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蒲江河

鎖定
蒲江河,又名蒲江,長江支流岷江支流南河的支流。古以沿岸產蒲藺(席草)而得名。發源於總崗山——丹稜縣新場(今名王場)土地坳之楊山。流經丹稜縣、名山區、蒲江縣、邛崍市(原邛崍縣),在兩河口匯南河,繼流至新津縣武陽鎮南、通濟堰下,注入岷江。全流程62公里,全流域面積462.8平方公里。
蒲江河,是蒲江縣的主要河流在玉溪河引水灌溉工程建成以前是蒲江縣的主要灌溉水源。1960年代公路建成以前,也是蒲江縣經邛崍與成都平原地區溝通的主要水路。上游建有長灘水庫,名山區境內支流臨溪河上源建有百硬百丈水庫。
中文名
蒲江河
外文名
Pujiang
別    名
蒲江
所屬水系
長江支流岷江支流南河的支流
地理位置
四川省成都市蒲江縣
流經地區
丹稜縣、名山區、蒲江縣、邛崍市
發源地
兩合水、臨溪河
河    長
62 km
流域面積
462.8 km²
河    口
邛崍市兩河口

蒲江河幹流概況

蒲江河河道走向

蒲江河干流位置及水系分佈 蒲江河干流位置及水系分佈
蒲江河,又名蒲江,古以沿岸產蒲藺(席草)而得名。發源於總崗山——丹稜縣新場(又名王場)土地坳之楊山。此水經名山縣小海子、吳崗,繞中峯寺,北東流至中壩,納觀音堂水(觀音堂古稱康樂場,水有兩源:一出丹稜老毛溝;一出境內燈草溝)。再北東流至兩合水,納名山縣幹木溝水(源出名山縣月兒崗分水嶺)。在兩合水入境後稱蒲江河。境內,沿流路接納源出長秋山、小五面山諸山溪水,北東流至五星鄉上場口匯臨溪河,折東流至劉碼頭出縣境。復轉北東流至邛崍縣兩河口匯南河,繼流至新津縣武陽鎮南、通濟堰下,注入岷江。全流程62公里,全流域面積462.8平方公里(《邛崍縣誌》稱836.6平方公里 [1]  )。 [2] 
蒲江縣境內流程44公里,境內流域面積287.5平方公里,流經成佳、朝陽、霖雨、光明、西南、鶴山、東北、天華、壽民、插旗、壽安、五星等鎮、鄉、村。 [2] 
邛崍境內河長4.3公里,流域面積16.3平方公里。過境段河道較直,水流平緩,兩岸沖刷不大。惟回龍場位置較低,汛期易受其災。蒲江河對邛崍無灌溉之益,歷史上有水運之利。1962年前,船筏可通蒲江縣城。回龍場曾是船筏密集、商業繁茂的水運碼頭。後被陸運所代。 [1] 
上游蒲江縣朝陽湖鎮段 上游蒲江縣朝陽湖鎮段
蒲江河蒲江縣壽安鎮段 蒲江河蒲江縣壽安鎮段
蒲江河蒲江縣壽安鎮五星村臨溪河匯入處 蒲江河蒲江縣壽安鎮五星村臨溪河匯入處
蒲江河邛崍市段 蒲江河邛崍市段
蒲江河邛崍市江入南河處 蒲江河邛崍市江入南河處

蒲江河河道特徵

蒲江河,河寬水清,古往今來有灌溉之益,兼有筏楫之利(筏運直至解放初期方停)。唯因流路處青衣江大暴雨區邊緣,汛期山洪暴漲,洪峯經峽谷湧入平壩,劇烈沖刷兩岸,導致沿流主河道不穩定,多岔道、河彎與沙灘。而沿流有漿砌石之河堰14道,有增河牀淤積,而致河牀比降減小,不利排洪。該河與南河匯水後,河牀比降減至0.33‰,流速平緩,排洪不暢,釀成洪水頂託,而使接近匯水地之五星、松華、壽安、插旗等鄉鎮沿河一帶遭受水患。1978年以來,按照水電部成都勘測設計院關於蒲江河、臨溪河規劃意見之防洪標準,已重點整治20處,長7.99公里(其中,左岸13處,4.8公里)。 [2] 
蒲江河在兩合水至霖雨場段,穿行於深丘峽谷之中,曲流急湍,河牀比降大,長灘(已建長灘水庫)為7.81‰,霖雨場為6.65‰。霖雨場以下盤旋於平壩,河牀比降減小,西南鄉為5.22‰,鶴山鎮為4.70‰,天華鄉為4.40‰,壽民鄉為3.91‰,壽安鎮為3.58‰,五星鄉為3.48‰。河流在五星鄉段,多年平均流量14.63立方米/秒,年徑流總量4.613億立方米。天然洪峯流量3331.0立方米/秒,上游水庫削減洪峯後,實際洪峯流量3085.5立方米/秒。 [2] 

