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蒙醫藥

鎖定
蒙醫以灸療為主,且擅用火針。火針是用火燒紅的針尖迅速刺入穴內,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本法具有温經散寒,通經活絡作用,因此在臨牀可用於對虛寒癰腫等症的治療。蒙藥以植物藥為主。古人將蒙藥藥性總結為重、油、寒、鈍、輕、糙、熱、鋭等八種。蒙藥的近代分類方法有三種,即按藥用部位,科屬或藥物效用來分。隨着藏族的《四部醫典》傳入蒙古地區,藏藥對蒙藥的發展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同時部分藏藥亦被蒙醫收用。
2008年6月7日,蒙醫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文名
蒙醫藥
申報名稱
傳統醫藥
遺產編號
Ⅸ-12
申報地區
內蒙古自治區
批准時間
2008年6月7日

蒙醫藥民族概況

中國的蒙古族主要聚居於內蒙古自治區遼寧甘肅等省區的蒙古族自治州,使用蒙古語,宗教信仰比較自由。

蒙醫藥基本信息

申報名稱:傳統醫藥
申遺項目:贊巴拉道爾吉温針、火針療法
申報編號:Ⅸ-12
申報地區:內蒙古自治區
常用蒙藥:廣棗、沙棘、藍盆花、文冠木等。

蒙醫藥醫學概述

醫學簡史:蒙古各部統一之後,蒙醫吸收了藏醫、漢醫和古代印度醫學的基礎理論和醫療經驗,編撰了大量的蒙醫藥學著作,創造了本地區獨特的配製法和用藥法。1949年後,內蒙古醫學院設立了蒙醫專業,並建立了蒙醫學院,專門培養蒙醫藥高級人才。
醫學理論:六基症理論(赫依、希拉、巴達幹、血液、希拉烏素、粘蟲)。把疾病的本質歸納為寒、熱兩種,發病本身的內在條件是指三根七素,即內因,致病因素指外界因素,即外緣。
診斷方法:問、望、切三種診斷方法為主。
相關著作:《蒙藥學》、《飲膳正要》。

蒙醫藥發展史

蒙醫藥 蒙醫藥
蒙醫藥學是蒙古的文化遺產之一,也是祖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蒙古族人民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逐漸形成與發展起來的,它吸收了藏醫、漢醫及古印度醫學理論的精華,逐步形成具有鮮明民族特色、地域特點和獨特理論體系、臨牀特點的民族傳統醫學。 自古以來,蒙古民族過着遊牧生活,在與乾旱、寒冷、潮濕、風雪等自然鬥爭中,不斷積累了許多適合當時環境、生產方式、生活習慣以及地理氣侯特點的醫療知識和方法。蒙古人民由於主要食用牛、羊、馬等動物的肉和乳食品,所以對這些動物產品的醫療作用有很多的瞭解,而且飲食治療在蒙醫藥學中有着重要地位,因其居住地寒冷潮濕故使用灸療法也是北方蒙古族早期常用的治療方法,又因其民族常年馳聘在廣闊的草原上,經常發生戰傷、摔傷、骨折,故正骨、正腦、燒灼療法也是早期蒙醫的重要內容之一。
13世紀初,元太祖成吉思汗統一蒙古民族各部落建立了蒙古大帝國,蒙古社會進入了新的歷史發展階段,隨着同國內各民族,特別是和漢、藏民族之間的往來及與印度、阿拉伯和歐洲等國交往,蒙古民族的經濟文化得以發展,創造了蒙古文字。蒙醫傳統療法及臨證用藥、理論、實踐等諸方面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與提高。蒙醫骨科、外傷治療、馬奶酒療法以及藥物學方面的知識均有了新的發展。在《元史》裏,載有1226年蒙古軍中流行瘟疫時,曾用大黃醫治之事。內蒙古特產藥材肉蓯蓉,在《飲膳正要》 《本草綱目》等書中都有詳細記載。
14世紀蒙古族翻譯家沙拉布僧格,將古代印度鉅著《金光明最勝王經》譯成蒙文。隨之古代印度醫學的部分理論初次傳播於蒙古地區。1576年藏醫經典鉅著《四部醫典》傳到蒙古,印度佛教鉅著《丹珠爾經》於17世紀末被譯成蒙文,對蒙醫藥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蒙醫學在傳統的醫療實踐的基礎上,吸收了藏醫學及古代印度醫學的以陰陽、五元(五行)學説為基礎的“赫依”、“協日”、“巴達幹”理論和七元素理論以及中醫知識,結合蒙古地區的特點及民間療法,創造性地加以改造和發展。
蒙醫藥 蒙醫藥
清朝初期,傳統的蒙醫骨傷發展到一個新的水平。如蒙醫綽爾濟默爾根對於四肢不能伸屈的關節脱臼、骨折等,常能手到病除。伊希巴拉吉爾在《甘露四部》中,把蒙古正骨術、創作醫療術等傳統醫療經驗結合理論詳盡地論述了“創傷醫療術”、“骨傷療法”、“脱臼復位術”和“震腦療法”等的理論和與實際操作的內容,使蒙醫外科學方面的理論和技術有了很大的發展。 在藥學方面,蒙醫學家們創造了適合本地區的獨特的配藥法、用藥法等, 同時吸收了漢藏等兄弟民族的藥物學理論知識,使自己的藥理學理論更加完善。17世紀的兩部書《醫傷根除病痛甘露方》和《五五製藥方集》反應了蒙古地共多寒症的一面;伊希巴拉吉爾寫的《認藥白晶藥鑑》一書,是比較豐富的蒙藥學著作,收錄801種藥,並寫進藥浴、礦泉療法等內容;《蒙藥正典》是一部比較完整的蒙藥學經典著作,共收載879種藥,並附有599張圖;《蒙醫金匱》是一部較為完整的蒙藥學方選集,收載內、外、婦、兒、五官及熱病、傳染病等臨牀各科的200種藥方。
在疾病的診斷方面,形成了以問、望、觸為主的診斷學並逐漸有了分科。 《脈診概要》和《甘露之泉》所述“切脈、檢尿、問診、憑經驗診察、舍取診察”等五種診斷法;伊氏之《白露醫法從新》中的外傷和脱臼的診察法等,都是傳統診病方法與理論相結合的產物。《白露醫法從新》將臨牀疾病分為內科、熱病科、傳染病科等十三個大科。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人民對蒙醫藥學的繼承和發展,給予了高度重視,對眾多蒙醫典籍進行了翻譯和整理。現在,蒙醫廣泛利用自然科學成果和現代診斷方法,不斷豐富和革新自己的傳統診斷方法,成為嶄新的民族醫學,為祖國醫學的更加豐富和發展,為增進人類健康做出應有的貢獻。
色布蘇療法:蒙古族醫學的傳承之困delger 提交於 星期三, 12/25/2013 – 14:22 文·攝影/本報記者 查 娜 色布蘇療法,是一項從蒙元時期就流傳下來的蒙醫傳統療法,在成吉思汗的鐵騎征戰時,曾經發揮過巨大的作用。這種現場宰殺牲畜,用其內臟和皮治療人類疾病的方法,適應蒙古民族遊牧生活,是蒙醫重要的技藝之一。然而,隨着人們生活方式和醫療環境的改變,這種治療方式,正面臨着消亡的危機。 老懞醫達楞太是色布蘇療法自治區級非遺傳承人,現在一年也僅為兩三名患者使用這種療法進行治療。年輕的蒙醫們難以從學校學習到這種傳統的治療方法,而在現實的就醫環境中

