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河

(長江支流岷江右岸支流)

鎖定
南河,古名赤水河,或曰邛水,長江支流岷江右岸支流,以流經臨邛城南而得名。上游稱大井河、夾關河,發源於邛崍市西山和天台山東麓。兩河東流會於馬湖齊口,至邛崍城西,與發源於大邑的河自北來會,曲折東流,於回龍南有蒲江河流入,折向東北,又於斜江河相會,到成都市新津區武陽鎮入岷江,長135公里。 [1]  集雨面積3640平方公里。 [2] 
南河,是成都平原西側的重要河流,也是岷江的重要支流。其幹流,包括其支流蒲江河西河斜江䢺江等,都是川內著名的河流,水力資源、水資源非常豐富,流域內的灌溉歷史悠久,水電設施遍佈。1980年代以前,也是成都西部山區進入成都平原的重要水道,航運繁忙。後因河牀淤淺,及攔截河水修建電站,大部分不能通航。 [3] 
中文名
南河
別    名
赤水河
邛水
所屬水系
長江支流岷江右岸支流
地理位置
四川省成都市
流經地區
邛崍市、新津區
發源地
邛崍市西山和天台山東麓
主要支流
䢺江
蒲江
斜江
西河
河    長
135 km
流域面積
3640 km²
河    口
新津武陽鎮

南河幹流概況

南河干流走向及水系分佈 南河干流走向及水系分佈
南河發源於邛崍市境西南部的邛崍山脈的天台山、正西山,其上游有兩條支流,左為文井江(也作汶井江,古布濮水 [2]  ),右為白木江(古白木河,又名夾關河 [2]  ),於水口鎮馬湖營(原馬湖鄉)齊口處合流後稱南河。南河於白鶴鄉境出山谷進入平原,在邛崍城西石灰包處納䢺江河水,齊口以下納五面山溪水5條,蒲江河水在牟禮鄉兩河村處注入,斜江河水在羊安鎮合江寺處注入。於黃塔村東出境進入新津區。從齊口到戴林渡,流經白鶴、南河、寶林、固驛、戰鬥、牟禮、回龍、桂山、羊安等鄉,河長55.5公里,流域面積361.96平方公里。境內干支流共長169.45公里,流域面積1197.07平方公里。 [4] 
南河上游從齊口到新津區界,長55.5公里。從源頭至出口流域面積為1637.2平方公里(包括䢺江面積),河牀比降平均為1~1.5‰。白鶴場以上為岩石河牀,河寬100~150米左右,以下為沙礫石河牀。至城西郊石灰包納入䢺江河水後,河寬在200~300米之間。河道彎曲多沙礫,常淤積為灘,河岸沖刷嚴重。約有3300畝可開發利用的河灘。 [5] 
南河入新津區後,經永商、鐵溪、太平、順江,於武陽鎮東南通濟堰上匯入岷江。在新津太平鄉另有由西河分水的千功,鐵溪、石頭河和彙集餘水的榿木河,先後流入太平的晏河再入南河。南河全長135.3公里(《成都市地》稱135公里 [1]  )。新津區境長12.5公里。河道比較平直,平均比降為0.56‰,流速平緩,河寬水清,常年流量為55秒立方米。 [2] 
南河上源匯合處邛崍水口鎮 南河上源匯合處邛崍水口鎮
南河中游邛崍段 南河中游邛崍段
南河下游新津段 南河下游新津段
南河入岷江處通濟堰攔河壩 南河入岷江處通濟堰攔河壩

南河水文特徵

邛崍市水文記載,南河多年平均流量23.7立方米/秒,最枯月平均流量2.68立方米/秒。夏秋暴雨洪流,威脅沿河城鄉,寶林、高埂兩場頻年發生水災。1980年6月29日,出現建國後最大洪峯,流量為5500立方米/秒,加上漫灘流量630立方米/秒,共達6130立方米/秒。 [5] 
南河集雨面積3640平方公里,上游山區處於鹿頭山、青衣江兩大暴雨區的邊緣,每年雨季,暴雨多而集中,易氾濫成災(南河1980年6月30日最大洪峯為8707秒立方米,岷江金馬河以上1964年7月22日的最大洪峯只有7518秒立方米)。所以南河集雨面積雖只及岷江的七分之一,而最大洪峯反比岷江大。南河過魚子孔後主流轉向岑河壩,再下直衝西較場。近40年巳被衝去三分之一,西門外沿河居民住房有的已被沖毀。由於通濟堰攔河壩固定,無衝沙、泄洪閘,河牀淤積嚴重。建國前西門渡口渡船枯水期離岸需用槳劃才能渡過,於1980年代行人可在渡口下百米處涉水而過。1980年代南河的水患頻仍,危害日烈。 [2] 

