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蒲陽河

(長江支流岷江分水河道都江堰內江的極北幹流)

鎖定
蒲陽河,長江支流岷江分水河道都江堰內江的極北幹流、分水灌溉河道,下接清白江,又成為長江支流沱江的支流。因位於四川省都江堰市蒲村(後改蒲陽鎮)之南,流至廣漢市三水鎮,有彭州之濛陽河自北來匯,故名蒲陽河。起于都江堰太平橋下丁公魚嘴,流經四川省都江堰市彭州市,終至人民渠分水口 [5-6]  (歷史上蒲陽河至北君平石壩子以下與湔堰清白江(小清白江)匯流後稱清白江 [1]  [6]  ),以上河段長25公里。主要支流有以下稱清白江(青白江 [6]  ),一般將兩段合稱蒲陽河-清白江,總長117公里(一説107公里)。除了岷江分水,主要山溪性支流有麻柳林河、板橋河、土溪河等。
蒲陽河,系人工開鑿的灌溉河道。傳為漢蜀守文翁所鑿。 [1]  原為清白江的上游供水河道,民國時期,蒲陽河都江堰市段有民堰九條。至20世紀80年代,有引水口一個,灌溉22000餘畝。 [1]  1952年開工興建人民渠,在彭州市境內內江干河的蒲陽河上引水,乾渠沿着成都平原邊緣向川東北方向延伸。 [2]  流域內建有團結、蓮花洞等水庫。
中文名
蒲陽河
別    名
渡船河、蒲陽河-清白江
所屬水系
長江支流岷江分水河道都江堰內江水系
地理位置
四川省成都市
流經地區
四川省都江堰市、彭州市
發源地
都江堰太平橋下丁公魚嘴
主要支流
麻柳林河、板橋河、土溪河
河    長
25 km
平均流量
160 m³/s
河    口
人民渠分水口

蒲陽河名稱變遷

蒲陽河,曾名沱、渡船河等。《讀史方輿紀要》載:“沱江,在縣南,李冰所導之支流也。自崇寧縣流入界,又東徑新繁縣北。唐武后時,彭州長史劉易從,決唐昌沱江,鑿川派流,合堋口琅岐水,溉九隴唐昌田……”。清嘉慶《彭州市(原彭縣)志》引《元豐九域志》:“渡船河,自崇寧縣流經彭州市(原彭縣)界,合玉村河入新繁縣界為清白江,又東流十五里仍經彭州市(原彭縣)入新都、漢州界。”嘉慶《大清一統志》載:“清白江,自都江堰市(原灌縣)南分沱江東流,徑崇寧縣北。又東徑彭州市(原彭縣)南、新繁縣北,又東徑新都、金堂二縣北,至漢州東南,折南流,與雒水、沱水會,入簡州界。自彭州市(原彭縣)以西,俗名渡船河。彭州市(原彭縣)以東曰清白江。自金堂縣以下,日中江,即古湔水也……” [5] 

蒲陽河幹流概況

蒲陽河的位置及水系分佈 蒲陽河的位置及水系分佈
蒲陽河由岷江分水道內江水系分出 蒲陽河由岷江分水道內江水系分出
內江在丁公魚嘴分出柏條河(右)和蒲陽河(左) 內江在丁公魚嘴分出柏條河(右)和蒲陽河(左)
蒲陽河青紙大橋段 蒲陽河青紙大橋段
蒲陽鎮會元橋段 蒲陽鎮會元橋段
蒲陽河末端、清白江起點人民渠分流口 蒲陽河末端、清白江起點人民渠分流口
蒲陽河在都江堰市(原灌縣)都江堰蒲柏閘與分流進水。內江總乾渠至仰天窩節制閘後分為左右兩支。左支至蒲柏橋節制閘(丁公魚嘴北側),再左分一支為蒲陽河,右分為柏條河。 [10]  閘下100米處河面寬26.8米。下段寬40~60米。平均河深3米左右。該河在幸福鄉納靈巖山溝、紙房溝、桐麻溝,在蒲陽鄉納麻柳林河、南溪河,復經駕虹、天馬等鄉入彭州市(原彭縣)境。都江堰市(原灌縣)境內長18.9公里。 [3] 
蒲陽河於楊家灣入彭州市(原彭縣)豐樂鄉境,在慶興鄉納土溪河後,從左岸分流引水入人民渠,以下稱清白江。其正流在平闖口以下為彭州市(原彭縣)、郫都區(原郫縣)界河。在北君平鄉合江村納小清白江(原有稱以下正流改稱清白江,也有稱在石壩子分出支流錦水河後稱清白江),經新都縣流至金堂縣趙鎮入沱江,全長117公里(一説107公里 [5]  )。 [3] 
據《人民渠志》資料,蒲陽河(人民渠進水口以上),長25公里,河牀平均比降為3.85‰,平均河寬60米。 [5] 