蒙醫藥蒙醫震腦術

蒙醫藥 蒙醫藥
頭部受外力打擊或強烈震動時,出現腦功能一時性障礙,造成暈厥與昏迷,但腦組織不發生器質性變化稱為腦震盪。以畜牧業為主的蒙古人善於騎馬射箭,腦震盪有着較高的發生率。從車、馬或高處跌下時頭背部觸地,或頭部受棍棒打擊,磚石砸碰等,均易引起腦震盪,若打擊的外力過猛則可有顱骨骨縫鬆動的情況。腦震盪患者的主要症狀為暈厥,但一般不超過30分鐘即可恢復。血壓、呼吸、體温等雖無明顯變化,但脈象數而伴有顫抖。意識恢復後出暈眩、頭痛和頭部沉重而不能抬舉,頭髮失澤,嗜睡,頭痛惡寒,噁心,吐黃綠色水樣物等症狀。如骨縫外膜破裂,則行走蹣跚搖擺,目不能閉,頭暈,嘔吐,甚則昏迷。如骨縫鬆動則局部跳動性刺痛;如骨質損傷除出現上述症狀外,伴有發熱,眼紅,鼻出血等症狀。如受傷部位聚積黃水則出現目不能閉,耳聾,胃部不適等症狀。
“震腦術”是蒙古民族民間廣為流傳具有悠久歷史的一種專治腦震盪的奇特療法。具有取材容易、便於掌握、用之有效等特點,是蒙醫的一大治療特色,被整理載入了不少著作裏。漢代文獻中記載,有一次蘇武受了刀傷,匈奴醫生掘了一坑,加上熱灰,將昏厥的蘇武放在熱灰上,蹈其背而使其脱險;18世紀伊希巴拉珠爾《四部甘露》,以“蒙醫震腦術”為題,比較詳細地介紹了治療腦震盪的方法;《診治百病古代方經》的蒙文手抄本載:“小童腦震盪,挖地坑,將患童倒懸其中,拍打腳心三遍”;更有趣的是,駱駝腦震盪,“包其頭用木榔頭拍打”等。由此可見,蒙醫震腦術對人畜都有療效。牲畜震腦法的臨牀實踐也許對人的震腦方法提供了科學實驗性經驗。無論如何,這些都是“震盪療法”。
蒙醫震腦術的治療原則是“以震治震”、“震靜結合”、“先震後靜”。具體操作方法有以下幾種:

蒙醫藥木臼法

備一木臼,以百會穴為中心把木臼扣在患者頭上,臼口墊以柔軟厚布壓墊,使之緊貼於頭皮。然後用小木棒敲打臼底,以三次為一拍,共敲二十一次。

蒙醫藥棒擊法

讓患者端坐椅上,助手用雙手固定患者頭部,術前用寬繃帶沿耳上包繞其頭部,把繃帶之兩頭接在疼痛一側,右手拿木棒,距頭部一寸處用力打擊布頭三次。繼而在頭部之另三側依同法各打擊三次。如無木棒亦可用手掌小指側代替。然後用兩手掌從頭部之外沿往裏抖攏擠摩,從頭頂部抖動按壓,用五指甲從前額開始往上邊掐邊搔數次,最後在頭脈部和沿脊柱進行推摩。以上手法結束之後,把用黃油煎過之山羊羔毛敷於頭上,再用粗白布包纏保持三週。術後在鬆動之骨縫處施以艾灸。

蒙醫藥腳底敲擊法

令患者仰卧,貼腳底放一小塊木板,在木板上進行敲打,此法亦能使被震動之腦恢復。對此法不適應者,如患有嚴重高血壓病者,可採用繃帶緊拉法。術者用一手固定患者頭部,一手從骨縫鬆動側開始用力牽拉包繞頭部之繃帶兩頭七次,另三側亦依同法牽拉。術後每日在頭頂部噴灑白酒進行壓摩、蹭摩,雙眉上部及顳部穴位進行掐蹭按摩法。同時內服藥物,將黃羊或狍子肉與羊肉同煮,取湯加乾薑和紅糖少量,日服二次。亦宜投七雄丸、六味石決明散等方,以清熱利腦。患者應在安靜涼爽處靜養,避免日曬火烤。完全恢復之前,不能高聲呼喊和劇烈運動。飲食宜以稀粥、牛奶、奶酪等奶食和水果為主。 另外,治療內臟器官創傷、腰部損傷的“震盪”療術亦流傳至今,有些療法已編撰成書。例如《診治百病古代方經》裏介紹了治療肝損傷、腰損傷等各種方法。這些治療各種損傷的傳統經驗至今還流傳在民間。

蒙醫藥蒙醫望診

是醫生用視覺觀察病人外部精神狀態、色澤、形體、姿態以及局部情況的異常變化以推斷疾病情況的一種診察方法。

蒙醫藥望整體

望體態、膚色、精神狀態。如赫依病患者皮膚粗糙、發青,口唇蒼白,情緒不穩;協日病患者發熱,面紅耳赤,皮膚黃而油膩、出疹,多汗,易激動;巴達幹病患者皮膚蒼白、浮腫,反應遲鈍,身心沉重,不喜動;黃水病皮膚出疹、流黃水、瘙癢、粗糙。

蒙醫藥望五官

蒙醫藥 蒙醫藥
舌和苔:正常舌質紅潤,舌苔白薄,不滑不糙。而赫依病者舌紅、發乾、發僵、味覺減退;協日病者舌苔黃厚、發粘、出疹;巴達幹病者舌質軟,舌苔白厚,發粘;黃水病者舌常出疹;血病者舌質紅或紫,心臟熱舌苔發黑,肺病舌中央白,舌邊紅,肝病舌中央共同有小黑斑、舌邊紅,脾病舌質紅或花有斑點,腎病舌苔白、舌尖紅、兩側發黑。眼:赫依病眼常流淚,眼瞼腫,生翳膜,眼花,複視,上翻;協日病眼發紅發熱,眼瞼糜爛,出疹癢痛腫脹,畏光,黃視;巴達幹病眼瞼生白疹、發癢,眼生厚白雲翳,視力模糊,白視;血病眼痛嚴重,充血,紅視;黃水病眼生瘡,淚多;蟲病眼痛癢難忍。
耳:赫依病耳鳴、耳痛;協日病發紅髮熱、刺痛、流膿液;巴達幹病耳腫、發癢;血病耳內生瘡化膿、疼痛、耳聾。
鼻:赫依病鼻塞流涕,嗅覺減退;協日病流膿性黃涕;巴達幹病鼻癢、生瘡;黃水病鼻衄、流黃水;肺熱鼻翼扇動等。
口唇:主要觀察口唇的色澤,幹潤外形和感覺。正常口唇為淡紅色,柔軟。口唇歪斜多為赫依病,乾枯燥裂多為協日病或熱證,口唇滲水、蒼白多為巴達幹病或寒證,熱邪擴散於脾則口唇發黑。
牙齦及咽喉:熱性疾病牙齦發癢、糜爛,咽喉紅腫、化膿;寒性疾病牙齦和咽喉呈蒼白、腫脹、糜爛。
毛髮、指甲:赫依毛髮豎立,指甲灰白、變厚;協日病毛髮脱落,指出現黑紋等。