南河主要支流

文井江,南河上源左支流。發源於正西山,流經高何、火井、油榨、水口、馬湖等鄉,前後接納23條山溪水。流域面積418.5平方公里,全長48.25公里。油榨沱以上河寬30米,馬湖橋段寬約80米。 [4] 
白木江,南河上源右支流。有二源,左為天台鄉的大龍溪,長15公里;右為太和鄉的大龍腦河,長16公里。兩河都源於天台山,在夾門關匯流後稱白木江。自源頭流經天台、太和、夾關、道佐、平落、下壩等鄉,前後接納36條山溪水。夾門關至齊口,全長34.7公里,流域面積416.6平方公里。觀音巖以上河寬30米,下壩場渡口寬約80米。 [4] 
石頭河,屬山溪河,源自名山縣,於臨濟鄉入本縣境,納蒲江縣甘溪鄉的包溝河水,至平落鄉的正法寺注入白木江,全長26公里。此河曾是縣內突出的澇漬區,今排灌兼用。 [4] 
䢺江,大邑縣稱[耒都]江,源於大邑縣雙河鄉山區的九龍池,於躍進堰口(白巖灣)處入邛崍市境,稱西河。歷史上的䢺江,正流南至邛崍王沱東,別為縣之東河。明末清初,東河淤塞,此水(主流)遂由石灰包入南河。䢺江全長81.8公里,流域面積440.13平方公里。平原河長19公里。境內河段右岸17公里,左岸9.75公里,河牀寬坦達200~300米,雨季山洪陡漲,兩岸常遭淹沒;與南河洪峯相遇時,水位急劇上升,對縣城威脅尤大。因其為砂礫河底,浸漏力強,冬春季節,常乾涸斷流。東河故道一帶,間有地下水溢出地面,形成泉凼。 [4] 
斜江,發源於大邑縣山區太平鄉金剛山。《邛州直隸州志》載:“其源二,一出灌口粗石河,合大邑官渡河;一出大邑鶴鳴山,委曲斜流數十里經州東,故名斜江”,經大邑唐鎮入邛崍市傅庵鄉境,至羊安鄉合江寺南1000米處注入南河。本河全長81.4公里,流域面積821平方公里。縣境內河段長23.4公里,流域面積194平方公里。河牀寬200~300米之間,沙礫底,沙泥岸,兩岸平沙一片,灣多灘多,水流紊亂,沖刷嚴重,河道變化大。斜江是排灌兼用的河流,歷史上有水運之利。1957年前,船筏可通大邑縣城,後被陸運所代。 [4] 
逩江河,是大邑、邛崍兩縣市平壩地區泄水排洪河道,源於大邑縣山麓,從高山鄉入邛崍前進鄉境,向東南流入高埂鄉後稱小南河,再經牟禮鄉郭河壩注入斜江。高埂場以上,河道坦淺彎曲,排泄不暢,形成大片漬澇地。逢大邑區間暴雨,流域鄉村常內澇成災。本河有排灌之用,無水運之利。 [4] 
蒲江河,源於名山縣,流經邛崍回龍、桂山鄉,於兩河口匯入南河。河流全長62公里,流域面積836.6平方公里。縣境內河長4.3公里,流域面積16.3平方公里。過境段河道較直,水流平緩,兩岸沖刷不大。惟回龍場位置較低,汛期易受其災。蒲江河對邛崍無灌溉之益,歷史上有水運之利。1962年前,船筏可通蒲江縣城。回龍場曾是船筏密集、商業繁茂的水運碼頭。後被陸運所代。 [4] 
西河,古名文井江,發源於崇慶縣西北山區,東南流至何家場,受於五裏河,又下至元通場受味水,再下受白江水,又下受沙溝河水,經三江鄉入新津境。入縣境後,經萬和、文井、順江、興義4鄉,在龍王渡附近納羊馬河,直下入南河(原由白溪堰入金馬河,清中葉在白溪堰築堤阻水,引入南河,以增通濟堰水量)。西河全長55公里,新津段長12.25公里。新津段高程由478米降至455米,平均比降為2.21‰。常年平均流量為21.6秒立方米,最大洪峯為3730秒立方米。 [2] 
解放前,流入西河中游的沙溝河、黑石河、羊馬河等均分水於外江(金馬河),各河口均有口無閘,汛期,洪水澎湃橫流,分水口堤率被沖毀,洪水大量湧入西河,致使西河中下游水量大增,往往氾濫成災。1974年外江節制閘建成後,沙溝河、黑石河,羊馬河均在沙黑總乾渠分水,不再負擔都江堰排洪任務,西河水情大有好轉。 [2] 

