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蒲仙戲

鎖定
蒲仙戲,因流行於福建省的蒲田縣和仙遊縣而得名。因為以閩南、閩中地區的興化方言來演唱,所以又稱興化戲。興化戲是由南宋時的歌舞、説唱、雜技、傀儡與宋雜劇結合在一起而形成的興化雜劇發展而來的。
中文名
蒲仙戲
別    名
興化戲
流行地區
福建蒲田縣,仙遊縣
起    源
南宋

目錄

蒲仙戲內容簡介

到明朝初年時,興化雜劇又吸收餘姚腔、海鹽腔、弋陽腔、崑山腔的營養,經過豐富提高,形成了興化腔,亦稱之為興化戲。並盛行於明朝,發展於清朝,到1954年改稱為蒲仙戲,成立了蒲仙戲劇團。現有5個專業劇團,100多個業餘劇團。可見這個劇種從演變到形成,是從南宋一脈相承下來的,恐怕是任何劇種也無以倫比的。

蒲仙戲發展

蒲仙戲在數百年的發展中,已經有傳統劇目5000多個,很多劇目還保留了南戲的風格,也有根據明、清傳奇和民間小説等改編的八本《封神榜》 ,十本《三國》 ,十六本《楊家將》等。在表演上,如三步行、四步寄、牽步蛇、雀鳥跳等還明顯地遺留着傀儡戲的動作特點。如百花公主的“花魚戲水”,祝英台的“擺椅憶梁”等許多特技表明了蒲仙戲的地方色彩和藝術風格。在唱腔上,主要是曲牌聯套,保留的曲牌有“大題三百六,小題七百二”之説。依然以唐、宋詞曲、俚歌、俗曲為基礎,許多曲牌還保留着宋、元南戲的牌子名,給人以古樸、典雅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