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葛仙山道教音樂

鎖定
葛仙山道教音樂,流傳於江西省上饒市鉛山縣的傳統音樂,江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1] 
葛仙山道教音樂形成自宋末元初時期,清代康熙年間,葛仙山道士金熙進一步整理葛仙山道教音樂。康熙三年(1664年),葛仙山道士饒守罕等7名道士正式師從金熙學習道教音樂。自此,葛仙山道教音樂一直在葛仙山傳承,用於道教法事。葛仙山道教音樂的發展就是不斷吸收、融合民間音樂成分,吸收了民間地方劇種音樂後,具有了地方性特點。 [1] 
2017年11月10日,葛仙山道教音樂入選江西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遺產編號:5-Ⅱ-4。 [2] 
中文名
葛仙山道教音樂
遺產級別
省級
遺產類別
傳統音樂
申報地區
江西省上饒市鉛山縣
批准時間
2017年11月10日
遺產編號
5-Ⅱ-4

葛仙山道教音樂歷史淵源

宋末元初時期,道士雷思齊到葛仙山修煉,整理齋醮儀範,為葛仙山道教音樂正式形成提供了有利條件。
清代康熙年間,葛仙山道士金熙進一步整理葛仙山道教音樂,吸取了許多民間戲曲曲調,融入道教音樂。除了打擊樂器鐘、磬、鼓等,還增加了吹管和彈撥樂器。並作詩:“仙壇遙搆碧霄中,我亦扶笻馭好風。攜得香煙飛篆白,旋添活火煮丹紅。千年寶劍玄關秘,一道靈泉石竅通;夜向息心台下坐,神光相搭老仙翁。”康熙三年(1664年),葛仙山道士饒守罕等7名道士正式師從金熙學習道教音樂。自此,葛仙山道教音樂一直在葛仙山傳承,用於道教法事。
清末民初,葛仙山道士流動頻繁,葛仙山音樂幾近失傳,但是饒守罕後人一直堅持傳承葛仙山道教音樂。 [1] 

葛仙山道教音樂基本特徵

表現形式
在表現召神遣將時,音樂氣勢磅礴,表現降妖驅魔時,音樂威武果敢,祈福祝慶時,音樂歡樂輕快,讚頌神仙時,音樂優美恬靜,而表現祈禱修煉時,音樂又悠揚縹緲。正是由於葛仙山道教音樂的烘托和渲染,道教韻齋醮儀式才更顯莊嚴而又神秘。
曲式情調
葛仙山道教音樂充滿了道教的基本信仰和美學思想,反映了道教追求長生久視和清靜無為,既出世又人世,情調莊嚴,肅穆,又不乏清幽恬靜的美學思想。葛仙山道教音樂在不同場合,不同儀式,給人的感覺是截然不同的。
在道教音樂與民間音樂的關係上
葛仙山道教音樂的發展就是不斷吸收、融合民間音樂成分,以豐富自身。特別是從民間地方劇種音樂中吸收了豐富的營養,因而具有地方性特點。 [1] 
演奏樂器 演奏樂器

葛仙山道教音樂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文化價值:葛仙山道教音樂不僅是傳統道教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對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發揚都有重要價值。
史學價值:由於古代沒有記錄、保存音樂實效的技術,因此,挖掘整理葛仙山道教音樂,對中國古代音樂研究具有重要參考價值,葛仙山道教音樂在其產生和發展的歷程中,與古代音樂有過直接的關係。
人文價值:道教反映出本民族獨特的宗教觀念和文化特色。葛仙山道教音樂是集古代宮廷音樂、文人音樂、民間戲曲音樂的道教音樂,具有其獨特的宗教特色和超凡脱俗的品格。
美學價值:葛仙山道教音樂經韻曲調,兼具江南絲竹、贛東北贛劇委婉、俊美、清澈、秀麗的韻味。
現實價值:葛仙山道教音樂所依附的道教哲學、義理,特別是道教神聖、莊嚴、警世善言,以及齊同慈愛、濟世利人的教義宗旨,弘揚了道文化的核心價值。因此,葛仙山道教音樂不僅僅只是傳統文化的一種宣傳,還給予人們以心靈上的觸動和正能量的激勵。 [1] 
保護措施
2007年以來,葛仙山道教音樂第十一代傳承人道長饒明亮在葛仙山寺觀管理委員會的支持下,帶領其他葛仙山道士搶救和整理了近百首葛仙山道教音樂。 [1] 

葛仙山道教音樂社會影響

重要演出
2018年8月7日晚,由上饒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主辦,上饒市文化館、市非遺保護中心承辦的上饒市傳統表演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在上饒市行政會議中心舉辦,葛仙山道教音樂在其中表演。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