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葉陽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

鎖定
葉陽,男,1965年7月生,安徽蕪湖人,博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上海市領軍人才。 [2]  [9-10] 
現任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課題組長,上海市藥學會第十二屆理事會副理事長;曾任新藥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天然藥物化學研究室主任。 [1]  [10-11] 
主要從事天然產物提取分離、結構鑑定、結構改造等方面的工作,以及中藥傳統功效的化學物質基礎研究。多年來緊緊圍繞常用中藥主要化學物質基礎的發現研究與傳統功效關係的規律闡釋兩個主要研究方向,率先建立了基於生物活性-化合物波譜特徵導向的有效成分發現技術,發展並完善了集分析-製備液相色譜與質譜技術為一體的中藥複雜物質組分高效、快速、微量分離與規模化製備技術平台,為中藥傳統功效化學物質基礎和活性物質構效關係規律的詮釋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學支持;系統研究了包括百部、赤芍、藥食兩用苦瓜在內的常用中藥傳統功效的重要物質基礎,為規範中藥道地藥材使用和現代化質量控制標準研究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發現了一批高含量且具有深入研究價值的結構新穎的活性探針分子,首次提出並證明了“高含量、特徵性”的“已知中藥成分”是常用中藥傳統功效的主要物質基礎;與此同時,通過與生物學家的共同努力,首次闡明瞭多種常用中藥中特徵性藥效成分在體內的作用靶點或作用通路,為從分子生物學水平研究中藥的本質提供了強有力的科學依據;歷年來共發表SCI收錄論文超過100篇,申請國際專利1項。 [11] 
中文名
葉陽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65年7月
畢業院校
華東師範大學
畢業院校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
主要成就
2009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傑出青年基金 [9] 
性    別
籍    貫
安徽蕪湖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葉陽人物經歷

葉陽教育背景

1982-09~1987-07,華東師範大學化學系, 學士
1987-09~1992-10,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 博士

葉陽工作經歷

1992-10~1995-11,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 助理研究員
1994-01~1995-11,德國慕尼黑大學有機化學研究所, 博士後
1995-12~1997-10,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 副研究員
1997-10~1998-09,拜耳公司中央研究院– 德國利塢庫森, 訪問科學家
1998-09~2002-01,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 副研究員
2002-02~2008-11,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 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3] 
2008-11~2009-05,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 副所長 [4] 
2009-05~2011-08,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 紀委書記、副所長 [5] 
2011-08~2018-09,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 副所長 [6] 
2018-09~2021-03,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7] 
2021-03~,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 黨委書記、副所長 [8] 

葉陽學術交流

多次受邀在重要國際會議上做大會特邀報告或邀請報告,如第55屆國際藥用植物研究學會國際大會(2007),第6屆世界華人藥物化學研討會(2008),IUPAC第27屆國際天然產物化學研討會(2011),併成功舉辦了IUPAC第28屆國際天然產物化學研討會(2014)等。
2011年與香港中文大學建立滬港促進中藥全球化聯合實驗室,2014年與澳大利亞格里菲斯大學建立SIMM-Eskitis藥物研發聯合實驗室。 [2] 

葉陽學術任職

2007-01-今,Planta Medica 編委, 編委
2009-08-今,UNESCO東南亞地區天然產物化學網絡中國代表, 中國代表
2010-05-今,澳大利亞悉尼伽爾文(Garvan)研究所名譽教授, 名譽教授 [3] 
任Planta Medica,Phytochemistry Letters, Progress in the Chemistry of Organic Natural Products以及《中國藥學年鑑》等雜誌和叢書編委 [2] 

葉陽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天然產物提取分離、結構鑑定、結構改造等方面的工作,以及中藥傳統功效的化學物質基礎研究。 [2] 

葉陽主要成就

多年來緊緊圍繞常用中藥主要化學物質基礎的發現研究與傳統功效關係的規律闡釋兩個主要研究方向,率先建立了基於生物活性-化合物波譜特徵導向的有效成分發現技術,發展並完善了集分析-製備液相色譜與質譜技術為一體的中藥複雜物質組分高效、快速、微量分離與規模化製備技術平台,為中藥傳統功效化學物質基礎和活性物質構效關係規律的詮釋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學支持;系統研究了包括百部、赤芍、藥食兩用苦瓜在內的常用中藥傳統功效的重要物質基礎,為規範中藥道地藥材使用和現代化質量控制標準研究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發現了一批高含量且具有深入研究價值的結構新穎的活性探針分子,首次提出並證明了“高含量、特徵性”的“已知中藥成分”是常用中藥傳統功效的主要物質基礎;與此同時,通過與生物學家的共同努力,首次闡明瞭多種常用中藥中特徵性藥效成分在體內的作用靶點或作用通路,為從分子生物學水平研究中藥的本質提供了強有力的科學依據。
帶領課題組員建立和完善了HPLC-MS、UPLC-LTQMS和HPLC-ELSD聯用技術指導製備液相分離的天然產物快速分析分離技術平台,實現了對特定結構類型化合物的快速追蹤定位顯著提高目標化合物獲得能力。近5年從20餘種中草藥中分離獲得化合物800餘個,其中新化合物300多個,新骨架化合物20餘個,部分研究成果已發表在Organic Letters, 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及Tetrahedron等國際雜誌上,並在科學出版社出版了《天然產物化學》等四部叢書。歷年來共發表SCI收錄論文超過100篇,並撰寫本學科領域專著多部(主編或者副主編),其中包括本領域專業書籍《天然產物化學》。目前申請中國專利12項、國際專利1項,其中授權4項。
與國內外藥理學家密切合作,通過高通量篩選與常規活性篩選相結合的方法,根據中藥傳統功效及相關資料,針對性進行體內外活性篩選,在降脂、降糖,腦卒中及止咳相關靶點上發現了多個具有針對性作用的活性天然小分子先導化合物。 [2] 

