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董永墓

鎖定
董永墓在孝感市南2.5公里董湖之濱,其父墓葬右側。
相傳,舊時鄉人多瞻望,屢行修聾,後漸荒蕪。現存遺址和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所立石碑兩通。一通高2.1米,寬0.9米,中刻“漢孝子董公永墓”七個大字;另一通高1.4米,寬0.5米,中刻“漢孝子董公永先代之墓”十個大字。書法雋永圓潤,耐人尋味。四周煙柳綴拂,小徑曲繞,頗富異趣。
中文名
董永墓
地理位置
孝感市南2.5公里董湖之濱
特    點
四周煙柳綴拂,小徑曲繞
出    自
《孝子圖》、《搜神記》

董永墓董永生平

董永七仙女相關圖片
董永七仙女相關圖片(59張)
董永既然是歷史上的真實人物,那麼,其故里何在呢?諸説基本相同。東漢時代的武氏墓羣石刻中,董永故事畫面就點出“董永,千乘人也”。另外,《孝子圖》、《搜神記》、《中國人名大辭典》及《中文大辭典》也都點明瞭董永是漢代千乘人。幹乘始於戰國時期,“以齊景公有馬千乘,常獵於此而得名。”在漢代為郡,縣名。幹乘郡與幹乘縣其治所均在今高青縣境東部,東鄰今博興縣 [1] 
在河南武陟縣也有董永墓
在江蘇省鹽城市東台也有董永墓
在山東省淄博市韓家窩村也有董永墓,韓家窩村相傳為董永賣身塟父的地方。
墓碑 墓碑

董永墓基本簡介

董永墓的東北方向,即十八里河口北岸,有一株高大挺拔、古樸蒼勁的老槐樹,樹旁有一“福德正神廟”,傳説董永和七仙女,在此由老槐樹為媒,土地神主婚,拜天地成親的。由此向東約兩華里,便是董永和七仙女為了還債,在曹員外家幹活的曹家大院。傳説七仙女為尋找淡水煮絲,用金釵插地點化出來的那口繅絲井猶在院中。井口有圓形石欄,"口小而中宏深,味極甘,大旱不涸。每至春深,井生草,根長丈餘,人以為仙蹟。"明天順年間,巡檢李誠在井上建六角亭,泰州分司褚世喧題詩刻石,詩曰:
肝腸河高清大圖
肝腸河高清大圖(26張)
天女常辭金井欄,至今果水尚清寒。 博興瀛海爭傳處,嘆煞從來孝子難。 曹家大院東南方有條肝腸河,傳説是玉帝差神將捉拿七仙女返回天庭前,勒令她在此沐浴,清洗肝腸及凡間俗氣,不遠處還有一條辭郎河,傳説這裏是最後隔開董永和七仙女,雙雙在此哭別的地方,河邊還有一年後七仙女送子給董水的“舍子頭”。清詩人沈聃開題辭郎河詩: 孝子丹忱格昊六,傳聞仙媛締塵緣。
一日織縑三百匹,持向主人償萬錢。
功成事畢辭郎去,縹緲雲並不知處。
望仙橋 望仙橋
千秋明月照西溪,緱氏山頭鶴未歸。 董永墓的東南方,還有個鳳凰泉,相傳為七仙女下凡沐浴的地方。1973年,蘇北石油勘探隊在此架井鑽探,果然探出了一眼温泉。鳳凰泉的井深2200米,水温36.6一4l.3℃,日噴水量140多噸。經專家測定,泉水含有鋰、鐵、錳、鋅等多種有益人體健康的微量元素。不少人喝了或是洗過澡,居然治好了多年不愈的疾病。於是,村委會建了水塔、浴室。辦起了旅社、商店,引來了四面八方的遊客,1985年,香港大業織造有限公司董事長沈炳麟先生也慕名而來,他喝着甘甜的泉水,沐浴在清澈的“鳳凰池”中,讚不絕口。他慷慨捐資10多萬元,請上海園林設計院設計,建成一所佔地十六、七畝的温泉療養院。院內松柏青翠,花草繁茂,曲徑通幽,假山、竹亭、水榭錯落其中,景色宜人。登樓遠眺,療養院四周河港縱橫,葦柳搖曳,一派水鄉風光。在西溪,與董永和七仙女有關的地名有50多處,每年都有眾多的中外遊客前來觀光尋古。

董永墓著名景點

昇仙台
相傳董墓附近有個十餘丈的土台,考古工作者曾在土台上發掘出西周時期的陶片,而當地羣眾則傳説,此台是七姐辭別董永的地方,稱之為“昇仙台”。台下有一碧波漣漪的“仙女池”,據説仙女常在此遊玩、洗澡潔身。
昇仙台西坡有數級台階,為“百步登天梯”,當地羣眾説,這裏原是連接天地的天梯,仙女常順梯而下到凡間遊玩,地上的百姓也登梯到天上覽勝,天長日久,惹惱了玉帝,命天神拆毀了天梯,從此天地兩分,只留下地上的這幾節台階。離“天梯”不遠,有座平地而起的土丘,土丘下面並列着十三個小丘,這就是“飯山”了。
風景 風景
傳説七仙女上天后,賜其子董天寶一個裝米的葫蘆,囑咐他每次只能煮一粒米充飢。後來,有十三個財主子弟,合夥搶走了米葫蘆,把葫蘆裏的米全倒進了鍋裏煮,頃刻間,鍋裏的米膨脹成一座飯山,把十三個財主子弟壓在下面。