蒲陽河水文特徵

據《彭縣誌》,蒲柏閘分水後,蒲陽河平均進水量為89.8立方米/秒,最大分洪量達259立方米/秒。自然河之集雨面積299平方公里,山溪洪水量最大達1000立方米/秒。1960年新橋水文站實測最大洪峯量達1050立方米/秒,最小洪水量是1965年8月1日,僅162立方米/秒。 [5] 
據《灌縣誌》,蒲陽河正常引水流量160立方米/秒,排洪流量220立方米/秒。閘下測流站實測最大洪水流量259立方米/秒(1958年9月4日)。 [3] 

蒲陽河主要支流

南溪河,源出金鳳、向峨兩鄉交界的山王頂南麓。上游稱洗腳溝,納鑽子巖以西的山溪後流經石碑崗,在蒲陽鄉南溪口入蒲陽河。集雨面積26平方公里,全長12.5公里,平均河寬5.5米,平均水深1.6米。過洪能力44立方米/秒,洪峯流量78.6立方米/秒。 [4] 
土溪河,又名陡溪河,有地圖標註為土漆河,源出都江堰市(原灌縣)向峨鄉土地嶺,經七間房、石甕子入彭州市(原彭縣)境,過磁峯鄉與蟠江河相匯。南流入蓮花洞水庫,出庫後穿過桂花鄉於慶興鄉塔子山下境內入蒲陽河。集雨面積122.49平方公里,佔土溪河口以上蒲陽河集雨面積214平方公里的57.24%,是蒲陽河——清白江的洪水的主要來源。土溪河長31.1公里,河源至河口落差756米,平均比降24.3‰。23年平均流量4.22立方米/秒。五百年一遇洪水量為1700立方米/秒。1957年,洪水量為955立方米/秒。 [5]  [4] 
龍安河,源出金鳳鄉陳家田法門寺,在蒲陽場安順街側與幹河子匯合流入蒲陽河。全長3.97公里。集雨面積4.7平方公里。洪峯流量60立方米/秒。 [4] 
蟠龍河,源出金鳳鄉的燈盞窩,上游叫磨刀溝,於曹家碾與龍安河相匯。全長5.17公里,集雨面積3.87平方公里,洪峯流量41.2立方米/秒。 [4] 
幹河子,又名麻柳林河,源出金鳳鄉象鼻子,其上游為長河壩,在蒲陽場安順街側與龍安河匯合流入蒲陽河。全長12公里,集雨面積38.2平方公里,下游平均河寬20米。過洪能力29.3立方米/秒,洪峯流量74.8立方米/秒。 [4] 

蒲陽河治理開發

蒲陽河河道治理

蒲陽河都江堰市境內雙邊堤段長37公里,灌溉農田23849畝。
1961年至1962年間,修築了玉帶橋下右岸長120米的漿砌卵石護岸工程。1963年至1967年間,漿砌了玉帶橋西岸的580.6米河堤,並用漿砌卵石對部分河牀進行了鎮底。1970年至1972年,修砌了右岸唐家莊、左岸穆家河心和垮河邊共長1482米的漿堤工程。
1973年至1974年,修砌了蒲陽鎮真武宮、惠元橋、餘家灣、正街後及紙廠長1030米的漿堤工程。1975年,修砌了獐子堰、趙家河邊、駕虹橋、蔡家灣上段長1073米的漿堤工程。1977年修砌了廖家灣、哇子林、廖家河壩長670米漿堤工程及部分補濫工程。
1978年修砌了都江堰市(原灌縣)茶廠、雙水堰長1095米漿堤工程。1979年至1981年,修砌了張家碾、蔡家灣、攔廂大隊、廖家河壩長960米的漿堤工程。 [10] 

蒲陽河引水工程

民國時期,蒲陽河都江堰市(原灌縣)段有民堰九條(較大的有太平堰,在胥家鄉高橋村境;馬坡堰,在蒲陽鎮下。蒲陽河至天馬鄉汪家碾入彭州市(原彭縣)境。過境約1公里處有都江堰人民渠進水口工程 [10]  ),灌溉面積二萬四千餘畝。至20世紀80年代,有引水口一個,灌溉二萬二千餘畝。 [1]  1952年開工興建人民渠,在彭州市境內內江干河的蒲陽河上引水,乾渠沿着成都平原邊緣向川東北方向延伸。 [2] 
蒲陽河彭州市段,右岸各河(麻水河、錦水河、獨橋河)流向基本與地面徑流一致,可利用地面徑流河道,易發展成為都江堰控灌區。左岸各埝(古之官渠堰,冬瓜埝,以下的古、中、三、流4埝)流向與地面徑流方向斜交或正交。要使引水工程成功,必須做交叉工程。這在舊時代是難以辦到的。彭州市(原彭縣)人民在歷史上作過不懈的努力,但灌面的擴大很有限,發展的速度也很緩慢。該河灌區上段、中段、下段各埝,後合併為同心埝,與柏條河部分灌面合稱彭州市(原彭縣)都江堰老灌區。共灌田40360畝,地12068畝。蒲陽河多年平均進水量為89.8立方米/秒。 [6] 
人民渠(官渠堰),由蒲陽河引水,在境內慶興鄉蒲陽河與土溪河匯流下1250米處引都江堰之水。乾渠順湔江沖積扇緣,穿越湔江分流之各河,流經慶興、北君平、麗春、西郊、利安、軍樂、敖平、萬年、紅巖九鄉(鎮),於萬年官倉入鴨子河(利用自然河牀2公里),至紅巖繞慈母山,再入什邡界。境內乾渠長39.7公里。至1990年代,該渠已達綿遠河沖積扇,總長88公里,渠首過水能力為90立方米/秒。 [5] 
蒲柏橋節制閘,在仰天窩節制閘下左支江流上。1952年,由四川省水利廳設計並施工興建。節制閘共6孔,蒲陽河、柏條河各3孔。閘高7.7米,孔寬6米,設計過水深度3.5米,過水流量每秒460立方米。閘門為鋼質平板閘,高3.6米,用兩台電動絞車啓閉。1963年,由都江堰管理處設計施工,將太平魚嘴西移,擴建橋閘1孔,並加寬橋面至13米。 [9] 