蒙醫藥排泄物

主要觀察尿。正常尿顏色呈淡黃色,赫依病尿色青、氣味小;協日病尿色黃、氣味大;巴達幹病尿色白,有腐爛味;血熱病尿赤黃、氣味大;黃水病尿紫色,氣味大,有沉澱物;腎病血尿;脾病綠色尿。

蒙醫藥蒙醫觸診

蒙醫藥 蒙醫藥
醫生通過手的感覺進行診斷,進一步明確望診和問診所不能肯定的問題,包括脈象、温度、壓痛、位置、大小、輪廓、移動性、表面性質、硬度等。其中診脈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蒙醫診脈是在前臂腕內橫紋上一寸橈骨頸突內,將橈動脈分成食指下寸、中指下關、無名指下尺三部。每部又分寸浮(取皮)、關中(取肌)、尺沉(取骨)的壓力進行診脈。患者左手(醫生用右手)寸下診心臟、小腸,關下診脾、胃,尺下診左腎、三舍。患者右手(醫生用左手)寸下診肺、大腸,關下診肝、膽,尺下診右腎、膀胱。女性患者寸下的診脈法,與男子相反,即女子右手寸下診心臟、小腸,左手寸下診肺、大腸。
通過診脈可以判斷疾病的性質。
熱病總脈象為實、洪、滑、數、弦、緊。實脈為壓之感覺堅實,如實熱症、搏熱症等;滑脈為壓之滑而清楚,如血熱症;弦脈為壓之有細而緊的感覺,如協日熱及心臟熱症之脈;數則指脈搏快;洪是指有粗闊的感覺,如虛熱症、瘀症之脈;緊是指壓之硬而有力,多見於傷熱症。
寒症脈象為微、沉、弱、遲、虛、空。微是指脈象不清楚,虛脈是指壓之搏動減弱,以上兩種多見於寒性痞症;弱脈是指搏動不明顯的脈,多見於浮腫症;遲脈是指脈搏次數少,多見於寒性黃水症;沉脈是指用力才能切到,多見於寒性水腫、水鼓症;空脈是指壓之消失,見於赫依病。
總的説來,赫依病脈象壓之空虛,時有停頓。協日病脈象為細、強而有力。巴達幹病脈象為沉、弱、遲。血病脈象為實、滑。黃水病脈象為發顫感。蟲病脈象有扭轉感。
各種脈象如再加有發顫,並伴時而停止等現象,則為危症脈象。

蒙醫藥蒙醫問診

蒙醫藥 蒙醫藥
蒙醫診斷疾病時運用問、望、觸三種方法,即三診來觀察和掌握患者的體徵及症狀,將獲得的資料進行分析歸納,對疾病作出正確的判斷。醫生對病人或家屬,通過正面或側面進行查詢,以瞭解病情的一種診察方法。主要包括:問病人的生活環境與生活習慣、既往病史、家族病史、平素體質、疾病的發生發展及演變過程、治療經過等。
1.問一般情況,即患者的姓名、年齡、性別、職業、籍貫、住址、生活習慣、婚姻、月經等情況。
2.患者和家族的患病史,包括現病史、既往史、治療史,詢問疾病的發生時間、病因、主證、發病的緩急、病情的輕重和發展經過及診療過程等。
3.起居行為和精神因素,詢問飲食狀況和住處的寒、熱、潮、濕、乾燥等情況,是否有過極度恐懼、受涼或情緒過於激動等情況。
4.現病情況,主要詢問疾病的發生時間、病因、主證、發病的緩急、病情的輕重和發展經過及診療過程。

蒙醫藥蒙醫疾病分類

按病因分類,蒙醫將疾病分為赫依病、協日病、巴幹達病、血病、黃水病、蟲病六種。

蒙醫藥赫依病變

赫依失去相對平衡,發生太過、不及或搏亂等變化而損害身體稱為赫依病變。赫依具有煽動寒熱的雙重性質,有輕、糙、滑等秉性,發生病變時亦表現以上特性。赫依病一般多見於年老、體弱及赫依個性的人,一旦發生病變,無論寒症還是熱症,均使其加劇、複雜化。
可引起赫依病變的外因有以下幾種:①過食苦、辛味,性輕、糙、涼的飲食,營養不良;②長期失眠,多語,慾望過度;③受風、受涼過度;④過度驚恐、悲傷、精神受刺激或下瀉、催吐、放血等療法應用不當。以上四種因素均可使赫依功能紊亂,引起盈症。反之,温性油膩厚重的飲食過度,身體活動過少,時季過度温熱,補養過量等可壓抑赫依,使其減少,引起虧症。
赫依病變過程有蓄積、發作、平息三個階段。
赫依病變的形式分太過、不及、搏亂三種形式。太過表現消瘦、皮膚青、喜暖、身顫、腹脹、便秘、多語、頭暈、體力衰弱、睡眠不佳、感覺遲鈍等赫依秉性增多的症狀;不及表現乏力、少語、身感不適、反應遲鈍等赫依秉性減少的症狀;搏亂是赫依秉性紊亂的症狀。
赫依病變部位可遍及全身表裏上下,主要累及在腎、髖、心臟、大腸、骨、關節、皮膚、耳等部位。

蒙醫藥協日症變

協日屬火,有熱、鋭利等秉性,所以協日病發病較急,病變過程快,易流行、高熱、刺痛較嚴重。多見於青壯年及協日個性者。
引起協日病變的外因有:①過食辛、鹹、酸味,熱性、油膩的食品;②過度勞累、長期日曬、焦急等鋭性活動過度;③時季氣候異常變熱;④跌傷、熱病傳染、温熱施治過量等。以上原因皆可誘發協日盈症病變。反之,清、冷、淡的飲食,長期處於蔭涼寒冷的環境,清涼施治過量等可使協日減少,引起虧症。
協日病變過程有蓄積、發作、平息三個階段。
協日病變形式有太過、不及、搏亂三種。太過表現為發熱、口渴、黃染、下瀉等症狀;不及表現為體温低下、身體發冷、皮膚髮青等;搏亂表現協日紊亂的各種症狀。
協日病變雖循於全身,但主要累及肝、膽、小腸、血、汗、眼、皮膚等。

蒙醫藥巴達幹病變

巴達幹屬水、土,有重、冷等秉性,所以巴達幹病變發病慢,變化少,病程長,痊癒慢,疼痛鈍、弱。臨牀多見於少年兒童及巴達幹個性者。
巴達幹病變的內因是其本身。外因有:生冷、油膩、不易消化的飲食過量;受冷、潮濕、長期不活動;時季寒冷;清涼施治過度等。以上為促使巴達幹發生盈症病變的外因。與此相反,熱鋭、輕性的飲食,過熱的環境,活動過度,熱性施治過度等則壓仰巴達幹,引起虧症。
巴達幹太過則身體發涼,食物不消,身體沉重、倦怠,關節鬆軟,唾液、鼻涕增多;不及表現為頭暈、心悸等;搏亂表現為巴達幹七種秉性互相干擾的症狀。
巴達幹病的循徑為頭、舌、胃、腎、膀胱、肺、飲食精微、肌肉、脂肪、精液、大小便等。

