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董西廂

鎖定
“董西廂”又稱《西廂記諸宮調》、《絃索西廂》,是金代戲曲家董解元根據元稹《鶯鶯傳》所創作的敍事體諸宮調小説作品。該作品對於原作進行了大量修改:改變了原來故事結局,重新確立了矛盾衝突,大大擴充了故事內容,豐富了人物語言,比較完整地塑造了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該作品對王實甫西廂記》有重要影響。
作品名稱
《董西廂》
作品別名
《西廂記諸宮調》,《絃索西廂》
作    者
董解元
創作年代

董西廂作者簡介

董解元,金代諸宮調作家,名不詳,“解元”是金元時代對讀書人的敬稱。他性格狂放不羈,蔑視禮教,具備比較深厚的文化修養,並對當時的民間文學形式如諸宮調非常熟悉,喜歡寫詩作曲。其長篇鉅製《西廂記諸宮調》,是今存諸宮調中惟一的完整作品。

董西廂作品梗概

“董西廂”是現存宋、金時期唯一完整的諸宮調作品。取材於唐代元稹(zhen 三聲)《鶯鶯傳》,但改變了其始亂終棄的根本情節,而以崔鶯鶯大膽衝破封建禮教,攜張生出走,獲得團圓為結束,突出了反封建的主題。還成功塑造了富有智慧、敢於為正義而鬥爭的紅娘的形象。《董西廂》以吟唱的韻文為主,間以説白交代或複述情節,使故事脈絡清楚,發揮了説唱文學的特長。所用語言融詩詞和方言、俗曲為一體,豐富多彩。文字清新流暢、生動活潑,具有民間文學特有的質樸風格和濃厚的生活氣息。音樂豐富,結構宏大,共用了十四個宮調,一百五十多個基本曲調。所用曲牌的樂譜約有三分之一都保存在《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中。 [1] 

董西廂作品體裁

“諸宮調”,宋、金、元時期的一種大型説唱形式。北宋神宗(公元1068——1085)時汴京勾欄藝人孔三傳所創。其歌唱部分由多種不同的曲牌所構成,有單個曲牌的只曲;有一個曲牌的雙疊或多疊加上尾聲而構成的短套曲;以及用屬於同一宮調的若干曲牌連接而成的套曲。這幾種曲式用各種不同的方式組織起來,並間以説白,説唱長篇故事。《西廂記諸宮調》是現存諸宮調中最完整的作品。 [1] 

董西廂作品評價

《鶯鶯傳》故事流傳了400年左右的時候,金代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問世了,這就是所謂的“董西廂”。“董西廂”是在《鶯鶯傳》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一種以第三人稱敍事的説唱文學。無論是思想性還是藝術性,都遠遠超過前人。它對《鶯鶯傳》中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作了根本性的改造,矛盾衝突的性質衍變成了爭取戀愛自由婚姻的青年男女同封建家長之間的鬥爭;張生成了多情才子,鶯鶯富有反抗性;故事以鶯鶯偕張生私奔作結,使舊故事開了新生面。董西廂隨着情節的增加,人物的感情更為複雜、細膩,性格也更為豐滿。在文字的運用上,作者既善於寫景,也善於寫情,並善於以口語入曲,使作品更為生動和富於生活氣息,藝術性較前有較大提高,為王西廂的出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董西廂”在藝術上尚嫌粗糙,對愛情的描寫也尚欠純至,還不能滿足人們的審美要求。到了元代,隨着都市經濟的繁榮,戲劇更加發達起來,這時,大戲劇家王實甫在“董西廂”的基礎上把崔張故事改為了雜劇,這就是我們今天普遍看到的《西廂記》。

