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葉馥蓀

鎖定
葉馥蓀 (1913年—2001年4月),男,漢族,廣西融水縣人。內科學家,教授,醫學家。
1950年復來廣西省醫學院任內科教授,1979年獲全國勞動模範的稱號。1982年至1986年擔任廣西壯族自治區科協主席及名譽主席。
葉馥蓀長期從事肝癌研究,發現中國第一個肝癌高發區。
中文名
葉馥蓀
籍    貫
廣西融水
畢業院校
上海醫學院
職    業
肝癌研究
主要成就
發現中國第一個肝癌高發區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葉馥蓀人物經歷

1938年畢業於國立上海醫學院。
1940年任中國紅十字會第一醫院醫師。
1943年來廣西省立醫學院工作,歷任講師、主治醫師、附院主任、副教授等職。
1947年公費派送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內科進修班學習,1949年回國。研修期間在善後救濟總署廣西分署難民醫院、中國人民解放軍49醫院任內科主任,1949年回國。
1950年復來廣西省醫學院任內科教授。先後擔任院務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副院長,院革命委員會副主任,院長,黨委副書記,諮詢委員會主任,廣西腫瘤研究所名譽所長等職。並曾當選為中共十大代表,廣西壯族自治區第四次黨代表大會代表,自治區黨委委員,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五、六屆人大代表、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自治區第一、二、三屆政協委員。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赴東德、波蘭、捷克、蘇聯及越南訪問,並多次參加意大利、美國、日本等國召開的國際學術會議。
1979年獲全國勞動模範的稱號。並擔任廣西壯族自治區科協主席及名譽主席。獲得國家教委頒發的“從事高校科技工作四十年,成績顯著,予以表彰”的榮譽證書。
1990年12月退休。 [1] 

葉馥蓀主要成就

長期從事肝癌研究,發現中國第一個肝癌高發區。
20世紀60年代,腫瘤學專家葉馥蓀教授在廣西扶綏縣建立起中國第一個肝癌高發現場防治點,對肝癌進行了一系列研究,首先論證了肝癌病因的三大危險因素中的兩大因素,為學校的腫瘤學科發展成為全國重點(培育)學科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 

葉馥蓀主要論文

《廣西某縣原發性肝癌的發病率及流行因素初步探討》(《天津醫學雜誌》,1965年第5期)
《廣西肝癌建國以來防治研究進展》(《廣西醫學雜誌》,1984年第5期)
葉馥蓀、莫志純等教授在美國《cancerresearch》雜誌發表的論文《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黃麴黴毒素與肝癌關係的隊列研究”》,至今被引用204次,在全國名列前茅。 [3] 

葉馥蓀主要著作

《廣西肝細胞癌的流行病學及發病學研究》(1984年日本《肝臟》第2卷,7號)
《中國原發性肝癌流行病學與早期診斷的研究》(1986年美國《癌症研究的進展》47卷297—327頁) [1] 

葉馥蓀科研成果

1951.8.葉馥蓀陪同衞生部部長李德全視察 1951.8.葉馥蓀陪同衞生部部長李德全視察
1954年廣西醫學院從桂林遷來南寧,葉馥蓀等醫務人員注意到本地區肝癌患者較多,遂下定決心要探索攻克肝癌的辦法。1961年,他組織和率領肝病調查隊,深入到廣西肝癌病人最多的扶綏縣、貴縣等地進行調查研究。1964年明確了扶綏縣肝癌、肝硬化發病率特別高,是中國肝癌高發區,也是世界上肝癌高發區之一。調查中首先注意到廣西肝癌與玉米為主要口糧有關,肝病高發和飲水污染也有一定的聯繫。他又注意到國外學者關於黴變糧食能引起動物肝病和肝癌的報道。他和助手們下鄉進行糧食發黴情況的檢測,用發黴糧食作大鼠誘癌試驗。12個月誘發了肝癌。初步揭示了黃麴黴素可能是肝癌高發區主要致癌的原因。由於“文化大革命”的衝擊,研究工作暫停。他恢復工作後,又組織調查小組到扶綏縣及周圍縣的鄉鎮檢查肝癌、肝病的發病,糧食污染黃麴黴素的情況,查地理、氣候、水源。通過對數萬人次的調查,千萬份糧食和血標本的檢測,大量數據處理分析,明確了肝癌高發與口糧污染黃麴黴毒素程度、肝病背景和飲用不潔塘水密切相關。進一步論證了肝癌的三大危險因素:黃麴黴毒素、乙型肝炎感染和飲用水污染。
1969年,全國腫瘤會議期間,《天津醫學雜誌》發表了葉馥蓀等撰寫的《廣西某縣原發性肝癌的發病率及流行因素初步探討》論文,並展出了廣西實驗動物誘癌成功的圖片。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科研成果獎。1973年,他在意大利,1981年至1984年在日本、美國召開的國際腫瘤會議上宣讀《廣西肝細胞癌的流行病學及發病學研究》《中國原發性肝癌的流行病學及早期診斷的研究》等論文,深受國外學者、專家注意,並在《肝臟》(日)《癌症研究的進展》(美)等雜誌上發表。1982年,美國洛杉磯南加州大學醫學院亨德森教授主動與葉馥蓀聯繫,並簽訂了《肝癌與鼻咽癌流行病學研究》的協議,由美方提供13萬美元的研究經費,雙方進行合作研究。
1981年他承擔的“六五”國家攻關項目,“肝癌預防措施——黃麴黴毒素在肝癌病因的作用及阻斷研究”,1987年獲廣西壯族自治區科技進步二等獎。 [1] 
葉馥蓀對肝癌的預防及有關治療、預防肝癌的組織建設和人體培養也很重視。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採納他的意見,成立了扶綏縣肝癌防治研究所。並通過傳、幫、帶及舉辦各級學習班,培養了一批肝癌科研骨幹及大批基層調研及防治隊伍。院內的腫瘤研究小組,也發展到約有400人編制的廣西腫瘤防治研究所。

葉馥蓀社會兼職

中華醫學會全國理事會理事(1980—1985年)
中華內科學會全國委員會委員(1982—1986年)
中國科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1982—1986年)
自治區科協會主席、名譽主席(1982—1986年)
中國抗癌協會副理事長、名譽副理事長(1984—1988年)。 [1] 

葉馥蓀主要榮譽

中共十大代表;
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五、六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先進工作者稱號; [4] 
1979年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黃麴黴毒素、乙型肝病感染等因素對肝癌相互作用的流行病學(參加),1987年獲“六五”全國攻關課題自治區科委二等獎。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