蒙醫藥血病

血病類似於協日病,熱鋭性,起病急,發展快,變化多,臨牀上多見於壯年及血協日個性者。
血病有三種形式:太過、虧損、搏亂。太過表現為眼、面發紅,頭痛、發熱,口腔牙齦潰爛,鼻衄,咳血,便血,尿血,瘡瘍等;虧損表現為身體衰弱,頭暈,耳鳴,眼花,心悸,氣急,口唇發白,月經失調等;搏亂則為血熱增多的各種表現。
血病變主要累及肝、血脈、眼、鼻、頭等部位。

蒙醫藥黃水病變

黃水發生太過、不及、搏亂變化,損害身體稱為黃水病變。黃水病與協日、血合併則為熱性病變,與巴達幹、赫依合併則為寒性病變。因此,引起血、協日熱的因素即可引起熱性黃水病,引起巴達幹、赫依病變的因素即引起寒性黃水病變。
黃水病變的形式有增多、耗損、搏亂三種形式。黃水增多是由於消化功能不佳,血液清濁分泌不良,血之濁返流入精微之道,使元氣混濁而黃水增多,表現全身生瘡,皮膚瘙癢,肌肉腫脹,毛髮脱落,關節腫痛,皮下囊腫等;黃水虧損是由於大出血、長期營養不良等因素使黃水產生減少所致,表現為全身乾瘦、乏力,皮膚無彈性;黃水搏亂主要表現增多的症狀。
黃水病雖然累及全身,但主要累及皮膚、肌肉之間的組織,腹腔,關節腔等。

蒙醫藥蟲病

由致病蟲引起的疾病叫蟲病,合併巴達幹、赫依為寒性病變,合併協日、血為熱性病變。致病蟲主要分為寄生蟲和粘蟲,粘蟲主要合併血、協日引起瘟疫症、皮膚病等熱症,並有傳染性;寄生蟲則引起腸道寄生蟲等多種寄生蟲病。

蒙醫藥治則與治法

蒙醫藥 蒙醫藥
蒙醫治療強調“治未病”、“求本”、“扶正祛邪”、“調理三素”和“因人、因時、因地制宜”等原則。但對不同的疾病,須遵循不同的治療原則。赫依病強調温暖舒適的環境,用温性藥物補養身體,精心護理;協日病採取給輕涼性飲食,在涼爽環境中休養,用屬水元成分的涼鈍性藥物和清瀉療法清除協日熱的治療原則;巴達幹病主張熱糙性飲食,保暖,用屬火元的藥物補火温同時催吐巴達幹寒的治療原則;血病採取涼性稀薄飲食,在陰涼處休養,用屬水元成分的藥物和放血治療等降血熱的治療原則;黃水病給乾燥、柔和飲食,在温暖乾燥處休養,用屬氣元成分的藥物及温泉等療法,以調火温而燥黃水為治療原則;蟲病和粘毒病採取給糙、涼性飲食,在清涼安靜處休養,嚴防傳播,用殺蟲、殺粘藥物治療的原則。
不同的兩種病變發於同一個部位時,應密切注意其患病部位的個性,然後根據病情,採取交替治療或一同治療的原則。主病未平息或轉變為其它疾病時,採取醫治後者為主的原則,疾病本質與外表相反時,採取先確診其本質,治本為主的治療原則。
對於三種以上疾病併發的聚合症,採取保護胃火温,調理三素的原則,同時根據疾病本質、發病部位、病勢強弱等情況對症治療。
蒙醫的治療方法豐富多彩,概括起來,有根據病情施治的滋補療法、消減療法以及系統四施法。此處着重介紹系統四施法。系統四施法主要包括飲食療法、起居療法、藥物療法、外治療法。其中飲食療法是很重要的一方面,指導患者根據病情安排有益的飲食,如熱性病者安排清淡除熱的飲食,寒性病者安排生熱祛寒的飲食,體質虛弱的病人安排滋養身體的飲食,合理的飲食對疾病的痊癒有很大幫助。