葉陽科研項目

( 1 ) 葫蘆烷型三萜皂苷降糖活性構效關係的研究及先導化合物的發現, 負責人, 國家任務, 2011-01--2013-12
( 2 ) 傳統降糖中藥苦瓜中用於II型糖尿病治療有效部位臨牀前研究, 參與, 地方任務, 2010-01--2013-12
( 3 ) 葫蘆烷型三萜皂苷類化合物用於糖尿病治療新藥候選化合物發現研究, 負責人, 地方任務, 2008-01--2011-12
( 4 ) 用於腦卒中治療的芍藥苷結構改造及先導化合物的發現, 參與, 國家任務, 2008-01--2011-12
( 5 ) 基於赤芍中活血化瘀天然活性化合物開發治療腦卒中藥物先導化合物, 參與, 地方任務, 2008-01--2011-12
( 6 ) 雲實屬植物降血脂活性化合物發現及構效關係研究, 負責人, 國家任務, 2016-01--2019-12
( 7 ) 杉科植物中松香烷型二萜抗動脈粥樣硬化活性的發現及構效關係研究, 參與, 國家任務, 2015-01--2018-12
( 8 ) 針對降血脂新靶點PCSK9的強效天然小分子抑制劑的構效關係、作用機理研究及候選新藥臨牀前評價, 負責人, 國家任務, 2015-01--2018-12
( 9 ) 傳統中藥的現代研究, 負責人, 中國科學院計劃, 2015-07--2017-07
( 10 ) 基於缺血性腦卒中潛在生物標誌物的先導化合物的發現研究, 負責人, 中國科學院計劃, 2017-01--2018-12
( 11 ) 醫學上重要副粘病毒感染的新型防治策略, 負責人, 中國科學院計劃, 2018-01--2020-12
( 12 ) 中藥竹柏中具有抗多發性骨髓瘤作用的天然小分子化合物的發現與構效關係研究, 參與, 國家任務, 2017-01--2020-12
( 13 ) 個性化藥物核心化學資源系統研究, 參與, 中國科學院計劃, 2016-01--2018-12
( 14 ) 枸杞功效的重大基礎研究及功能產品研發, 參與, 地方任務, 2018-01--2019-12 [3] 

葉陽所獲榮譽

(1) 中國科學院朱李月華優秀教師獎,2009
(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基金,2009
(3) 中國科學院-拜耳青年科學家獎,2008
(4) 上海市藥學科技二等獎,2007 [3] 

葉陽專利成果

( 1 ) 具有降血脂活性的松香烷型二萜類化合物,其製備方法及用途, 2015, 第 1 作者, 專利號: CN201510293425.0
( 2 ) 具有降血脂活性的二萜內酯類化合物,其製備方法及用途, 2015, 第 1 作者, 專利號: CN2015100863782
( 3 ) 一種具有環氧化酶-2異常表達抑制活性的芍藥苷類化合物其製備方法及用途, 2014, 第 1 作者, 專利號: ZL 102731522B
( 4 ) 一類多氧孕甾烷化合物及用途, 2013, 第 1 作者, 專利號: PCT/CN2013/077281
( 5 ) 一種高活性柏子提取物及其用途, 2013, 第 1 作者, 專利號: CN20131034988.5
( 6 ) 一種高活性柏子提取物及其用途, 2013, 第 1 作者, 專利號: CN201310349927.1
( 7 ) 多氧孕甾烷皂苷前藥化合物或其組合物及其用途, 2013, 第 1 作者, 專利號: CN201310237924.9
( 8 ) 一類多氧孕甾烷化合物及用途, 2012, 第 1 作者, 專利號: CN201210197100.9
( 9 ) 一種具有環氧化酶-2異常表達抑制活性的芍藥苷類化合物其製備方法及用途, 2012, 第 1 作者, 專利號: PCT/CN2012/000411
( 10 ) 芍藥甙的醫藥用途, 2011, 第 3 作者, 專利號: CN100348200C
( 11 ) 倍半萜類化合物及其組合物和從植物中提取的方法與其應用, 2008, 第 1 作者, 專利號: CN 101209952 B
( 12 ) 莽草酸的分離純化方法, 2007, 第 1 作者, 專利號: CN1978422
( 13 ) 一類光親和標記雙功能探針分子、製備及應用, 2007, 第 3 作者, 專利號: CN900101 [3] 