南河治理開發

南河引水灌溉

欄杆堰,原名欄江堰。是灌面萬畝以上的中型渠堰。渠首在寶林鄉迥瀾塔前端,進口底高491.76米(吳淞高程,下同)。乾渠順南河左岸而下,縱橫約45平方公里。長14.06公里。至1985年底,此堰千渠長14.06公里,支渠7條,長17.96公里,過水流量3.1立方米/秒;斗渠26條,長42.8公里。縱橫穿流川藏路,灌溉前進、固驛、高埂等鄉農田2.69萬畝,其中地0.15萬畝。 [6] 
三和堰,是灌面萬畝以上的中型渠堰。由新開堰、通泉堰(原名母兒堰)、土門堰合併組成,故有此名。通泉堰為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知州譚天相捐金修築,水利始通,百姓承賴。後因兵亂,廢塌年久。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知州戚延裔捐俸修復。新開堰始建於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鄉民謝朝有變產開導,知州段以信力成其事,故又名段公堰。 [6] 
三和堰水源最枯流量0.68立方米/秒。設計進水流量2.5立方米/秒。3個渠首同在南河右岸取水,灌區面積約56平方公里。至1985年底,乾渠長17.87公里,支渠10條13.79公里,斗渠60條49.9公里,灌溉固驛、戰鬥、回龍等鄉農田2.43萬畝,其中地0.28萬畝。 [6] 
新開堰,在新安鄉境的筲箕沱右岸取水,堰埂系攔河高扎竹籠篾笆工程。進水口底高程477.74米,設計過水量2.5立方米/秒。渠道彎曲細長,進水不足,灌渠走向低,多靠筒車提水(僅筒車河一帶,常年有50多架筒車)。1966年,改造中段乾渠,從新安鄉的梁水碾到筒車河,新開長5600米,底寬3米的新渠。並於進水處設節制閘和溢水湃;尾段春天口設溢洪設施,排泄黑石溪槽的洪水。 [6] 
土門堰,土門堰,《邛州志》載,清康熙前即有此堰。原渠首在南河右岸新安鄉筲箕沱引水,竹籠堰埂,主灌戰鬥鄉農田。1952年,堰埂改為粘土心牆的幹釘卵石。1966年,建成灰漿砌卵石壩。1982年,重新建成漿砌卵石重力壩。 [6] 
徐公堰,系南河尾堰,渠首在南河左岸,高埂場上首1公里許古松庵。始建於清康熙四年。該堰原用篾籠竹笆加釘木樁,高扎堰埂,攔引河水。進水口寬30餘米,堰埂長400餘米,歲修需耗20多萬斤竹和大量木樁,是全縣河堰歲修投資最大的一座。此堰設計流量4立方米/秒,最枯流量0.5立方米/秒。乾渠長8.99公里,支渠3條8.61公里,斗渠6條17公里。與復興堰組成獨立灌區,至1985年底,共灌溉牟禮鄉農耕地18199畝,其中田18034畝,地165畝。 [7] 
通濟堰 通濟堰
通濟堰,在新津區東南修覺山下南河與西河匯流處,史料記載,通濟堰歷史上曾有六水門、蒲江大堰、遠濟堰等稱謂。晉代常璩的《華陽國志·蜀志》,曾記載“蒲江大堰灌郡下,六水門,有朱遵祠”;北魏酈道元《水經·江水注》也説武陽縣“籍江為大堰,開六水門,用灌郡下”。新津自秦朝統一六國以來,便一直隸屬於武陽縣管轄。在東漢建安年間第一次大修。唐開元年間,重建通濟堰,使灌區面積達到16萬畝。1993年被水利部評定為四川省唯一一座“Ⅰ級”老損工程。2004年,通濟堰渠首引水工程改造。通濟堰除了引水攔河壩,還有溢流壩、匯洪衝沙閘以及信息化自動監測控制等設備,不僅能保證灌溉用水,還有效解決了排沙、防洪等問題。通濟堰為成都以南的岷江沿岸百姓提供生活用水,也是眉山市中心城區及周邊100多萬人口生態環保用水的重要水源。 [8] 