蒙醫藥事業現狀發展前景

1949年以來,在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和衞生工作方針的指引下,蒙醫藥事業的發展得到了有關地區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與大力支持,使蒙醫藥無論在機構建設還是學術發展等各方面都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特別是在內蒙古、青海、遼寧等蒙古族聚居人口較多的地區或州、縣,蒙醫藥為保障各族人民的身體健康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40多年來,各級政府主管部門和有關領導為發展蒙醫藥提出了一系列的方針政策或重要指示,主要有:
1954年10月20日,內蒙古政府印發《關於1955年3日召開中醫、喇嘛醫代表會議的指示》。這次會議上第一次醖釀提出將“喇嘛醫”改稱“蒙醫”。內蒙古衞生廳於1962年2月21日正式發文通知各有關單位將“喇嘛醫”一律改稱“蒙醫”。
1955年5月25日,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在呼和浩特市召開了第一次全區中醫、蒙醫代表會議。會議規模空前,出席會議的中醫代表72人,蒙醫代表49人,西醫代表12人,還有內蒙政協、統戰部、內蒙古民委等單位特邀代表38人,共182人。內蒙古衞生廳廳長鬍爾欽畢力格作了《關於幾年來中蒙醫工作情況的報告》,中共內蒙古分局宣傳部副部長閆素同志向大會作了《關於目前時事和中醫政策的報告》。會議共收到各種提案231件,對落實黨的中醫政策和民族醫藥政策改進中蒙醫工作,提出了多方面的意見與建議。會議通過了《幾年來中蒙醫工作情況的決議》《組織和鞏固聯合醫療機構試行方案》《加強中蒙醫學習方案的決議》《提案審查報告的決議》。5月17日內蒙古日報頭版發表了題為《正確貫徹中醫政策、充分發揮中蒙醫作用》的社論。為自治區中蒙醫工作順利開展奠定了基礎。
1956年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王鐸針對蒙醫教育工作指出:“要採用傳統的形式、充實的內容”。內蒙古衞生廳為貫徹書記指示精神,對所舉辦的蒙醫進修班、研究班都選址在呼和浩特市的烏素圖召、席力圖召內。1956年開辦的內蒙古蒙醫進修學校也選在烏素圖召,並聘請全國佛協副會長嗄拉僧任名譽校長。
1958年,內蒙古衞生廳廳長鬍爾欽畢力格向內蒙古黨委彙報《關於貫徹黨的中醫政策問題》的時候,烏蘭夫書記指出説:“要徹底改變中西醫之間相互排擠,互相不配合協作的狀況”,又説:“中西醫之間要互相尊重,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團結合作,共同提高,更好地為人民服務”。1958年8月2日在包頭市召開了“全區繼承發揚中蒙醫學現場會議”,會議主要內容傳達烏蘭夫書記的。指示,並聽取了各地經驗介紹。確定以蒙醫為重點,切實把繼承發揚中蒙醫學遺產的工作開展起來。
1960年內蒙古自治區人民委員會頒發了《內蒙古自治區中蒙,醫(藥)帶徒弟辦法》,於1963年進行了修訂,對學徒條件、學習內容、期限、手續、生活待遇、出師考試等都作了明確規定。
1962年內蒙古自治區人民委員會發了《關於做好蒙藏文醫學;經卷的保管、蒐集、整理、研究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盟(市),旗 (縣)人民委員會,指派專人對散在民間及召廟中的有關醫學經卷,進行整理、修補、造冊、編目,以供整理研究應用。
1980年4月,在全區中蒙醫,中西醫結合工作會議上,根據內蒙古的實際,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廷懋、內蒙古政府主席孔飛、副主席周北峯明確指出:“蒙醫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份,在我區貫徹黨的中醫政策,應該把重點放在蒙醫工作上,發掘和繼承蒙醫藥遺產,努力提高蒙醫藥學術水平,這是我們的歷史任務”。“蒙醫工作是薄弱環節,要重點扶植”,指明瞭工作方向。
1982年9月,在呼和浩特市召開了“全區中蒙醫院暨民族衞生工作會議,傳達了衡陽會議精神,就中蒙醫院如何突出特色問題進行了討論。會後根據《全國中醫醫院工作條例》整頓了中蒙醫院。1984年4月,制訂了《蒙醫醫院工作條例》和《蒙醫病歷書寫格式》,在全區試行。
1984年9月1日衞生部、國家民委在呼和浩特召開了全國民族醫藥工作會議。內蒙古衞生廳副廳長斯勤在會上作了題為《認真貫徹黨的民族政策、發展蒙醫藥事業》的報告,明確指出了自治區發展蒙醫蒙藥事業的設想:①多種途徑大力培養專業人才;②有計劃有重點的加強蒙醫機構的建設;③充分發揮現有蒙醫藥科研機構的作用,搞好蒙醫藥的整理、繼承工作,提高科研能力;④解決好蒙醫藥的產、供、銷工作,滿足臨牀用藥;⑤提出了對在基層工作蒙醫藥的優惠政策。
1990年10月,制定了《內蒙古自治區蒙醫學會章程》。
1992年,制定了在自治區中蒙醫機構實施“杏林計劃”的規劃。
1994年,制定了《內蒙古自治區繼續醫學教育實施方案》。
1995年制定了《內蒙古自治區中蒙醫科研工作管理辦法及2010年發展規劃》《內蒙古自治區蒙醫醫院住院病歷檢查評分標準與方法》《內蒙古自治區專科專病領先學科實施方案》。
目前,內蒙古自治區已有蒙醫醫療機構47所,其中旗(縣)級以上蒙醫醫院37所、蒙醫專科醫院1所、蒙醫門診部9所。共有病牀2458張,盟(市)級蒙醫研究所4所,自治區級中蒙醫研究所1所,市級中蒙醫研究所1所,共附設蒙醫病牀50張。有蒙醫、中醫合署的中蒙醫院24所,也設有一定數量的蒙醫病牀。
自治區現有蒙醫藥人員3972人,其中蒙醫人員3214人,蒙藥人員758人。蒙醫人員中有高級職稱者174人,中級職稱者612人,蒙藥人員中具有高級職稱者17人,中級職稱者53人。蒙醫藥人員佔全區衞生技術人員總數的3.88%。
蒙醫藥教育事業也得到了較快發展,1986年和1987年經自治區政府批准先後建立了呼倫貝爾盟蒙醫學校和內蒙古蒙醫學院。近些年為全區及全國蒙醫機構輸送了一批合格人才。蒙醫在職培訓及學徒培養也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舉辦了各級各類學習班、培訓班、研究班26期,1995年經自治區衞生廳批准同意將1所民辦蒙醫職業高中學校改建為蒙醫職工中等專業技術學校,開設蒙醫士、蒙藥士、骨傷等專業,作為向基層定向培養蒙醫藥人才的基地,自職高建校以來,已培養蒙醫師30人,蒙醫(藥)士1238人。1988年成立了內蒙古興安盟殘疾人蒙醫職業學校,學校定向向農牧區蒙古族殘疾人招生,共培養學生168人,全部在農村、牧區就業,成為殘疾青年成才的苗圃。
蒙藥材及藥品生產與供應緊缺的狀況有所改善。自治區有12個蒙藥廠和l所國家蒙藥製劑中心。年產蒙藥31 280斤,產值達574.5萬元,提供各種製劑和蒙成藥350種。全區已調查清的蒙藥資源423種,佔常用蒙藥的8%,短缺蒙藥材51種,佔常用藥的6%。現有17種蒙藥傳統方劑和17種單味蒙藥上了國家藥典。有65種蒙成藥和6種單味藥列為自治區二、三級標準。
科研工作也取得一定成績。1949年以後,蒙醫科研工作首先從蒙醫藥古籍的翻譯、整理入手,從1956年到1986年蒐集整理蒙、藏、漢、日、俄文獻達600餘部,還有掛圖、圖譜、針灸銅人、傳統醫療器械等寶貴蒙醫古籍文獻資料。編譯出版了《四部醫典》《本草圖鑑》《蒙醫藥學概要》。1984年哲里木盟蒙醫研究所被國家民委、衞生部和自治區列為國家民族醫藥重點建設單位,1992年自治區蒙醫研究所被國家民委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列為國家民族醫藥重點建設單位。從1982年以來加強了具有蒙醫特長的專科專藥研究工作。蒙藥“那如注射液”治療風濕性關節炎、坐骨神經痛;“扎衝”治療“薩病”,“通拉嘎601”對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及再障的治療;《蒙藥新藥保利爾的研製》、“桑肝丸”、“萎胃舒”、《沙棘莖提取物的心血管藥理與毒理學研究》等87項有代表性的專科專藥著作、臨牀經驗總結分別通過了衞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自治區科研成果鑑定。截止1995年在蒙醫藥科研方面,已獲自治區科學技術進步各等獎38項,其中“蒙藥治療薩病”、“蓽茇降血脂機理研究”等四項成果分別獲部級二等、三等獎。蒙藥“紫癜靈”獲1995年中國科學技術委員會、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協會、中國外國專家局聯合舉辦的“第三屆全國科技人才技術交流展示會”金獎。從1990年以來,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一項課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民族醫藥科研課題11項,重點課題2項,自治區級課題(衞生廳、科委)24項,盟(市)級課題28項。推廣科技成果6項,在臨牀廣泛使用。