董永墓歷史傳説

從武陟縣城出發向西20公里,幾個世紀以來,這裏的婦叟童孺皆在傳頌着一個永恆的話題,那就是董永和七仙女的動人傳説。他們一個個講起來是那樣的繪聲繪色、興致勃勃,自豪的神情毫無遮掩的流露在眉宇間。
董永生於公元前14年農曆二月初三,父親董秀,會打鐵鑄造、木工製作,住在武陟大董。大董村沁河沖毀後,遷到小董村。在很小的時候,其母親不願受惡人欺壓自盡而死。其父一根扁擔,挑着董永和行李,逃難到山西高平,打鐵為生,董秀手藝好,為人忠厚,很受當地人歡迎。在高平住了幾年,還給董永找了後孃,母子感情也親如骨肉。後來到長安居住。西漢末年,王莽篡位,長安動盪不安,其父又生了病,萌生歸意。其父攜帶妻兒回到武陟小董村,一年以後病故。當時董永才十二歲,心裏非常悲痛。村裏人見他們家太窮,願意出力幫他把父親軟埋了,但年幼的董永非常孝順,説父親當了一輩子木匠、鐵匠,死了連口棺材都沒有,做兒子的寧可自己當“磨道驢”,也要自己給父親買棺木下葬,奉養繼母。從小董村往東有個付村,付村有個財主,人稱付員外,在小董集鎮上有商號。經商號老闆説合,付員外買棺材幫董永埋葬了父親,董永便到付家終身為奴,當推磨工。當時付員外家的石獅、石馬和董永用過的石磨、石碾至今還在。
從此,每天天不亮,董永就起身往付村打工,晚上提着飯罐回家照顧繼母,時間久了,在田間走出一條小路。種田人雖愛惜土地,但因為董永在行孝,很受感動,就把董永走的小路保留下來。就連小路上的小草也被感動了,早上向東倒,晚上向西倒,不絆董永的腳。董永賣身葬父,自己當“磨道驢”,還早起晚歸照料繼母的故事越傳越遠,感動了朝廷,感動了上天,並感動了王母娘娘的一個女兒七仙女,七仙女在下凡村的落仙台處下凡後,便在董永回家的路上呼風喚雨,與董永在槐蔭寺的一棵大槐樹下相遇,七姐説無家可歸,要與董永成親。董永説自己賣身為奴,娶不起媳婦。又説沒有人證、物證不敢相攀。七姐説願意跟他受貧寒,便以槐樹為媒,土地為證。董永不信,除非土地爺現身作證,老槐樹開口説話。於是老槐樹開口説他們是前生姻緣,給他倆當媒人,董永和七姐便在槐樹下成親。
七姐要為董永贖身,付員外百般刁難,讓七姐在三日之內織出黃綾百匹,給的卻是亂絲。七姐焚香,求助於眾姐妹,一夜之間織好了一百匹花團錦簇的黃綾,換得董永的自由,過起了男耕女織的幸福日子。剛夠百日,玉帝發現七姐下凡,差天兵天將把她追回天庭。七姐臨別已有身孕,約定一年之後在他們相逢之地送還他們的孩子。第二年董永抱回了自己的兒子,無法圓滿的故事終於有個比較圓滿的結局,這個故事由於在2000多年的歲月裏盛載了太多太多無法實現的人生夢想,所以魅力無窮,長盛不衰,永遠都是那麼深入人心。
董永與七仙女在小董村往東三四里,也就是董永與七仙女成親的槐蔭寺旁,60多歲的趙發平也饒有興趣的説起了流傳於本地的方言俚語,父訓子,會説:“想娶天仙哩,先看看自己的德行!”談婚論嫁,姐妹們在一起説心裏話,會説:“嫁就嫁個董永,聰明能幹又不刁滑,才叫稱心如意。”青年男女私定終身,會要求意中人:“走,到董永墓磕個頭,到槐蔭寺拉拉手,天上人間,今生來世都不興變心!”1957年電影《天仙配》剛剛上映,武陟凡有董永、七仙女遺蹟之處,燒香的人遍地都是,局面幾乎失去控制,董永、七仙女的故事在武陟人心中紮根之深,是其它地方不能比擬的。
在歷史上,武陟道觀佛寺,唱經擔的、踩高蹺的、跑旱船的,開口便是“正月裏來正月正,七仙女下凡配董永。王母娘娘生了氣,玉皇大帝發雷霆”。船工號子、硪工號子,七仙女的故事更是協力提神的好材料,到元明時代,説書的民間藝人能説整本的“槐蔭記”,產生了説唱小説“七世姻緣”,有了雜劇“黃綾記”,説付員外將七仙女織的黃綾獻給皇上,想求一官半職,光武帝明察秋毫,封董永為進寶狀元。武陟地方戲二夾弦唱的“織黃綾”與“黃綾記”大同小異。解放後,黃梅戲改編“天仙配”,最後由桑弧以七仙女與董永忠貞不二的愛情為核心,完成了戲劇和電影的創作,取得了成功。而桑弧正是武陟人,少年時逃到江南。桑弧撰文説“天仙配”用的是武陟的傳説,武陟的景物,正好説明天仙配的源頭在武陟。
兩千年來,小董村始終有兩個廟會,一個是董永的生日(農曆二月初三),一個是皇封日(農曆十一月初十)。皇封日有兩個説法,一是漢光武帝封董永為孝廉,一説是封董永為進寶狀元。
以天上仙女和窮困潦倒、樸實無華的董永成親,開創了古典的浪漫主義先河,是現代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同時也是愛情悲劇的典範,成為了悲劇中審美的樣板和標本。羣眾用七仙女這樣美麗的傳説,抒發了內心的呼喚,發出了對現實生活的批判,對愛情的渴望,對婚姻自由的追求,不是一個孝字能夠涵蓋的,這個美麗的傳説將流傳千秋萬代。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