葉陽代表論著

葉陽論文

1.Yong-Mei Ren, Shuai-Zhen Zhou, Tian Zhang, Meijia Qian, Rui Zhang, Sheng Yao, Hong Zhu, Chunping Tang, Ligen Lin * and Yang Ye*, Targeted isolation of two disesquiterpenoid macrocephadiolides A and B from Ainsliaea macrocephala using a molecular networking-based dereplication strategy, Organic Chemistry Frontiers, 2020, 7, 1481-1489.
2.Jie Yuan, Xuelan Wen, Chang-Qiang Ke, Tian Zhang, Ligen Lin, Sheng Yaoa Jason D. Goodpaster, * Chunping Tang *, and Yang Ye*, Tricarabrols A–C, three anti-inflammatory sesquiterpene lactone trimers featuring a methylene-tethered linkage from Carpesium faberi, Organic Chemistry Frontiers, 2020, 7, 1374–1382.
3.Hai-xia Su, Sheng Yao, Wen-feng Zhao, Min-jun Li, Jia Liu, Wei-juan Shang, Hang Xie, Chang-qiang Ke, Hang-chen Hu, Mei-na Ga, Kun-qian Yu, Hong Liu, Jing-shan Shen, Wei Tang, Lei-ke Zhang, Geng-fu Xiao, Li Ni, Dao-wen Wang, Jian-ping Zuo, Hua-liang Jiang, Fang Bai*, Yan Wu*, Yang Ye*, and Ye-chun Xu*, Anti-SARS-CoV-2 activities in vitro of Shuanghuanglian preparations and bioactive ingredients, 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 2020, 41:1167–1177. https://doi.org/10.1038/s41401-020-0483-6
4.Rui Zhang, Chunping Tang, Hong-Chun Liu, Yongmei Ren, Chang-Qiang Ke, Sheng Yao, Yaoyao Cai, Naixia Zhang, and Yang Ye*, Tetramerized sesquiterpenoid ainsliatetramers A and B from Ainsliaea fragrans and their cytotoxic activities, Organic Letters, 2019, 21(20), 8211-8214.
5.Nan-Lin Zhu, Chunping Tang, Chenghui Xu, Chang-Qiang Ke, Ge Lin, Janar Jenis, Sheng Yao, Hongchun Liu*, and Yang Ye*, Cytotoxic Germacrane-Type Sesquiterpene Lactones from the Whole Plant of Carpesium lipskyi, 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 2019, 82(4), 919-927.
6.Jie-Wei Wu, Bai-Lin Li, Chunping Tang, Chang-Qiang Ke, Nan-Lin Zhu, Sheng-Xiang Qiu*, and Yang Ye*, Callistemonols A and B, Potent Antimicrobial Acylphloroglucinol Derivatives with Unusual Carbon Skeletons from Callistemon viminalis, 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 2019, 82(7), 1917-1922.
7.Rui Zhang, Chunping Tang, Hong-Chun Liu, Yongmei Ren, Cheng-hui Xu, Chang-Qiang Ke, Sheng Yao, Xun Huang*, Yang Ye*, Ainsliatriolides A and B, two guaianolide trimers from Ainsliaea fragrans and their cytotoxic activities, The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2018, 83, 14175-14180.
8.Biao Niu, Chang-Qiang Ke, Bo-Han Li, Yuanyuan Li, Yongji Yi, Yongwei Luo,Lin Shuai, Sheng Yao, Li-Gen Lin, Jia Li, and Yang Ye*, Cucurbitane Glucosides from the Crude Extract of Siraitia grosvenorii with Moderate Effects on PGC-1α Promoter Activity, 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 2017, 80 (5), 1428-1435. [2] 

葉陽著作

( 1 ) 植物來源抗癌藥物研究進展, Progress on antitumor drugs from natural resources, 化學工業出版社, 2002-07, 第 2 作者
( 2 ) 天然產物化學, Natural Products Chemistry, 科學出版社, 2004-07, 第 2 作者
( 3 ) 天然產物化學導論, Introduction to Natural Products Chemistry, 科學出版社, 2006-07, 第 2 作者
( 4 ) 天然產物活性成分分離, Isolation of active constitutes from natural resources, 科學出版社, 2011-07, 第 2 作者 [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