得到比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自治區衞生廳於1995年制定了《內蒙古自治區中蒙醫科研工作管理辦法及發展規劃》《內蒙古自治區中蒙醫科研研究招標項目》《內蒙古自治區中蒙醫科研課題招標指南》。對科技成果進行了微機化管理。1995年舉辦了《四部醫典》研究班,學制一年,學習現代化的科技手段和方法,重點研究文獻和專科專病。同時,自治區衞生廳正在全區實施領先專科專病建設規劃,以最大限度地發揮蒙醫專業技術人員的創造才能,培養造就一批跨世紀的高層次、高水平的新一代科學家和科技研究人員,爭取到本世紀末,在全區範圍內建設一批不同層次的專科專病領先研究機構,加快蒙醫現代化建設步伐。蒙醫編著工作成績喜人,1978年起自治區衞生廳在全區範圍重點開展了編著、翻譯古籍整理工作。積極為各地老懞醫配備了助手,協助他們總結臨牀經驗。從1959年到1995年共出版蒙醫專著86種。代表作有《蒙醫臨牀醫藥鑑》《蒙醫成方選》《婦科證治驗錄》《蒙藥志》《蒙醫簡史》等。1982年根據衞生部1982年至1990年中醫古籍整理出版規劃》,承擔了蒙醫古籍《碧光硫璃醫鑑》、《醫宗要旨》《祖傳口教》《訶黎勒珠》《醫學本續全釋》等重點出版項目,於1986年前後基本完成了出版任務。各蒙醫研究所先後共翻譯整理古籍經典著作89部。《中國醫學百科全書·蒙醫分卷》(蒙文版)的編寫工作於1985年完成,1986年正式出版發行,其漢譯本於1992年出版發行,受到醫務界人士的好評。還組織蒙醫專家教授編寫了高等醫學院校蒙醫藥統編教材25門,約七百萬字;中專教材17門,其中一部分已出版、部分正待出版。結束了蒙醫高等中等教育領域無正規統編教材的歷史。
編輯出版與科學普及工作成效顯著。由自治區衞生廳和內蒙古自治區蒙醫學會主辦的《蒙醫藥》雜誌,創刊20年來在區內外的影響愈來愈大,在醫學界有一定的影響,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每年平均通過郵局發行1400份,每期48頁,4.8萬字,已出版45期,共發表論文1260篇。多次被新聞出版部門評為優秀期刊,不僅區內外擁有大量讀者,近年來在蒙古國、獨聯體、日本等國也有一定影響。1991年《蒙醫藥》漢文版創刊,在區內外發行,受到醫學界同仁和廣大漢族讀者的喜愛,為傳遞學術信息、普及蒙醫藥知識發揮了作用,對弘揚我國民族醫藥的優秀文化遺產起到了積極作用。1992年創辦了《全國民族醫藥信息》雜誌,1995年創辦了綜合性民族醫藥期刊《中國民族醫藥》雜誌,擔負着挖掘、整理、推動與發展民族醫藥事業的重要歷史使命,為正確宣傳黨的民族醫藥政策發揮了積極作用。1990年承擔了國家藥典民族醫藥部分的修訂和《中華本草》蒙藥分卷的編寫任務,現正在按計劃進行。
另外,還建立了學會組織、促進了學術交流。1977年4月,內蒙古自治區蒙醫學會成立。經近20年的發展,已成為繼承與發展蒙醫藥學術水平的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全區12個盟市有11個一盟市建立了分會組織,初步形成了學會網絡。根據學會自身的特點制定了學會章程和會員證制度,並建立了蒙醫內科學委會、骨傷科學委會、蒙醫婦科學委會、蒙藥學委會。現有會員1580人,是醫科協98個學會中比較大的學會。召開過3次會員代表大會,正式出版四本學術論文集。這些年開展了多種形式的學術交流活動,交流各種學術論文1236篇,活躍了學術氣氛。全區平均每年約有15篇論文在全國會議上交流或雜誌上刊出。《蒙醫藥》雜誌,在區科協優秀論文評選活動中,出現了一批不同層次的優秀論文並獲得證書。近些年,國際學術交流出現新氣象,從1989年以來,學會的部分專家、教授應邀到蒙古、獨聯體、日本等講學,參加學術交流的有27人,1994年至1995年,學會會員有18人前往美國、日本、越南參加世界傳統醫藥學術交流會。蒙醫學會副理事長吉格木德教授的專著《蒙醫簡史》用蒙、英、日語三種文字於1990年在日本出版,在世界範圍擴大了蒙醫藥的宣傳和影響。蒙醫藥日益受到區內外及周邊國家的重視和歡迎,蒙醫藥技術已成為自治區對外交流和衞生合作的重要內容以及全區衞生事業的一大特色與優勢。
蒙醫藥在青海、遼寧等地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目前,青海省共有蒙醫藥人員260名,其中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者5人。全省現有1所蒙醫醫院(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烏蘭縣蒙醫院)和3所蒙藏醫院(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蒙藏醫院、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蘭縣蒙藏醫院、黃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縣蒙藏醫院)。4所醫院共有病牀105張,職工170人。
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是該省蒙醫藥事業建設發展的主要基地。該縣於1958年8月5日成立蒙醫學校,並附設蒙醫研究所。但在“十年動亂”期間,蒙醫藥事業遭到嚴重破壞,研究所的機構被撤消了。1978年,在有關部門和各級領導的支持下,阜新蒙古族自治縣蒙醫研究所得以恢復,興建了建築面積達10, 000平方米的科研大樓,並於1987年與縣蒙藥廠合併,擴建成為集蒙醫科研、醫療、藥廠三位一體的機構,從而有力地促進了阜新地區蒙醫藥事業的健康發展。
1989年,該所更名為遼寧省阜新蒙醫藥研究所。1994年5月,又經省教委批准,在原有蒙醫中專班的基礎上開設了蒙醫大專班,使該所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全省唯一的集科研、醫療、教學、製藥四位一體的縣團級蒙醫藥機構,為蒙醫藥事業的繁榮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該所現有職工205人,專業技術人員145人,其中有高級職稱的9人,中級職稱22人,初級104人。所內附設的蒙醫醫療機構,開設病牀100張,並設有12個門診科室。研究所從實際出發,確立了振興蒙醫、蒙藥,為各族人民健康服務的辦所宗旨和以科研為先導、醫療為重點、辦好教學、搞活藥廠的辦所指導方針,充分依靠專業人才,走科技興業之路。
幾年來,該所先後開設了33項科研課題,其中一項已通過省級鑑定,兩項通過市級鑑定,四項已納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課題。撰寫書籍多部,其中蒙藏對照本《四部醫典》和《蘭塔布》《蒙醫金貴》《蒙醫方劑選》《蒙醫兒科學》《蒙醫放血療法》《阜新蒙醫藥簡史》《蒙醫妙診》已出版發行;《阜新名老懞醫經驗選編》《蒙醫驗方選》已定稿交遼寧民族出版社待出版。醫療業務上充分依靠名老專家,積極培養後繼人才,先後樹立了“八大金剛”、“十大新秀”,他們對各種疑難雜症各有所長,患者遍及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和12個國家或地區。
建所以來,共招收9期大、中專班,2期短期提高班,l期函授班,招收學員352名,已畢業312名,這些學員分佈在阜新城鄉各地,有的已成為蒙醫藥事業發展中的骨幹力量。
隸屬於該所的阜新縣蒙藥廠,始建於1970年,1983年投資90萬元移地改建,1986年3月落成投產,佔地面積1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600平方米。現有職工80人,其中少數民族職工34人,佔職工總人數的43%;科技人員22人,佔職工總數的27.5%。固定資產118萬元,流動資金70萬元。註冊生產的蒙藥品種有42種;有國內較先進的製藥工業設備和檢測設備及生產線,蒙藥年產量50噸,產值300萬元,是遼寧省蒙藥生產專業重點廠家。
該廠現有199個銷售網點,產品遠銷東北三省、內蒙古、青海、新疆、寧夏、甘肅等地。
1986年該廠被市、縣分別授予“衞生紅旗單位”和“文明單位”稱號。
為了更好地促進蒙醫藥的學術交流,推動事業發展,內蒙古自治區於1977年4月創建了自治區蒙醫學會,並在內蒙古巴盟臨河市舉行了成立大會暨首屆學術交流會,選舉了理事,組成了第一屆理事會,會長金久鬥,秘書長吉格木德。蒙醫學會繼臨河學術會議之後,於1980年9月、1982年8月分別在通遼市、巴彥浩特召開了第2、3次學術交流會,1985年在錫林浩特市召開了第4次學術交流會。1987年10月召開了第2屆會員代表大會暨全區蒙醫學會第5次學術交流會,組建了第2屆理事會,會長劉廣理,秘書長武紹新、副秘書長格日樂圖。1990年10月在興安盟召開內蒙古蒙醫學會第6次全區學術交流會,同時召開了常務理事會議,討論通過了《內蒙古蒙醫學會章程》蒙漢文兩種文字(草案)和《內蒙古蒙醫學會會員證》。1992年10月25日,在呼和浩特市召開於蒙醫學會第3屆會員代表大會暨全區第7次學術交流會,會議上正式通過了學會《章程》和《學會會員證》,結束了蒙醫學會多年無章可循的歷史。組建了第3屆理事會,會長蘇力,秘書長巴雅爾,副秘書長王玉傑。於1991年全區11個盟市均建立了分會組織,初步形成了學會的網絡。學會根據自身特點,建立了蒙醫內科學委會,蒙醫骨傷科學委會,蒙醫婦科學委會,蒙醫兒科學委會。學委會和地區性學術活動頻繁開展。
