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蒂帕薩

鎖定
蒂帕薩,位於阿爾及利亞地中海沿岸的卜利達省,西北距離首都阿爾及爾約70公里,這裏保留有世上罕蒂帕薩,位於阿爾及利亞地中海沿岸的卜利達省,西北距離首都阿爾及爾約70公里,這裏保留有世上罕見的紀元時期、拜占庭時期、腓尼基時期、羅馬時期的建築和遺址,自然風光優美,是阿爾及利亞著名的遊覽勝地,1982年被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保護名錄。蒂帕薩城歷史悠久,文化豐富,商貿發達,卻屢遭劫難,保存下來的古蹟羣已成為人類的珍貴遺產。見的紀元時期、拜占庭時期、腓尼基時期、羅馬時期的建築和遺址,自然風光優美,是阿爾及利亞著名的遊覽勝地,1982年被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保護名錄。蒂帕薩城歷史悠久,文化豐富,商貿發達,卻屢遭劫難,保存下來的古蹟羣已成為人類的珍貴遺產。
中文名
蒂帕薩
地理位置
地中海沿岸阿爾及利亞卜利達省

蒂帕薩世界文化遺產

蒂帕薩基本資料

遺產名稱:提帕薩(Tipasa)
入選時間:1982年
遴選依據:文化遺產(iii)(iv)
地理位置:N36 35 36.0 E2 26 25.7(提帕薩:西考古公園)
N36 35 34.3 E2 27 16.6(提帕薩:東考古公園)
N36 34 29.4 E2 33 11.4(克波爾·埃爾·魯米亞陵墓)
遺產編號:193

蒂帕薩遺產描述

提帕薩位於首都阿爾及爾西郊70公里處的地中海沿岸,最初是腓尼基人的貿易集散地,公元1-2世紀提帕薩先後被拉丁人和羅馬人佔領,後為古毛里塔尼亞王國的港口城市,再後來提帕薩成為北非最重要的基督教徒定居點之一。提帕薩古城已發掘出的古蹟主要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建於公元五世紀的海邊陵墓,坐落在城牆外,這裏有專供殯葬禮儀使用的著名的聖薩爾薩教堂。聖薩爾薩教堂位於陵墓區西部,建於公元4世紀,是提帕薩設主教區時代的古建築。它是阿爾及利亞境內最大的基督教教堂,現今尚保存有裝飾內壁的浮雕、長方形洗禮室以及略有損壞的二層洗禮盤等。另一部分是名勝古蹟很集中的考古區,露天劇場是考古區最著名的古蹟,建在長方形的地基上,劇場觀眾席保存較好。當地的博物館藏有從羅馬遺址中發掘出來的雕像、石棺、日用器皿和工藝品,還有刻在木片上的羅馬奴隸的賣身契和其他文件。
1982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i)(iv),提帕薩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蒂帕薩遺產委員會評價

提帕薩位於地中海海濱,原是古羅馬統治下古迦太基人的貿易港,後成為征服毛利塔尼亞王國的戰略基地。該遺址不僅有一系列腓尼基人、羅馬人、古基督教和拜占庭時期的獨特建築羣遺蹟,還有當地的古蹟,如宏偉的毛里塔尼亞皇家陵墓——克博·埃爾·羅米亞(Kbor er Roumia)。 [1-4] 

蒂帕薩遺產介紹

蒂帕薩位於地中海沿岸,原是古羅馬統治下的一個迦太基人貿易港,後成為征服毛利塔尼亞王國時的戰略基地。該遺址不僅擁有一系列腓尼基人、羅馬人、古基督教和拜占庭時期的獨特建築遺蹟羣,還有當地原有的古建築物,如克博·埃爾·羅米亞一座宏偉的毛里塔尼亞王陵墓。

蒂帕薩地理位置

位於阿爾及利亞地中海沿岸的卜利達省,蒂帕薩最初為腓尼基人的發達商貿城市,也是對外擴張的基地。拉丁人 [5]  於公元1世紀到2世紀先後征服這塊地方,其後又變成古摩爾塔尼亞王國的對外港口城市。公元430年汪達爾人佔據這座城市,最後阿拉伯人於公元600年以後開始在這裏定居下來,從此成為阿拉伯城市。這座古城的文化遺蹟十分豐富,除一部分迄今仍埋藏在現有的建築物之下外,已發掘出來的有廟宇、教堂、商店、劇院、鬥售場、噴泉、古羅馬大道、雕像、石棺、日用器皿、工藝品、奴隸賣身契以及其他文物,還有坐落在聖薩爾薩山的規模宏大的陵墓區,以及腓尼基時期的洞型建築物尤為奇異。 從發掘的遺址看,形狀怪異的亞歷山大教堂,風格典雅的劇場,雄偉壯觀的愷撒古門,廣闊的公共浴池等,令人讚歎不已。
蒂帕薩的海濱浴場更是遊人雲集的地方,灘面平緩開闊,沙細而白,水暖而清,背靠鬱鬱葱葱的山巒,微風吹拂樹林沙沙作響,猶如一曲美妙的樂章,彷彿置身於神話般的仙境之中。