蒲江河水文特徵

蒲江河,河寬水清,古往今來有灌溉之益,兼有筏楫之利(筏運直至解放初期方停)。唯因流路處青衣江大暴雨區邊緣,汛期山洪暴漲,洪峯經峽谷湧入平壩,劇烈沖刷兩岸,導致沿流主河道不穩定,多岔道、河灣與沙灘。而沿流有漿砌石之河堰14道,有增河牀淤積,而致河牀比降減小,不利排洪。 [3] 
蒲江河河流在五星鄉段,多年平均流量14.63立方米/秒,年徑流總量4.613億立方米。天然洪峯流量3331.0立方米/秒,上游水庫削減洪峯後,實際洪峯流量3085.5立方米/秒。
該河與南河匯水後,河牀比降減至0.33‰,流速平緩,排洪不暢,釀成洪水頂託,而使接近匯水地之五星、松華、壽安、插旗等鄉鎮沿河一帶遭受水患。 [4] 

蒲江河主要支流

臨溪河,一名鐵溪河,古以溪旁山中有鐵礦而得名。清乾隆《縣誌》:“唐志:臨溪縣有鐵官,蓋溪旁山中舊產鐵也。”臨溪河上游段稱百丈河,發源於名山縣萬古鄉錦風山之石橋河。此水經楊家壩入紅光水庫,過葫蘆林入百丈水庫。水庫分水閘主流繞百丈場,北流至茅河場,納黑石河水(源出名山縣月兒崗),北東流至郭河壩入境後,稱臨溪河。境內,穿越於大、小五面山之間,接納諸山溪流,於五星鄉上場口匯入蒲江河。全流程76.7公里,全流域面積357.5平方公里。境內流程38.2公里,境內流域面積147.8平方公里,流經甘溪、大塘、復興、西崍、敦厚、松華、壽安、五星等2鎮、6鄉。 [5]  [6] 
臨溪河在境內上游段河牀比降大,郭河壩為5.62‰,東嶽廟至復興場為5.18‰;中下游段減小,西崍場為4.34‰,敦厚場為4.05‰,雷河橋為3.75‰。河流在雷河橋段,多年平均流量6.59立方米/秒,年徑流總量2.08億立方米。天然洪峯流量1319.6立方米/秒,上游水庫削減後,實際洪峯流量1219.3立方米/秒。 [5] 
兩合水(兩河水),又名深溝河,源出解放鄉之月兒崗,納甘木溝和小海子水後,沿紅星鄉深溝子,經合江場東流至名、蒲交界處,注入蒲江縣長灘水庫。全長16.2公里,其中縣境內12.5公里,流域面積102.5平方公里,其中縣外35平方公里。 [6] 

蒲江河航道航運

舊時蒲江上運載木炭的竹筏 舊時蒲江上運載木炭的竹筏
蒲江河蒲江縣段,旱季水深約0.5米,河寬20米;洪水季節水深5米,河寬40米。建國前,蒲江河從霖雨場至新津縣城,可通航吃水淺、載重1.5噸的3節楠竹筏,航程57公里(縣境內35公里),是縣輸出、輸入大宗物資的通道。建國後,1950年代蒲江河仍為縣內運輸物資出入的主要通道。後隨着公路的修建和陸路運輸事業的發展,加之河道逐年淤塞,1965年後,蒲江河已不通航。 [7] 
蒲江河在邛崍市(原邛崍縣)境內,經回龍、獅子口至兩河口與小南河合流,長8公里,可行6噸木船,民國時期為邛蒲之間主要航道。建國後,隨着公路事業的發展,該航道運輸量減少。60年代末,新蒲公路全線貫通,水運遂停。 [8] 

蒲江河治理開發

蒲江河河道治理

蒲江河在回龍場大橋下部,由該鄉投勞修築護岸工程一處,長約100米。境內各河經過治理的河段,在抗禦洪水,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發展生產方面效果顯著。牟禮鄉董河心的沙礫灘已變成農耕地。冉義鄉的王河壩、八卦橋舊彎拐建成了養漁場。桑園鄉大橋上下、葉河壩、黑虎灘等成為社隊企業的生產基地。 [9] 