董西廂藝術成就

《董解元西廂記》,金代諸宮調代表作品,即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因其説唱時用絃樂器琵琶和箏伴奏,故又稱作《絃索西廂》或《西廂 彈詞》。因作者姓董,故而通稱為《董西廂》。“解元”是金元社會對讀書人的敬稱,但其生平事蹟今已不可詳考,大概成名於金章宗完顏璟在位期間,被後世戲曲界廣為推崇。  《董西廂》是今存宋金諸宮調當中最為完整的作品,它標誌着那個時代民間文藝的最高水平。這部諸宮調是以唐代元稹的傳奇小説《鶯鶯傳》為基礎,並從唐代李紳《鶯鶯歌》、宋代趙令畤鼓子詞《商調·蝶戀花》等作品當中汲取營養而寫成的。作者精心構畫,將一篇不滿3000字的傳奇改編為五萬多字的講唱文學作品,使它在主題思想、人物形象、藝術結構、語言特點等方面均呈現出嶄新的面貌,並取得了引人矚目的巨大成就。
《董西廂》主旨全新。《鶯鶯傳》寫崔、張戀愛的故事,作者的發議論之處雖不免“文過飾非”,但它表現青年男女在戀愛上的大膽行為具有震撼人心的作用,所以作品不脛而走,廣為流傳。北宋秦觀、毛滂為歌舞所寫的〖調笑令〗曾歌詠鶯鶯故事,但受小令的限制,無法展開情節。所以,同時代的趙令畤發出了《鶯鶯傳》未能播之於聲樂的感嘆,於是譜寫出了〖商調蝶戀花〗十闋以述其事。但趙令畤僅僅刪去了傳奇故事中“文過飾非”的內容,肯定了崔、張“棄置前歡俱未忍”,雖符合當時人民的願望,但作品主題並未深化,人物形象與故事情節也沒有發展。直到《董西廂》問世,才大為改觀。諸宮調深刻地揭露出封建禮教和包辦婚姻的不得人心,歌頌青年男女要求婚姻自由的鬥爭,從而突出了反封建的主題。與此同時,董解元還成功地塑造出了兩組有着複雜聯繫而又相互對立的人物形象,對他們從外貌到內心都作了細緻入微的刻畫,具有明顯的傾向性。張君瑞已不再是對女性“始亂終棄”的薄情郎;鶯鶯仍舊美麗,但已不再屈從於命運,形象較傳奇中的更為豐滿;紅娘、法聰和白馬將軍雖是次要人物,但都成為崔、張的同情者和支持者。這幾個有血有肉、各具特徵的人物的出現,既突出了崔、張鬥爭的正義性,又使得勝利的結局顯得頗具説服力。特別是紅娘這一居於奴婢地位的少女形象寫得極富光彩,尤為難得。崔夫人、鄭衙內、孫飛虎則作為反面形象出現,對比鮮明,服務主題,十分深刻。
《董西廂》結構宏偉,情節完善。除説詞之外,總共包括了14種宮調的193套組曲,作者在這種蟬聯而下的組曲中對故事的結構佈局和情節設計作了一番苦心經營,採取了敍事與抒情相結合的全新方式。作品以愛情進展為主線,用交叉描寫男女主人公的手法來表現他們在相知相愛過程中的性格發展,同時巧妙而自然地穿插了其他人物的活動及其繁複的內心世界。由於矛盾衝突尖鋭複雜,又採用了誇張、比喻、烘托、倒敍種種表現手法,心理描寫相當細膩,情感抒發亦恰到好處,因而能在平常生活的細節描寫當中獲得極不尋常的明顯效果。從普救寺崔張巧遇起,經過鬧齋、寺警、法聰遞信、將軍解圍、西廂侍月、客館拷紅、長亭送別、村店驚夢、鄭恆傳謠、崔張出走,到最後兩個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結局截止,情節並無神奇怪異之處,然而波瀾起伏,曲折多致,引人入勝,具有很強的戲劇性。
《董西廂》有説有唱,曲多白少,語言優美。金代民間俚曲發達,劉祁《歸潛志》曾説:“唐以前詩在詩,至宋則多在長短句,今之詩在俗間俚曲。”作者植根於豐富的民間文藝,吸取文人詩詞當中富有表現力的詞彙,把它和民間口語熔為一爐,形成了一種樸實渾成的天然風格。
《董西廂》對後世影響深遠。《董西廂》的出現,直接影響了王實甫《西廂記》雜劇的產生。這兩部作品的文學樣式不同,語言風格各異,各有所長,堪稱為中國古典文學中表現同一題材的“雙璧”。間接地,它對元代雜劇的興盛也具有不可磨滅的“創始”之功。
總之,提起《董西廂》,對其藝術成就簡單概括的關鍵詞中,我以為必不可少以下六點:現存惟一完整的諸宮調作品、對《鶯鶯傳》與《商調蝶戀花》的超越、歌頌愛情與抗爭、男女主人公形象的重新塑造、敍事與抒情的結合、質樸奇俊的語言風格。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