蒲陽河蓄水工程

團結水庫,在金鳳鄉長河村境。1974年10月由縣水利電力局和金鳳鄉共同設計,11月動工興建,1975年投入春灌使用。水庫蓄幹河子水,土壩高17.4米,蓄水面積26畝,蓄水量12.8萬立方米。由於壩坡單薄,質量不高,放水洞口常年滲漏,灌溉面積僅200餘畝。 [11] 
蓮花洞水庫,屬中型水庫,主要為蒲陽河——清白江滯洪修建。灌面只有桂花、慶興兩鄉的6000畝田地。水庫位於彭州市(原彭縣)磁峯鄉的土溪河與蘇家河匯合口下,因附近山崖上,舊有蓮花洞,故名。於1957年2月興建,1959年12月竣工。大壩高23.5米,壩頂長240米,壩頂寬3.1米,溢洪道寬67.65米,深8.5米;鑿放水隧洞160米,設置鑄鐵閘門,螺桿啓閉。壩址和庫區地質屬侏羅紀砂頁岩層。大壩為土石混合築成。該水庫由都江堰管理處勘測設計和施工,都江堰市(原灌縣)、彭州市(原彭縣)、崇寧、郫都區(原郫縣)、新繁等縣共建。其效益是,能控制蒲陽河上游山區214平方公里中的92.6平方公里的集雨面積(佔45.8%),總庫容1870萬立方米。當“五十年一遇”的洪峯流量1680立方米/秒時,調洪後下泄量為997立方米/秒,削減洪峯683立方米/秒,發揮滯洪作用,對蒲陽河——清白江流域的農田、水利、工業、交通等各種設施起着保護作用。 [7] 

蒲陽河水電工程

1971年後,根據中央關於“誰建、誰管、歸誰所有”的辦電方針,彭州市(原彭縣)君平公社於蒲陽河興建3台機組、單機容量320千瓦的水電站,電站由縣水電局工程技術人員設計、施工和安裝。接着全縣掀起了辦電熱潮,迄至1979年止,共建成小水電站124處,機組144台,總容量10344.4千瓦,跨入了 [8] 

蒲陽河河道開鑿

蒲陽河,系人工開鑿的河道。據《水經注·江水》載:“江北(指郫江的北面)則左對繁田,文翁又穿湔以溉灌繁田千七百頃”。《元和郡縣誌》説:“灌口山(即都江堰離堆)在縣西北二十六里,漢蜀文翁穿湔江溉灌”。《蜀中名勝記》講到都江堰市(原灌縣)時,引《成都記》和宋《永康軍志》也説:“江水出羊膊山,北連甘松,至於灌口”,“漢文翁為守,穿湔江水堰流以灌平陸,春耕之際,需之如金,號曰金灌口也。”這些史料表明,蒲陽河為漢蜀守文翁所鑿。 [1] 
參考資料
  • 1.    灌縣縣誌編委會.灌縣都江堰水利志.1983.5.內部發行
  • 2.    都江堰水利樞紐  .中國水利國際合作網.2008年5月21日[引用日期2013-10-16]
  • 3.    灌縣誌編纂委員會.灌縣誌(第一輪):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103
  • 4.    灌縣誌編纂委員會.灌縣誌(第一輪).: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105
  • 5.    彭縣誌編纂委員會.彭縣誌(第一輪):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148-149
  • 6.    彭縣誌編纂委員會.彭縣誌(第一輪):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362
  • 7.    彭縣誌編纂委員會.彭縣誌(第一輪):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366
  • 8.    彭縣誌編纂委員會.彭縣誌(第一輪):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391
  • 9.    灌縣誌編纂委員會.灌縣誌(第一輪).: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370
  • 10.    灌縣誌編纂委員會.灌縣誌(第一輪).: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371-372
  • 11.    灌縣誌編纂委員會.灌縣誌(第一輪).: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38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