蒲江河蓄水工程

長灘水庫,1977至1984年建成了,位於蒲江縣原霖雨鄉的該庫處於蒲江河干流上,由省水利勘測設計院設計,縣組織工程指揮部施工。水庫壩址呈V形,為漿砌條石溢流重力壩,壩高42.5米。溢流堰設在拱壩中部,對稱5孔,電動弧形閘門控制。壩址以上集雨面積123平方公里,水面面積3360畝,總庫容2500萬立方米,進一步改善了蒲江河兩岸6萬餘畝農田的灌溉狀況。 [10] 
石象水庫,1965至1971年,於蒲江縣原霖雨鄉石象寺,建成壩高25米、漿砌條石單曲拱壩的石象水庫,壩址以上集雨面積4平方公里,水面面積560畝,總庫容145萬立方米。並利用水庫放空底孔,修建裝機容量50千瓦發電站1座,多年平均發電量8.36萬千瓦·時。1972至1976年,由省水利勘測設計院設計,縣成立工程指揮部組織施工,位於霖雨公社小河子黃泥灘的朝陽水庫建成。該庫為漿砌條石雙曲拱壩,壩高38.4米,壩址以上集雨面積20平方公里,水面面積1080畝,總庫容760萬立方米,控灌蒲江河兩岸農田6.2萬畝。並利用水庫放空底孔,修建裝機容量2×100千瓦電站1座,年發電量39至57萬千瓦·時。 [10] 
百丈水庫 百丈水庫
百丈水庫,位於支流臨溪河上源,蒲江縣與名山、邛崍於1957至1958年,在名山縣百丈鄉以西1.7公里處,修建了庫容2000萬立方米的中型水庫——百丈水庫。該庫壩長507米、壩高28米,為均質重力土壩,壩址以上集雨面積48平方公里。 [10] 
紅光水庫,位於名山區萬古鄉高山坡村沈家槽臨溪河上源。1958年10月動工,1959年填築大壩。1960年春因民工口糧不足被迫停工。1963年對加固大壩,至1967年春,原設計大壩高21米,庫容808.5萬立方米,實際完成壩高16米,庫容300萬立方米。左右乾渠全長23.5公里,灌溉新店、紅光、百丈、萬古、中峯5個鄉的18個村的農田11788畝。1985年10月,開闢為風景旅遊區,更名“清漪湖”。 [11] 
小海子水庫,位於名山區馬嶺鄉天目村兩合水上游。1968年施工,1975年竣工。水庫最大壩高27米,壩長110米。乾渠長4公里,穿隧洞兩座共長800米,分支渠3條長10公里,灌溉馬嶺、雙河、聯江三個鄉的農田4289畝,是玉溪河引水工程之外的獨立小型水利工程。 [11] 

蒲江河水電工程

百丈水庫電站尾水側 百丈水庫電站尾水側
百丈水庫電站,系玉溪河灌溉工程主幹渠上的配套電站,隸屬於四川省玉溪河灌區管理局,電站主要利用百丈水庫蓄水落差,結合灌溉供水及水庫下泄洪水的部分水量發電,電站服從水庫灌溉及防洪調度。地處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區百丈鎮安橋村。電站於1992年建成,裝機容量2×1.1兆瓦。2016年增效擴容改造完成後更換2台水輪發電機組及其輔助設備、主變、其他電氣設備、全站的保護監控系統,裝機容量2×1.4兆瓦,設計水頭19米,設計流量17.64立方米/秒,有一回35kV線路(1.5公里)與名山區電網壩油趙支線連接。 [12] 
長灘水庫修建有壩後式發電站兩座,裝機總容量1×250+2×500千瓦,年發電量400至500萬千瓦·時。 [10] 

蒲江河引水堰壩

建設堰,於1955年建成,渠首位於西南鄉(今光明鄉)金花村,蒲江河之右岸。渠長5公里,灌溉現光明鄉金花、東北鄉飛龍、齊心、飛虎4個村3466畝農田。團結堰為蒲江、邛崍兩縣合建,於1963年建成,渠首位於臨溪河之左岸,今甘溪鄉金山村境內。乾渠長20公里,支渠長50公里,斗渠長60公里,灌溉縣內甘溪、大塘、復興、西崍、敦厚、友愛、五星等公社,及邛崍縣卧龍、南河、寶林公社農田。1978年擴建後,乾渠延伸至34公里,作為玉溪河引水灌溉工程的配套設施之一,縣境有效灌溉面積共2.57萬畝。 [13] 
張公堰,為舊時縣內大堰之一,渠首位於東北鄉飛龍村,蒲江河之右岸,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知縣張應曾所開。“架石為梘,以接蔡堰之水,因穿大河之水於小河,與長壩、鹽井諸溝會合”,順流而下,水分8堰,時稱“張公八堰”。1960年改建小沙堰,取水於小河,併入張公堰,8堰擴大為9堰,灌溉東北、中興、青龍、和平、高河、壽安等社鎮農田。1971至1984年,蒲江河上游建成石象、朝陽、長灘等水庫後,張公堰與蒲江河其他各堰合併為蒲江河灌區,水源充足,灌區內6萬餘畝農田,全部達到旱澇保收標準。 [13] 
紙房堰,亦為舊時縣內大堰之一,水分木堰、金堰,渠首位於松華鄉松花村,臨溪河之左岸。渠長12公里,灌溉松花鄉松花、華峯、馬南及五星鄉五會、金橙、高河、犀羊等7個村和邛崍戰鬥、回龍等鄉部分農田。建國後,逐年改建整治,提高灌溉效益,旱澇保收面積逐年擴大,全縣1963年達1.21萬畝,1982年達到1.28萬畝。 [13] 
百丈左乾渠,系原百丈水庫的分水渠道,現為玉溪河引水灌溉工程的配套支渠。邛崍處尾水段,臨濟、石頭兩鄉受益,灌面0.41萬畝。 [14] 
團結堰支渠,於1960年興建,從臨溪河引水,渠首在蒲江縣甘溪公社郭河壩。經擴建,現為玉溪河引水工程的配套支渠。在卧龍鄉茶林山分邛崍、蒲江兩溝。邛蛛分溝合五面山支渠,灌溉石頭、卧龍、南河、寶林、新安、戰鬥等鄉農田共8.48萬畝。 [14] 

