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葉連俊

鎖定
葉連俊(1913年7月19日—2007年12月2日),山東日照人,地質學、沉積礦牀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3] 
葉連俊於1937年從北京大學畢業,並考入實業部中央地質調查所;1945年,赴美進修,先是在美國聯邦地質調查所學水文地質,後到美國墾務局丹佛實驗中心參加在那裏進行的三峽工程地質條件的實驗研究;1947年底回國,返回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1948年在中央地質調查所籌建中國第一個水文工程地質研究室;1951年在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創建中國第一個沉積學研究室,任主任;1979年倡導成立中國沉積學會,並當選為該會主任;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  ;2007年12月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 [4] 
葉連俊從事沉積礦牀的形成及展布規律方面的理論研究 [1] 
中文名
葉連俊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山東日照
出生日期
1913年7月19日
逝世日期
2007年12月2日
畢業院校
北京大學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
《生物有機質成礦作用》
主要成就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葉連俊人物生平

葉連俊
葉連俊(5張)
1913年7月19日,葉連俊出生于山東日照。青少年時代是在濟南渡過的,先後就讀於濟南魯東中學、青島鐵路中學和濟南齊魯大學附屬中學。
1930年,進入濟南第一高中。
1933年,考入北京大學地質系,師從李四光謝家榮、A.W.葛利普(Grabau)等。
1937年,考入實業部中央地質調查所。抗日戰爭爆發後,隨調查所到南京,開始了對祖國礦產資源的調查工作。先是對湖南湘潭錳礦,後又隨黃汲清對水口山鉛鋅多金屬礦做地質調查。之後隨地質調查所西遷重慶。
1939年夏,與朱森、吳景楨對四川龍門山區作深入的地質調查,當年秋,與李承三沿敍昆線北段進行地質調查。
1940年,對雲南北部的泥盆系及地質構造問題作了報道。9月至次年6月兩次穿越秦嶺,對該區域的地質、構造和鐵、煤礦產等寫出詳細的調查報告。
1942年,與何春蓀一起做六盤山區地質調查。
1945年,赴美進修,先是在美國聯邦地質調查所學水文地質,後到美國墾務局丹佛實驗中心參加在那裏進行的三峽工程地質條件的實驗研究。
1947年底,返回祖國,返回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與同事們一道建立了中國國內第一個工程地質研究室。
1948年,在中央地質調查所籌建中國第一個水文工程地質研究室。
1949年,轉入全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工作 [3] 
1951年,在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創建中國第一個沉積學研究室,任主任。
1960年,率先建立中國第一個有機地球化學研究實驗室。
1979年,倡導成立中國沉積學會,並當選為該會主任。
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並擔任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常務副主任。
2007年12月2日,在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逝世,享年96歲 [6] 

葉連俊主要成就

葉連俊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葉連俊提出“陸源汲取成礦論”、“沉積礦牀成礦時代的地史意義”、“沉積礦牀物理富集成礦説”、“多因素多階段成礦説”和“生物成礦説”等新見解。創建並主持中國國內第一個沉積學研究室。20世紀50至60年代在石油、煤、磷、鋁、錳、金以及放射性礦牀方面從事研究工作。曾與侯德封等判斷了地表高價氧化錳與深部碳酸錳之間的關係,為找到富碳酸錳礦牀作出了貢獻。開展中國磷塊巖研究,系統論證了沉積成礦的“事件性”及多因素多階段成礦過程,揭示了礦牀隨沉積相域分帶而展布的規律。20世紀90年代開闢“生物成礦”研究,在生物成礦作用、成礦環境和地質背景及礦牀的時空定位、成礦預測和成礦標誌等方面提出了創新性見解 [1] 
葉連俊深入研究華北地台晚前寒武紀至第三紀沉積地層,對其發育史、地殼演化史、沉積盆地類型、沉積建造及序列等提出了一系列新見解;在中國國內首次完成了《中國磷塊巖》專著,系統總結了中國磷塊巖的成礦和分佈規律,提出了“工業礦牀物理富集成礦論”和“多因素、多階段”成礦理論,並對“陸源汲取成礦論”做了補充和發展;在中國國內首先開展了生物成礦研究,建立了一套生物成礦作用標誌,首次完成了生物作用下磷灰石的合成,建立和完善了有機質成礦模擬系統,建立了不同生物有機質成礦作用模式,提出了生物成礦的生、運、儲、保等的有利遠景地帶等 [2] 
  • 學術論著
葉連俊的代表作有《華北地台沉積建造》《陸源汲取成礦論》《中國磷塊巖》《中國錳礦的沉積條件》和《甘肅中南部地質志》 [1]  。 1944年,發表與關士聰合著的《甘肅中南部地質志》專著。
  • 科研成果獎勵
根據2021年6月中國科學院網站顯示,葉連俊先後獲得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985年)、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9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987年、1989年) [1] 

葉連俊人才培養

  • 指導學生
根據2021年7月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基金會網站顯示,葉連俊先後培養了近50名碩士、博士和博士後等高層次科技人才 [2] 

葉連俊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授予單位
1943年
趙亞曾紀念獎

1980年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97年
何梁何利基金 [7] 
2001年

葉連俊社會任職

時間
擔任職務
1964年12月—1975年1月
1979年
中國沉積學會理事長
1981年
1983年
沉積學報》主編

國際地科聯沉積委員會委員






國際地質對比計劃委員會委員

地質科學》主編

中國科學》副主編

科學通報》副主編

地質學報》副主編

地質論評》副主編 [3]  [7] 

葉連俊人物評價

葉連俊從事沉積地質學和沉積成礦學研究成績突出,為中國地質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 [2]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基金會評)
葉連俊在中國沉積學界、地質學界享有很高聲譽,他一生中既是學者又是教育家,他將畢生精力毫無保留地奉獻給祖國的科教事業,為黨和祖國的科學事業所做出了巨大貢獻 [5] (科普中國評)
葉連俊從事地球科學研究70餘年,為中國地質科學和地質事業傾注了畢生精力,為中國地質科學和地質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6]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蘭州油氣資源研究中心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