南河攔蓄工程

百丈水庫,位於名山縣百丈場西3公里夏村壩的臨溪河上,屬中型水庫,由國家投資,名山、蒲江、邛崍3縣市投勞興建。1957年11月動工,1958年7月建成。規劃控灌農田14.6萬畝,其中邛崍1.06萬畝。邛崍在左乾渠分水,由於鬥、農渠沒有配套完善,實際僅灌臨濟、石頭兩鄉部分農田0.41萬畝。1978年,玉溪河引水灌溉工程通水後,百丈水庫屬“結瓜”工程。原左乾渠成為玉溪河工程的支渠之一。原灌區改屬玉溪河灌區。 [9] 
葫蘆灣石河堰(又名新生石河堰),位於白鶴鄉南河干流七里泮沱尾,築壩攔河蓄水。蓄水河段長4.5公里,建壩處河底寬120米,河面寬150米,不淹農田。設計為七孔重力式支墩的條石連拱壩,壩高9米,基深3.5米,有效蓄水壩高為5.5米,一次可蓄水210萬立方米,每年春灌期可復蓄2~3次,調劑下游河堰水量。在左岸,利用蓄水落差,開渠導流,修建3台/395千瓦水電站1座。工程於1966年10月動工,1967年4月建成。投工20.4萬個,總投資41.2萬元。大壩工程經多次洪水考驗,仍鞏固完好。 [9] 
道佐石河堰,設計為四墩(條石墩)三跨的混凝土連拱壩,每孔跨度26米。拱圈厚度下底0.8米,上頂0.6米,壩高5.5米,可蓄水70萬立方米。1971年春建成,除主體工程外,壩右端安裝40型、60型水輪泵各1台,提水灌溉汪家壩農田300畝(1979年改由五面山支渠引水自流灌溉)。1984年9月,改建為裝機2台/130千瓦的發電站。 [9] 
火井鄉椰合沱石河堰、油榨鄉桃花堰石河堰。同時建於1979年,均在文井江干流建壩蓄水。工程系水泥沙漿卵石重力壩。主要是引水灌溉,兼起部分水量調節作用。 [9] 

南河河道治理

南河建築“四級”堤防工程,有東安黃壩村、寶林塔子壩、牟禮董河心、回龍龔水碾、桂山蓮花壩等5處。左岸1880米,右岸882米,總長2762米。寶林塔子壩的220米,仍屬危險工程。白鶴鄉的十方塘段,築了護堤工程。建成的堤防工程,保護了城關菜蔬農場,楠杆堰渠首,寶林、牟禮場鎮,回龍電站,新津至蒲江和臨邛鎮至寶林鄉的公路,保護了農耕地0.76萬畝,解救了沿河河心洲壩8處。同時又在寶林、高埂建救生台2處,面積400平方米,備救生船6艘。南河5處堤防工程,均於1978~1981年修築竣工。 [10] 