1974年自治區衞生廳和蒙醫學會創辦的《蒙醫藥》雜誌,是全國民族醫中以民族文字出版的唯一公開刊物,是蒙醫界學術交流、傳播臨牀經驗、科技成果的唯一窗口和園地。1991年《蒙醫藥》漢文版創刊,每2年1期,受到醫學界同道們的好評,為宣傳蒙醫蒙藥發揮了積極作用,有力地推動了自治區蒙醫學的發展,有效地帶動了有關學科領域的蒙醫科研與臨牀工作。先後獲得國家新聞出版署、內蒙古黨委宣傳部、內蒙古科委等單位的獎勵,是全國優秀期刊之一。
1992年在呼市地區開展了繼續教育試點工作,以點帶面,逐步向全區推行,採取專題講座,講授與研討相結合的方式對在職人員進行繼續醫學教育,1994年制定了《內蒙古自治區中蒙醫繼續醫學教育實施方案》。繼教以記分形式確定為晉升技術職稱的依據之一。1993年以來有98個項目在全區範圍內講授,有1800餘人聽講,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學會成立以來注重了學會組織建設,發展學會會員,多形式、多層次地積極開展了學術活動。現有學會會員1580人,召開7次大型全區蒙醫藥學術交流會,交流學術論文1236篇,出版學術論文集4本。在區科協組織的1976年至1986年自治區自然科學優秀論文評選活動中,蒙醫有186篇參評,有1篇獲一等獎,16篇獲二等獎,28篇獲三等獎,並獲得證書。
改革開放政策為蒙醫藥的對外交流與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和交流渠道。近年來應獨聯體、蒙古國的邀請,自治區先後派出蒙醫藥專家、學者前往講學、醫療及考察112次,吸引了大批患者,頗受好評。蒙醫蒙藥引起了他們的濃厚興趣和極大關注。自治區中蒙醫院蒙醫副主任醫師張巴斯爾在蒙古國工作期間因表現突出,療效顯著獲得蒙古“貢獻者”金質獎章,自治區中蒙醫院從1991年開始接收來自蒙古、獨聯體等國家的患者。蒙古國、俄羅斯及獨聯體、日本、朝鮮、馬來西亞等國及台灣、香港等地多次派人來該區進行訪問、考察、瞭解蒙醫臨牀、科研、教學情況,並且派人前來該區學習、進修蒙醫蒙藥,到1995年已368人次。1994年內蒙古醫學院中蒙醫系從蒙古國招收30名蒙醫大專生,為蒙古國培養高層次蒙醫藥人才。近些年原區各大、中專院校蒙醫研究人員及自治區各盟市旗縣蒙醫研究所、醫院紛紛從不同渠道向蒙古國、俄羅斯及獨聯體國家進行蒙醫藥學術交流,更加活躍了學術氣氛。烏蘭巴托市傳統醫藥研究所專門研究蒙醫蒙藥,在烏蘭巴托大學成立了傳統醫學系,教師全部從我區內蒙古醫學院中蒙醫系、內蒙古蒙醫學院聘請。從1994年到1995年,學會會員有18人前往美國、日本、越南參加了世界傳統醫藥學術交流會。蒙醫學會副理事長吉格木德教授編著的《蒙醫簡史》用蒙、英、日三種文字在日本出版,擴大了蒙醫藥在國際上的影響,促進了國際間的學術交流。遼寧省阜新地區的蒙醫學者,還在血液病的臨牀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曾多次派學者參加國內外血液病研討會。所有這些,都為蒙醫藥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礎。目前正在積極籌備成立中國蒙醫學會。力爭蒙醫蒙藥在國際學術交流方面有較大進展。
當前,在新時期衞生工作方針的指導下,以內蒙古自治區為主要代表幾個省區又為今後一個時期內蒙醫藥事業的進一步發展提出了更高的目標與任務,併為之而努力奮鬥。
目標為建立和完善以全民所有制為主體,佈局合理、機制靈活、功能健全、優勢突出、隊伍結構合理、學術水平較高、綜合效益明顯的蒙醫醫療、保健、教育、科研體系,重點對現有蒙醫醫療機構的內涵進行充實、完善和提高,努力實現全區蒙醫事業跨世紀發展的目標。在“九五”期間實施國家中醫藥管理局“316工程”的同時起步實施“868”蒙醫發展計劃。在自治區各盟市建立健全蒙醫藥的管理機構,帶動整個蒙醫事業的發展。任務為:
(一)加強對蒙醫工作的領導
根據《憲法》關於“發展現代醫藥和我國傳統醫藥”的精神,進一步提高對蒙醫藥事業重要作用和地位的認識,認真貫徹執行黨的民族醫藥政策。爭取各級政府對蒙醫藥事業的大力支持,為其建設發展創造良好條件。嚴格控制低專業技術人員和低層次衞技人員進入蒙醫機構。
(二)鞏固、充實、提高現有蒙醫醫療機構,加強內涵建設,建全服務功能,提高競爭能力
根據蒙醫機構建立時間比較短、基礎條件差、設備簡陋,功能不健全的實際,圍繞“堅持方向,突出特色,提高療效,加強管理”的原則,努力提高質量,提高效益,形成獨特醫療優勢。
1.按照《中醫醫院分級管理標準》和《細則》要求,結合蒙醫機構的特點,逐步實現蒙醫院的分級管理目標,形成一批結構合理、科室設置齊全、儀器設備配套、服務功能完善的綜合性蒙醫醫院。
2. 突出蒙醫特色,加強專科專病建設。形成醫療服務的特色和優勢是蒙醫業務建設的重要內容。“九·五”期間將重點扶持好10個臨牀療效好,技術水平高,技術梯隊合理,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蒙醫專科專病基地,以及10個達標蒙藥製劑室。
3. 科學管理是內涵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蒙醫醫療機構建設的基礎和保證。在抓示範醫院建設的基礎上,要通過《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的實施和蒙醫醫院分級管理評審,將各級蒙醫醫療機構的建設和管理納入法制化、規範化、標準化、科學化的軌道。
4.爭取政府的傾斜政策,對蒙醫事業給予扶持,增加投資,設立發展蒙醫藥事業專項資金,以增強蒙醫機構的“造血功能”。
(三)積極穩步地發展蒙醫藥教育,努力建立一支結構層次合理的專業技術隊伍
要把蒙醫藥教育擺在突出重要的戰略位置,加快蒙醫藥人才培養的步伐,形成合理的專業梯隊,保證事業的發展與繁榮。
1.抓好高層次、高水平蒙醫藥專業骨幹及學科帶頭人的培養。充分發揮內蒙古蒙醫學院蒙醫藥學教育的龍頭作用,有計劃,按比例的增加蒙醫藥招生人數,為自治區培養蒙醫藥骨幹及高、精、尖的學科帶頭人。“九五”期間,開展評選名蒙醫藥人員活動,通過考核、選拔、培養,使一批精通理論,經驗豐富,技術精湛的當代名蒙醫脱穎而出。
2.開展成人教育,根據自治區蒙醫藥技術隊伍的現狀,針對不同層次的專業對象,舉辦各種類型的進修班、研究班、專科專病學習班、西學蒙學習班等,使現有的蒙醫藥人員的業務技術水平儘快得到提高。繼續加強為農村、牧區培養蒙醫藥人才。發揮好自治區蒙醫殘疾人學校和蒙醫職業學校的功能,源源不斷地向農村、牧區輸送適用人才。
3.名醫帶高徒是傳統的培養蒙醫藥人才的方式之一。要把傳統的師承教育同現代教育制度緊密地結合起來,做到使傳統方式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有所發展和進步。
4. 要杜絕和防止蒙醫藥人員改行現象,保證專業對口,學以致用,發揮特長。要為蒙醫藥人員創造應有的工作條件和學習提高機會,在獎勵、晉升等方面制定有利於蒙醫藥人員安心鑽研專業技術的政策。教育蒙醫藥人員樹立牢固的專業思想和敬業精神,從思想上穩定蒙醫藥專業隊伍。
(四)加強科研工作,促進學術繁榮
蒙醫藥的科研工作要以提高科學技術水平和防病治病為核心,抓科技攻關,促成果轉化,建立科技為醫療服務,與生產企業密切結合的運行機制,合理配置資源,優化科研組織結構,突出重點,形成優勢,加強科研工作,促進學術繁榮,以此推動實施科技興醫戰略的實施。
1. 加強機構的隊伍建設。加強各級蒙醫研究所的建設,充實科研骨幹,增添現代化儀器設備,使研究所成為學科比較齊全、技術力量比較雄厚、設備較為先進的蒙醫藥科研、信息中心,並創造條件建立自治區級蒙醫研究所。爭取在20世紀末建立一支蒙醫藥技術和年齡結構合理、具有一定科學實力和競爭能力,在自治區乃至全國民族醫學領域中有一定影響的衞生科技隊伍。
2. 加強對蒙醫藥的開發研究。在開展基礎理論研究的同時,以應用研究為重點,緊密結合臨牀實際、積極組織攻關。“九五”期間力爭蒙醫藥治療肝炎、萎縮性胃炎、糖尿病、防治老年骨質疏鬆症、心腦血管病的研究取得成果。積極引進和推廣科研成果,開拓技術市場,每年重點引進和推廣3~5項適用性新成果、新技術。搞好蒙醫藥的開發與應用研究,重點從蒙藥專用單味藥材和複方製劑中開發新藥,到20世紀末爭取研製出一批療效好,使用方便,安全可靠的蒙醫藥新制劑。在自治區建立起各具特色的專科專病研究基地。
3. 加強規範化建設。運用現代科學技術、設備,逐步改進蒙醫傳統制劑室模式,制定300個製劑規範,制定檢測技術的各種操作規程和規章制度,不斷提高藥品質量。制定蒙成藥部頒標準。建立自治區中蒙醫科研研究中心二級清潔型動物實驗室,加快規範、標準化研究工作。
4.繼承、總結名老懞醫學術經驗,收集有效單方、驗方,運用電子計算機,把有獨特專長名老懞醫的學術經驗製成軟件,建立自治區和全國電腦蒙醫專家診療系統和蒙成藥規範使用軟件。
5.主動適應經濟體制改革,增強科研單位的自動發展能力,在自治區蒙醫研究機構逐步實行科研課題招標制和合同制,開展科研協作攻關,組織和邀請其他學科的科技人員參加蒙醫藥研究,共同攻關。
(五)擴大對外宣傳與交流,推動蒙醫藥進一步走向世界
要進一步發揮全區蒙醫藥的技術優勢和資源優勢,加大對外宣傳,擴大對外交流。在學術交流上,要通過考察、訪問、講學、舉辦國際性培訓班和高層次傳統醫學交流活動形式,加強聯繫,開闢新的交流渠道,擴大蒙醫藥在國際上的知名度。
(六)開設院校

