粉等技法。雖為佛門題材,卻立足人間現實———所繪法像103人,或聆經説法,或穿針引線,或竊竊私語……各具情態,栩栩如生。天上人間,融為一體,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超凡的藝術魅力。著名敦煌學專家、原敦煌研究院院長段文傑教授稱之為是“不可多得的祖國繪畫藝術珍品”,著名書畫家、原重慶畫院院長譚學楷贊其是“四川壁畫之精華”。
在現存的10鋪壁畫中,尤以《地藏説法圖》 (又名《羅漢補衲》)最為精妙。畫面高3.60米,寬3.18米,曾被收入《中國美術全集》 。此鋪共造像11位,圖中地藏菩薩手拈舍利寶珠,正在講經説法,其情其狀出神入化,超乎象外。而左右兩尊羅漢似在暗自發笑,心想明天就是如來的壽辰,諸仙諸佛都要會聚在大寶雷音寺中聆聽佛祖法音,難道地藏連這個都忘了?而伏虎羅漢顯得無聊,在一旁逗玩侍虎。居下的那位羅漢卻右手拈針,左手護衲,似乎剛好補完一個補丁,正側目收針,咬斷線頭。從惟妙惟肖的情態,纖毫畢見的針線中,足見其畫藝的精絕! 除大雄殿壁畫外,寶梵寺還有從附近定靜寺遷移的明 代壁畫《諸天朝貢》共四鋪,計25平方米,陳列於觀音殿內。此畫作於明景泰二年(1451),晚於大雄殿壁畫15年,雖其品相略次於大雄殿壁畫,但亦屬珍貴文物。“仙畫”的多重之謎寶梵壁畫究竟為何人所作,至今無考,但民間都習慣稱之為“仙畫”,且流傳甚廣,列舉其要,説法有三:其一:“明畫”“唐風”説。寶梵壁畫雖是明代作品,卻頗具唐代風格,其格調尤似吳道子“天衣飛揚,滿壁風動”的筆意神功,因而民間傳聞為唐代畫聖吳道子“顯靈”寶梵所作的“仙畫”。重慶市博物館也曾在《寶梵寺壁畫考察報告》中説:“大雄殿壁畫淺描彩繪,筆調流暢,風格古雅樸素。所繪人物,形神兼備,栩栩如生,畫面線條,頗似唐代著名繪畫大師吳道子的筆意,具有很高的藝術造詣,是祖國繪畫藝術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其二:神仙作畫説。相傳在重建寶梵寺時,寺中長老請來一位童顏鶴髮的老人作畫。這位老人整日閒遊,遲遲不肯動筆。臨到大雄殿佛像開光前一天,他才向長老要了幾隻掃帚,並將各色顏料配兑在一隻木桶中,待到夜深人靜時,老人潛入殿內,蘸色揮帚,四壁狂抹。有一個好奇的小和尚前去窺視,但見掃帚過處,法像躍然,五光十色,金碧輝煌,不禁大聲叫好。老人聞聲棄帚,破壁飛昇而去。傳説中“神仙老人”所破之壁至今尚存,但無論怎樣,那破壁再也不能復原。箇中緣由,至今是謎。其三:壁畫神怪説。當地鄉間盛傳,自寶梵壁畫作成之後,寶梵寺附近村民所養家禽雞、鴨、鵝等常常莫名其妙“失蹤”。某天,村民們突然發現有一隻小老虎(當地人又稱其為大貓兒)正在撲殺雞、鴨,便呼喚鄰里操起棍棒追攆。小老虎徑直往寺內逃去,村民們追進寺內,四處尋找,卻不見蹤影,隨後找進大雄殿,看見壁畫上的那隻侍虎正渾身冒汗,嘴角上還粘着帶血的雞毛,眾人這才恍然大悟,認定就是壁畫上的侍虎顯靈作怪。之後,又每每如此。於是,村民們在驚奇之餘,便用鐵釘釘住侍虎的眼睛,方才治住了靈怪。至今寶梵寺附近的村民談及此事,仍眉飛色舞,津津樂道,把那奇異之事説得活靈活現。“神仙妙技塗於壁,萬古丹青巧不來”。寶梵寺及壁畫於1956年公佈為四川省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已正式獲准申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寶梵仙畫,十足當之”  古寺鐘靈秀,霞光靄萬重。鳳歇觀音竹,鶴眠羅漢松。集成雙活虎,聖捧九飛龍。仙筆抒妙品,丹青耀禪宗。這首出自清代佚名文人之手,名曰《贊寶梵仙畫》的詩歌,描述的就是蓬溪寶梵寺及壁畫。  境內原有古壁畫近百處,雖多已毀損,但精華尚存,且保存完好,其中尤以人稱“仙畫”的寶梵壁畫最賦盛名,被專家公認為是“蜀中明代壁畫的代表作”。早在上個世紀初,寶梵壁畫就被刊載於著名文化刊物《東方雜誌》、《良友畫報》,名噪一時。1936年又收入《中國繪畫史》 ,位居唐代中期與五代前期之間。隨後,日本《世界美術集萃》又將寶梵壁畫收錄其中,由此,寶梵壁畫聲名遠播。上世紀90年代寶梵壁畫再次入選《中國美術全集》等多種典集,位齊敦煌壁畫和山西永樂宮壁畫。建國前後,除英、美、法、日等國外官商、學者紛紛前往寶梵寺觀賞壁畫外,國內著名書畫家豐子愷、段虛谷、黃賓虹、段文傑、譚學楷、黃純堯、何志生、蔡振輝、趙藴玉等亦先後到過寶梵寺觀摩品評壁畫,均給予極高評價。朱德委員長青年時期也曾到寶梵寺觀賞壁畫,並留下了“寶梵仙畫,十足當之”的題贊。過去,由於地處偏僻,交通、信息不暢等原因,寶梵壁畫長期隱於川中一隅,多為“業內”珍視,鮮為世人所知。近年來,隨着交通等基礎設施的不斷改善,造訪“仙畫”者絡繹不絕,可謂“僻壤連通途,‘仙畫動四方……”