蒂帕薩歷史沿革

阿爾及利亞提帕薩從公元前146年羅馬人佔領迦太基城,到公元439年易手於汪達爾人,前後共500多年。其間,逐漸發展成為羅馬帝國的一流城市,是北非一大港。提帕薩曾是存在時間短暫的努米底亞王朝馬西尼薩國王統治時期領土的一部分,它於公元前46年被羅馬帝國吞併。
公元2世紀時,城市沿地中海南岸向東西兩個方向擴展。在原來的戰壕位置修築了石頭城牆,保存至今的海德瑞恩浴室建於126-127年間。公元3世紀初,提帕薩的城市建設達到頂峯。塞普蒂米厄斯·塞洛維於202年在東部前線大獲全勝,第二年榮歸故里,塞維洛拱門就是在他凱旋之前倉促中建造的。這座拱門的東、南、西、北各有一個門洞,石料以石灰石為主,外面由大理石浮雕和檐柱裝飾,高大而精美,不失為古羅馬建築的傑作。
公元363-367年,城市遭到奧斯圖裏部落的洗劫,其間地中海沿岸發生的一次大地震(公元365年)更是雪上加霜,使提帕薩遭到嚴重破壞。公元439年,汪達爾人佔領迦太基城,取代了羅馬人在北非的地位。在汪達爾人統治時期(公元439-534年),城牆被拆除,這座歷史名城完全暴露在部落的侵擾與沙漠的蠶食麪前。直到拜占庭時期(公元534-624年)開始偶有建設,但從規模上已經縮小成一個村鎮。1649年法國旅行家杜蘭德造訪提帕薩,描述了這裏的遺蹟情況,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極大興趣。法國在17世紀、英國在18世紀將這裏的大理石柱和浮雕運往本土。英國和馬耳他一些著名建築上就有提帕薩運去的材料。 [2] 

蒂帕薩景區景點

提帕薩位於首都阿爾及爾丁西郊70公里處的地中海沿岸,最初是腓尼基人的貿易集散地,公元1-2世紀提帕薩先後被拉丁人和羅 馬人佔領,後為古毛里塔尼亞王國的港口城市,再後來提帕薩成為北非最重要的基督教徒定居點之一。傳説4世紀初,這裏的女聖人聖薩 爾莎因毀損一尊聖像而被殺,投入大海,海中波濤洶湧,後在岸邊出現她的墳墓。430年,隨着汪達爾人和阿里烏斯派教徒的入侵,大 多數居民逃往西班牙。傳説中,這些人即使被割掉了舌頭,他們仍能説話。公元七世紀,阿拉伯人的入侵使得提帕薩的居民所剩無幾,這 時提帕薩已遭到嚴重的破壞。
建於公元五世紀的海邊陵墓是提帕薩最引人入勝的地方之一。提帕薩的廣場保存完好,是提帕薩遺址中最古老的建築。羅馬古城遺址 中有鬥獸場、廟宇、教堂、商店、戲院和噴泉,古羅馬大道通往當時的王都伊奧勒。提帕薩的博物館面積很小,但仍保存着大量從長方形 的教堂中運來的價值連城的鑲嵌畫,這些畫容易使人聯想到一世紀的生活,從羅馬遺址中挖掘出來的雕像、日用器皿、工藝品等文物多藏 於此,還有刻在木片上的賣身萬契和其他文件。距古城遺址不遠,有古羅馬墳場。提帕薩遺址中還有一條寬14米的主幹道路,這條道路 中長約200米的一段被完整的保存了下來。海邊擁有現代化的海水浴場。
坐落於地中海沿岸的提帕薩,是沿着紀念碑及毛里塔尼亞最大的王室陵墓修建的唯一的遺址羣,其中不乏腓基尼、羅馬、早期基督教 和拜占庭人的遺址。如今提帕薩成為阿爾及利亞境內著名的旅遊勝地,其悠久而秀美的文化景觀不斷的吸引着不計其數的遊客前來觀光遊覽。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