蒙醫藥相關政策

內蒙古自治區政府日前出台一份關於進一步支持傳統醫藥發展的文件,保障促進蒙醫藥事業發展的各類傾斜政策落到實處。 [2] 
此前,內蒙古已出台5部有關蒙醫藥振興的條例和規劃,提出一系列促進蒙醫藥發展的利好政策。近日,又出台了《關於推進落實蒙醫中醫醫院傾斜政策的通知》,保證蒙醫中醫醫院傾斜政策的落實。
通知提出,蒙醫醫療機構就醫報銷起付線降低20%至50%,報銷比例在原有基礎上提高15%至20%,最高不超過95%。針灸、正骨、藥浴、放血等蒙醫特色診療技術、蒙藥成藥和蒙醫院的院內製劑都被納入基本醫保支付範圍,鼓勵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綜合運用傳統方法治療。
據瞭解,目前有兩種蒙藥被列入新版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在內蒙古,所有蒙藥都可作為基本藥物使用。
通知提出,內蒙古要建立蒙中醫藥人才引進綠色通道,招考時取消報名比例限制,放寬學歷、年齡等招聘條件。同時,切實落實基層蒙醫藥人員初聘高薪酬政策,穩定和壯大蒙醫人才隊伍。
蒙醫藥是蒙古族寶貴的文化遺產,也是我國傳統醫學重要組成部分。蒙醫藥在治療寒症、骨傷、心腦血管病等方面有着獨特的療效。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