蒲江河灌區

蒲江河蓄、引、提水灌區,引水自蒲江河。蒲江河從丹稜入縣西南境後,經長灘水眸東流至韓大橋,匯支流上朝陽水庫之水,東流經霖雨、西南、光明鄉至鶴山鎮南郊踏水橋,又匯石象、妙音水庫之水,再東流經東北、天華、壽民、插旗、壽安、五星諸鄉出縣境。從霖雨鄉起,沿河分水入落火、同心、花通、龍車、建設、攔江、蔡堰、張公(張公堰再分水為小沙、孫堰、黃龍、黑石、新開、朱木、兩名、瓦窯,長春等9堰)、黃沙、白馬、金斗(含濟公)、揚波、板堰、黃公等14堰(未含張公堰內9堰),並與淨音寺、方溝、石牯牛、宋大堰4座水庫和37座電力提灌站(電動機39台、275千瓦)相連接,灌溉蒲江河沿岸10個鄉鎮農田,有效灌溉面積6.2萬畝。灌區內蓄、引、提水相結合,水量充足,為縣內主要早澇保收地區。 [15] 

蒲江河河道治理

2014年2月,蒲江縣城區蒲江河和西來鎮蒲江河支流臨溪河防洪治理工程開工建設,綜合治理河長6公里,其中蒲江河3.5公里,臨溪河2.5公里;新建堤防5.67公里,其中蒲江河3.24公里,臨溪河2.43公里(左岸1.27公里,右岸1.16公里);河道清淤疏浚5公里,其中蒲江河3.5公里,臨溪河1.5公里。 [16] 
臨溪河素未疏浚,古今只具灌溉之利。而河流病害則酷似蒲江河,不僅沿流路主河道不穩定,多岔道、河彎、砂灘;且沿流固定或非固定之河堰多達45道,導致河牀日益淤積,比降減小,排洪不暢。1978年以來,按照水電部成都勘測設計院關於蒲江河、臨溪河規劃意見之防洪標準,已重點整治14處,長3.49公里(其中,左岸5處,長0.8公里)。 [5] 
參考資料
  • 1.    邛崍縣誌編纂委員會.邛崍縣誌(第一輪):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123-124
  • 2.    蒲江縣誌編纂委員會.蒲江縣誌(第一輪):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112-113
  • 3.    “綠色蒲江·生態新城”之旅  .蒲江縣公眾信息網[引用日期2014-08-27]
  • 4.    2009年政府工作報告  .成都政府網[引用日期2014-08-27]
  • 5.    蒲江縣誌編纂委員會.蒲江縣誌(第一輪).: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115
  • 6.    名山縣誌編纂委員會.名山縣誌(第一輪).: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57
  • 7.    蒲江縣誌編纂委員會.蒲江縣誌(第一輪).: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327
  • 8.    邛崍縣誌編纂委員會.邛崍縣誌(第一輪):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460
  • 9.    邛崍縣誌編纂委員會.邛崍縣誌(第一輪):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395
  • 10.    蒲江縣誌編纂委員會.蒲江縣誌(第一輪).: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260
  • 11.    名山縣誌編纂委員會.名山縣誌(第一輪):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209
  • 12.    百丈水庫電站  .四川省玉溪河灌區管理局[引用日期2020-12-09]
  • 13.    蒲江縣誌編纂委員會.蒲江縣誌(第一輪).: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260-261
  • 14.    邛崍縣誌編纂委員會.邛崍縣誌(第一輪):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378
  • 15.    蒲江縣誌編纂委員會.蒲江縣誌(第一輪).: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264
  • 16.    蒲江縣城區蒲江河和西來鎮蒲江河支流臨溪河防洪治理工程已開工建設  .成都人民政府網[引用日期2015-03-09]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