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落葵紫斑病

鎖定
落葵紫斑病是由一種柱隔孢菌引起的、發生在落葵的病害,主要為害葉片,也能侵染葉柄、莖和分枝。病株病斑圓形,黃褐色,邊緣有紫色圈。病斑中央凹陷,質薄,黃褐色,易穿孔,似蛇的眼睛。嚴重時紫斑佈滿葉片。 [4] 
落葵紫斑病是落葵的一種重要病害,發生普遍,為害嚴重。發病重時病斑很多,不堪食用。濕度是該病發生擴展的決定性因素,雨水頻繁的年份或反季節栽培發病重。 [1-2] 
落葵紫斑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播種前進行種子處理;實行輪作,選擇地勢高或採用高畦起壟栽培;加強栽培管理,施用充分腐熟的堆肥或施用日本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收穫後及時清除病株殘體;發病後及時使用化學藥劑進行防治等。 [3] 
中文名
落葵紫斑病
外文名
Malabar spinach Ramularic leaf spot
病    原
一種柱隔孢菌
為害作物
落葵
為害部位
葉片、葉柄、莖和分枝

落葵紫斑病病原特徵

落葵紫斑病病原為一種柱隔孢菌(學名:Ramularia sp.),屬半知菌亞門真菌。菌絲無色,分枝,具隔;分生孢子梗無色,常成簇地從落葵氣孔伸出,較簡單,個別具分枝;分生孢子卵形或圓柱狀,無色,單胞或雙胞,壁薄。 [2] 

落葵紫斑病為害症狀

落葵紫斑病 落葵紫斑病
落葵紫斑病在落葵的整個生長期間都會發生為害,主要為害葉片,也能侵染葉柄、莖和分枝:
  • 葉片:初期出現褪綠小圓點或不規則形的斑點,後變褐色,逐漸擴大呈圓形或不規則形病斑,中部凹陷,呈灰白色或黃褐色,其上散生稀疏大小不均的黑色小粒點,病斑邊緣呈紫紅色(紫莖落葵)或暗褐色(青莖落葵),有的病斑後期脱落穿孔。病斑直徑一般4~5釐米,最大的7~8釐米,受害重的病葉變黃枯死脱落。 [1] 
  • 葉柄:病斑為褐色小圓點,後逐漸擴大成圓形、橢圓形或條形斑,中部凹陷,呈黃褐色,後變淡褐色,其上散生黑色小粒點,病斑邊緣呈深褐色。 [1] 
  • 莖稈:與葉柄症狀相似。 [1] 

落葵紫斑病侵染循環

該病病原菌在中國南方菜區該病終年存在,病部產生分生孢子借風雨或水滴濺射輾轉傳播,不存在越冬問題;在中國北方則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隨病殘體遺落土表越冬。翌年以分生孢子進行初侵染,病部產生的孢子又借氣流及雨水濺射傳播進行再侵染。 [2] 

落葵紫斑病流行規律

落葵紫斑病在環境温度為20℃以上時容易發生;濕度是該病發生擴展的決定性因素,如果長時間濕度大,發病重。此外,病茬地栽培,發病重;低窪地雨後積水,排水不良,發病重;種植過密,棚室不通風、棚室中濕度過大,發病重。 [3] 

落葵紫斑病防治方法

落葵紫斑病農業防治

  1. 播種前種子用55℃温水浸種15分鐘或52℃温水浸種30分鐘。 [3] 
  2. 病地與瓜類、茄果類、豆類、十字花科、百合科蔬菜實行2年以上的輪作。 [3] 
  3. 選擇地勢高或採用高畦起壟栽培。發病重的地區或田塊,可採用避雨栽培法。 [3] 
  4. 種植密度不宜過大,澆水要選晴天,防止大水漫灌,雨後及時排水,棚室澆水後要及時通風排濕。施用充分腐熟的堆肥或施用日本酵素菌漚制的堆肥,增施有機肥。 [3] 
  5. 收穫後及時清除病株殘體,集中燒燬或深埋。 [3] 

落葵紫斑病化學防治

  1. 育苗時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或75%治萎靈與細土按1:200比例拌勻後撒在苗牀上或放於營養缽中。 [3] 
  2. 發病初期噴45%噻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或70%複合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50%腐黴利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27%高脂膜乳劑80~100倍液,或2%武夷菌素(BO-10)倍液,或2%抗黴菌素水劑200倍液。隔7~10天噴1次,連續噴2~3次。採收上市前7~10天停止用藥。 [3] 
  3. 棚室栽培用5%加瑞農DP或45%百菌清煙劑,或10%腐黴利煙劑防治。 [3] 
參考資料
  • 1.    郭書普.新版蔬菜病蟲害防治彩色圖鑑[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10.04:488-489
  • 2.    呂佩珂,高振江,張寶棣,郝俊星,張冬梅,蘇慧蘭,王樹林,呂超.中國糧食作物、經濟作物、藥用植物病蟲原色圖鑑 下[M].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1999.01:997-998
  • 3.    郭普.植保大典[M].北京:中國三峽出版社,2006.10:453
  • 4.    宋元林.豆類 葱蒜類 綠葉菜類蔬菜病蟲害彩色圖譜[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9.06:32