南河水電開發

1958年在邛崍南河橋頭引南河水修建縣地方國營上游電廠,使用木質水輪機帶動80千瓦發電機發電(年發電量14.3萬千瓦時)。繼後,1965年冬縣水利電力局撥款16萬元(總投資25萬元)在固驛公社白家大隊修建南江二號水電站,總裝機容量200千瓦。1966年4月竣工發電,10千伏線路輸入縣城。 [11] 
1966年冬邛崍始建文革電站(南河文筆山麓),總投資58.5萬元,總裝機容量335千瓦,1970年5月建成,年發電59萬千瓦時。1970年秋在太平公社二大隊川藏公路橋右側黃沙堰建太平電站,投資10萬餘元,初裝機容量130千瓦,1971年10月建成,1984年投資28萬元改建,總裝機容量285千瓦,年發電量100萬千瓦時。 [11] 
1972年8月在邛崍前進公社南江大隊南江橋側建成南江一號電站,總投資53萬元,總裝機容量500千瓦,年發電約75萬千瓦時。1979年11月(改)建成茶園一級電站,總裝機容量155千瓦,年發電55千瓦時。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興建或改建了葫蘆灣、東風、茶園二、三級等一批小水電站。 [11] 
永興電站,位於新津永興場下場口,南河右岸永商鄉寶橋村。該站於1958年“大躍進”時期始建,1960年困難時期下馬。1971年2月又上馬,後因引水渠上段有近千米塌方面暫停。到1976年5月建成投產,總投資51.65萬元。全站共建房398平方米,其中廠房192平方米,設計安裝水輪機3台,安裝2台,總裝機容量320千瓦,實際出力250千瓦。1985年發電量162.01萬度。該站引用南河和斜江尾水,設計水頭3.5米,引用流量10.4秒立方米,常年不斷流。 [12] 

南河航道航運

文井江、白木江在齊口會流後稱南河,再於石灰包納䢺江之水,逶迤東去。經白鶴、南河、寶林、前進、固驛、高埂、戰鬥、牟禮,在回龍兩河口與蒲江河交匯,於蔡渡入新津南河,長53公里。全年通航。民國時期,南河為邛崍境內最主要的水上運輸線,盛時長航木船80餘艘(每艘最大載重20噸),往返於新津、邛崍之間,五天一轉。年運載貨物四五萬噸。南河坎、寶林、固驛、高埂、牟禮等地設碼頭。其中,南河坎玉帶街碼頭為縣內水運最大的貨物集散地,日泊往來船隻逾百。入夜,燈火交映,人聲喧譁,通宵達旦。 [13] 
南河流經永興場入新津境,至武陽鎮通濟堰下注入氓江。新津境內一段長13.55公里,俗稱“小南河”。四季可通航木船、竹筏,交通運輸方便暢通。近年來河牀淤淺,永興場處又攔截河水修建電站,餘渡兒以上已不能通航,僅餘渡兒至新津城區8公里一段可行小型木船。 [3] 
參考資料
  • 1.    成都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成都市志-地理志(第一輪).成都:成都出版社,1993:159-160
  • 2.    新津縣誌編纂委員會.新津縣誌(第一輪):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60-61
  • 3.    新津縣誌編纂委員會.新津縣誌(第一輪).: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340
  • 4.    邛崍縣誌編纂委員會.邛崍縣誌(第一輪):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123-124
  • 5.    邛崍縣誌編纂委員會.邛崍縣誌(第一輪).: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391
  • 6.    邛崍縣誌編纂委員會.邛崍縣誌(第一輪).: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379-380
  • 7.    邛崍縣誌編纂委員會.邛崍縣誌(第一輪).: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381
  • 8.    西漢古堰通濟堰橫卧岷江之上 澤被蒼生近兩千年  .華夏經緯網[引用日期2020-11-26]
  • 9.    邛崍縣誌編纂委員會.邛崍縣誌(第一輪).: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386-387
  • 10.    邛崍縣誌編纂委員會.邛崍縣誌(第一輪).: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394
  • 11.    邛崍縣誌編纂委員會.邛崍縣誌(第一輪).: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425-426
  • 12.    新津縣誌編纂委員會.新津縣誌(第一輪).: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244
  • 13.    邛崍縣誌編纂委員會.邛崍縣誌(第一輪).: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459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