蓬溪寶梵寺江陵寶梵寺

寶梵寺位於湖北省荊州市江陵縣西乾渠車淵東岸,江陵縣白馬寺鎮譚市辦事處北0.5公里處,始建於宋朝(公元1127年),曾名寶蓮庵、又名永安寺,後名寶梵寺。歷經滄海桑田,寶梵寺幾毀幾修。  改革開放後,國家落實宗教政策,在各級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寺院文物古蹟得以恢復,由主持悟本法師募捐領修,重現輝煌,規模宏大,雄偉壯觀,遠近聞名。  寶梵寺位於香草湖中心地段,譚家巷北處,陸路四通八達。沿途從沙市、資市通往譚市、彭家河灘、王市、白馬、郝穴、江陵縣城等地交通方便,是弘揚佛法的好地方。寶梵寺原地48畝,現10餘畝,建築面積3千平方米。現有建築羣體有大雄寶殿、山門大殿、觀音殿(三聖殿)、地藏殿、祖師殿、東西配殿、天王殿等,信教羣眾3000餘人,內外護法30餘人。

蓬溪寶梵寺清徐寶梵寺

寶梵寺位於山西省太原市清徐縣城西南10公里的東於村北隅。是太原地區現存最完整的一座清代建築。該寺宋代名“寶林禪院”,遼、金時期稱“寶安寺”,明、清兩代為“寶梵寺”。寶梵寺即佛家寶剎之地。據寺院現存“寶林禪院新公塔銘”記載,該寺在宋宣和元年以前就已經香火鼎盛了。之後,明成化十一年重修,清光緒十八年重建。寺內壁畫、塑像、磚雕可謂獨樹一幟,堪稱三絕,是太原地區難得的一處清代藝術寶庫。 現存寶梵寺佔地1000餘平方米,坐北朝南,青磚砌牆,布瓦蓋頂。山門面闊三間,出檐為青磚透雕仿木垂花形,磚雕葡萄、鮮果、鮮花、動物,剔透玲瓏,栩栩如生。處處突出地方特色,體現了古代匠人高超的技藝及較高的藝術品位。山門內泥塑哼哈二將手持兵劍,威風凜凜,分列兩旁。左右各設券門及鐘鼓二樓。彌勒殿似一頂花轎停在院中,內塑彌勒佛坐像笑看世間。爾後拾階而上,為該寺大殿。前廊施石柱石聯,上懸楷書金匾“華嚴真境”。內設神台,上塑三世坐佛,金面金身。 詞條圖冊更多圖冊
'+J(A[B],18)+'('+A[B]+"\u5f20)
";baidu.g("bacb-window-inner-413368").appendChild(E);B++;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