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蒙奇兜勒

鎖定
蒙奇兜勒,是“Macedones(馬其頓,時屬羅馬帝國)”的音譯。漢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遠國蒙奇兜勒皆來歸服,遣使貢獻”。 [2-3]  東漢朝廷對蒙奇兜勒遣使之事高度重視,還特意“賜其王金印紫綬”。 [1] 
蒙奇兜勒曾有一名叫梅斯·提提阿努斯(Maes Titianus)的馬其頓人派遣使團前往賽里斯國(Seres)的賽拉(Sera)城(東漢首都洛陽),與《後漢書》所載蒙奇兜勒使臣於公元100年11月到洛陽並受到東漢政府接待和賜予‘金印紫綬’的時間和史實相一致。 [4] 
馬其頓遣使內附打通了中西間的直接交往,在中西交往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這件事本身也印證了中國與羅馬陸上交通的存在。 [1] 
中文名
蒙奇兜勒
外文名
Macedones
政治體制
自治邦國 [5] 

蒙奇兜勒史料記載

據西方史料記載,一名叫梅斯·提提阿努斯(Maes Titianus)的蒙奇兜勒人(即馬其頓人)派人先從幼發拉底河到中亞石塔(Lithinos Prygos),又從石塔到賽里斯國(Seres)的賽拉(Sera)城(東漢首都洛陽),記述了石塔至賽拉城陸上絲綢之路——“塞拉之路”。這與《後漢書》所載蒙奇兜勒使臣於公元100年11月到洛陽並受到東漢政府接待和賜予‘金印紫綬’的時間和史實相一致。 [4] 

蒙奇兜勒相關考證

關於蒙奇兜勒,史書將其記述為“蒙奇兜勒二國”,然而楊共樂教授認為,“蒙奇兜勒二國”並非指 “蒙奇、 兜勒二國”,而是指蒙奇兜訥(今譯馬其頓)的二個地區或自治區。
原因一,西方文獻中,只有馬其頓商人遣使到達 Seres(中國)首都 Sera(洛陽)的記載,且與中國史書記載的“蒙奇兜勒”遣使來華的時間一致,而且就內容而言,中西雙方的記載又都非常吻合。
原因二,從音韻學的角度説,蒙奇兜勒是希臘文“Macedones”的音譯。“Macedonse”在希臘文中有“馬其頓人,馬其頓地區”之意,按希臘文發音,Macedones可譯成 “蒙奇兜訥斯”,而古人翻譯時常省去尾音“S”,如Sindus只譯成“身毒”或“印度”,所以它又可譯成“蒙奇兜訥”, “訥(ne)”在古音上與“勒(le)”相通。
“蒙奇兜勒二國”中的國,不是指現代意義上的國家,而是相當於漢代郡國並行制中的封國,從屬於中央政權但有很大獨立性。在羅馬,這種地方政權統稱為自治區,分佈於帝國各地,因此“蒙奇兜勒二國”實際上指“蒙奇兜勒境內的二個自治區”。 [6] 
參考資料
  • 1.    絲綢之路:人類攜手合作的創舉  .人民網[引用日期2024-01-12]
  • 2.    《後漢書·孝和帝紀》:“(永元十二年)冬十一月,西域蒙奇、兜勒二國遣使內附,賜其王金印紫綬。”
  • 3.    《後漢書·西域傳》:“遠國蒙奇兜勒皆來歸服,遣使貢獻。”
  • 4.    《絲路文明》丨古羅馬地圖中的絲綢之路  .中國網[引用日期2024-03-12]
  • 5.    王瑰.《續漢書·郡國志》永昌郡人口辨[J].曲靖師範學院學報,2016,35(04):82.
  • 6.    楊共樂.“絲綢之路”研究中的幾個問題——與《公元100年羅馬商團的中國之行》一文作者商榷[J].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01):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